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同时也需要努力改善环境。

一、环境的影响1.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容易变得麻痹和放松警惕,而在危机环境中则会变得警觉和谨慎。

因此,在平时要多思考、多备而不仅仅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去应对。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事物的爱好或乐趣,环境对于人们形成兴趣的影响也很大。

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乐趣和兴趣的环境时,我们会很快地融入其中,而且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其中。

3. “不学则不知,不问则不言,不思则不得。

”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道理:“不学、不问、不思”,即不去了解、不去思考和质疑,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学习或工作环境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影响到我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效果。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学而时习之”强调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一个有足够时间和资源去习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得到鼓舞和支持的环境中,学习就能变得更轻松、更感到乐趣,更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二、适应环境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自己和环境的了解,了解自己和了解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置条件。

若对于环境的了解不够充分,就会面临困境,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环境和自己,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中,“君子”和“小人”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性。

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才能做到符合环境的要求和期望。

3.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德行;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名声。

”这句话中,“敏于事”和“慎于言”,导致了“德行”和“名声”的提升。

适应环境应该是一个全方面的过程,不仅需要适应环境的学问、做事和言行,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品德和声誉。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于环境伦理的探讨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探讨其对环境伦理方面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庸》一书中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这一观点给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是地球共同的居民,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与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一份子。

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环境伦理给予了重要启示。

儒家学者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内在的道德规范,而人应当秉持这种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问题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行为应当尊重自然的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摒弃短视的行为和利益追求,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或污染。

相反,我们应当以天地大义为导向,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爱人”与“爱物”的伦理责任许多儒家经典中都提到了“爱人”与“爱物”的概念。

在环境伦理方面,这些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和他人的态度。

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儒家经典中,“爱人”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关怀。

类比地,我们也应当对自然环境抱有同样的态度。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治理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提供了一些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谐共生等观念可以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一些借鉴。

要倡导儒家的中庸之道,避免极端的开发和保护。

在西北地区,资源稀缺,生态脆弱,不能过度开发和过度保护,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调和,可以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协调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避免极端的开发或保护。

要发扬儒家的仁爱之心,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

在西北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自然环境退化,物种减少。

儒家的仁爱之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要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节奏。

在西北地区,要倡导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调配,推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等,促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二、释家的生态智慧释家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和平衡观念上。

释家倡导放下成见,舍弃贪欲,追求心灵的平静,这种观念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些借鉴。

要倡导释家的放下成见观念,摒弃过度开发和消费的心态。

在西北地区,过度的开发和消费使得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退化。

释家强调放下成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可以引导人们转变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要倡导释家的舍弃贪欲观念,追求简单、节约的生活方式。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

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生态智慧的思考和实践,为人们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上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尤其对于西北地区这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自然环境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启示与指导。

一、儒释道的生态智慧1. 儒家生态智慧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提倡“顺天应人”,认为人类应当在依法、依天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孔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儒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合作共生,以及道德的约束和行为规范上。

释家主张“度化离缘”,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截然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

释家提倡“禅定自然”,认为通过打坐冥想、修行自净,达到超脱人世间烦恼的境界。

释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超然、淡泊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上。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界做斗争,而是通过顺势而为,守中道而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崇尚自然界的道德规范上。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西北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1.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西北地区开展环境伦理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培育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约资源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加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引导人们保护水、土、气,珍惜自然资源,提倡节约使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作者:孔乙仿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

关键词:论语生态关系仁爱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虽然进行生态研究的起步较晚,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却十分丰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包含着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表现为人与天的关系,《论语》主要从“敬畏天命”“仁爱万物”两方面来处理天人关系。

(一)敬畏天命《论语》中的“天”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万能之天。

如“天生德于予”,赋予了天神秘力量,表现出对“天”的敬畏之情。

还有一种是自然之天,即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 [1]《论语》中有两处出现“天命”,且均指自然规律。

孔子把“畏天命”放在君子“三畏”之首,并提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由此可见其对敬畏自然的重视。

