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合集下载

佛山祖庙的导游词

佛山祖庙的导游词

佛山祖庙的导游词佛山市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独特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门街道孔文园内,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大的祖庙。

该庙宇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此次我将为大家介绍佛山祖庙的导游词,通过它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祖庙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站:祖庙大门祖庙大门为清朝福临门所建,式样豪华,寓意吉祥。

门前悬挂着祝福的金箔,左右分别是石狮子和石龟鳖,寓意长寿和平安。

第二站:大成殿大成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式建筑。

殿内设有三进,梁架麻石,纯木结构。

大成殿内供奉着岭南三圣,即岭南地区的大成王、南海神母和岭南四大名山——嵩高、云门、九华和连山神仙。

第三站:西门西门代表着祖庙早期的风貌和文化。

门楣上镌刻着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生肖。

门神是古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苏辙兄弟。

第四站:钟楼鼓楼祖庙的钟楼和鼓楼是祖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声和鼓声曾经是祖庙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四面钟盘正、侧,两座鼓楼琅琅鼓声响彻宗庙,民间有谚语“钟声鼓声,宗庙听”,形容祖庙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站:宫牆宫牆是祖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庙文化的象征。

宫牆上刻有大量的雕刻和楹联,其中最有名的是“君子比德,小人比丑”和“灵台无处不飞花,富贵有时同陌路”。

楹联中蕴涵了中国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代表着岭南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佛山祖庙,收获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和历史感悟。

祖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重心和历史遗产,在传承中发扬着上千年的文化血脉。

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


1078 1078 年 ~1085 年
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 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 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蔬密有致,亭台 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 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END。。。
产品设计1 张帆 序号65
庙 庙 山 祖 北 于 庙 北 年 间 年 佛 山 佛 间 山 祖 庙 祖 庙 祖 庙 佛 山 100 庙 祖 北 祖 庙 祖 庙 祖 祖 建 北 建 祖 庙 建 建 山 年 祖 庙 庙 祖 庙 祖 祖 年 5 山 间 ( 建 佛 佛 年 北 宋 元 丰 于 70 年 1998 年 70 年 年 庙 始 建 庙 1451 年
佛山祖庙 的
文化冲击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祖庙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始建,至清代初年,这里逐渐成为一 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 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祖庙大修,形成日的 祖庙建筑群。
山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0种 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 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 “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佛山”,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 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 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 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简介】—【三门】—【前殿】—【前殿和正殿之间】—【正殿】—【锦香池】—【万福合】—【黄飞鸿纪念馆】【简介】祖庙是佛山市内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原建筑在元代{1206—1368}被焚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祖庙原称“祖堂”,原是冶炼业供奉师祖的地方;至明代时,由于皇帝信奉佛道教,故逐渐变成了一座道教寺;祖庙现为佛山市博物馆。

祖庙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广东地方特色。

整座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院廊式布局,结构严谨。

其屋顶为我国传统的歇山式结构{即由一条正脊,四个斜面组成},下面用斗拱式梁和石柱支撑;着种斗拱结构造工精致,不用一根钉子,完全采用榫头,榫槽相互衔接。

在装饰工艺上,祖庙建筑具有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屋脊、屋檐、墙壁以及庙堂内均有各式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等,描述了我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些装饰品制作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我国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故祖庙有“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称号。

【三门】这座有三个门洞的建筑是祖庙的大门,建于明代景泰初年(1450年)。

请大家往上看:30多米长的屋脊上装饰陶塑人物共152个,屋檐下是一排金漆木雕,均描述了我国民间流传的故事。

【前殿】铜钟:这口大铜钟铸于明代,重约900公斤。

旧时,每当有人前来参拜北帝时。

寺庙守护人都要敲响此钟,提请北帝接受人们的参拜。

铁鼎:这尊大铁鼎是供参拜者焚毁纸钱同德,铸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1000多公斤;两边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

佛山的铸造业自东汉起就非常发达,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存放在广州光孝寺内的两座6米多高的千佛塔和广州五仙观内的一座重逾万斤的大铁钟都是明代在佛山铸造的,清代时在广州和虎门所处设防的大炮也出自佛山。

