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之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点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
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1、旅游的定义:非居住地的居民到另一地方去旅行或逗留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旅游学体系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者、地理区域、旅游业。
3、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的发展特点: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商务旅行;统治阶级。
4、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带来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第二章1、旅游活动: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环境,前往他方的旅行活动以及停留在该地期间的访问活动。
2、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4、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的流动性、空间的异地性、时间的暂时性、影响的综合性、目的地的非移民和非就业性。
5、旅游活动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现象。
6、旅游活动的本质:审美、社会、心理本质。
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7、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大众、奖励、社会旅游)、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天气状况、假日时间、传统习俗)第三章1、旅游者:任何一个人到他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时间停留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惯常环境的两个维度:发生频率、空间距离2、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客的区别:国内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客:目的地超过惯常居住环境10km远,且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的国内游客。
3、入境旅游者和入境一日游客的区别:入境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国际游客。
入境一日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游客。
4、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观条件: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支付能力客观条件:金钱(支付能力)、时间、身体或家庭状况5、影响旅游动机的类型:身体、文化、人际、地位和声望。
3旅游活动的要素和体系构成剖析

(2)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文物古迹 民族文化及其表现场所 重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事 人造旅游景点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社会旅游资源 经济建设成就 科技发展成就 社会发展成就 好客的社会氛围
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围绕该核心要素所形成的环境 有关,且旅游资源的地位未必是永恒的。
(三)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
1 基于成因或内容属性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气候条件 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 动植物资源 天然疗养条件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ziliao/200309/24/content_1097720.htm
收入分解示意图
稅收
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 个人总收入 必须支配收入
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
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
2 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什么是闲暇时间? 以在职人员为例,其全部时间由5部分构成: 法定工作时间 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 必须的社交活动时间 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亦称自由时间或可随意支配的时间,即人 们除去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以外,可用 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消遣、社交或其他自 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闲暇时间可分为:每日闲暇时间、周末闲暇时 间、公共假日、带薪假期。 足够的闲暇时间:数量较多而且连续集中的闲 暇时间。尤其远程旅游活动。
2.国际联盟的定义 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访问 至少24小时的人。 3.联合国罗马会议的定义
游客,即除了为获得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 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任何人。包括:
(1)“旅游者”(过夜)。指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 逗留24小时的游客。
(2)“短程旅游者”(一日游游客)。指到一个国家作短 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 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 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游轮游客。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想一想,做一做青海省旅游六要素的“六色”目标“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是青海省旅游工作的“六色”目标。
思考:旅游活动中涉及哪些最基本的要素?一、旅游“三要素”说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在旅游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的地位。
旅游者的存在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
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等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内部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万人次)(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实践对象。
没有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旅游者便不会前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也无法展开。
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类型、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三)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旅游业把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在其诞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旅游“六要素”说(一)食食,即餐饮,是旅游供给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对于旅游者来说,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是为了追求心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满足。
美味可口的饭菜、安全、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则更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餐饮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来访。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旅游学概论内容总结【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内容总结1、旅游学研究对象:主体-旅游者;媒介-旅游业;客体-旅游资源。
