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高效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合集下载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油量仅 占总产 量 的 4 5 . 2 %; 含水 达 9 0 %时薄油 层平
边底水 活跃 的油藏 一般 构造简 单 , 埋 藏浅 , 储层 分 布稳定 , 连通状 况好 , 储层 物性好 , 含 油幅度 低 , 依 靠天 然能量 开采 , 能量充 足 。此类油 藏初 期产 量高 , 但含 水上 升快 、 无 水采 油期 短 , 油藏 很快 进入 特高含 水期 , 濒 临报废 。但统 计研 究表 明 , 一些 厚油 层 累产 油量偏 低 , 采 出程 度较低 , 为 此进行 厚油 层剩余 油挖 潜探 索 。
1 油藏特征
1 . 1地质 特征
均每米 油层 累产油 可达 0 . 8×1 0 4 2 . 1×1 0 4 t , 而4 I n以上 厚油 层平 均每米 油 层 累计 产 油在 0 . 0 5×1 0 4

( 1 ) 构 造幅度 小 , 含 油宽度 窄 , 油 层单 一 。 统计 5
层顶部 , 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 而且 随着油水粘度 比增
[ 作者简介 ] 田小川 , 1 9 7 0 年 出生 , 1 9 9 5 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 , 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气井测 试 Nhomakorabea2 0 1 3年 1 2月
大, 底部 充分水 洗厚 度越小 。 2 . 2 剩 余油 监测
2 0 1 3 年 1 2月





第2 2 卷
第 6期
边底水驱高 含水厚油层剩余油 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田小川 邓爱居 蒋 涛 龚 辉 李运娥 武 滨
( 华北油 田公 司第 三采油厂 摘要 河北河 间 0 6 2 4 5 0 )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 天然能量充足 , 总体开发效果较好 , 但统计发 现产 油量往往 与油层厚度不成 比例 ,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摘要]本文分析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情况,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结合动态资料,确定了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间的连通关系,对于完善水平井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连通关系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20-02引言在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直井挖潜效益变差的情况下,水平井已逐步成为一种油田挖潜难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为了探索研究点坝砂体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某开发区设计了5口水平井,形成3注2采的水平井井组,开展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

1 研究区概况1.1 地理位置及储量试验区位于某区x块,北起四排,南至三排,西部以a井与b井连线为界,东部以c井与d井连线为界。

含油面积0.6km2,目的层为e1油层,孔隙体积99.37×104m3,地质储量55.79×104t。

共有三注两采5口采水平井,周围单采e油层的相关注入直井8口、采出直井10口。

2 剩余油潜力分析从f井取心水洗状况看(表1),点坝上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44.5%,点坝中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57.2%,点坝下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71.4%。

说明厚油层上部存在较多剩余油。

因此,将5口水平井轨迹位置设计为距离油层顶部1/9~1/3之间。

3 井间连通关系确定方法3.1 利用示踪剂技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井区内2口水平注入井和10口注入直井的示踪剂注入工作完成后,周围共有28井次见到示踪剂,最早见剂时间为50天,据此计算,注入水在油层内最快的推进速度为2.8m/d;最晚见剂时间为247天,示踪剂推进速度在0.6m/d。

峰形跨度最短为40天,最长达250天左右。

大部分表现为单峰特征,个别井表现为双峰或多峰。

峰值浓度最小为108μg/l,最大为12722μg/l。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 平井挖潜 技术在大庆油 田高含水 后 期 厚 油层 剩 余 油 开 发中 的应 用
隋新 光 ,赵 敏 娇 ,渠 永 宏 。 ,马 驰
(1 庆 石 油 学 院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 采 油 厂 。 龙 江 大 庆 .大 黑 6 38 ; . 黑 13 0 } 3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601 .大 黑 13 1 6 4 2)
发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以往水平井设计与实施 , 基本是 以二维地质 图幅为基础, 综合其 它资料 , 对剩余油
的刻画不 能满 足需 求.为 准确表 征 河道砂 体厚 油层 内剩余 油 的分 布 , 精 细地质研 究成 果 基础 上 , 取储 在 采 层 内部建 筑结构 研究 方法 [ , 量 描述 以层 内夹层 为 分级 界 面 的属 性 分布 . 1定 ] 形成 利用 水 平井 挖潜 高含水 后 期厚 油层 顶部 剩余 油 的开发 技术 .
收 稿 日期 :0 5一 9—2 l 稿 人 : 20 O 2审 傅 广 ; 辑 : 文 礼 编 王
作 者 简 介 : 新 光 ( 9 4 ) 男 , 士生 . 级 工 程 师 , 要从 事 油 田 开 发 调 整 与 设 计 及 油 藏 描 述 方 面 的研 究. 隋 16- , 博 高 主

