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
介绍猫的身体结构说明文

猫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灵活的身体和独特的生理结构。
下面将从猫的头部、躯干、四肢、尾巴和皮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头部猫的头部呈现出圆润的形状,大小适中,与身体比例协调。
头部正面看起来呈现出倒三角形的形状,这种形状有助于猫在狩猎时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
猫的耳朵呈现出三角形,耳尖略圆,内部结构复杂,能够接收到高频声音,有助于猫在夜间狩猎。
猫的眼睛大而明亮,呈圆形,瞳孔可随光线强度变化。
猫的嘴巴中有一副锋利的牙齿,用于咬食物和清洁皮毛。
猫的鼻子湿润且有点凉,内部结构复杂,有助于感知周围的气味。
二、躯干猫的躯干柔软且灵活,分为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
胸部是猫的呼吸器官和重要器官的所在地,如心脏和肺。
腹部的器官包括肝脏、胰腺和消化系统等。
猫的骨骼结构与人类类似,但更加灵活,这使得猫能够做出各种灵活的动作。
三、四肢猫的四肢灵活且有力,分为前腿和后腿两个部分。
前腿有四个爪子,可以伸缩,有助于猫抓住猎物和攀爬。
后腿比前腿长,肌肉发达,使猫能够快速奔跑和跳跃。
猫的脚底有一层厚厚的肉垫,可以减少震动和噪音,有助于猫悄悄地接近猎物。
四、尾巴猫的尾巴灵活且富有弹性,是猫身体上最具有表现力的部位之一。
尾巴可以帮助猫保持平衡和调整方向。
在表达情感时,尾巴的形态和动作也可以反映出猫的情绪状态。
五、皮毛猫的皮毛柔软、光滑且具有防水性。
皮毛还可以保护猫的身体免受外界伤害和感染。
不同品种的猫有不同颜色、质地和长度的皮毛。
总之,猫的身体结构独特而复杂,具有灵活的身体和独特的生理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猫成为一种具有高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动物。
动物体基本结构中牛躯干部的划分

动物体基本结构中牛躯干部的划分牛作为家畜的代表,其身体结构的了解对于畜牧业的从业者和养牛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牛的身体结构由头、颈、肩部、躯干、尾和四肢组成,其中躯干是主体部分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牛躯干部的划分。
牛的躯干是从肩部到臀部的部分,可以分为前躯干和后躯干。
前躯干包括颈部、肩胛骨、胸腔和背部,后躯干则包括腰部、臀部和尾。
颈部是牛躯干的第一部分,也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关键部位。
牛颈部长度与种类和品种有关,通常长度在0.6~1.0米之间。
颈部的肌肉发达,支撑着头部和上半身,也是牛在摄食和喝水时必不可少的部位。
肩胛骨是牛前躯干的骨骼架构,它的结构决定了牛的活动范围和灵活度。
肩胛骨两侧有强有力的肌肉,这些肌肉支持着牛的活动。
在体型较大的牛身上,肩胛骨也会更加粗大。
胸腔是牛前躯干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心肺的位置,还与前肢的运动密不可分。
胸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直接影响着牛在奔跑、行走和跨越阻碍物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背部则是牛躯干的核心部分,也是清晰地分离出前躯干和后躯干的部位。
牛背部的肌肉和骨骼架构直接影响着牛的姿势和体态,也对牛的奔跑和行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腰部是牛的后躯干的第一个部位,它的肌肉和骨骼架构决定了牛的承重能力和支撑力。
腰部是牛体型转换的关键部分,在奔跑和行走时也是牛保持稳定性和平衡性的必备部位。
臀部是牛后躯干的末端部分,也是牛骨骼和肌肉结构的最后支撑点。
牛的臀部有着丰富的肌肉,特别是在背部和臀部接合的地方,这些肌肉的结构强化了牛的后肢运动和支撑能力。
尾巴是牛身体的延伸部分,它不仅帮助牛排泄,还可以驱赶烦扰牛的昆虫。
牛的尾巴是一个坚韧、有力的肌肉,可以帮助牛维持平衡,并在需要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力。
通过了解牛躯干的基本结构和部位划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牛的身体构造和机能,为养牛、培育和牛肉生产提供更加深入的指导和研究工具。
哺乳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哺乳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为繁盛和多样性的动物群体之一,其广泛分布于陆地、海洋和空中。
它们拥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哺乳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从外部特征到内部器官。
一、外部特征哺乳动物的外部特征非常多样,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是体表被毛,毛发对于维持体温、保护器官和提供伪装等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是四肢的形态,哺乳动物的四肢通常呈现爬行、跑步、奔跳等不同形态,有助于它们在各种地形上的行走和奔跑。
此外,哺乳动物通常具有耳朵和眼睛,它们的位置和形状有助于它们捕捉声音和光线。
二、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哺乳动物身体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是肌肉的附着点。
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分为脊柱、四肢骨骼和颅骨。
脊柱由多个椎骨组成,既支撑又保护着脊髓。
四肢骨骼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骨腕等骨头,它们与肌肉协同工作,使哺乳动物能够完成各种运动。
