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生态思想
论儒家的生态思想

论儒家的生态思想论儒家的生态思想主要讲三个大问题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温家宝: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一、当前生态建设的总体形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遏制,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
电影《阿凡达》的启示⏹《阿》片讲述了一个人类欲望的黑暗与自然和谐的故事。
⏹“最黑暗的东西,往往来自最光明的地方”⏹工业文明破坏了自己的星球,又指向潘多拉星球。
掠夺外星资源。
⏹人与自然的冲突变成人类与纳威人的冲突。
⏹正道:不应是技术征服,而是友好和谐。
电影《2012》的启迪---把地球再毁灭一次给你看!⏹2012年12月21日,地球遭受了毁灭性大灾难,海水淹没喜马拉雅山脉等;⏹“把这件事交给中国人去做!”⏹人类的工业文明可能给予地球毁灭性打击;⏹中国可以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上发挥骨干性的作用,世界期待并相信着。
地球危急!世界危急倒计时!⏹南北极倒计时:50年!⏹威尼斯倒计时:40年!⏹马尔代夫倒计时:50年!⏹澳洲大堡礁倒计时:12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倒计时:12年!⏹乞力马扎罗山倒计时:12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口号——“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拯救地球·中国力量”圆桌会议。
⏹青年代表团:“绿色中国”!⏹“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 ,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愿景——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宣言》。
虎!虎!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各地生息的野生虎数量已经锐减到20世纪初期的3%至5%。
20世纪初,生息于世界各地的野生虎大约有10万只,而现在据推测只有3000只至5000只。
目前,孟加拉虎、东北虎等面临灭绝危险,而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已经灭绝。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农业文明:以自然为中心,以顺应为原则;工业文明以人类为中心,以征服为原则;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中心,以共生为原则。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中探讨生态智慧,以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大学》中提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之成大事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天地,正其生,...岁成,大成皆大获也。
”,意味着儒家思想中注重维护自然的正气,认为修正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够得到丰收的果实。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应当谦虚谨慎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自然的馈赠。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患从之,故去之。
去之则无所不至。
”这说明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道,与自然相处时,应当戒慎从不可见之处,以免招致灾祸。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依循自然的规律而行,这样才能够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表现在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上。
儒家强调了人类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提倡人们要真诚对待他人,关爱他人,这种仁爱之心也同样适用于对待自然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后代,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之一。
释家思想主张“空”、“无我”,强调个体要超越自我的局限,达到心灵上的解放。
释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展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释家强调“空”,意味着超越对自我的执著,面对自然界,人应当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自然。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哲学系统,儒家强调人伦道德、礼仪教化,释家强调
人的解脱与超脱,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和道德无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爱人者养人”、“有教无类”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儒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
儒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主张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
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
释家强调心灵的解脱和超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释家认为,人必须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和困扰,寻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修行,
人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而
不是去干涉和改变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智慧,人只需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共
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和借鉴。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生态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寻求解决方案。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些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当今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出发,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写道:“大哉乎,至于不漏葱葱的"grows thick and long-leaved"乎?”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之情。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依托自然,而不是肆意破坏和剥削。
儒家思想强调“敬天爱人”,通过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倡导严格的道德伦理观念,从而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释家思想则着力强调“空”,提倡“无为而治”、“随顺自然”。
释家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释家思想认为,人应当超脱物欲,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塑造出“清净”的心灵,从而与自然相通、相融。
释家强调内心的平静、宁静,主张“忘我”,放下所有杂念,坦然面对自然,融入自然中去。
这种超然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中所缺乏的,而正是这种放下执念的内心平静,是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缺少的。
道家思想更加突出了与自然相融合的观念,道家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容万物、自成一体的整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阴阳调和”等观念,都是对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充分体现。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守朴求真,主张过简生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包容万物,像大地一样广阔宽容,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从儒释道三家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加强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和谐的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思想传统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本体是在自然之中的,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对立,而应该相互融合。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
儒家认为,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天道。
儒家提倡“性爱惜”的观念,就是指人们要爱护自己的本性,也要爱护自然界的万物。
只有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释家思想注重因果关系和转世轮回。
释家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在当下的生命中有所联系,也在转世轮回中体现着自然的生命力。
释家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各种因果关系,有利于自然的行为将会获得好的回报,有害于自然的行为将会遭受惩罚。