神案:祖庙内有众多的木雕工艺品。

请看这张神案,上面刻有126个人物,所描述的是唐代名将李元霸降服烈马的故事。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建筑浅析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建筑浅析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建筑浅析佛山祖庙是佛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广东省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群,其钟楼鼓楼更是佛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佛山祖庙钟楼鼓楼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意义进行分析。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雄伟壮观的外观。

钟楼鼓楼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整体建筑风格凝练大气,屋顶翘角,层层递进。

其次是建筑的装饰和雕刻工艺。

钟楼鼓楼的檐口、柱础、斗栱、扇刻等处都进行了精致的雕刻,反映了佛山地区浓厚的艺术氛围。

再次是建筑的布局和空间组织。

钟楼鼓楼的空间组织精湛,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美感。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创建于1349年的祖庙最初只是一座正殿建筑,之后在明朝万历、清朝顺治、道光年间相继进行了扩建和修缮,使得祖庙建筑群的规模逐渐壮大,钟楼鼓楼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完善。

据史料记载,祖庙钟楼鼓楼的建造使用了当时的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其建筑结构和装饰雕刻均显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工艺。

祖庙钟楼鼓楼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佛山古代建筑的风貌。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佛山市的地标性建筑,祖庙钟楼鼓楼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工艺也代表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准和审美趣味。

钟楼鼓楼的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遗产。

祖庙钟楼鼓楼还承载了佛山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习俗,是佛山市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作为佛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建筑风格、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佛山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希望在未来,祖庙钟楼鼓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佛山市民的精神家园和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简介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简介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简介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文化博物馆”,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佛山刺绣”的保护单位。

佛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享有“岭南古建筑博物馆”之誉。

佛山祖庙博物馆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的正中央。

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30平方米,整个建筑造型美观、色调统一、气势恢宏、古香古色。

博物馆建筑有主体、山门和钟楼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13米。

主体建筑为四层楼房,内设多个展厅、展览厅和会议室等配套设施。

在建筑中突出了“岭南古建筑博物馆”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山门门楼前有一对汉白玉石质石狮,是我国最大的汉白玉石雕作品之一,被誉为“国宝”。

佛山祖庙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种类齐全。

从明清以来到当代的陶瓷、木雕、砖雕等工艺品琳琅满目,体现了佛山民间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 1 —1 —。

【议论文】佛山祖庙_500字

【议论文】佛山祖庙_500字

【议论文】佛山祖庙_500字佛山祖庙,是中国南方一座古老的宗教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代。

作为佛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祖庙见证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祖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佛山祖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观,其主要建筑包括牌坊、钟鼓楼、正殿、戏楼等。

整座祖庙布局严谨,各个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建筑艺术。

祖庙的建筑材料选用了当地的青砖灰瓦,整体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尤其是祖庙的牌坊,是当地独具风采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佛山祖庙的门户,更是佛山市的标志之一。

佛山祖庙是南方地区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庙内供奉着众多神祗,每年的宗教节日都会吸引大批的信徒前来礼拜祈福。

人们在这里祈祷,祈求着心中的愿望得以实现,也希望能够得到保佑和庇佑。

祖庙也是一座保佑人们平安幸福的神圣场所,吸引了众多信徒来此朝拜。

除了宗教活动之外,佛山祖庙还是一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庙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董,其中尤以清代的宫灯、铜鼓和唐代的铁马为最。

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佛山祖庙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瑰丽。

祖庙还设有文化展览馆,其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祖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祖庙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周边的商业和住宅区不断扩展,祖庙所处的环境逐渐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祖庙的历史文化,必须加强保护和管理,保持祖庙的原貌,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我认为应该加强佛山祖庙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要加强建筑结构的维护,保持祖庙的原始风貌。

要合理规划周边的商业和住宅开发,避免对祖庙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加强对祖庙的保护和管理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祖庙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介绍广东佛山祖庙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广东佛山祖庙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广东佛山祖庙的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广东佛山,今天咱们要一同游览的是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也就是公元 1078 1085 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庙宇建筑。

祖庙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走进祖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严庄重的牌坊。