要: 针对大 庆油田厚 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 油分布 规律 , 应用 水平井 挖潜技 术 。 开发 大庆油 田高古水
后期厚油层上部 剩余油.南一区 甲块南 1 一平 2 水平井的整个 水平井段 位于 目的层 的中、 —2 5 上部位 , 投产初期 含水率

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管理方法

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管理方法

质砂岩油田。

大庆油田历经60余年的开发,始终以高水平、高效益为目标;以解决“层间、层内、平面”问题为核心,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完善的油田开采理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开采技术。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储采严重失衡,剩余油严重分散,液油比迅速上升,挖潜难度极大。

因此,应以“控含水、控递减、提高采收率、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作为精细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大庆长垣油田为例,储层的非均质特点对最终的油田开发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末,喇萨杏油田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采用垂直上细分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的方式,构建了大庆长远油田的砂体沉积模式,并创立了“模式绘图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

步入21世纪后,无论是三次采油力度还是综合调整的力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调整对象也从层间逐渐转向了层内,厚油层底部的低效、无效循环和顶部的剩余油共存[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认识到河道砂体的非均质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开采需求,因此开始倾向于河道类型划分、层次划分等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描述的研究。

比如,关于曲流河型砂体的研究,分别从复合河道砂体识别、单一河道的识别、单一点坝、点坝内侧积体与侧积夹层识别、内部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加深了对曲流河型砂体平面和层内的非均质性特点的认知。

当油田的采收进入中后期,油水比会越来越高,粘结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给注水开采带来困难。

该时期的油藏特点决定了无水采油的时间非常短,采收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是成片的油藏。

见水之后,油藏的含水率会迅速上升,然后便会呈现高含水、特高含水现象。

为了提高有产量,往往会采用强注强采的方法,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采收率,而且并不会立刻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但实际情况却是,地下油水的分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水油比越来越大,给后期开发、开采造成很大阻碍。

如果仍然用早期的油藏来描述这一阶段的油藏特点,显然无法达到开采要求,所以要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具体特征来构建剩余油的预测模型,利用精细化系统模型分析剩0 引言我国的油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阎存章、杜志敏、张朝琛等学者先后在江苏、胜利、中原等老油田进行了实践调查与研究。

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采油技术

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采油技术

Zh18-13-20
Zh5 Zh5-8
6
5.1
Zh18-11-14 2.8
Zh18-11-16
2
2
6.0 Zh183
Zh18-11-18 Zh18-11-20 4.6
6
7.9
Zh18-9-12 6.8
8.0 Zh18-9-x14
Zh18-9-16
5.5 Zh18-9-18 2.8
Zh18-9-20
20
二、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采油技术进展
关键工具研制
水平井液压分级箍
套管外封隔器
规格:4in-95/8in 打开压差:17~18MPa 关闭压差: 20MPa
规格:27/8in-95/8in 长度:1m-12m 密封压力: 15-35MPa 耐温:150 ℃
稠油底水油藏开发取得成功
沾 18-1-16井
一、胜利油田水平井开发技术现状
特别是“十五”期间,针对油藏新类型、应用新 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力攻关水平井新技术,进 一步发展完善了五项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成为促进 油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1、水平井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
2、水平井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 3、水平井钻井轨迹测控技术 4、水平井油层保护技术 5、水平井完井采油配套技术
太平油田沾18断块Ng下1砂层组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Zh29-70
11.1 Zh18-15-12 10
Zh18-15-16
Zh18-15-14
Zh26-3
Zh26-4 Zh18-15-20
0
2 2
6
2 6
第2分支 第4分支
6 2
Zh18-13-14
8.6 Zh187 9.9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宋鸿斌【摘要】孤东采油厂所辖主力油田—孤东油田于1986年按照“储量一次动用、密井网、细分层系、高速开发”的原则投入开发,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调整潜力愈来愈小,储采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勘探上面对探区面积小、探明程度高、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和复杂的地表条件对勘探的制约,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开发上面对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阶段,自然保护区对开发生产影响比较大;资源有效接替矛盾突出,产量接替难度大;老区调整挖潜难度增大,开发矛盾比较突出;化学驱单元接替阵地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油田的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2页(P144,149)【关键词】勘探;开发;工程;水驱;化学驱;稠油【作者】宋鸿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257237山东东营【正文语种】中文“十一五”以来,油田开发进入深度挖潜阶段,面临着资源接替阵地不足、老区调整难度加大、稳产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

