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两篇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修辞手法。
2. 相关知识:(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3.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上》。
2. 相关知识资料: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哲学思考、人文关怀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作业本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阐述作者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赏析与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对于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讨论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地平线上》,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4.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
2. 小说情节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等。
4. 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5. 写作技巧分析:叙事手法、描写手法、对话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西地平线上》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及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写作技巧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课时分配: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大致情节。
3. 教师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人物形象分析课时分配:第二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人物形象。
2.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讲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4. 学生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八、小说主题探讨课时分配:第三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小说主题。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1.1 文学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所处的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1.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3 主题剖析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西方文化和思想2.1 西方文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西方思想的介绍通过介绍西方思想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
3. 语言表达能力3.1 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3.2 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所准备。
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主题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 西方文化和思想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
5.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以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供帮助和反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媒体辅助】:《西地平线上》.PPT【教学流程】一、造境激趣导入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天地有大美,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
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雅,“骏马西风塞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
今天要带大家来到一个地方,那里也许依然和贫穷落后相关,但那里有我们民族的源,有我们文化的根,那个地方就是——祖国的大西北。
说起“大西北”,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的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空旷,想起策马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相连的大西北总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油然而生一种朝圣般的庄严的感觉。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打开一扇眺望大西北的窗户,一起走进一篇当代美文《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世间大美”、“雄伟风景”。
二、写景散文研习指导步骤设计:1.请同学们较快速度地自由诵读全文。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关于描写大自然的美文,如《春》、《草原》等,思考一下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点。
2.引导学生关注《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西地平线”、“红霞”、“沙漠”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描写手法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内心感受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练习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描写。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教案标题:《西地平线上》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小说《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人物关系。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4.掌握小说中的重难点词汇和语法点。
教学内容:一、预读活动(15分钟)1.让学生回顾《西地平线上》的故事背景和主题,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分段阅读《西地平线上》,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提问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为什么麦克对瑞比尔如此崇拜?为什么伯爵夫人与其他女性不同?3.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描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如美国西部拓荒时期。
三、词汇和语法练习(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小说中的重难点词汇,如frontier、adventure、pioneer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小说中的典型语法点,如过去完成时等。
四、角色扮演(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角色进行扮演。
2.每个小组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自行编写一个短小剧本,并进行表演。
五、写作活动(2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写一篇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读后感。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分析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资源:1.《西地平线上》小说文本。
2.实物或图片资料,如西部拓荒时期的图片、地图等。
3.各小组自编的短小剧本。
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其中的角色形象和人物关系。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文学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2)认识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启示;(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西地平线上》是一部描绘我国西部地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小说。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西部地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西部大开发的壮丽画卷,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部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部风光;(2)简介《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2)重点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阐述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进行一次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大自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月涌江流还是鸟语花香。
古往今来,都让人陶醉其中。
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
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二、作者介绍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
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三、研习(一)体会谈一谈你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
首先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来说说理由。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三次落日的美以及为何美作个简短的总结。
(二)探讨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明确:因为环境背景以及落日所呈现的情景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落日之前的太阳,“灰白色”、“硬币”、“冷冷”的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泊这个地方是个“死亡之海”、“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
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感觉走入地狱,走入鬼蜮”(补充材料)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低沉的,此时听到悲凉的《泰》音乐,因而感到“死亡的感觉”。
第二次: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视频)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补充材料:罗曼·罗兰,世界著名文学家,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
“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
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
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1、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
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2、本文写的是落日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落日,联想到日出给人的影响。
“约”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
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落日具有了英雄情感。
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它与日出紧密相联,日出日落正如人类的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3、作者在写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补充材料: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
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
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落日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哪怕会像落日一样终将逝去,也曾英雄般地存在过。
——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落日精神。
作用:①更凸显落日的雄壮阔大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三)小结:三次落日描写第一次:表现了落日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体现一种悲剧美;第三次:通过火烧云表现了落日的热烈与壮美,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
四、拓展“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五、小结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
”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
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
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
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反思】《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学习材料。
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但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
因此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故也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我一开始对于设计这堂课有三点想法:(1)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因此,我选择忽略文本的结构,直接切入落日,重点放在对落日的描写和思考上。
(2)重视研习: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赏析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他们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
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赏析的能力。
(3)适当探讨:本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倾听,还有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发开了对生命对历史等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领悟。
因此,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上好课后,我又深思了这几个环节。
(1)在第一个赏析环节虽然有加强学生朗诵和感悟的意识,但对语言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表达上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入。
最后只能让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去体会自然之美。
对于为什么美即描写手法的妙处只是让一个同学总结了下而已。
(2)第二个探讨环节,问题设计的太多了,难以深入,而学生发言又比较浅,此时应该加入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到深层次的思考。
但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性语言和意识不足;探讨时加入一些补充材料,但没有很好的运用起来,材料出现得太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讨论;而最后本来设计好的从“自然之大美”引发到“生命之大美”和“历史之大美”的一个升华的小结被遗忘了,没有对“世间有大美”进行层层诠释,非常可惜。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
课上充分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问题探讨时升华不够。
《西地平线上》教案高建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与感悟自然美的能力;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想象、联想等表达方法德育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西地平线上》向我们展示了西部的另一种“世间的大美”“雄伟的风景”。
二、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
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三、初读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诳语()垭口()安谧()攫取()倚托()抵达()雾霭()泥淖()湖泊()混沌()瘴气()瞅着()眼眶()惊骇()阴霾()土坯()2、找出文章的“文眼”,说说有何作用“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总领全文。
3、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四、再读课文仔细阅读描写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地点反应联想特点定西高原惊呆了左公柳壮烈奔放罗布淖尔荒原掉下泪水罗曼罗兰崇高庄严阿勒泰草原惊骇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历史沧桑五、问题讨论1、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