此外《论语》中还提出要遵循时令行事,如“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等,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二)仁爱万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按照对象不同可分为“爱人”和“爱物”两个方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指“爱物”。

一方面通过称赞事物的品德,体现万物与人是平等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

这些都体现了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天赋价值。

[3]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喜爱,表现对万物的尊重。

《论语》中提出了一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山乐水生态伦理情怀,表明了孔子寄情于山水,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4]这种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是人的一種本性,体现出人来自自然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论语》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核心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其在生态智慧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上。

这种生态智慧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当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出发,探讨其在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中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强调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

儒家强调“天命之谓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可逆天而行,应该尊重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

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一种宇宙法则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释家的生态智慧强调心性的平和与宽容,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生态智慧注重自然的道法自然,主张顺势而为,顺势而生。

这些理念表明了儒释道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孝敬之心,以及对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的追求,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

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儒家主张保护自然资源,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释家的生态智慧也主张本分从命,反对激烈开发和抢夺资源。

道家则主张顺势而为,尽量避免对自然的干扰,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理念体现了儒释道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之心,对西北地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还在实践方法上具有借鉴意义。

儒释道主张慎终追远,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如孔子讲学求谦让、不伤生命,保护自然,重视自然和人文的传承;释家强调佛学的道德观念,提倡利他主义,反对杀生伤害,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性平和与宽容。

这些方法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不仅仅是一种单纯 的主观感受 , 乐” 而且 是“ 天人 合一” 境界 的最 高体 验 , 以山水为乐 , 就是这一境界 的体现 。 “ 者乐 … 知 水, 仁者乐 山 ” 以看作 是第一 个直接 体现儒 家生态伦 理学 可 的命题 , 对后世儒者影 响极 大。 本着“ 乐山乐水” 的生态伦理情怀 , 因而孔 子对 山水 中的 生灵持 一种节 用的态度 ,子钓而 不纲 , “ 弋不 射宿 ” (论 语 ・ ,《 述而》 即钓 鱼时不用大绳 网横 断流水而一 网打尽 , ) 射鸟 时不 射杀 归巢 的鸟 。不一 网打尽 , 为 了鱼儿 繁衍生 息 , 是 以尽其 天年 ; 不射宿鸟 , 是为 了鸟儿能够 团聚 , 受生命 。这是孑 子 享 L “ 心” 仁 的流露 , 现对生命 的关怀 , 表 也是朴 素 的“ 物不尽 ” 取
内在于心而存在 。 _1 1 J
孟子 生活在 一个战 乱的年代 , 侯们 彼此征伐 , 诸 以致 民 不聊 生 , 土地 荒芜 , 生态环 境也 由于征战遭 到破坏 。作为 一 个 提倡 性善论的思想家 , 面对这样 的情形 他肯定会有所 反思 的。故有 了《 孟子 ・ 告子 上》 的记 载 , 孟子 日 :牛 山之木尝 美 “ 矣 。以其 郊于大 国也 , 斧斤伐 之 , 以为美乎 ?是其 日夜之 可 所息 ; 雨露 之所润 , 非无 萌蘖之 生焉 , 牛羊 又从 而牧 之 , 以 是 若彼濯濯也 。这是孟 子生态伦理意识产生 的一个时代背 景 , ” 也是外因 。那么 , 内因又是什 么呢?应当说是 他的性善论 。
孔子对人的教化方 面 , 主要体 现在对人作为道德 主体 的 心理建设 , 他把 “ 看成是最高 的道德修养 , 仁” 道德情操 , 家 儒 思想史 上第一 次将 “ 山” 乐 的生态伦理 要求纳 入“ 的范 畴 仁” 之中, 就是体现在 孔子 的 “ 知者乐 水 , 仁者乐 山” 的命题 中 , 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处 , 者不仅 “ 仁 爱人 ” 而且 热爱大 自然 。孑 , L 子 很重 视 “ ” 把 “ 乐 , 心是 之乐 ” 看成是 人生 的最 高追 求 。但

