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艺韵
海派旗袍制作工艺 李霞芳

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项目类别:民间手工技艺项目名称:海派旗袍传承人姓名:李霞芳保护单位:上海霞芳中华服饰研究交流中心区(县)/单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印制二○○八年十月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一、注意事项(一)封面中“项目类别”及“项目名称”应按已公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及名称正确填写,项目类别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二)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并打印,内容应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
二、填表说明(一)“荣誉称号”栏目中,填写传承人曾获得的荣誉称号,如“民间工艺大师”等,如没有,可不填。
(二)“确定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栏目中,填写何年何月被确定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项目不属于区县保护项目的,此栏可不填。
(三)“个人简历”栏目中,简要填写传承人的工作、学习情况。
“传承谱系”栏目中,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
(四)“学习与实践经历”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在学习传艺,履行传承义务等方面的情况。
“技艺特点”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在该项目领域里独特的技艺表现形式等。
(五)“个人成就”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所获得的奖励、表彰及成果;“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栏目应填写传承人所拥有的与项目相关的珍贵实物、资料;在“照片及音像资料目录”栏目中填写资料清单,如没有附带相关照片及音像资料,可不填。
(六)在“本人申请意见”栏目中应填写本人愿意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人选;“项目保护单位意见”、“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栏目中,须加盖项目保护单位及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公章。
在“区县专家小组评议意见”栏目中,应填写专家评审意见;在“区县专家小组名单”栏目中应填写专家“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个人信息。
海派旗袍的概念

海派旗袍的概念海派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起源于上海地区,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上海风靡一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时尚选择。
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体现了上海的繁华与优雅。
海派旗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派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装,起源于清朝晚期。
旗袍最初是中国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由长袍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贴身剪裁,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和优美之处。
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更注重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现,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让女性显得婀娜多姿。
其次,海派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与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流行趋势,采用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花朵、蕾丝、刺绣等,使女性更加典雅和迷人。
同时,海派旗袍还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了褶皱、裙摆、领口等设计,使旗袍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海派旗袍还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外侨和知识分子。
这些人士带来了外国的文化和时尚潮流,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兴起。
海派旗袍被视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代表,展示了上海的繁荣和国际化。
最后,海派旗袍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富有和高贵的女性才能穿上海派旗袍。
同时,海派旗袍也是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它允许女性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主体性和自由。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国服装,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使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选择,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诠释。
海派旗袍知识点

海派旗袍知识点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种,起源于上海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承载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一、海派旗袍的历史海派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海派旗袍的特点 1. 简洁大方:海派旗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感。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 剪裁精细:海派旗袍采用修身剪裁,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优势。
同时,剪裁精细的特点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细节考究:海派旗袍的设计注重细节的考究,如领口、袖口、腰部的装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精致高雅的感觉。
4. 材质讲究:海派旗袍常采用丝绸、缎子等质地优良的面料,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还能体现旗袍的光泽和质感。
三、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 1. 设计:海派旗袍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样式的确定、图案的选择等。
设计师会根据旗袍的特点和搭配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旗袍的整体效果和个性化。
2. 剪裁:剪裁是制作旗袍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尺寸和样式要求进行剪裁。
精细的剪裁能够保证旗袍的版型和线条效果。
3. 缝制:海派旗袍的缝制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用专业的技术进行。
从缝制接缝到装饰细节的处理,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缝纫师傅来完成。
4. 花样:海派旗袍常常会运用各种花样和图案进行装饰,如刺绣、织锦等。
这些花样的加入使得旗袍更加美观,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精髓。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海派旗袍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金时代,风靡街头巷尾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与京派旗袍相比,完全是“中西合璧”的新颖时装。
她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优雅的古典美。
刘嘉玲京派旗袍与巩俐的海派旗袍| 可以看出,京派旗袍的旧式大襟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海派旗袍形式丰富,更大胆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上海名媛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
设计者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进行改良,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岁月变迁,旗袍更趋西化。
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旗袍。
它不单注重形式美,更注重人体的固有形体,体现了以为人本的衣着观念。
因此,海派旗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
海派旗袍虽然还保留传统的滚边、镶边、盘扣等装饰,但绝不简单的重复和形式上的相像,而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
注重形体塑造的海派旗袍与当今时尚潮流和着装趋势相结合,设计风格多变,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 传统型以正统旗袍为基本型,保留了立领、盘扣、收腰和开衩的特点。
选料高档、装饰考究、用色艳丽、工艺精良。
适合热衷于旗袍工艺的女子,穿上传统型海派旗袍,便是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
传统型突出的特点是:以精细的镶滚边表现做工的精良,以及结构上的层次分明。
采用仿古的如意形式或现代的抽象形式制作款款的边饰。
2. 青春型热衷于花型面料,式样简约,衣身缩短至膝盖以下脚踝以上,便于行走。
春夏季节色彩淡雅,秋冬季节色彩浓重,图案以中、小碎花花卉为主。
不刻意强调曲线的表露,表现含蓄中的女性美。
突出一种秀外慧中的气质,总体效果达到柔美中显现生机勃勃。
3. 华贵型旗袍以长款为主,经常设计鱼尾下摆或长摆,十分修身,气场十足。
做工方面也非常精细,多有繁重的装饰。
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突显隆重,适合出席酒会宴会等场合。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绝大部分人知道旗袍有两派:京派、海派,其实,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呢!
