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概念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最小化浪费和最大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不同,后者是“生产-消费-丢弃”的线性流程,而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减少、重复、回收”。
通过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通过重复利用资源和产品的价值,以及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循环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资源的供给却变得日益有限。
循环经济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浪费,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效率,循环经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核心原则来实现:1.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通过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可以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绿色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延缓产品的报废时间。
2. 延长产品寿命延长产品的寿命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
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以及维修和维护服务的提供,可以延长产品的寿命。
同时,延长产品的寿命还可以促进二手市场的发展,增加资源的再利用。
3. 促进循环再制造循环再制造是循环经济重要的环节。
通过收集和回收废弃产品和材料,将它们加工和再制造成新产品,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
循环再制造可以减少对原始材料的需求,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4. 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通过建立有效的废弃物回收系统,推广废弃物分类和资源的分离,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是一种在资源利用中最大限度减少浪费的经济模式,旨在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环境保护则是通过各种措施,以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循环经济所对环境保护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原理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通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层次:产品层面、过程层面和系统层面。
在产品层面,循环经济要求将产品设计为可持续发展的,即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数量。
在过程层面,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处理,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在系统层面,循环经济要求建立起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循环链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远离排放。
二、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1. 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减少污染: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通过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并有效防止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3. 促进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废弃物的再加工和再利用,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提升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技术瓶颈:目前,循环经济的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某些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尚未成熟,缺乏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方法。
2. 利益分配:循环经济需要各方的合作与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利益分配问题,各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3. 城乡差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由于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滞后。
试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及应用

试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及应用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实现离不开3r原则,即减少(Reduce)、回收(Reuse)和回收(Recycle)。
1. 减少减少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
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降低材料使用量和能源消耗等因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能措施等。
2. 回收回收是指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分离、处理后再利用。
例如,将废纸进行分类后送到专门的再生纸厂进行加工处理,制成新纸张;将废旧电器进行拆解后,对其中可回收部分进行加工处理后再次利用等。
3. 再利用再利用是指将已经使用过但仍具有价值的物品进行加工处理后再次利用。
例如,将旧衣服进行改造后再次穿着;将废旧轮胎进行加工处理后制成防护垫等。
三、循环经济的应用循环经济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到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还涉及到政策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
1. 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和高效节能设备等措施来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
同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降低材料使用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
2. 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可以采取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等措施。
例如,在购买电器时选择能源效率高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水、节电等措施。
3. 废弃物处理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等措施。
例如,在家庭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在企业中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次利用等。
4.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经济激励等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节能的设备和工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产生。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当前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实践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1. 原料替代原则: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和可回收资源作为生产原料,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2. 产品设计原则:产品设计应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提倡设计环保、易回收的产品。
3. 循环利用原则:鼓励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废弃物减量原则: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生产者责任原则:强调生产者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包括产品的回收和处理。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1. 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
2. 循环产业链建设:建立循环产业链,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
3. 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政策支持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 资源保障: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经济增长:循环经济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4. 社会效益: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一、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概念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矛盾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循环经济理念,或者说是对处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相关实践和思想的总结、提炼和范式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着“两大变革”,那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前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是以“实践”和“物质交换”来解释的。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将其加工成人们消费的产品,也包括产品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
这种“物质变换”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本质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显现、发展、解决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除了恩格斯给人类敲响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环境警钟之外,马克思还指出“关于生产条件节约的另一大类,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所指的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 的循环中。
”“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
” “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
”所以,尽管马恩时代资源环境问题没有显化为突出问题,但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本质关系的角度,马克思已对物质循环型的生产实践做了较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时代之后发展起来的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是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和经济活动中循环利用问题的科学,这已广为人知。
到20 世纪资源环境问题爆发之后,很多科学家开始重新研究物质循环型的经济增长问题。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受到宇宙飞船的启发,并认为人类必须不断重复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保持内部良好的环境,人类才可能延长这个系统的运转寿命,并在其中生存下去。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定义: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涵义: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
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个层面可分为:小循环(企业内部)、中循环(企业之间)、大循环(社会化)。
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5基本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主要体现:新系统观:新经济观,新价值观,新价值观新消费观主要途径:发展的三个组织层面(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
(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构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
(3)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构筑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
发展的三条技术路径(1)资源的高效利用。
(2)资源的循环利用。
(3)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低碳经济:定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途径: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doc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
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简称3R原则)的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的精神实质。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1)发展循环经济会带动环境产业发展,也会促进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
节能降耗产品、可再生能源、健康产业、服务经济也将获得发展。
(2)循环经济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1)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①.国家的财政支持;②.建立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③.建立绿色采购制度。
(3)注重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循环经济意识,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
(5)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激励机制。
(6)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相关机制。