颅骨是保护大脑的重要结构,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颅骨形状也各异。
三、循环系统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哺乳动物的心脏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组成,这种双心房双心室的结构使得氧合血和动脉血能够得到有效分离。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废物的血液带回心脏。
四、呼吸系统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部、支气管和肺组成。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通过鼻腔进入的空气在经过喉部后进入支气管和肺。
肺是呼吸系统的最重要器官,它们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合,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五、消化系统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肠道和肝脏等器官组成。
口腔是消化过程的起点,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混合唾液。
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胃中的胃酸和酶开始分解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肠道,在肠道中营养物质被吸收,并由肝脏处理和分配给其他细胞。
六、神经系统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哺乳动物

16.哺乳动物一、定义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不止胎生一种方式)二、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具二个枕髁,颈椎通常7枚。
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牙齿为再出齿、异型齿,有口腔消化(口腔中有含消化酶的唾液腺)、肌肉质唇。
4.有可活动的眼睑和肉质外耳。
5.四肢适应多种形式的陆地运动。
6.四腔心脏,左体动脉弓,无右动脉弓。
7.具横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8.肺呼吸,声带发音。
9.后肾排泄系统。
10.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脑神经12对。
11.较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12.胚胎借胎盘附着在子宫内发育,有胎膜结构(单孔类除外)。
13.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三、进化地位哺乳类和鸟类均起源于古爬行类,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适应陆栖生活所遇到的许多基本矛盾,并在新陈代谢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获得了恒温。
✧哺乳类起源于较低等的古爬行类,和两栖类有很多相似地方,如:2枕骨髁、富含腺体、排泄尿素。
✧鸟类起源于较高等的古爬行类,和爬行类有很多相似地方,如:单枕骨髁、皮肤干燥、排泄尿酸。
四、进化性特征1.体表被毛,可以保温;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
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 - 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5.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可以主动适应环境。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五、外部形态✧体外全身被毛,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肉质唇,唇边有触毛。
眼有眼睑、瞬膜。
有长的外耳壳,一般可转动。
✧前肢关节向后转、后肢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提高了支撑、奔跑和跳跃的能力,结束了低等陆栖动物以腹壁贴地的局面。
✧尾作为运动平衡器官,大多趋于退化✧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即体型多样化。
最新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word文档

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皮肤】哺乳动物的皮肤致密,结构完善,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体温及敏锐的感觉功能。
为适应于多变的外界条件,其皮肤的质地、颜色、气味、温度等能与环境条件相协调。
哺乳动物皮肤的主要特点为:1、衍生物多样哺乳动物的皮肤衍生物,包括皮肤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肤腺:十分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乳腺、汗腺、皮肤腺、气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腺体,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乳汁,以哺育幼仔。
乳腺是一种由管状腺和泡状腺组成的复合腺体,通常开口于突出的乳头上。
乳头分真乳头和假乳头两种类型,真乳头有1个或几个导管直接向外开口;假乳头的乳腺管开口于乳头基部腔内,再由总的管道通过乳头向外开口。
乳头的数目随种类而异,从2个至19个,常与产仔数有关。
低等哺乳动物单孔类不具乳头,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
没有嘴唇的哺乳动物如鲸,其乳腺区有肌肉,能自动将乳汁压入幼鲸口腔。