这座牌坊高大宏伟,上面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穿过牌坊,便是前殿。

前殿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他面目威严,手持金鞭,守护着祖庙的安宁。

接着,咱们来到了万福台。

这可是华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

过去,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在这里演戏,那场面可是热闹非凡。

万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站在台下,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悠扬的戏曲声,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氛围。

再往前走,就是锦香池了。

池中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

池边有两只石雕的神兽,一只是金狮,一只是麒麟,它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据说,这锦香池有着神奇的力量,能为人们带来好运和福气。

走过锦香池,咱们就来到了祖庙的主体建筑——灵应祠。

灵应祠供奉着北帝,也就是北方玄天上帝。

这座建筑气势恢宏,屋顶上的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装饰美轮美奂。

那陶塑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木雕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砖雕图案精美,寓意深刻;灰塑造型独特,富有立体感。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灵应祠的两侧,还有许多配殿。

这些配殿里供奉着不同的神灵,每一位神灵都有着独特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在其中一座配殿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她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除了建筑和神像,祖庙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

比如,在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陶瓷、书画、木雕等艺术品,这些文物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祖庙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山祖庙环境描写

佛山祖庙环境描写

佛山祖庙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其岭南建筑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院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与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趣。

走进祖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气势恢宏。

牌楼上的雕刻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穿过牌楼,便来到了祖庙的正殿。

殿内供奉着北帝神像,香火旺盛,游人如织。

殿内的壁画色彩斑斓,画工精细,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在祖庙的庭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

井边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为庭院增添了一抹生机。

在庭院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古钟,每当钟声响起,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与肃穆。

在祖庙的周边,有许多小店和摊位,售卖着当地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

这些小店和摊位的老板们热情好客,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美食体验。

总的来说,佛山祖庙的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品味到当地的美食和手工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祖庙
作者:陆琦
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5期
陆琦
LU Qi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此后历代屡次重建改建扩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事修建后更为瑰丽壮观。

祖庙属道教
神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

据方志记载,该庙“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

庙门一对联云:“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可见其显赫
一时的重要地位。

该庙气魄宏大,殿阁巍峨,楼亭叠翠,通透玲珑,独具岭南传统建筑的神韵,是研究岭南建筑的珍贵的历史遗产。

佛山祖庙的主体建筑沿南北纵轴线排列,由南至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
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以锦香池为中心,池南为戏台娱乐建筑,池北为祭祀殿
堂建筑,主要入口设在以锦香池为前导空间的庭院两侧,不同于一般寺观祠祀建筑布局。

整体
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建筑面积3 600 m2。

万福台为戏台,是省内仅存不多的完好的古戏台之一,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初名华丰台。

歇山卷棚顶,台高2.1 m,面阔三间12.7 m,进深11.8 m,以金漆木雕大屏风分隔
前后,雕刻内容有八仙故事、三星拱照、降龙伏虎、大宴铜雀台等。

屏风隔板有四个门,分别
供演员及工作人员出入。

前台演戏,后台化妆。

前台三面敞开,演戏在明间,奏乐在次间。


西两侧是两层的回廊,卷棚顶,为观众雅座。

观演广场两侧回廊雅座之前植有高大的乔木树,
起着遮阳的作用。

禅城是粤剧的发祥地,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

灵应牌坊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设计考究,结构精密,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
石牌坊。

其形式为12 柱3 间4 楼,通高11.4 m,面阔9.2 m。

心间为阙道,次间用高石台基。

正面顶层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层横书“圣域”“灵应”,背面顶层匾额书“谕祭”。

朱红的木斗栱映衬着贴金大字,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

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
所以牌坊施工构建讲究,牌坊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东西长20 余米,南北宽11 m,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 年),原为土池。

清雍正年间重砌石池,保留了部分明代的雕件。

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

池中
两侧筑有花坛,但栽植的是乔木,呈对植形式。

庙门建于明景泰初年,面阔九间31.7 m,硬山顶。

东西连接崇正社学和流芳祠形成门庑式
建筑。

中间辟三间石券拱门,门扇为镂空木雕,屋脊是高1.5 m,长30 多米的人物( 石湾琉璃人物) 陶塑,脊中置一对高大的铜质鳌鱼争珠。

红墙有十六根白石檐柱,四根木柱,石砌台基
高1.2 m,台阶通宽15 m。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面阔三间13.3 m,进深三间15.9 m。