一、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沿袭千年来汉服制保持平直宽大的风格,具有中国文化的美,京派注重艺术,它矜持、凝练、华美、端庄。
京派旗袍虽型很保守,但色彩浓郁、绣花图案工艺繁复,在如此“华夏美衣裳”的衬托下,很难不显出一种熠熠之美。
二、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以展现曲线美而备受青睐,海派旗袍注重文化,欲显故藏,勾勒出东方女性端庄含蓄之美,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今天大家所说的“旗袍文化”真正指的就是30年代的老上海“海派”旗袍,商业气息比较重。
三、苏派旗袍
旗袍的第三个派别叫苏派,苏州盛产丝绸,而旗袍的主要面料是丝织品,这为苏派旗袍奠定了基础。
苏派旗袍以精美繁复的刺绣及考究面料使她鲜明的区别上面两个派别
四、广派旗袍
还有一个派别,叫广派,也有叫粤派的,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广派强调露、亮、奇,在四个派别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了。
除了上述派别,其它地区也会说自成一派,但上述四派最为流行。
非常旗袍(fchqipao)。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旗袍之韵

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1.韵在“形”旗袍,原是满族女性穿的连衣裙式的长服。
在清朝时期,这种女袍制作得非常宽大,没有突出腰部的曲线。
衣长至脚,有很多镶滚作为装饰。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荟萃”之地,她们热衷于社交生活,竞奢华,赶时髦,而旗袍常常引领着流行的风尚。
由于上海上流社会大多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那种守旧的、肥大的旗袍样式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因此就出现了改良的旗袍。
这种旗袍的特征为向右侧捻襟,立领、盘扣、下摆两侧开衩,单片衣料、贴身设计、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凸显玲珑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
上世纪30、40年代,改良旗袍达到了流行的顶峰,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发合体。
本文涉及的就是这现代意义上的旗袍。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去阅读旗袍,旗袍的演化历程,就是一部中国浓缩的女性服装发展史。
旗袍一方面用高耸而圆润的领子,传递着女性的矜持;另一方面,则用高开衩的性感,展现出女性的撩人风韵。
,能把女性含蓄又奔放、娴静又妩媚的两种不同风格恰当地融合在一起,非旗袍莫属。
旗袍不仅能完整地展现出女性美好的曲线,也能散发出性感的魅力。
其婉约之美、曲线之美、含蓄之美,为中国的服装发展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东方气质。
婉约之美。
女性的婉约,淋漓尽致地写在穿旗袍的女性身上。
当她们迈着碎步,款款前行时,其婀娜多姿的身段,尽泻女性的柔美。
再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就象柳枝飘曳,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尽收眼底。
旗袍包裹下的女性所表露的柔美,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家碧玉,或时尚热烈或温情似水,都值得细细品味。
总之,旗袍是展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
曲线之美。
旗袍似乎是为东方女性而生的。
因为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太胖与太瘦都是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

1644 年满族建立清朝后,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将 服饰制度纳入国家法度的做法。统治之初,即以严 苛法律对国民服饰做出规定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 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官吏不从,儒从僧道不从, 娼从而优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汉族男子必 须遵从满族服饰习俗,剃发留辫,穿满人长袍。而 汉族女子可保留原本服饰装扮。