另一种皮肤腺为汗腺,是一种管状腺,它的主要机能是蒸散热及排除部分代谢废物。
体表的水分蒸发散热即出汗,是哺乳动物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发达的种类,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发来散热。
皮脂腺为泡状腺,开口于毛囊基部,为全浆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润滑毛和皮肤的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外激素源。
气味腺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标记领域、传递信息,有的还具有自卫保护的作用。
气味腺有数十种,如麝香腺、肛腺、腹腺、侧腺、背腺、包皮腺等。
气味腺的出现及发达程度,通常是与哺乳类以嗅觉作为主要猎食方式相联系的,而以视觉作为主要定位器的类群其嗅觉及气味腺均显著退化。
2)毛: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为表皮角化的产物。
毛由毛干及毛根组成。
毛干是由皮质部和髓质部构成;毛根着生于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状称毛球,其基部为真皮构成的毛乳头,内有丰富的血管,可输送毛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哺乳动物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骨骼 ●具7节颈椎。 除极少数种类外,哺 乳动物都具有7节颈椎(海 牛、二趾树懒为6节颈椎)。 ●具双枕髁。 ●下颌由单一齿骨组 成,并直接与脑颅相连。
这三点是哺乳动物骨 骼的鉴别特征。
4.肌肉 ●具膈肌:膈肌是哺乳动 物所特有的,膈肌将体腔分为 胸腔和腹腔二部分,并形成胸 廓,有辅助呼吸作用。 ●皮肤肌发达:高等的动 物如灵长类有表情肌,是面部 的皮肤肌肉,表情肌的收缩可 表现喜怒哀乐。 ●咀嚼肌发达:哺乳类具 有发达的咀嚼肌(颞肌和咬肌), 使口腔具有强有力的咀嚼功能。
●体形多样化 兽形: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陆生。 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桨状,水生。 蝙蝠型: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
适应辐射: 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动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分布区
的过程中,因遭遇到不同的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 适应器官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2.皮肤 ●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和感觉末,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等。 ●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 ●披毛:体表披毛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最 显著特征之一。
鲸类、猪 狗
无蜕膜胎盘
羊、牛 蜕膜胎盘
熊、人、兔
妊娠105天的牛的胎儿与胎盘
2.哺乳 幼体产出后,依靠母体的乳腺分泌的乳汁供给发 育所需的营养。 哺乳使后代能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 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哺乳类后代的成活率。
二、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
1.体形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四肢 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增大了对 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
1.胎盘 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 成的特殊结构。 哺乳动物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相愈合,并形成许多 指状突起(绒毛)嵌入母体的子宫内膜,胚胎与母体之间由 这层膜隔开,胎儿、母体的两套血液循环不相通,营养物 质、呼吸气体和代谢废物靠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哺乳动物》 知识清单

《哺乳动物》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许多独特特征的动物。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从广阔的陆地到浩瀚的海洋,都能找到哺乳动物的身影。
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身体被毛或毛皮覆盖。
这层“外衣”不仅能帮助它们保持体温,还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另外,哺乳动物的幼崽通常是通过雌性的乳腺分泌的乳汁来获取营养并成长的。
这种独特的哺育方式是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类群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它们的骨骼系统通常较为坚固,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和进行各种运动。
脊椎骨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保持身体的直立和灵活的运动。
