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电磁波的海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各种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掌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了解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通信、电视信号传输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电磁波的传播:介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讲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电磁波产生、传播和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速度和应用领域。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由“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和“电磁波是怎么传播的”这两部分构成。

教学重点是电磁波的传播,难点是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在新课标改革中,已经删除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式。

本节课承接上节电话、手机,同时也为本章后两节做一个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4.了解电磁波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电磁波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磁波的传播
难点: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
四、教学手段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参与活动
五、板书设计
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的产生
迅速变化的电流能在周围产生电磁波
(二)、电磁波的传播
1、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电磁波的要素:(1 )波长
(2)频率
(3)波速
3、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c =3×108 m/s
(三)、电磁波的分段(四)、电磁波与我们生活六、教学过程
雷达微波炉
m10m
4.隐形飞机是一种先进的军用飞。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海洋》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海洋》课程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2.通过观察图表,认识电磁波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物质,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5分钟)展示利用电磁波工作的用电器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些东西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电磁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加热食品。

收音机里的声音就是电磁波传递来的;电视机里的声音和图像也是电磁波传递来的;还有手机也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微波炉是电磁波用来加热食品的家用电器。

我们见到的各种天线有的可以发射电磁波,有的可以接收电磁波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那么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以下的实验。

①准备好收音机、干电池、导线。

②组织学生阅读演示实验的内容,找出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时需要观察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③请学生回答以上的两个问题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做演示实验。

①阅读演示实验的内容,找出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时需要观察的现象。

②组内交流后,在课堂上发言,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③上台做演示实验,并一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分析与总结能力新课内容(30分钟)总结:如右图所示,实验中,导线的一端与负极相接,另一端与正极摩擦,则导线中会产生时断时续的电流,听到收音机中发出”咔咔”声,说明收音机的天线收到了导线中产生的电磁波。

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类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电磁波就像货车一样,可以把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到远方展示材料:教师拿出真空罩、抽气机、两部手机。

设问:刚才的两个实验中,一部手机能够收到另一部手机的信号,电磁波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那么用什么方法判断一下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呢?①组内讨论后,确定真空罩、抽气机、手机的用处和用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第2节,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特点。

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介绍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波产生与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电磁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雷达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列举至少三种电磁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传播特点。

(3)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作业答案:(1)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特点: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介质;不同种类的电磁波传播速度相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深感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和传播,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2. 详细内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性,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理解电磁波谱的概念;2.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磁波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机理,电磁波谱的构成;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手机、电视等现代通讯设备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如振荡电路产生的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方向。

(3)电磁波谱:介绍电磁波谱的构成,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如手机信号、电视信号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电磁波现象,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5.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无线通信、雷达、医疗等。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3. 电磁波谱;4. 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1)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当电流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电磁场,进而产生电磁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电磁波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传播方式。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磁波的观察和实验。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导线、光盘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波现象,如手机通讯、电视信号等,引起学生对电磁波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对电磁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使用电磁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进行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使用光盘和导线自制一个简单的电磁波发生器。

2. 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磁波发生器与接收器连接,进行电磁波的传播实验。

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传播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和练习。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无线通信、雷达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21.2 电磁波的海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1.2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电磁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和速度。

3. 培养学生对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电磁波的特性。

重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波应用,如手机、电视等,引起学生对电磁波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解释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中以波动的形式传播。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概念。

三、特性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电磁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和速度。

解释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概念。

四、应用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电磁波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五、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关于电磁波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电磁波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以及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应用。

板书设计:电磁波的海洋产生和传播特性:频率、波长、速度应用: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作业设计:1. 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电磁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和速度。