2、早期的旅游学研究;集中在意大利、德国、英国和美国,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问题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1899年,波迪奥(意大利),《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动及其花费》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系统剖析论证1927年,马里奥蒂(意大利),《旅游经济学讲义》。
3、旅游活动: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它目的,暂时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外地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逗留活动。
4、旅游活动的构成条件:1、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2、异地性: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3、暂时性:不超过一年4、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政治和经济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5、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2、商务旅行始终占居主导地位3、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6、产业革命对现代旅游的影响:加速城市化发展;改变工作性质;阶级关系新变化;技术的进步。
7、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需求方面: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给方面: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目的地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
8、大众旅游:大众化旅游:旅游活动的参加者范围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型旅游: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模式。
大众性旅游的功过:功:帮助人们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安全感障碍;节省开支过: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9、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一气候条件;客源地方面一出游目的,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
我国旅游活动季节性波动不大的原因:疆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吸引外国旅游者的大部分是历史人文资源。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1.目的地: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它是游客进行旅游的场所。
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地区、城市、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
不同的目的地有不同的特色和吸引力,它们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提供各种旅游资源和设施。
2.游客: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希望通过旅行来获得休闲、放松、观光、文化体验、学习等目的的人群。
游客可以是个人旅游者、家庭旅游者、团体旅游者等。
不同类型的游客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旅游活动应根据游客的特点和目的进行量身定制。
3.交通:交通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游客从一个地方到达目的地的手段和方式。
交通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方式,游客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预算来进行旅行。
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对于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4.住宿:住宿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住宿可以是酒店、旅馆、度假村、民宿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设施。
游客的住宿要求因人而异,旅游活动应提供适宜的住宿选择,让游客得到舒适和便利。
5.行程安排:行程安排是旅游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和活动安排。
行程安排应根据游客的需求、时间、个人喜好等因素来确定。
行程安排包括景点的选择、游览顺序、停留时间、活动安排等,合理的行程安排可以使旅游活动更加充实和丰富。
6.导游服务:导游服务是旅游活动中提供专业导游陪同的服务。
导游是游客的向导和解说员,他们可以向游客提供有关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增加游客的知识和体验。
导游服务的质量和专业程度对于旅游活动的体验和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
7.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和体现形式。
旅游产品包括各类旅游线路、旅游套餐、旅游活动等,它们是游客选择和购买的对象。
旅游产品应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和游客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和制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8.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旅游体验包括自然景观的欣赏、文化遗产的探索、人文风情的体验等,它们可以满足游客对美的追求、知识的求取、情感的交流等需求。
第二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活动的构者、迁徙者各自的含义 3、旅游活动的客体
1、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
2、旅游者、旅行者、迁徙者各自的含义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出自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 短暂停留的人。 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出自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停留 24小时以上、一年以下的人。
旅行者: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 停留不超过12个月的人。 迁徙者:计划至少在一年内不返回原居住地的移民或准移民。 凡在目的地就业、任职、长期避难、执行勤务、读书或定居超过 一年以上的人。
3、旅游活动的客体 (1)旅游资源的定义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 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希腊地中海风情
巴哈马群岛是西印度群岛 的三个群岛之一,位于佛罗 里达海峡口外的北大西洋上。 这个群岛由700多个海岛和 2400多个岛礁组成。
风光地貌
动植物资源
天然疗养条件
历史文物古迹
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
大型体育和文化盛事
(3)旅游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 可创新性、
根据旅游资源可否再生的程度: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和不可再 生性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目前的使用状态: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 游资源
◆
根据1997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自然 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
◆
根据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 (县)级旅游资源
◆
气候条件
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 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 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 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 瞩目的“深圳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 四川省娥眉县 山西省五台县 山西省华阴县 山西省浑源县 安徽省黄山市