哺乳动物的心脏通常分为四个腔室,这使得血液循环更加高效,能够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也较为发达,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三、哺乳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是最大的一个类群,包括了人类、猫科动物、犬科动物、灵长类动物等。
它们的特点是胚胎在母体内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
有袋类哺乳动物,如袋鼠、考拉等,它们的幼崽在出生时发育不完全,通常会在母亲的育儿袋中继续成长。
单孔目哺乳动物,如鸭嘴兽,它们产卵,但幼崽仍然依靠母乳成长。
四、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大多数哺乳动物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
在交配过程中,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怀孕的时间因物种而异。
像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怀孕期较短,而大象等大型哺乳动物怀孕期则可能长达 22 个月。
分娩过程也各不相同。
一些哺乳动物,如猫和狗,能够相对顺利地自行分娩;而在人类等高级哺乳动物中,分娩通常需要更多的医疗和护理。
五、哺乳动物的行为哺乳动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社交行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非常重要。
例如,狼群有明确的等级制度,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动物的骨骼结构

动物的骨骼结构动物的骨骼结构对它们的身体形态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各自独特的骨骼结构,通过适应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来发挥各自的功能。
本文将着重介绍动物的骨骼结构及其功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动物世界的奇妙之处。
一、哺乳哺乳动物的骨骼结构通常由头骨、脊柱、四肢及其他附属骨骼组成。
其中,头骨起到保护脑部和感官器官的作用,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头骨形态也存在明显差异。
比如,食肉类动物的头骨一般更加坚固,有利于它们咬住猎物;而植食类动物的头骨则更为宽大,有助于它们咀嚼植物纤维。
脊柱是哺乳动物骨骼中的核心部分,它由多个脊椎骨组成,连接并支撑着头部和四肢。
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对动物的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猫科动物的脊椎骨相对较长,使它们具备灵活的身体机动性,有利于捕猎和逃跑;而大型草食类动物的脊椎骨则更加粗壮,能够承受较大的体重和运动压力。
四肢是哺乳动物行走、奔跑和捕食的重要工具,它们通过肌肉和骨骼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各种动作。
不同类型的哺乳动物的四肢形态也存在差异。
例如,飞行动物如鸟类和蝙蝠的前肢演变为翅膀,适应于飞行;海洋动物如鲸类的四肢则退化为鳍,有利于它们在水中快速游动。
二、爬行爬行动物包括蜥蜴、鳄鱼、蛇等,它们的骨骼结构适应了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与哺乳动物不同,爬行动物的骨骼通常相对较重,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和支撑力。
爬行动物的骨骼结构中,脊椎骨较长,使得它们能够在地面上快速爬行。
与此同时,爬行动物的四肢通常发达且扁平,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地形上移动。
例如,蛇类的骨骼结构非常灵活且适应性强,使它们能够通过扭动和蠕动的方式在狭小的空间中行进。
三、鸟类的骨骼结构鸟类是拥有独特骨骼结构的动物。
鸟类的前肢由融合的骨骼组成,形成了独特的飞行器官——翅膀。
鸟类的翅膀与哺乳动物的四肢存在明显差异,它们主要由长长的翼骨和支撑翼膜的羽毛组成,能够实现飞行。
鸟类的脊柱较为坚固,由许多融合的椎骨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哺乳动物身体躯干的基本构成介绍【皮肤】哺乳动物的皮肤致密,结构完善,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体温及敏锐的感觉功能。
为适应于多变的外界条件,其皮肤的质地、颜色、气味、温度等能与环境条件相协调。
哺乳动物皮肤的主要特点为:1、衍生物多样哺乳动物的皮肤衍生物,包括皮肤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肤腺:十分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乳腺、汗腺、皮肤腺、气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腺体,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乳汁,以哺育幼仔。
乳腺是一种由管状腺和泡状腺组成的复合腺体,通常开口于突出的乳头上。
乳头分真乳头和假乳头两种类型,真乳头有1个或几个导管直接向外开口;假乳头的乳腺管开口于乳头基部腔内,再由总的管道通过乳头向外开口。
乳头的数目随种类而异,从2个至19个,常与产仔数有关。
低等哺乳动物单孔类不具乳头,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
没有嘴唇的哺乳动物如鲸,其乳腺区绝热、保温。
水生哺乳动物基本上无毛的种类如鲸,有发达的皮下脂肪以保持体温的恒定。
毛常受磨损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换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绝热力差,冬毛长而密,保温性能好。
陆栖哺乳动物的毛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浓密植被下层的哺乳动物毛呈暗色,开阔地区的呈灰色,沙漠地区多呈沙黄色。
