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13天上演31场民俗表演
参观西乡北帝庙庙会记事作文

参观西乡北帝庙庙会记事作文《参观西乡北帝庙庙会一今天我去参观了西乡北帝庙庙会,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
还没到庙会那里呢,就瞧见路上到处是人,感觉整个镇子里的人都出动了。
大家伙儿脸上都带着那种兴奋劲儿,我也被这气氛感染得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到了庙会门口,就看到那大红的灯笼高高挂着,红得特别喜庆,像一个个熟透了的大柿子。
往里一瞅,哟呵,人多得像蚂蚁窝似的密密麻麻。
小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摆得满满当当的。
有一个卖糖画的摊位特别吸引我。
那摊主是个老师傅,头发有点花白,但眼睛可亮了。
他手里拿着一个铁勺,就像拿着一支神奇的画笔。
桌上有个热乎乎的糖锅,锅里的糖稀黄澄澄、亮晶晶的,看着像蜂蜜一样诱人。
我就站在那儿看他做糖画。
只见老师傅舀了一勺糖稀,手那么轻轻一抖,糖稀就缓缓地流到了案板上,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地快速转动手腕,糖稀就像听话的小蛇一样,按照他想要的形状流淌着。
没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就出现在眼前了,尖尖的耳朵,细长的尾巴,简直就跟真的一样。
我在旁边不停地发出惊叹声,老师傅看到我这副模样,可自豪了,那嘴角微微上扬的小得意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二接着我就往庙里面走。
那北帝庙看起来有点年头了,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
庙宇的墙是那种暗红色的,可能是时间久了的缘故,颜色有些斑驳,但这反而让它更有故事感了。
庙前有个大香炉,里面插满了香,烟雾缭绕的,闻着有股淡淡的香味。
那些香客们一个个表情特别虔诚,嘴里念叨着什么,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香插进香炉。
在庙的一侧还有表演节目的呢。
一群穿着鲜艳戏服的人在台上唱戏。
听旁边的老大爷说这是粤剧呢。
那些演员脸上的妆容很夸张,但看着很精致。
那唱腔我是一个字都听不懂,但声音高亢嘹亮,感觉能穿透屋顶。
那个扮花脸的男演员,一跺脚一抬手,特别有架势,那眼神犀利得很。
不过台下像我这样听不太懂的也不少,好多人都是看个热闹,但大家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
我伸长了脖子看了一会儿,虽然听不懂但也被那热闹劲儿感染了。
三月三活动有哪些三月三有什么活动_节日习俗

三月三活动有哪些三月三有什么活动三月三是壮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你知道三月三有什么活动?三月三活动有哪些?壮族关于三月三活动都是什么吗?下面由小编来告诉你吧。
三月三活动一、三月三庙会正所谓“三月三,盘古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盘古山朝圣的日子。
世传盘古氏九月初九圣诞,三月初三升天。
于是在每年阳春三月花开农闲时,行起庙会,以念盘古开天之功善。
值此之时,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贾小贩,鸿儒白丁,尽皆云集于此。
或论道说法,或攀比奢华,或藉此营生,或寻墨梦笔,以生妙花。
各地之风味小吃、冷饮、布偶、纸鸢、木质刀剑、竹箫短哨,皆为垂髫小儿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携锦帛、雾茗、书画、美玉,藉此易物,换取黄白。
不少善男信女携家中眷属,虔诚朝拜,以求多福。
总之,盘古庙会乃一年一度之盛会,不往则定当抱憾遗恨终生! 三月三活动二、三月三情人节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
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
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三活动三、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篇一: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节日来由: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节日习俗:汉族:荠菜煮鸡蛋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由此节派生出的一种风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要到河边去野餐。
有的将酒杯投入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样在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
这种习俗,在至今我国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
壮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
古代,人们举行完祓禊仪式后,就坐在环曲的水渠边,把盛着酒的觞(古代盛酒器,为椭圆形带柄的浅木盘)放于流水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的聚会了。
晋永和三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邀亲友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并传承古俗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
大家饮酒赋诗,赏景。
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正因如此,后人亦此碑贴称为《禊贴》。
在绍兴,由“曲水流觞”活动形成的这种饮酒赋诗的雅俗一直盛传不衰。
直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中外书法家都要到绍兴亭聚会,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咏诗论文,泼墨挥毫,纪念王羲之。
农历三月初三是正午集传统的古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是正午集传统的古庙会,临近庙会,大批商家进驻正午集,各种大型娱乐设施也相继搭建完备。
为切实做好庙会期间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全的庙会,正午镇安全办协同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组成安全检查小组,对正午集镇所有的娱乐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彻底排查安全隐患。
检查组对该镇所有的大型娱乐设施进行集中专项检查,每到一处,检查组人员都认真检查了各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各娱乐设施的安全防范设备,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和措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家下达了限时整改通知书,并对商家着重强调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此次专项检查活动,检查组共排查出安全隐患10处,现场整改9处,限期整改1处。
通过检查,及时消除了该镇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了商家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为该镇度过一个安全的庙会提供了有利保障。
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的由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解庙会 ,参加庙会 ,争取更 大的群众空间 ,它的生命力才会 更加 的蓬勃。
[ 关键词 ]西 乡北帝古庙 “ 月三” 庙会 三
一
、
月及 四百余辰 ,降诞 于王宫。长成后 ,遂舍家辞亲 ,入武 当山修道 ,历4 年终成 圆满 ,玉皇大帝遂诏封为太 2 玄。又因北帝消灭龟精蟒妖于脚下 的功劳被元始天尊封为玄天上帝 ,镇于北方 ;在星宿二十八宿 中,北方七 宿 总称 为玄武 ;屈原 《 楚辞》之 《 远游 》篇有句称 : 『 召玄武而奔属 J;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称注 : 『 玄 武 谓龟蛇 ,位在北方 ,故 日玄 ,身有鳞 甲,故 日武 j,故称之为 玄武 神 。北宋 开宝年间 ,玄武 神降于终南 山;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8 年 )封之 为翌盛将军;北宋真宗大 中祥符七年 (04 )加封为翌圣保德真 91 1 1年 君 ;后为避北宋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 《 佑圣 咒》称 北帝是 『 阴化生 ,水位之精 。虚危上应 ,龟蛇合形 。周行六合 ,威慑万灵 J。因其统理 太 北方,在 中国五行学说中属水 ,故兼 水神 ,统领所有水族 ,治水 降火 ,解除水火之患 ,又称黑帝。明代 宫内 多建真武 庙就为祈免水 火之 灾。而北 帝不仅仅统率所有水域 的安全 ,他还是北极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
西 乡北帝古庙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真理街 , “ 三月三 ”庙会是北帝庙 为庆贺北帝诞辰而举办的祭 祀 活动 ;在其 四百多年 的历史渊源 中,逐渐形成 了具有 当地特色 的群众积极参与的 民间信仰 活动 。它涵盖 了
保定庙会等文化