释家还强调了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平等态度,认为人不应该伤害其他生物,要平等地对待它们。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一种掠夺和剥削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关系。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的观念。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的干预和改变。
道家思想中的“随缘”观念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要适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的平衡。
道家认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应该人为地破坏和干预自然界。
儒释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释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的无为和自然规律的顺应。
这些生态智慧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世界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统智慧,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化。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摘要】孟子的“仁民爱物说”体现了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倡生态伦理,倡导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孟子及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态观提供了重要启示,其生态观具有普世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的生态观不仅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更有助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关键词】孟子、仁民爱物说、儒家、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观、普世价值、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孟子的“仁民爱物说”孟子的“仁民爱物说”是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孟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天地万物,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孟子》中,他曾说:“故物与我立,而后成和。
”意思是说,人只有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完美。
孟子提倡“仁民爱物”,所谓“仁民”,即对人类的仁爱,要善待人民,关爱社会。
而“爱物”,则是对自然界的爱护,要珍惜和保护环境。
孟子认为,人类应该担当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通过“仁民爱物”之道,孟子展现了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
1.2 概述儒家的生态观概述儒家的生态观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念入手。
儒家文化强调“仁”的价值,认为“仁者爱人”,“爱物”,即对人与物的关怀和尊重,这种关怀和尊重不仅包括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儒家的生态观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生态理念之一。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居焉”之说,表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庸》中也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道,遵循天道,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表明只要人类遵循天道,就能够解决自然界的问题。
天命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命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命,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人感应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仁爱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孝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养生之道,务本之谓也”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基本内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 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本次演示将从介绍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围绕其核心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 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协调 与平衡。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 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家具的设计,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舒适 和自在,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精神追求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家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家具的设计中, 人们更加强调自然美,以及材质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许多设计师会选择用天然 的木材或者竹子来制作家具,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在家具的 设计中,人们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划分,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 追求。
茶几通常被设计成方形,这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理念;茶具的材质通常为瓷器 或紫砂,这不仅代表着大地的气息,而且也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中国家具的设计更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许多设 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尽可能地融入自然元素,使家具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例 如,有些设计师会将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融入到家具设计中,以此来表达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现代家具设计还非常注重舒适感,这也可以看作是“天 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方面,孔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他认为,人道源于天道,而天道的核心是“仁”,因此人道的核 心也是“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以仁心待物,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同时,孟子提出“尽心知性则知天”,认为人的本性源于天,而天则代 表着自然。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本性生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生态思想论儒家的生态思想主要讲三个大问题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温家宝: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一、当前生态建设的总体形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遏制,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
电影《阿凡达》的启示《阿》片讲述了一个人类欲望的黑暗与自然和谐的故事。
“最黑暗的东西,往往来自最光明的地方” 工业文明破坏了自己的星球,又指向潘多拉星球。
掠夺外星资源。
人与自然的冲突变成人类与纳威人的冲突。
正道:不应是技术征服,而是友好和谐。
电影《2012》的启迪--- 把地球再毁灭一次给你看!2012 年12 月21 日,地球遭受了毁灭性大灾难,海水淹没喜马拉雅山脉等;“把这件事交给中国人去做!”人类的工业文明可能给予地球毁灭性打击;中国可以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上发挥骨干性的作用,世界期待并相信着。
地球危急!世界危急倒计时!南北极倒计时:50 年!威尼斯倒计时:40 年!马尔代夫倒计时:50 年!澳洲大堡礁倒计时:12 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倒计时:12 年!乞力马扎罗山倒计时:12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口号——“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拯救地球中国力量”圆桌会议。
青年代表团:“绿色中国”!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愿景——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宣言》。
虎!虎!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各地生息的野生虎数量已经锐减到20 世纪初期的3%至5%。