3)角:是哺乳动物头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产物。
表皮产生角质角,如牛、羊的角质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质角,如鹿角。
哺乳类的角可分为洞角、实角、叉角羚角、长颈鹿角、表皮角等五种类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质鞘组成,角质鞘即习称之为角,成双着生于额骨上,终生不更换,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洞角为牛科动物所特有。
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无角鞘。
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称为茸角,如鹿茸。
角长成后,茸皮逐渐老化、脱落,最后仅保留分叉的骨质角,如鹿角。
鹿角每年周期性脱落和重新生长,这是鹿科动物的特征。
除少数两性具角如驯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于洞角与鹿角之间的一种角型。
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状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后脱换,骨心不脱落。
这种角型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仅有短小的角心而无角鞘。
长颈鹿角,由皮肤和骨所构成,骨心上的皮肤与身体其他分的皮肤几乎没有差别。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层的毛状角质纤维所组成,无骨质成分,为犀科所特有。
角的着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双角种类的两角呈前后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后角生长在颔部。
4)爪、甲和蹄:均属皮肤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质层的变形物,只是形状功能不同。
爪,为多数哺乳类所具有,从事挖掘活动的种类爪特别发达。
食肉类的爪十全锐利,如猫科动物的爪锐利且能伸缩,是有效的捕食武器。
甲,实质为扁平的爪,是灵长类所特有。
蹄,为增厚的爪,有蹄类特别发达,并可不断增生,以补偿磨损部分。
2、结构完善哺乳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的表层为角质层,表皮的深层为活细胞组成的生发层。
表皮有许多衍生物,如各种腺体、毛、角、爪、甲、蹄。
真皮发达,由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两种纤维交错排列,其间分布有各种结缔组织细胞、感受器官、运动神经末梢及血管、淋巴等。
在真皮下有发达的蜂窝组织,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在此贮藏有丰富的脂肪,故又称为皮下脂肪细胞层。
【骨骼】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完善。
主要由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大部分组成。
其结构和功能上主要的特点是:头骨有较大的特化,具两个枕骨踝,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颈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时和膝,将躯体撑起,适应陆上快速运动。
1、中轴骨骼包括颅骨(skull)、脊柱(vertebra)、胸骨(sternum)及肋骨(rib)。
1)颅骨:由于哺乳类的脑、感官的发达以及口腔咀嚼的产生,故颅骨相当大。
颅腔由额骨、顶骨、枕骨、蝶骨、筛骨、鳞骨、鼓骨等构成,其中枕骨、蝶骨、筛骨等均由多数骨块愈合而成,骨块的减少和愈合使头骨坚而轻,是哺乳类的一个明显特征。
脑位于颅腔内,以颅骨后方的枕骨大孔与脊髓连接。
枕骨大孔两侧各有一枕踝与第一颈椎相关节。
哺乳类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泪骨、观骨、鼻骨、鼻甲骨、上颌骨、前颌骨、腭骨、翼骨、犁骨、下颌骨、舌骨等构成。
下颌由1对下颌骨(齿骨)组成,为哺乳类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下颌骨后端与鳞骨相关节。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组成,可分为颈椎(cervical)、胸椎(thercic)、腰椎(lumbar)、荐椎(sacrum)和尾椎(caudal)五部分。
颈椎骨通常为7枚,只有少数种类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树懒),绝大多数的哺乳类不论颈的长短(如长颈鹿和刺猬)都是7枚颈椎。
第1个颈椎称寰椎,第2个颈椎称枢椎,寰椎呈环状,前面形成一对关节面与枕踝相关节,枢椎椎体前端形成齿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赋予头部能灵活转向。
胸椎常为13枚左右,各胸椎与肋骨相连结,并与肋骨和胸骨共同构成胸廓;胸骨分节,有飞翔能力的蝙蝠和营地下掘穴生活的鼹鼠等哺乳动物,有与鸟类相类似的龙骨突起。
腰椎为4~7枚。
荐骨为3~5枚,且融合为一,与腰带相关节;无后肢的鲸类,荐骨不明显。
尾椎数随尾的长短而异,变化很大,3-150枚不等。
2、附肢骨骼包括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
1)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
陆栖哺乳动物肩带的肩胛骨十分发达,乌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
锁骨多趋于退化,有的无锁骨,如奇蹄类和偶蹄类。
而在适于攀缘、掘土和飞翔生活的类群中锁骨则发达。
可见锁骨发达程度与前肢活动方式关系密切,凡前肢作前后活动的种类其锁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动的种类其锁骨发达。