歇山屋顶,清光
绪年间重修时曾加添人物瓦脊,檐下为如意斗栱。

地面以尺寸不一的长方形花岗石铺砌,接缝
密致,传说缝隙灌铅填塞。

神庙中主体建筑的檐柱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栱梁架多样,以正殿最典型。

正殿建于明洪武
五年(1372 年),为庙中最早、最重要的建筑。

外观雄伟稳健,屋面梁架举折平缓,保留宋代建筑特点,大量使用斗栱,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栱实例。

正殿面宽三间 14.3 m,
进深三间15.8 m。

歇山顶,清光绪重修殿脊泥塑和陶塑,脊中宝珠高耸,凤凰、鳌龟双双对立,走兽力神、人物故事、花木藤蔓,斑斓璀璨。

正殿三面围墙不设窗,使殿内显得阴暗神秘。

殿
中还保存着铸于明代的2.5 吨重的北帝铜像和大型的铜铁铸件文物。

殿前同样设有敬香祭拜的
拜亭。

拜亭前的小院栽有古木一株。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69年),两层镬耳歇山顶楼阁。

1975年维修,将木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院落干净利落,无直接植物栽植,用盆景绿化小院。

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

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
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

规模最大的三
门瓦脊。

全长32.02 m。

正反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
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

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

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制造工艺之精良。

灰塑又
叫灰批,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

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

在祖庙中,这种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

如祖庙两旁门、额
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祝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

此外,还有“八仙”“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

砖雕、石雕艺
术也是民间工艺之一。

祖庙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
的“守房州”(牛皋故事)。

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
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制作工艺令
人惊叹。

佛山祖庙公园内还有许多文物古迹。

“升平人瑞”牌坊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后
迁至祖庙公园现址。

牌坊为清初庠生梁持璞建。

《清乾通典》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明文颁布:“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

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

”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107 岁,
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

该坊为4柱3 间3 楼石牌坊,通面宽4.05 m,歇山顶。

牌坊石材
采用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檐下有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栱,额枋、柁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
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各种龙凤、雀鸟、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因旧龙凤石
板已失,遂将题额正、反面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

“褒宠”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凤板刻有“褒宠”二字得名。

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后搬迁重建
于祖庙公园。

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皇帝旨
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故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

该牌坊4 柱3 间3楼式架构,庑殿顶,通面宽达7.15 m,形制高大挺拔、宏伟壮观。


建筑采用砖石混合结构,以灰沉积岩为梁柱,以砖雕为各楼的主要构件,由于各楼体量颇大,
牌坊重心较高,全凭梁柱斗栱支撑和承重,梁柱构筑采用传统榫卯连结工艺。

建筑构件的制作
相当考究,所有砖石材料均经精雕细刻,除抱鼓石和大、小额枋上雕刻有“龙凤祥云”及“鱼
跃龙门”等图案纹饰,以及梁焯生前坐衙视事情景的浮雕外,正、次楼上的斗栱以及各栱之间
的装饰构件均以精美的砖雕组成,既有由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及仙佛罗汉等人物
的浮雕,又有镂空透雕着“鱼跃龙门”“宝鸭穿莲”以及云龙、麒麟、牡丹萱草、宝鼎宝剑等
多种图案纹样的单块砖雕。

佛山文庙也在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

是清未宣统三年(1901 年)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并无依照传统文庙之制。

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占地2 000m2。

现文庙仅孔圣殿保存尚好,余均
荡然无存。

孔圣殿建筑面积近300 m2,殿室内神龛置孔子石刻像,殿内明间有大型的雕花硬木格扇屏风。

文庙内古榕垂荫,松柏翠绿,相思婆娑,香樟影幢,前庭兰桂飘香,荷花清逸,四周翠竹绕墙,假山、小亭、鱼池、曲桥相映成趣,环境幽深娴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