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

ZHU o g- a Sn ・ mio
( . p r n f hlsp y a De at t i o h ,Wu a iest , h n 4 0 7 me o P o h nUnvri Wu a 3 0 2; y b De at n f ieeL n u g i rtr ,Y n h n nvri , . pr me to n s a g ae Lt aue u c e g U iest Ymmh n , h n i 0 4 0 Ch e y e g S a x 4 0 0,C ia hn )
仑 肥 学统 学辛 ( 良 社会科学版)
21 0 0年 3月 第 2 7 第 2
Ju ao Hf n e i(oi c ne) or l f e i i rt Sc l i cs n eU v sy aSe
从《 论语》 孑 子 的环 境 美 思想 看 L
朱 松 苗
(. 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汉 a武 武 4 0 7 ; . 城 学 院 中文 系 , 30 2 b 运 山西 运 城 040 ) 4 0 0
a sh t rn e n e c f h o f c b t e n tee t n a d terao ,fr teL s e gtikn etei ta s e d n eo ec nl t ew e h moi n h e s n om h eh n hn ig c t i o
1 何 为环 境 和 环 境 美
和发展 , 越过 “ 环境 ” 我们 就 会 失去 庇 护 。所 以环 境 自古 以来 就不 是人 的身 外之 物 , 是 人 的安 身 立命 它
所 人 同样环 境 也 创造 “ 环境 ” 一词 始见于 《 史 ・ 阙传 》 环境 筑 堡 之所 , 以马克 思说 “ 创 造 环境 , 元 余 “ 寨 , 精 甲外捍而 耕稼 于 中” , 选 … 当然 此 “ 境 ” 然 人 ” 。 环 显 不是 现代 意义上 的环境 , 但我 们 可 以从 “ 境 ” 环 的本 环境 是 综 合性 的 , 当人 身处 其 中感 到 快乐 的 时 这种环 境就 成为美 的环 境 , 乐 的人与美 的环境 快 义 中回到环境 本 身。“ ” 这 里是 环绕 、 环 在 围绕 的 意 候 , 思 ; 境 , 也 ”。 , 疆 , 也 ” 帅, 以境 在这 里 相得 益彰 融为一 体 , 构成 了环 境美 。那么 , “ 疆 [ “ 界 所 就 什么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和“自然”等
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又鲜明的自然生态环境理
念,在文中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
以表达。

一、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
“自然之神”的敬畏 ; 二是对“自然之物”的敬畏 ; 三是对“自然之
非工具价值”的敬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自然存在对象的
崇拜、虔诚、畏惧等情感和态度。

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主要是针对一些迷信和宗教的神灵崇
拜来说的。

它有异于一般的迷信,却不具备成熟宗教的特征,
但是在孔子时代类似宗教性的敬畏自然思想依然影响巨大。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敬畏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 八佾》)表现的是祭祀的虔诚 ; 在祭祀的时候则要求人们“齐,
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 对子路忠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反之,如果不敬畏天神则会“获罪于天,无所
祷也”(《八佾》)。

对“自然之物”的敬畏是假借于物来体现的。

这是因为孔子时
代的自然多少带着神秘的面纱,《论语》中对于直接的自然敬
畏描述比较少,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宗教性的敬畏,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假借于物来实现的。

《乡党》中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古人取出一些饮食来祭祖也一定要像斋戒那样对待。

再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 ; “迅雷风烈,
必变”(《乡党》)即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孔子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自
然之美的重视。

相对于自然之工具价值注重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之非工具价值则更偏重自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
就有了如此大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雍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子罕》)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对于智者和仁者的欣赏、松柏后凋的感悟、时间流
逝的感叹,都早已超出了工具理性价值的范畴,俨然上升到了非工具价值的高度,让人钦佩、喟叹。