近代以来对服饰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有重大改 变意义的,当属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服制 草案》。其中对男女礼服、便服在款式与质地做出详 细规定,女服为上衣下裙的“套裙”,上衣“长与膝 齐,对襟,五纽,领高一寸五分,用暗扣,袖与手 脉齐,口广六寸,后下开端”;下裙“前后不开,上 端左右开”。辛亥革命推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 统治,将民主共和引入国民意识中,开启了社会秩 序和意识的重建,《新服制草案》的出现将现代意义 上的“礼服”引入了国民公共生活中。
在旗袍现代发展史上,《服制条例》的颁布,是 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旗袍获得“国服”之称 的官方背书。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向来为政治制度的组 成部分,每临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要重新厘定 本朝的服饰制度。古代服饰制度往往是针对统治集 团的成员而定,为其昭示身份、明辨等级,对普通 百姓的服饰规定更多在禁令之列,避免其穿着服饰 时发生僭越之举。民国时期的《服制条例》则有所 不同,非关乎对权力的不敬和等级的僭越,而是源
旗袍与女界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保守主义者的 激烈反对。1925 年的《上海竹枝词》中,记录了这 样的诗句 :“当年革命竞操刀,多少胡儿戟尾逃。海 上不闻宗社党,谁教女界着旗袍”,7 诗后还加注说 近来见到大半上海妇女穿着旗袍招摇过市,遥望俨 如旗女,言语中对女性穿着旗袍大为不满。1926 年 的《紫罗兰》杂志记载了一段男女关于旗袍之争的
西装旗袍戏的海派文化精神

能讲清楚的,还是要从越剧《西厢记》的母本——l 中没有出现过“扇”、“宫扇”的字样。
王实甫原著说起。
元代的Ⅸ西厢记》刊本均已失传。在明代的Ⅸ西
《西厢记》以张生在普救寺遇见莺莺开始起笔。那l 厢记》刊本中,有插图的颇多。这些插图作者之中,
是个“花落水流红”的暮春季节;而到了莺莺为张生长;除陈洪绶等极少数几位是文人外,绝大多数是民间
1 4 万方数据
改编类。这些作品是编剧“移 花接木”的成果。他们或改编流行 小说,或移植文明戏等其他剧种, 或搬演时下卖座的电影,在改编时 则十分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做到 。为我所用”。笔者认为,这类移植 加改编剧目中的优秀作品如Ⅸ啼笑 因缘》、Ⅸ贤惠媳妇》、《雷雨》、《孤 儿救祖记》等,真正做到了借鉴自 然、创新合理,成了经久不衰的沪 剧保留剧目。(‘啼笑因缘》根据张恨 水同名小说移植而来,由福英社 1930年首演于中南剧场。此后,此 剧经常被各班社频繁演出于江浙沪 各城镇,为申曲时期较有影响的剧 目之一。现代都市故事剧Ⅸ贤惠媳 妇》由文明戏《恶婆与凶媳》改编 而来,文月社曾连演连满一月有 余。1938年,上海五星影片公司将 其摄成电影,是申曲史上第一个被 搬上银幕的剧目。根据曹禺话剧改 编的Ⅸ雷雨》, 1938年由施家剧团 首演于大中华剧场,此后不仅成为 各剧团竞相搬演的对象,还巡回演 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 门等地。《孤儿救祖记》1924年就由 同名电影移植改编而来,这是沪剧 史上改编电影故事的先河。
创作类。这些作品为剧作者本 人的原创。其中,根据当时社会已 发生并具有轰动效应的时事新闻创 作的作品较多,如Ⅸ黄慧如和陆根 荣》、《枪毙阎瑞生》等。还有的是 剧作者根据自身周边发生的生活实 事编写,如Ⅸ碧落黄泉》、《叛逆的 女性》等。这些剧目,不仅在题材 上选择了观众身边所发生的真人真 事,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上 海地域文化的色彩,所以一经演出 即深受市民喜爱。描写商界小混阎 瑞生谋财害命杀死名妓王莲英的 Ⅸ枪毙阎瑞生》,就是根据发生在20 年代的实事为线索编写的.该剧成 功演出后,还在1941年被上海金门 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Ⅸ青楼恨》。 Ⅸ碧落黄泉》于1946年由文滨剧团 首演成功后,被沪剧界几乎所有的 中,小型剧团竞相搬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在上海发祥,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不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处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女性身姿;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杂志封面、月份牌上,到处留存着海派旗袍的印迹。
海派旗袍突破了中国妇女传统服装的保守拘谨和宽衣博袖,吸取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将旗袍缩短长度,装上领衬,收紧腰身,用合体适度的款式,第一次把东方女性细致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