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勘探上勘探区域由老区向滩海和海上转移,勘探层系由中深层向深、浅层转移,勘探手段由单纯的构造解释向人机全三维转移,从而实现由寻找构造油藏向寻找构造-岩性油藏及隐蔽油藏的突破。

开发上通过切实加强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水驱油藏以主力单元整体细分加密调整为主向稳液控水及非主力单元分砂体调整治理转移,化学驱由以聚合物驱为主向二元复合驱转移,稠油开发由以吞吐开采和直井加密调整为主向以蒸汽驱开采和薄层水平井挖潜及单层水平井开发为主转移,实施开发调整和先导试验,全面夯实了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勘探上的主要做法勘探上精查细找,深化认识,实现勘探区域、勘探层系、勘探手段三个方面的转移,隐蔽油藏勘探成效显著。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层合采 的海 上 油 田而言 , 剩 余 油分 布 的控 制 因素 较
多, 分布特征更为复杂。目前国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 油分 布模式 的研 究势 在必行 。 要集中在利用油藏工程 、 油藏数值模拟多种方法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预测, 有关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 非常有 限¨ J 。笔者通 过海 上 z油 田开 发 后期 新 钻
1 6 0 5 I T I , 东下段储 层 为湖 相 三角 洲沉 积 。主力 开
发层 系为 东营组 下段 的 l 、 Ⅱ油组 , 可 细分 为 1 4个 小 层 。在局部 钻 遇零油 组 、 Ⅲ油组 和馆 陶组 油层 , 以及 气 层 和小气 顶 。 油 藏 类 型 为 受 岩 性 控 制 的在 纵 向 上、 横 向上存 在 多个 油气水 系统 的构 造层 状油气 藏 。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1 9 8 0 ( 2 0 1 3 ) 0 4—0 0 2 2— 0 4
随着开发 的深 入推进 , 注水开发 油气 田含水会 逐 渐上升 , 到开 发 中后期 油 田整 体 处 于 中高含 水期 , 油
砂体出现 了水 淹 , 主力层 ( 厚 度大 于 5 i n ) 有超 过 5 0 %的砂体 出现了中强水淹, 出现水淹 的比例达到
7 7 . 8 % 。主力层 出现 水淹 的厚度 比例 同样 大 于非 主
力层 ( 图1 ) 。
收稿 E l 期: 2 o 1: 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示范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2 4 ) 。
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 总结油 田开发 中后期剩余油分布 的主要模 式 。z油 田剩 余油 主要 分布在油 井间滞 留区 、 封 闭 断层两侧 、 渗透率级差较小 的厚油层顶部 中, 通过针对性 的定 向井井 间加密 、 水平井分 层开采 等挖潜方 法可实现 油