3. 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电磁波的知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装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磁波及相关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热情。
-利用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b.如果一个电磁波的频率为1GHz,求其波长。
c.已知电磁波的波长为1m,求其频率。
-完成教材第21.2节后的习题2、3、4。
2.选做题:
-结合电磁波传播特性,设计一个简单的无线电通信实验,描述实验原理和过程。
-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磁共振成像(MRI),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原理和优点。
5.学习能力: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拓展电磁波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电磁波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电磁波概念的理解:电磁波作为一种抽象的物理现象,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求字迹清楚,步骤完整,表达准确。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做题,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作业提交时间:请于下周一上课前将作业提交给课代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示、实验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再引导学生回忆水波,引导学生讨论水波与电磁波的相似之处,提高学生的类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类比水波与声波的波长、波峰及波谷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波的波长、波速、频率,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以实验、讨论、分析交流、观察类比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达到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资源电池一节、收音机一台、导线一根、真空罩一个、抽气机、手机两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固定电话以电流为载体,将声音传播到了远方。

移动电话之
间没有电话线连接,它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思考、交流讨论。

从学生熟知的事
物入手来认识电
磁波的存在,使
学生有亲切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
拍摄到的火星图片又是怎么传回到地球的呢?
由于电流的磁效应,我们有了另一种载体——电磁波。

移动电话、电视信号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了解我们平时听广播、
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
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
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
信号的。

兴趣。

新课教学(一、电磁波的产生)提问:
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呢?
演示:
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
近。

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
正极摩擦。

提问:
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发
现收音机在电池正负两
极摩擦时发出了声音。

思考,交流讨论
电磁波是一种看
不见、摸不到的
东西。

利用一台
收音机和电池导
线组成电路,让
导线时断时续和
电池负极相接
触,让学生听见
收音机里有“喀
啦,喀啦”的声
音,以此让学生
体会电磁波是由
变化的电流产生
的。

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入真空罩中,拨打这个手机的号码,看这个手机能否够收到此信号。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但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用电磁波来通信。

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能为我们传递各种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接受到的信号判断电磁波的存在,这种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化为能看见的直观感受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水波吧。

在一列水波的传播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每上下振次就完成一次全振动,就能形成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相邻的两个波峰或者波谷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称为波长。

波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水波不停地向远处传播,用波速来描述波传播的快慢。

跟水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波长和波速。

(1)波长(λ):邻近的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单位:米
(2)频率(f):在1 s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频率就是多少。

单位:赫兹(Hz)千赫(kHz)兆赫(MHz)
(3)电磁波的波速(c):
科学测量表明,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c=2.99792485×108m/s≈3×105km/s
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同时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满足:
波速=波长×频率即: c =λf
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
(1)电磁波按频率从高到低排列: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就是无线电波。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天线,有的是发射电磁波,有的是接收电磁波,我们生活中电磁波的海洋中。

电磁波的传播跟光一样,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的速度也是c =2.997 924 58 ×108 m/s,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能猜想得到什么?
没错,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下面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在电磁波家族中,红外线也是其中一员,红外线的传播速度等于电磁波的速度。

如果能测得红外线传播某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根据电磁波的速度计算这段距离的长度,红外线测距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

用红外线测距仪对准某一目标,发出一束红外线,经目标反射后红外线返回仪器时又被探测到。

仪器测得红外线往返时间为2.8×10-4 s,这时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或借助媒体,了解电磁波对人的危害有哪些。

2.查阅资料或借助媒体,了解隐形飞机机身的材料有什么
特殊性?
课后完成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本
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了
解电磁波的应用
给人类带来的影
响,以此培养学
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
评估量表:
板书设计
§21.2 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的产生
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二、电磁波的传播
1.电磁波的参数
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频率 f :由导体内每秒电流方向变化的次数决定;
波速c :反映电磁波传播的快慢程度;
2.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m/s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λf
三、电磁波的应用
雷达、广播电视、微波炉、隐形飞机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80%左右的学生通过评估量表认为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等级3.0以上,教学目标完成度较好。

在本次教学中,电磁波的产生及传播的演示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通过实验直观的感受到实验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很好的明白了电磁波产生的原因及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同时,利用水波类比电磁波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电磁波的波长、波速等概念。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好的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在讲解微波炉、雷达时,由于有的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同学们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太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发挥本次教学的成功,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举例讲解时多挑选学生熟悉、接触过的事物进行分析,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