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概念辨析1王明远(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北京100084)On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Wang Mingyuan(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School, Beijing 100084)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产生和发展的状况,随后分析了我国的若干代表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分析了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支持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
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确立和完善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法律制度。
以此为基础,再考虑进一步制定针对包装物、电子垃圾、废旧汽车等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循环经济概念废弃物在我国,循环经济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2,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循环经济概念。
因此,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立法工作的角度看,都需要首先对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和明确界定。
综合看来,循环经济是人们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产物,是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之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反应和有效尝试,是一种试图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
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1 一
维普资讯
着世界 2 %的人 口, 2 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 占有量不
到世界平均水平 的一半 , 这种资源状况使我 国的经 济发展与资源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 的供需矛盾。我 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浪费严重。我 国工业水 的重 复利用率 只有 2 %左 右, 0 矿产 资源 的利用率 仅为 4 %5 %, 0 0 能源利用率 只有 3 %, 3 木材 利用率 只有 4 %5 %。改革开放 以来 , 0 0 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 支撑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虽然在经济快速增长
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国情, 笔者分析 了我 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关键词] 循 环经济; 问题 ; 对策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 项长远战略方针和当前 极为紧迫 的任务 , 是推动
一
并尽可能地延长产 品的使用 寿命 和生命周期 , 防止 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使经济发展 向“ 非物质化” 和 “ 减物质” 化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污染防
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 , 突破我 国 目前在经济发展 中 所遇到的资源、 环境瓶颈 , 实现经济 、 会可持 续发 社 展的必 由之路 , 也是我国实现“ 十一五” 规划所 制定 的经济发展 目标 。
一
治、 改善生态环境。循 环经 济的操作原则和实现模 式都 旨在把废弃物极 大限度地 变为资源再 次利用 , 达到变废为宝 、 化害为利的 目的, 保护环境的 自净能 力, 实现环境 的循环净化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创 造新 的经济增长点 、 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开发利用 再生资源 、 增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 延长产业链 、 开辟新 的生产领域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 的发展 , 不仅可 以承担起分解者的责任 , 有助于资源
循环经济学原理

循环经济学原理随着全球资源的稀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循环经济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减量化、循环化和再生化”。
首先,减量化是指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量,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循环化是指将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新的资源输入经济系统,通过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最后,再生化是指将废弃物和副产品经过处理和转化,重新生产成为可以再次使用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循环经济学的实践需要从全球层面到企业层面进行推进。
在全球层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循环经济政策和标准,推动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
在企业层面,需要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物的最小化排放。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的循环性,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提高产品的再利用率和回收率。
循环经济学的实践还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物处理效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例如,智能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资源的精细管理和监控,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学的实践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的普及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循环经济的实践者也应该加强对员工和消费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循环经济的认同和参与度。
循环经济学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减量化、循环化和再生化的原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物的最小化排放。
可持续发展考试题目+答案

征收庇古税,强化制度化约束,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消费者形 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等……
5、 目前,市场上各种标称为“绿色”、“有机”的产品不胜枚举,请结合这一现象回答以下 问题: (1) 结合外部性理论分析绿色或有机产品的环境意义。 答:
9、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从全球变化适应性的视角,论述我们的应对策略。 答:
我们首先要加强国际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气候变化。关于适应选 择更具体的信息已知适应选择的许多知识。需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 影响。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适应性,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现实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的高 开放性难以形成物质的不和循环。推进循环经济仍以政府粗放管理为主, 缺乏合理市场的制度,调动不起社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重技术、以 样板为主的推广方式缺乏普世价值。 其次,中国大都以低水平的粗放、低端方式实现物质回收,打击了先进, 鼓励了落后。循环经济游离于市场之外,缺乏制度环境的保障,加之全 社会的减物质化进行缓慢,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由外部性理论可知,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就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滥用。绿色或有机产品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 产品的成产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主动关心环境问题,减少对资源 的不必要的使用。人们购买绿色产品,推动了企业环保行为,是使 自然资源外部性内部化。
(2) 我国当前发展绿色或有机产品的关键困难有哪些? 答:
我国政府的政策不够完善,对绿色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完备。 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分散不好监管。市场缺乏有力的调整制度, 难以达到鼓励与淘汰落后产品。技术的不成熟加之消费者认同不够, 是发展的关键困难。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洁净排放、低度破坏”思路,其经济特征 为“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的原则。这些原则的中心意思有三点:一是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 中的资源消耗量,改变商品的过度包装,从源头节约资源,尽量不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产品;二是 不断重复使用消费品,尽量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寿命;三是将使用过的垃圾、废物变成再生资源, 制造新的产品,而不随意排放废物。20世纪末测算,世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产品的贡献率为 钢45%(美国为58%),铜62%,铝22%,铅40%,锌30%,纸制品35%。1997年世界纸张主要生产国 的再循环利用率为德国72%,韩国66%,日本53%,美国46%,而我国仅为27%,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传统经济模式的治理是末端治理,治理成本高,周期长,成效不明显。相比之下,循环经济模式 则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欧元维持在极窄幅震荡中
谢谢观看
运行模式
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尝试与实践,虽说减 少了污染物,但是未能从污染的源头即生产与消费环节来防治污染。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 战略成为世界的潮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了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 流。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 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传统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模式。所有的废渣、废水、废气、生活垃圾和其他污染物,不加任何处理,随意排放到环境中。 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物质无限循环、转化、增值带动经济发展,采用的是可 逆循环、多向转化、多级利用和无废物排放的经济模式,它消除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力 求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无生态破坏,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国的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

Part Three 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和
成效
资源循环利用的原理和方式
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原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方式:包括回收、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等 成效:减少废弃物产生,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企业合作,共同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创新驱动: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创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技术应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Part Four
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对 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
废旧金属回收:通过回收废旧金属,进行加工、再利用,制成金属制品、金属颗粒等,实现资 源的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企业利润 环境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形象
Part Five
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降 低成本。
促进பைடு நூலகம்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中的循环经济研究

中国经济中的循环经济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循环经济是一种旨在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并减少废弃物和资源的浪费的经济模式。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开发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因此,中国经济中的循环经济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为目标,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尽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和再生资源,促进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工业化的产生和扩大化的市场经济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中国循环经济的现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这也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问题。
经过长期激励,中国的循环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的再生金属回收和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率超过70%,并发展起了废钢铁、建筑垃圾等废产业链。
同时,在促进能源替代、旧电器回收、生态农业等方面也推出了许多具体措施。
三、循环经济研究现状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政策研究、技术研究等。
其中,环境效益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政策研究和技术研究是实现循环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四、循环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循环经济的推广面临着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实施不力的困境。
其次,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然而,循环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正加快推进新一轮的开放,这意味着跨区域、跨国界的产业布局将提升中国循环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中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快,为全球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未来,中国应该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是中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其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环境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资源循环理念,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推进资源的减量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量。
其次,要促进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回收、加工、再利用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还要加强资源的无害化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资源循环理念的实施,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鼓励企业采用资源循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资源循环行动,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保护环境。
总之,中国资源循环理念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旨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