水平井三元复合驱挖潜厚油层中上部剩余油

水平井三元复合驱挖潜厚油层中上部剩余油
1 0 ‘ m。 。P I 3 。 油层 岩石 颗粒磨 圆度 较好 , 粒 度 中值
0 . 1 3 0  ̄0 . 1 9 5 mm, 分选 系数 3 . 0左右 。P I 3 。 。 油 层
应用 P e t r e l 软件 建立 了水平 井试验 区精 细地质
模型 , 水 平 井试 验 区 P I 3 。 。 层按 油 层实 际情 况细分
平3 5两 口水平 井 均平行 布 在杏 6 —1 —3 5 井 区的点
模 辅助 软件 相结 合 , 对 厚 油 层上 部 侧 积夹 层 进行 了 精 细描 述 , 克服 了 P e t r e l 软 件 对 于夹 层 倾 角 和方 位 角难 以刻 画的缺 点 , 并 对 三 元复 合 驱 前后 厚 油层 中
积夹层 。 由于 P e t r e l 软件 较难刻 画 出侧 积夹层倾 角 和方 位角 , 应 用大 庆 勘 探 开发 研究 院 自主 研发 的侧 积夹层建 模辅 助软 件 , 侧 积 夹层建模 思路如 下 : 单井 夹层 与层 面 “ 交点” 的 获得 : 依据 水平井 区 内控制 井 计算 侧 积夹 层 倾 角 范围 , 给 出各 单井 夹层 的倾角 和方位 角 。根据单 井夹 层投影 与倾角 和方位 角的关 系 , 推 导夹层 投影计 算公 式 , 编制夹层 在层顶
平均 空 气 渗 透 率 1 9 4 8 ×1 0 b t m , 平 均 孔 隙度 2 8 . 3 , 平均含油饱和度 7 5 . 7 。地 面 原 油 粘 度 1 3 . 8 6 mP a・ s , 地下原油粘度 6 . 9 mP a・ s , 原 油 相 对 密
成6 个 小层 , 最 后 一个小 层 是油层 的下 部 , 不存 在侧
2 0 0 7 年 1月投 产 ; 杏5 —4 一平 3 4 、 杏6 —2 一平 3 6和 杏6 —2 一平 3 7三 口水 平井 均 平行 布 在 已钻 打 的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高效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胜坨油田经过五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对应剩余油认识随着挖潜深度的加大和井况的日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

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水平井与直井效果,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大、单井泄油面积大,由点渗流转化为线渗流,由锥进变为脊进,大幅度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具有初产高、含水低和累产高的特点。

低油价下,在胜坨老区厚油层顶部富集区部署水平井,通过对水平段进行井身轨迹跟踪与控制,完成水平井钻探、提高油层钻遇率,实现油藏精细高效开发。

标签:胜坨油田;厚油层;水平井;轨迹控制
1 前言
胜坨油田厚油层油藏地质储量(单层有效厚度大于5米)1.46亿吨,占胜坨油田总储量的32.6%,是胜坨油田最大的阵地,虽然综合含水达到95%,但水驱开采程度仅为32%左右,厚油层中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

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并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本次研究在搞清楚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基础上,开展水平井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并在随钻过程中运用水平井跨断层入层技术和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确保轨迹始终沿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钻进,从而实现低油价下油藏精细高效开发。

2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对于已进入“三高”开发阶段老区,剩余油是水平井设计的物质基础,搞清剩余油分布是设计水平井的关键。

2.1 韵律性的影响.对于厚油层层内底部水窜严重,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顶部。

无夹层影响的厚油层层内,受物性差异和重力的影响,注入水势必沿着底部高渗透层段窜流,致使油层底部水淹;并且由于注入水沿着高渗透条带的窜流,在纵向上的波及系数减少,渗透性较差的顶部油层未被注入水波及或波及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2.2 层内夹层的影响.利用水平井挖潜隔层上部的剩余油时,隔层的非渗透性能有效阻止底水脊进,并改变油水流动路径,因此隔层面积对水平井动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注采井间.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压力场和渗流场分布的影响,油水井间各点压力梯度有明顯差异,在主流线附近油层水淹严重,而非主流线区域油层水淹程度较低,位于油水井排间和油井排低含水附近油层顶部含油饱和度较高。

3水平井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3.1 平面位置.选取距油井排120m,90m,10m,和油井间等位置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距离油井排越近,井组开发效果越好,但同时也会干扰直井的生产。

同时对水平井的平面位置是平行于还是垂直于构造线进行了优化,当平行于构造线时,含水上升缓慢,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

所以,水平井在平面上位置的选取,不能按一个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油层的构造、井网及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3.2 距顶位置,选择水平段距油层顶部0.5m,1.0m和2.0m三个参数进行优化,从模拟结果看,水平段距油层顶部越小,初期含水率越低,累计产油量越高,但考虑到储层物性及工艺的适应性,水平段距油层顶部1m左右最佳。

3.3 距断层位置.在胜坨地区高级别断层多为同沉积断层,存在一定牵引现象,所以水平段距离断层不宜太近,一般控制在30m左右。

与此同时,二级大断层,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成藏封堵的必要条件,断层附近原油氧化严重,可形成沥青带,所以水平段距离断层一般控制在30m左右最好,避免因钻遇沥青带而工程报废。