二、孔子顺天、应时、不违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除了敬畏自然,在《论语》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其他生态环境
理念,如从自然之天而行、从自然之时而行、从自然规律而行,
简而言之就是顺天、应时、不违自然。

从自然之天而行是相对于“天命之天”而言的。

何谓“天命
之天”,《论语》中有许多表达天命的句子,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这里的
“天”“命”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宿命的必然。

这与传统的敬畏天神
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着重强调了人的能力,如“不知命,无
以为君子”(《尧曰》)。

那么何谓“自然之天”,这里说的自然之天已然区别于之前的天命之天,已经具有现代自然观的意
味,自然之天在论语中直接提到的较少,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中,四季变幻、万物
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再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
升也”(《子张》)。

从自然之时而行是指物与人都要遵循自然时令行事。

首先是自
然物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世间的一切生物都是要遵循时节捕食、生活、迁徙的。

其次人类也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颜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第一句的回答就是“行夏之时”,表明了孔子主张主动来遵循自然规律。

再次,在生活和人事上也要从自然之时。

如“不时,不食”(《乡党》),这是孔子在生活细节上对于自己的要求,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

从自然规律而行是指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谋
福利,倘若违背自然就会付出代价。

前面所说从自然之天、从自然
之时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

这在《论语》中在描述人事问
题上有所体现,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里仁》)。

在处理人事问题的时候,尽管其本身并
没有针对自然而言,却也传达了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同时
灵活处理问题的先进思想。

这种适时变换的思想是我们遵循自然
规律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这样,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人
类才能适时调整策略来顺应、利用好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孔子爱生和俭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
此外,《论语》中也含有许多爱惜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爱惜自
然资源提倡民众勤俭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爱生和俭用的思想。

爱惜自然生命,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孔子十分爱惜自然生命,在《论语 ?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只钓鱼
而不网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
一种可持续生态理念。

然而孔子的思想由于时代限制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次孔子退朝后,有人告诉他马厩被烧了,他只问了“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篇》)。

马虽然没有人命重要,但毕竟也
是条生命,一般人也该问问马。

最受赞同的是朱子的解说,不是孔
子不爱马,是因为人贵畜贱的观念所致。

爱惜自然资源,提倡民众俭朴生活。

孔子个人十分推崇节俭,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出要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

如“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是执政者治理国家的原则,“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儒家向来是很看重“礼”的,但孔子认为宁愿要俭朴一些也不要
奢侈浪费。

“俭,吾从众。

”(《八佾》)。

“居简而行简,无
乃大简乎”(《雍也》),治国理政,只要严格依礼办事,便可
简约行之,不求全责备。

节约本身没有错,为了节俭,反对骄奢
浪费,宁愿别人说自己固执鄙陋也无妨,故子曰:“奢则不孙,
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对于其他人的浪费
行为,孔子也会提出批评,如“臧文仲居蔡,山节藻■”(《公
冶长》)。

四、《论语》中的环境理念对当今环境教育的启发
环境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论语》中的环境教育与当今环境教育的是有所区别的。

一方面,《论语》中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意识建构,另一方面,论语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里着重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从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建构出发,来提升环境教育对象的内在修
养从而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首先,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环保的行动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区别于以往的世界观,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以
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主体。

人们光有环保意识还不够,最终还是要靠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
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人固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征服自然。

因此,《论语》中祭祀神祗、敬畏神明,虽然在今天来看来有些愚昧,但其中对自然适当的敬畏之心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环境主体的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是增强环境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其一,增强热爱自然的主体意识。

中国地大物博,让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的意
识。

《论语》中孔老夫子对于仁者智者的认识和松柏后凋的自然美
的认识对我们启发深刻。

其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将爱
护环境逐渐内化为一种道德观念,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离开
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
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最后,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环境教育的直接价值目标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一就是学习《论语》中的节约精神,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持生态
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二,要学习论语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讨
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孔子对于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共鸣,唯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这才赞叹道:“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看法,这幅美好的画面就是孔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代表,孔老夫子的环境理念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