四川省灌县 山东省泰安市 河南省登封县 江西省九江市 安徽省青阳县 湖南省衡山县 浙江省乐青县 福建省崇安县 浙江省普陀县
• D、湖泊 • C、海滩海岛 • D、江河瀑布 • E、温泉 • F、岩溶地貌 • G、动植物资源 • 2、人文旅游资源 • (1)概念 • (2)分类:五大类(参见P109) •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原则 • 1、概念:是人类通过向旅游资源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使之成为可以被旅游者利
• 1、资源禀赋(1)人力资源(2)物力资源(3)财力资源
• 2、比较成本(1)产品质量价格比(2)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
•
(3)成本项目(4)汇率
3、旅游需求 三、广义旅游业的行业构成 1、旅游观赏娱乐业 2、餐饮住宿业 3、旅行社业 4、交通通讯业 5、旅游购物品经营业 第四章 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要 1、概念: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
3、影响旅游生命周期的因素
• (1)需求因素
• (2)效应因素
• (3)环境因素
• 第四节 旅游业
• 一、旅游业的概念与特点
• 1、概念: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2、特点
• (1)综合性
• (2)劳动密集型的就业结构
• (3)季节性
• (4)敏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 二、旅游业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1、评述旅游资源定义的发展 2、界定旅游资源定义的前提 (1)旅游资源应具有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愉悦的凭借 (2)旅游资源主要存在于一种潜在的待开发的状态,也包括未得到完全开发的资源
(3) 旅游资源完全因他目的而存在,只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缘故而在一定历史时期 成为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存在 3、教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前往的 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性现象。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 1、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 (1)可观赏性 • (2)自在性 • (3)潜在性 • (4)不可转移性 • 2、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 (1)种类齐全,丰富多彩 • (2)巧夺天工,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 • (3)历史悠久,从未中断
基础旅游学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 第一节 旅游者
• 一、旅游者的传统定义
• 1、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 2、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 (1)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 A、过夜国内旅游者B、不过夜国内旅游者
• (2)北美国家的定义
• (3)欧洲国家的定义
• 二、本书对旅游者的定义
•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出自寻求愉悦的目的 留的人
追新猎奇型
1.希望去希奇古怪的地方 2.热衷于捷足先登,有新发现 3.追求冒险和探索,情节紧张 4.活动量要大 5.乘飞机到达异地 6.适当的条件就行 7.喜欢结交新朋友 8.只希望有个基本安排,给点 自主性
3、按游客的旅游特征分类
这种比较复杂,包括旅游的组织方式、旅游时间长短、旅游线路选择、交通方式、住 宿类型等
(4)辉煌灿烂,多民族文化 •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 1、自然旅游资源 • (1)概念 • (2)分类 • (3)常见的自然旅游资源 • A、名山
山名 峨眉山 五台山 华山 恒山 黄山 青城山 泰山 嵩山 庐山 九华山 衡山 雁荡山 武夷山 普陀山
中国主要名山
海拔(米) 3099 2893 2154 2017 1860 1600 1524 1500 1474 1342 1300 1130 917 291.3
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作短暂停
• 三、旅游者与旅行者的分类
• 1、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出自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停留24小时以上,一年以 下的人。
2、旅游者与旅行者的分类
• (1)按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 • A、过夜旅游者(过夜旅行者) • B、不过夜旅游者(不过夜旅行者) • (2)按是否跨越国境 • A、国内旅游者(国内旅行者) • B、国际旅游者(国际旅行者) • 3、旅游者、旅行者、迁徙者之间的关系(参见P93图解) • 四、旅游者特征的描述 • 1、按照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类型 • 2、根据游客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类型 • (1)气质及类型 • A、多血质 • B、胆汁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用或享用的对象的技术经济过程。 • 2、原则 • (1)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 (2)社会营销导向原则 • (3)总体规划原则 • (4)突出特色
第三节 旅游产品
•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与构成 • 1、概念: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
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 2、旅游产品的分类 • (1)按照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分 • A、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 • B、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 (2)按照产品内含的价值成份划分 • A、核心旅游产品 • B、组合旅游产品 • 3、旅游产品的利益构成 • (1)核心利益 • (2)追加利益和展现利益 • 二、旅游产品的特征 • 1、功能上的愉悦性2、空间的不可转移性3、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 4、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5、所有权不可转移性
•
不仅包括生产其所投入的经济资源,还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 五、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 1、概念: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到被市场淘汰从而再无生产的可能和必 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
• 2、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 (1)生命周期模型
•
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退
• (2)一般形式
•
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普劳格的个性心理模式
A、游客心理类型
近保守型 保守型
中间型
近开放型 开放型
B、游客心理特点
安乐小康型
1.希望游览地是熟悉的环境 2.喜欢常规的旅游项目 3.向往阳光和海水,浪漫气氛 4.活动量要小 5.架汽车前往目的地 6.要求旅游设施齐备 7.寻找熟悉的气氛,老朋友 8.旅游活动要有严密的计划
三、旅游吸引物及其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关系
• 简单地说,旅游吸引物是最宽泛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物 质和非物质因素,它包括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这是核心的成分)以及其他各种
支持条件。
• 四、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
• 1、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
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动投入
• 2、资源依脱型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