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知识点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 钟爱一生的味道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钟爱一生的味道婉约、清丽、内敛、优雅,是旗袍展现的女性柔美,亦是海派文化极佳的体现方式。
一、风格独具的海派旗袍海派旗袍,由满族旗装衍化而来,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以中西合璧的立体裁制而成,受到淑女名媛的青睐,逐渐成为中国的“国服”。
海派旗袍的最显着的特点,是在继承老式旗袍基础上的创新。
满族女装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叫做“旗装”。
旗袍即改良自这种原本满族女性的服装样式。
旗袍作为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旗袍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专有之物,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袍,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
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的区隔,中上等人家旗袍款式简单,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最早受到欧美服饰文化的影响,改制旗袍的尝试最早便在上海进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俨然成为了新款旗袍的策源地。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经过改良后,剪裁得体,合身服贴,能充分显示东方女性曼妙曲线而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当时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还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更加合体了,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等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来装饰旗袍,无一不显示女性的“曲线美”的特点。
二、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海派旗袍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精细的手工,制作流程简介:第一步,量身,包括颈围、肩长、身长、臀围等,都要量仔细。
第二步,依照尺寸剪裁布料。
第三步,修剪硬模作为立领内侧。
第四步,缝合领子的布料与内衬,用熨斗烫过使二者密合。
第五步,领子外圈也要烫过使其定型。
第六步,先用针将裁好的布料粗缝固定。
第七步,车缝整件旗袍。
第八步,试穿,不合的地方修改一下就好。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海派旗袍的艺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在上海发祥,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不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处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女性身姿;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杂志封面、月份牌上,到处留存着海派旗袍的印迹。
海派旗袍突破了中国妇女传统服装的保守拘谨和宽衣博袖,吸取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将旗袍缩短长度,装上领衬,收紧腰身,用合体适度的款式,第一次把东方女性细致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
中西合璧的款式、精良细致的装饰、流畅曼妙的曲线、高贵典雅的气韵,把海派旗袍的风姿永久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史的记忆之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界流行,很快就扩大到全国,成为当时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当时的旗袍腰身宽大,下摆垂至脚面,袖口多为“倒大袖”,款式搭配都较为保守。
二十年代末,上海女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裙的影响,将旗袍的下摆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缩小,旗袍开始走上时尚的快车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最绚烂多姿的时期,旗袍袖口、下摆、衣衩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三十年代中期,下摆曳地的“扫地旗袍”流行,这种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
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开衩也越来越高。
时尚女郎穿着这种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
三十年底中期后,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颀长,时髦女子穿着低衩旗袍走路时舒缓优雅,坐下时含蓄大方。
抗日战争时期,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
四十年代后,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旗袍总体未及三十年代变化多端,但仍然在时尚的风向下转动,直至五十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海派旗袍的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服装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造就了灵动美妙的海派旗袍。
镶、嵌、滚、宕、盘、贴、绣、绘、钉等工艺为海派旗袍的主要工艺构成,它们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制衣工艺的精髓。
海派旗袍的概念

海派旗袍的概念海派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起源于上海地区,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上海风靡一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时尚选择。
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体现了上海的繁华与优雅。
海派旗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派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装,起源于清朝晚期。
旗袍最初是中国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由长袍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贴身剪裁,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和优美之处。