20 世纪初,生息于世界各地的野生虎大约有10 万只,而现在据推测只有3000 只至5000 只目前,孟加拉虎、东北虎等面临灭绝危险,而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已经灭绝。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农业文明:以自然为中心,以顺应为原则;工业文明以人类为中心,以征服为原则;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中心,以共生为原则。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即生存危机。
庄子文明观的启迪…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我们之所以陷入一种环境危机之中,是因为我们借以使用生态圈来生产财富的手段毁灭了生态圈本身。
当前的生产体系是自我毁灭性的,当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自杀性的。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沃德和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霍金预言:地球两百年毁灭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
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希望的。
没有自制的贪欲将导致自灭。
”(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最终必然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自然再生产中断必然是经济再生产中断。
生态文明下的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共赢发展的最佳形式。
1、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成果中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气候问题。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1、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成果中国的节能减排已经取得重大成就。
许多十一五指标提前实现。
中国的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获得重大发展,一些新兴领域扮演领导者角色。
企业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发展兴趣和能力增强。
2、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
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生态经济生态技术的发展及其制度环境尚未完善。
生态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尚未普及。
中国环境承载已近极限水——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60% 为四、五、劣五类水。
太湖:湖体水质为劣五类。
土壤: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 倍;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占五分之一。
资源耗竭:特定矿种钨、锡、锑,其基础储量与当年实际开采量之比分别为14 年、12 年和6 年。
09 年十大环境负面事件1、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2、江苏盐城水污染事件责任人论处;3、成都出现罕见浮尘天气;4、赤峰市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5、矿山开采造成山体严重毁坏;6、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7、极端干旱天气带来巨大经济损失;8、偃师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影响重大;9、职业病再次引发社会关注;10、我国多城市遭遇垃圾围城。
高消耗高排放09 年能源消耗量:31 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大超预期目标。
十年后45 亿吨。
至09 年底,单位GDP 能耗四年累计下降14 。
3% ,很难完成下降20% 的目标。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 年的36 亿吨---05 年的58。
9 亿吨---09 年的80。
3 亿吨“十一五”年均增长8。
6% 高消耗高排放单位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7 倍。
单位面积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的16 倍。
单位产值的能耗是世界的2。
4 倍。
矿产品资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
生产一吨钢,中国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40 倍;开采一吨原油,中国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6—20 倍。
工业用水的重复率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3、生态文明促转变发展方式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1、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矛盾。
2、经济发展与能源生产消费间的非均衡性。
3、产业结构层面重化工业的碳基。
从黑猫发展模式到绿猫发展模式。
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3E 模式一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二是建立一个环保型的生态系统。
通过构建涵盖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在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努力建设经济高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德国发展合作部埃普勒尔部长“一种经济,若是破坏了它自己赖以建立的基础,它本身也不可能持久。
……对于我们的经济来说,它将过量消耗大自然的资源,并将在破坏和补救之间所进行的这场毫无希望取胜的竞争中输掉。
”(三)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集中体现了执政党对于三大规律的深化,展现了坚实的理论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实践领导能力。
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将造成一系列的生存危机、经济危机、难民危机、公正危机等,从而最终造成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威胁执政党的地位。
创新生态执政理念,建设生态型政党和生态型政府。
“十二五”绿色新政: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成为一根红线。
(四)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全面型小康的基本目标。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的核心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必然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代际人之间的和谐友好。
生态文明——和谐小康的幸福生活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本质上具有对立性、冲突性、征服性、破坏性,必然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代与代、文明与文明、身与心的对立冲突,严重冲击和谐社会。
生存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不和谐的基础。
职业病、精神疾病。
生态权公正--- 幸福和尊严维护生态权环境权碳权的公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环境破坏、空气污染、资源耗竭必然同时也是幸福破坏、尊严污染、道德耗竭。
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极大促进社会幸福度尊严度的提高。
(五)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弘扬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渊源。
《中庸》: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万物并育不相害。
《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代生态保护思想《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 周代统治者率先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法令——《伐崇令》,其中明令“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并且与此相配合,在六卿之一的大司徒下设置了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虞。
其下依各自职权范围的不同分设山虞、泽虞及林衡、川衡等专职人员(《周礼地官司徒》)二、儒家参合共生型的天人和合主义生态论”(大生态主义思想)“十二观论”:天地生生的生态世界观、保合太和的生态平衡论、致中和育万物的生态方法论、生生合德的生态价值观、厚德载物的生态道德观、万物并育的生态平等观、参赞化育的生态实践观、顺应时中的生态发展观、正德利用的生态技术观、存心事天的生态修养论、寡欲节用的生态生活观、以时禁发的生态管理论。
第一、天地生生的生态世界观宇宙精神:生命系统日新、生态系统日盛。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
” 生万物广生万物夫乾……是以大生焉;夫坤,……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中庸》论天地生生之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天地之道在于覆载万物、生成万物。
第二、保合太和的生态平衡论生态系统:《中庸》“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第二、保合太和的生态平衡论阴阳中和平衡思想是传统辩证法的核心,也是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变而通之,未始不由乎中和也。
伯阳父就三川地震回答周幽王: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五行相生相克1、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2、木火土金水五行比相生间相克。
3、木:森林资源;火:能源;土:土地土壤;金:矿藏资源;水:水资源八卦平衡论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