(7)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全面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8)加强回收和立法,使回收产业尽快成为新型产业,通过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在社会工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严重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
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和再制造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更加注重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和延长使用寿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1. 资源优先循环利用原则:将废弃物视为资源,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材料或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品优先再制造原则:通过设计和制造高质量、可再制造的产品,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 废弃物资源化原则:将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4. 系统优化原则:通过优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1.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2. 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利用:通过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管理,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
3. 推广绿色设计和循环制造:通过推广绿色设计和循环制造技术,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4. 建立循环经济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循环经济的行动。
5. 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加大对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影响1.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 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循环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型,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概念辨析1王明远(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北京100084)On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Wang Mingyuan(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School, Beijing 100084)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产生和发展的状况,随后分析了我国的若干代表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分析了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支持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
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确立和完善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法律制度。
以此为基础,再考虑进一步制定针对包装物、电子垃圾、废旧汽车等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循环经济概念废弃物在我国,循环经济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2,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循环经济概念。
因此,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立法工作的角度看,都需要首先对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和明确界定。
综合看来,循环经济是人们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产物,是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之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反应和有效尝试,是一种试图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实践首先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其中尤以德国和日本两国最为发达。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发展与启示作为学术性概念,多数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
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
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概念出现在德国。
几乎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与之含义相近的循环社会实践活动3。
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开始广为使用4。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直接驱动因素在于,采用传统的填满方式处理废弃物时占地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高。
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促使其为了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和节约资源而走上了针对废弃物的“循环经济”之路。
而这种对废弃物的管理要求又必然涉及生产与流通环节,导致这些1世界银行资助“循环经济立法”项目阶段性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而非整个项目的最终观点。
2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所作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多达40余种。
参见《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3参见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载《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总第13期),第63-64页。
4参见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0页。
环节的“绿色化”。
由此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步扩展至生产和消费领域。
有人因此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5。
从德国废弃物法律实践的角度看,6联邦政府于1972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以应对当时生活垃圾和工商业垃圾迅速增长的现实需要。
为了加强对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该法确立了无害化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并明确了相关主体处理废弃物的责任。
随后发生的石油危机促使德国注重利用垃圾中所蕴涵的资源和能源。
为此,德国政府于1975年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废弃物管理计划,确立了应对废弃物的顺序:预防-减少-循环和重复利用-最终处置。
1986 年,针对废弃物越来越多的状况,德国政府在对1972年法律进行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 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 从“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变为“怎样避免废弃物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
1991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包装条例》, 要求相关主体承担对包装物进行回收的义务,并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
1996 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置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
该法明确规定废弃物的生产者、拥有者和处置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明确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首先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其次, 是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 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考虑进行销毁等清除处理。
根据《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置法》,应当按照循环经济之要求进行回收利用的有包装废弃物、废车辆、废旧电器、废旧电池、生物废弃物、建筑材料或拆毁废墟、废地毯和纺织物以及废弃木材等。
相应地,德国政府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促进相应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 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以及《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日本是另一个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水平最高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为两部综合性法律,即《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特别法律法规,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同样是由于垃圾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填埋场日趋饱和以及资源严重短缺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7长期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一直沿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传统模式。
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国废弃物排放量一直呈增长的趋势,居高不下。
急剧增加的废弃物对于处理场地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政府废弃物管理政策的强化。
1991年,国会修订了70年代颁布的《废弃物处理法》,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其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同年,国会还通过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要求工业部门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并在加工的全过程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资源化。
虽然上述法律大大促进了日本垃圾资源化程度的提高和直接填埋数量的不断减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的总排放量仍呈增长趋势,垃圾填埋场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形势下,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于1999年7月发布了一份题为《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报告,指出环境与资源是制约是21世纪日本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在21世纪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就必须打破现有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5参见戴宏民,《德国DSD系统和循环经济》,载《中国包装》,2002年第6期,第54-55页。
6本部分的主要参考资料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7期,第45-46页。
7参见王金南、李娜,《推进日本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体系》,载《中国发展》2003年第1期,第5页。
济体系;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对策,是转变观念,将传统的废弃物重新定义为“循环型资源”,并且对废弃物实行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3R)为原则的综合性管理措施。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国会于2000年前后先后通过了《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多部法律。
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根据《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条,所谓的“循环型社会”是指,通过抑制产品成为废弃物,当产品成为可循环资源(指废弃物中有用的物质)时则促进产品的适当循环(指再利用、资源化以及热回收),并确保不可循环的回收资源得到适当处置,从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受到抑制,环境负荷得到削减的社会形态。
综上,从直观印象来看,德国和日本的循环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废弃物循环和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
但是,在德国和日本针对废弃物的所谓“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实践之外,各自还进行着,或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产业生态化实践。
例如,德国在世界上最早针对产品实施“蓝天使”计划,其经济增长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领域的生态化。
而在日本,资源的压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压力,大大促进了全国工业生产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明显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综合观察所有这些活动,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循环经济”在国际上的发展态势与内涵,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二、我国的若干代表性定义我国学者在对循环经济进行界定时,大都将国外的基本定义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所给出的定义也不相同。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表述:曲格平在《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一文中指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8解振华在题为《统一认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访谈中指出,“循环经济呈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削减污染,把废弃物作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最终产生的废弃物实行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