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更注重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现,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让女性显得婀娜多姿。
其次,海派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与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流行趋势,采用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花朵、蕾丝、刺绣等,使女性更加典雅和迷人。
同时,海派旗袍还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了褶皱、裙摆、领口等设计,使旗袍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海派旗袍还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外侨和知识分子。
这些人士带来了外国的文化和时尚潮流,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兴起。
海派旗袍被视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代表,展示了上海的繁荣和国际化。
最后,海派旗袍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富有和高贵的女性才能穿上海派旗袍。
同时,海派旗袍也是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它允许女性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主体性和自由。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国服装,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使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选择,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诠释。
上海老旗袍的那些深奥学问

2021-03-03 守白艺术1928年,画家万籁鸣在为《良友》杂志第29期设计了若干新式旗袍,上海南京路的鸿翔旗袍店善加模仿,依照西方流行的人体曲线美加以重新剪裁,生产出短式旗袍,促成了海派旗袍风格的形成。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歌舞升平之间,旗袍的风韵被演绎到了极致。
如今,带着东方美学的旗袍,仍然是上海女人的心头好。
瀚艺旗袍店的旗袍绣花师傅徐世楷今年已经76岁了,但仍然坚持每件旗袍的排花、配色,亲力亲为。
“排花是很有讲究的,高一点低一点都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徐师傅个性温和,慢条斯理,就如他手下的真丝旗袍,平顺服帖。
徐师傅13岁就开始在上海“蒋孙新”戏服店当学徒,裁缝的行规是“学三年、帮三年”,六年以后才学成出师。
瀚艺旗袍店在文艺圈颇有名气,经常有各国名人和明星慕名光顾,徐师傅有时也经常在长乐路221号的定制总店亲自接待客人,不过多数时间是在制作车间里跟排花、配色。
一件旗袍要合体,每一个方寸都不容易一般认为,旗袍特征为:立领、收腰、盘扣和腿部两侧的开衩。
可在徐师傅眼里,旗袍最核心的部位在于胸腰之间,只要这个被称为“一号部位”的地方带着旗袍的精髓,就可以称之为旗袍,而这也正是旗袍最难做的地方。
但事实上,一件旗袍要合体,每一个方寸都不容易。
旗袍的排料也带着东方人万事需要规矩的生活智慧,要求经纬平直,一根丝都不能差。
滚边,更是一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手艺,滚边时手势的松紧,几乎可以完全影响整条旗袍的效果。
在徐师傅眼里,只有真正喜欢旗袍的人穿着起来才会好看。
“我们有一位新加坡客人,在这里定做了一百多件旗袍,有时候还会自己拿好料子到店里让我们做。
真心喜欢旗袍的人,才能真正穿出旗袍的风韵。
”海派老裁缝的建议定做旗袍:重在合体,细节处最美在徐世楷师傅看来,一件旗袍做得好不好,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合体,“穿上去不打褶,特别是腰腹部,大一点松松垮垮,小一点就会打褶。
”“合体”二字说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在整个定做流程中层层把关,才能控制好最后的效果。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金时代,风靡街头巷尾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与京派旗袍相比,完全是“中西合璧”的新颖时装。
她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优雅的古典美。
刘嘉玲京派旗袍与巩俐的海派旗袍| 可以看出,京派旗袍的旧式大襟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海派旗袍形式丰富,更大胆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上海名媛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
设计者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进行改良,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岁月变迁,旗袍更趋西化。
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旗袍。
它不单注重形式美,更注重人体的固有形体,体现了以为人本的衣着观念。
因此,海派旗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
海派旗袍虽然还保留传统的滚边、镶边、盘扣等装饰,但绝不简单的重复和形式上的相像,而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
注重形体塑造的海派旗袍与当今时尚潮流和着装趋势相结合,设计风格多变,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 传统型以正统旗袍为基本型,保留了立领、盘扣、收腰和开衩的特点。
选料高档、装饰考究、用色艳丽、工艺精良。
适合热衷于旗袍工艺的女子,穿上传统型海派旗袍,便是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
传统型突出的特点是:以精细的镶滚边表现做工的精良,以及结构上的层次分明。
采用仿古的如意形式或现代的抽象形式制作款款的边饰。
2. 青春型热衷于花型面料,式样简约,衣身缩短至膝盖以下脚踝以上,便于行走。
春夏季节色彩淡雅,秋冬季节色彩浓重,图案以中、小碎花花卉为主。
不刻意强调曲线的表露,表现含蓄中的女性美。
突出一种秀外慧中的气质,总体效果达到柔美中显现生机勃勃。
3. 华贵型旗袍以长款为主,经常设计鱼尾下摆或长摆,十分修身,气场十足。
做工方面也非常精细,多有繁重的装饰。
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突显隆重,适合出席酒会宴会等场合。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

1644 年满族建立清朝后,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将 服饰制度纳入国家法度的做法。统治之初,即以严 苛法律对国民服饰做出规定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 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官吏不从,儒从僧道不从, 娼从而优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汉族男子必 须遵从满族服饰习俗,剃发留辫,穿满人长袍。而 汉族女子可保留原本服饰装扮。