2)腰带:由骼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骼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愈合成一块髓骨,构成关闭式骨盆。
哺乳类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3)前肢骨及后肢骨:其结构与一般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类似,但前后脚掌(跖)、指(趾)骨,随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大变化,如蝙蝠特化为翼状肢,鲸为鳍状肢,奇蹄类、偶蹄类为捷行肢。
除鲸目、海牛目、翼手目和部分有袋目外,哺乳动物的多数种类股骨下端前方有膝盖骨,膝关节向前转,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这是哺乳类有别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按陆生哺乳动物四肢着地行走的不同方式,足型可分为跖行、趾行和蹄行性。
其中以蹄行性与地面接触最小,是适应快速奔跑的足型。
【肌肉】哺乳类的肌肉系统与爬行类基本相似,但其结构与功能均进一步完善。
主要特征:四肢及躯干的肌肉具有高度可塑性。
为适应其不同运动方式出现了不同的肌肉模式,如适应于快速奔跑的有蹄类及食肉类四肢肌肉强大。
皮肌十分发达。
哺乳类的皮肌可分为两组:一组为脂膜肌,可使周身或局部皮肤颤动,以驱逐蚊蝇和抖掉附着的异物。
脂膜肌还可把身体蜷缩成球或把棘刺竖立防御敌害,如鲮鲤、豪猪、刺猬。
哺乳类中高等的种类脂膜肌退化,仅在胸部、肩部和腹股沟偶有保留。
另一组皮肌为颈括约肌,其表层的颈阔肌沿颈部腹面向下颔及面部延伸,形成颜面肌及表情肌。
哺乳类中的低等种类无表情肌,食肉动物出现表情肌,灵长类的表情肌发育好,而人类的表情肌最为发达,约有30块。
围绕口周围有复杂的唇肌,在吮吸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分布于颅侧和颧弓,止于下颌骨(齿骨)的颞肌和嚼肌强大,这与捕食、防御以及口腔的咀嚼密切相关。
隔肌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肌肉,为一横位的随意肌,把内脏腔分隔成胸腔和腹腔,隔肌的活动有助于呼吸。
【消化】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现了口腔消化,消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与之相关联的是消化腺十分发达。
1、消化腺哺乳动物的消化腺除3对唾液腺外,在横隔后面,小肠附近还有肝脏和胰脏,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肠。
肝脏除分泌胆汁外,还有贮存糖原、调节血糖,使多余的氨基酸脱氧形成尿及其他化合物,将某些有毒物质转变为无毒物质,合成血浆蛋白质等功能。
2、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口腔:哺乳动物的口腔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引起了口腔结构的较大改变。
出现了肉质的唇,为吸乳、摄食、辅助咀嚼的重要器官,并为发音吐字器官的组成部分。
草食类哺乳动物的唇特别发达,有的上唇有唇裂,如兔。
为适应口腔咀嚼活动,哺乳类口裂缩小,并在两侧牙齿的外侧出现了颊部,一些种类的颊部还发展了呈袋状结构的颊囊,用以贮藏食物,如猴。
口腔顶壁由骨质的硬腭及软腭所构成,从而把鼻腔开口(内鼻孔)与口腔分隔开,鼻的通路即沿硬腭。
软腭后行,直至正对喉的部位,后鼻孔开口于咽腔。
腭部常有角质上皮的棱,可防止食物滑脱。
草食及肉食种类有发达的角质棱。
口腔内有十分发达的肌肉舌,有助于摄食、搅拌及吞咽,并为人类发音的辅助器官。
舌表面分布有味蕾,为味觉器官。
上、下颌骨上着生有异型齿,齿由齿槽长出,中有髓腔,充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
因齿的形状和功用不同,可分为门齿一一切割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咬、切、压、研磨食物等多种功能。
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其牙齿的形状、数目均有很大变化。
但同一种类的齿型及齿数是稳定的。
故齿型及齿数为哺乳类分类的重要依据,通常用齿式来表示。
上颌齿的一半写在线上,下颌齿的一半写在线下(相当于分子式的写法),如狼和狐,上下颌每侧各有3个门齿(3/3),1个犬齿(1/1),4个前臼齿(4/4)和2个上臼齿及3个下臼齿(2/3)。
可简写为i.3/3,c.1.1,p.4/4,m·2/3=42;或3/3.1/1,4/4,2/3=42;或数42个得自齿式的两倍,因齿式只列出总齿数的一半。
有胎盘类的基本齿数最多是44个(3/3,1/1,4/4,3/3),但许多动物趋于减少,有些种类完全无齿(如食蚁兽、穿山甲);唯有一些特化的鲸,牙齿超过44个;有袋类的一些科,也有更多的齿数。
哺乳动物的口腔内有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等3对唾液腺,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可分泌唾液淀粉酶,对食物进行口腔消化。
此外,一些哺乳动物以口腔唾液腺的蒸发失水,作为体温调节的一种形式。
兔与鹿有4对唾液腺。
2)咽:哺乳动物的咽构造完善,前接口腔,后通喉与食道。
由于次生腭的形成,内鼻孔也开口达咽部,故咽部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交叉处。
在咽部两侧还有耳咽管(欧氏管)的开口,可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
咽部周围有淋巴腺体(扁桃体)分布。
喉门外有一会厣软骨,其启闭以解决咽、喉交叉部位呼吸与吞咽的矛盾。
3)食道:紧接咽之后,为一细长的管,下端接胃。
食道为食物通过之通道,无消化作用。
4)胃:是哺乳动物消化道的重要部分,其形态常因食性的不同而变化,多数哺乳类为单胃;草食性哺乳动物为复胃,又称反刍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蜂巢胃(网胃)、瓣胃和腺胃(皱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