3.4 水平段长度.在理想情况下,水平段越长开发效果越好。

但在实际生产中,并非越长越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无因次井段(水平段长度与剩余油富集区域折算直径之比)为0.23-0.26。

当无因次长度大于0.36时,最终采收率有减少的趋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水平段长度应根据井网与剩余油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4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研究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地质技术人员在钻井现场利用地质录井和随钻测斜、随钻测井等资料,结合地下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随钻监控、层位对比,预测油层进入点,对水平段进行井身轨迹跟踪与控制,完成水平井钻探、提高油层钻遇率的技术。

4.1 水平井实钻轨迹优化的目的:设计轨迹入窗提前,容易造成穿层,而入窗滞后,则追层难度大,造斜是否符合提前或滞后的变化,预防大于调整。

因此通过水平井实钻轨迹优化,达到以下3个目的:①油层入窗点轨迹合理;
②水平段井身轨迹顺畅;③提高水平段油层的钻遇率。

4.2 卡准油层入窗点深度
1、依据地质录井资料的标志层、LWD(或FEWD)随钻测井的垂直曲线与邻井对比,核实入窗处的深度变化(目的层、油层界面的垂深);
2、通过对窗口之前钻遇岩性、电性标志层的发育情况,判断目的油层深度,以便及时调整。

3、严格控制入窗前井斜角变化,依据对比的垂深确定油层界面是提前、还是滞后,调整井斜角能按合理的角度进入油层,防止出现造斜不够或造斜过大的情况出
现。

4.3 水平段跟踪调整
1、校正A、B靶点:地质人员依据油层进入点的三维数据重新校正A、B 靶点数据,并调整井身轨迹;
2、水平段监控跟踪:依据A、B靶连井地震测线油层顶面的构造形态,设计要求的稳斜角,距油层顶、底部的高度来制定井身轨迹向上向下的趋势变化,依据井身轨迹数据随时进行井身轨迹的跟踪分析,并通过录井手段来监测井眼轨迹是否在目的层穿行。

5应用效果分析
5.1 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开发调整效果:
2014年正韵律厚油层审批井位5口,已投产4口,日增油30.3t,平均单井日油10.1t,综合含水60.8,累产油0.24万吨。

例如S2P5井,目的层沙二34层,二区沙二3砂层组是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河流相沉积体系,具有正韵律特点,沙二34层注采主次流线集中在单元主体,断层附近储量动用相对较差。

新井测井资料证实剩余油集中在断层附近厚油层顶部,且井区油井2-2-斜86电泵井套坏造成井区失控,设计水平油S2P5,投产后日产油8.6吨,不含水,效果较好。

目前日产液23.8吨日产油7.8吨,含水67.2%。

5.2 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开发调整效果:
坨62-平1为2015年《坨62-89块沙二段细分层系人工边水驱调整方案》部署的一口水平井,目的层为沙二61。

坨62断块沙二61采出程度高达44.8%。

地质技术人员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跟踪分析,认为稀油油藏经过15年的二次运移后,顶部是油气富集区,通过分析坨62单元在2007年以来完钻8口新井资料,计算出顶部纯油区含油面积0.06Km2,有效厚度6m,地质储量4.58万吨;油水同层区含油面积0.14Km2,有效厚度2m,地质储量3.56万吨。

采用顶采边注人工边水驱井网方式,在高部位部署水平井坨62-平1单层开发,解决层间矛盾,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单元储量动用程度。

设计要求的水平井轨迹距顶 1.0m 油层顶部低含水部位,设计水平段长度200米。

在入靶之前调整好井斜角度和深度,使轨迹穿过断层后从目的层顶部入靶;入靶后根据随钻测井曲线、钻时情况、全烃变化情况、岩屑录井等资料,及时调整井斜角,精确控制水平段轨迹始终沿油层顶部0.5米之内储层含油性最好部位穿行,为该井高效投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井设计时采用水平井变相位射孔技术,在2422.1-2432米采用水平朝下两相位射孔;在2432-2557米采用水平两相位射孔,射孔长度135米。

2016年1月6日成功投产,获得日产油134吨的高产。

参考文献:
[1]孙焕泉.水平井开发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