近代以来对服饰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有重大改 变意义的,当属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服制 草案》。其中对男女礼服、便服在款式与质地做出详 细规定,女服为上衣下裙的“套裙”,上衣“长与膝 齐,对襟,五纽,领高一寸五分,用暗扣,袖与手 脉齐,口广六寸,后下开端”;下裙“前后不开,上 端左右开”。辛亥革命推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 统治,将民主共和引入国民意识中,开启了社会秩 序和意识的重建,《新服制草案》的出现将现代意义 上的“礼服”引入了国民公共生活中。
在旗袍现代发展史上,《服制条例》的颁布,是 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旗袍获得“国服”之称 的官方背书。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向来为政治制度的组 成部分,每临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要重新厘定 本朝的服饰制度。古代服饰制度往往是针对统治集 团的成员而定,为其昭示身份、明辨等级,对普通 百姓的服饰规定更多在禁令之列,避免其穿着服饰 时发生僭越之举。民国时期的《服制条例》则有所 不同,非关乎对权力的不敬和等级的僭越,而是源
旗袍与女界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保守主义者的 激烈反对。1925 年的《上海竹枝词》中,记录了这 样的诗句 :“当年革命竞操刀,多少胡儿戟尾逃。海 上不闻宗社党,谁教女界着旗袍”,7 诗后还加注说 近来见到大半上海妇女穿着旗袍招摇过市,遥望俨 如旗女,言语中对女性穿着旗袍大为不满。1926 年 的《紫罗兰》杂志记载了一段男女关于旗袍之争的
民国时期海派服装

民国时期海派服装民国时期海派服装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
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海派服装的源起开埠之初,上海只有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
随着外商沙船邮轮来沪日渐增多,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
当时,把这些拎着包裹和缝纫器具到外轮上兜揽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
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由于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观,日积月累,拎包师傅们便攒下钱来,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洋服店,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
上海第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洋服店,是开设在四川北路8号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誉沪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缝纫器具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裁缝流派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因此为了区别起见,便把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称作“本帮裁缝”;把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
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红帮裁缝中国最早的洋服店——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开设在西藏路拐角处(即市百一店现址)的“荣昌祥呢绒洋服店”,拥有8开间街面楼房。
铺面经营零剪呢绒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内设工场,共有从业人员近百人,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资产达10万银元之巨。
名闻遐迩的上海“荣昌祥呢绒洋服店”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
王财运子承父业,他的门生也都是家乡子侄晚辈,后来,这些门生又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泰”,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
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旗袍知识点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种,起源于上海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
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承载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一、海派旗袍的历史海派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海派旗袍的特点 1. 简洁大方:海派旗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感。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 剪裁精细:海派旗袍采用修身剪裁,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优势。
同时,剪裁精细的特点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细节考究:海派旗袍的设计注重细节的考究,如领口、袖口、腰部
的装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精致高雅的感觉。
4. 材质讲究:海派旗袍常采
用丝绸、缎子等质地优良的面料,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还能体现旗袍的光泽和质感。
三、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 1. 设计:海派旗袍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样
式的确定、图案的选择等。
设计师会根据旗袍的特点和搭配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旗袍的整体效果和个性化。
2. 剪裁:剪裁是制作旗袍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尺寸和
样式要求进行剪裁。
精细的剪裁能够保证旗袍的版型和线条效果。
3. 缝制:海派
旗袍的缝制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用专业的技术进行。
从缝制接缝到装饰细节的处理,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缝纫师傅来完成。
4. 花样:海派旗袍常常会运用各种花样和图
案进行装饰,如刺绣、织锦等。
这些花样的加入使得旗袍更加美观,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精髓。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海派旗袍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通过了解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