【保定庙会】二月二(农历) 龙坛庙三月三(农历) 奶奶庙地址:西郊地址:国公营三月十五(农历) 刘守庙四月初八(农历) 慈云禅寺地址:省医院附近地址:东二环东金庄五月十三(农历) 关公庙地址:东二环东金庄庙会的由来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道教也逐渐形成。
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
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
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
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多时,佛像有千余尊。
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
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者:高宇峰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8期[摘要]北帝诞庙会是佛山传统的民俗信仰活动,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着丰富的岭南传统习俗和民间工艺。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描述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的盛况和历史渊源,探讨其价值与保护。
[关键词]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42—03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优秀文化。
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构成了泱泱大国丰富多彩的浩瀚文化长卷。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早在唐宋时期,佛山就成为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至明清时更是鼎盛一时,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自古以来,佛山就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声名显赫。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武大帝的神庙。
祖庙北帝诞庙会是佛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2006年5月,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2008年2月,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加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这个优秀的文化传统迈出了关键和最为重要的一步。
二、佛山祖庙北帝诞的来源(一)北帝信仰和佛山祖庙北帝,又称玄武、真武大帝等,是道教最重要的神仙之一。
北帝的来历和得道在《四游记·北游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有详细记载:北帝原为玉帝一魂化身(或云三清),投胎净洛国皇后腹中。
后从皇后左肋出生,取名玄元太子,14岁元宵节观灯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修炼,40年而成,玉帝封为“玉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天将,八十二化身。
“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巡游天下,验查善恶……永乐三年(1405),黄毛鞑子反叛,我主兵败危难,祖师手持宝剑,带三十六天将,驱动风雷,把鞑子头目杀尽。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PPT演示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
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 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 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 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 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 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 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 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 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 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 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
•
•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 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 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 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 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 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 “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 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 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 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 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 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13天上演31场民俗表演
西乡北帝古庙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庙宇,每年的三月三日都会举办
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今年的庙会预计将会上演31场民俗表演,历时13天,为民众奉献一场别样的民俗文化盛宴。
据悉,西乡北帝古庙庙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传统的节庆活动之一。
每年的三
月三日,庙内外都会举行各种庙会活动,各种民俗表演和传统游戏层出不穷,吸引了不少
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今年的庙会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据主办方透露,为了让游客和居民在庙会上能够感受
到更加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他们特别策划了31场民俗表演,其中包括舞龙舞狮、京剧、秦腔、民乐演奏等多种形式。
这些表演将会在13天的庙会期间陆续上演,为游客呈现一场视觉盛宴。
除了民俗表演外,庙会上还将有各种传统游戏和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游客们在欣赏
表演的还能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庙会期间还将有各种美食摊位,让
游客们品尝到地道的陕西美食,满足他们的味蕾。
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主办方还专门准备了庙会指南,上面详细介绍了每场表演的时
间和地点,以及各种活动的参与方式和注意事项。
为了保障游客和居民的安全,主办方还
加强了现场安保和医疗救援力量,确保庙会期间一切安全和秩序井然。
对此,一些游客表示,他们对这次的庙会活动充满了期待,“我们都特地安排了时间
来参加这次庙会,听说这里的表演和活动都很有特色,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在这里度过一个
愉快的时光。
”还有一些本地居民表示,他们非常自豪和高兴能够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和
文化底蕴的地方举办如此盛大的庙会活动,“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
我们地方的一种宣传和推广。
”
西乡北帝古庙的“三月三”庙会活动,不仅给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民俗文化盛宴,也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这样的庙会活动将
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成为当地的一张重要文化旅游名片。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
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