中西合璧的款式、精良细致的装饰、流畅曼妙的曲线、高贵典雅的气韵,把海派旗袍的风姿永久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史的记忆之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界流行,很快就扩大到全国,成为当时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当时的旗袍腰身宽大,下摆垂至脚面,袖口多为“倒大袖”,款式搭配都较为保守。
二十年代末,上海女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裙的影响,将旗袍的下摆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缩小,旗袍开始走上时尚的快车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最绚烂多姿的时期,旗袍袖口、下摆、衣衩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三十年代中期,下摆曳地的“扫地旗袍”流行,这种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
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开衩也越来越高。
时尚女郎穿着这种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
三十年底中期后,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颀长,时髦女子穿着低衩旗袍走路时舒缓优雅,坐下时含蓄大方。
抗日战争时期,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
四十年代后,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旗袍总体未及三十年代变化多端,但仍然在时尚的风向下转动,直至五十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海派旗袍的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服装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造就了灵动美妙的海派旗袍。
镶、嵌、滚、宕、盘、贴、绣、绘、钉等工艺为海派旗袍的主要工艺构成,它们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制衣工艺的精髓。
“镶”指镶边工艺,指制作旗袍时在衣襟、领口等边缘拼接上另外裁剪的一条或一块质
料;
“嵌”指嵌线或嵌条工艺,制作时将长条面料对折,两边抛光,然后制成嵌线或嵌条缝在两片衣缝之间;
“滚”指滚边工艺。
制作时将布条斜裁制成滚条,然后将滚条在旗袍的袖口或领口包边抛光。
“宕”指宕条工艺,制作旗袍时先作好宕条,然后在旗袍的边缘缝接上各种窄长的宕条,宕条工艺使旗袍线条灵动、气韵流畅。
镶、嵌、滚、宕的运用既增加了旗袍边缘的牢度,又增添了整体的美观,而且可以自由组合,一滚一嵌、两滚两嵌、一滚一嵌一宕……层出不穷的组合,让旗袍的制作技艺变得奇妙而神秘。
“盘”指盘纽工艺,制作盘纽时首先剪出布条,两边折光,用编结技艺把布条盘结成花型。
旗袍领口的盘纽位置明显,既有实用的系结功能又有装饰功能,因此盘纽的数量、造型、色彩都需与旗袍的整体造型协调统一。
经过工艺师的精心设计和制作,盘纽的造型变化层出不穷,钉缀在身上,具有画龙点睛的之妙。
“绣”指刺绣工艺,将传统花卉、几何图案、吉祥纹样彩绣于旗袍上,这种传统的工艺为旗袍增添了古老的东方韵味。
“贴”指贴制工艺,制作时用颜色相近的面料,挖制成云头、花卉等形状,缝制在旗袍的领口、前襟、下摆等部位,增添旗袍高贵典雅的气韵。
“绘”指绘制工艺,是采用工笔、泼墨等绘画技法在旗袍上绘画。
通过画笔渲染的人物、山水、
花卉,将旗袍装点成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
“钉”指钉制工艺,是将珠片、花边等装饰物,由手工一针一线钉制在旗袍上,增加了旗袍的
立体灵动之感。
海派旗袍的裁剪和造型特点则受西方服装立体造型的影响,使衣身在造型上由平面构成形
式转变为立体构成形式。
从正面看,肩宽、收腰和宽下摆,构成“X”形;从侧面看,高胸翘臀
形成“S”。
东方女性细腰削肩的特点在不经意中以天然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派旗袍在结构上开始采用了收拢腋下省和胸省的结构处理方式(省
指折裥),用收省的方法,使胸部造型更加丰满;腰部收窄以至贴体使其更接近人体曲线,整
体廓形简练流畅。
四十年代的旗袍继续朝西化方向发展,传统旗袍是一个平面结构,前、后片及袖片在一起,当衣袖下垂时,肩与袖下处面料堆积过多,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师将前后片分离,前片、后片
各自形成符合人体自然站立时双肩下垂的肩斜线。
同时,袖子与衣身分离,连袖变为装袖。
垫肩、拉链也逐渐也被广泛地使用。
中西合璧的款式与制作技术既保留了中国女性温婉含蓄的传统气韵,又增加了简洁干练的
现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