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演示教学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演示ppt课件

雪莲花具有生理活性有效成分.其中 伞形花内酯具有明显的抗菌,降压镇静, 解痉作用;东莨菪素具有祛风,抗炎,止 痛,祛痰和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汉疗喘急 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96.6%芹 菜素具有平滑肌解痉和抗胃溃疡作用; 对羚基苯酮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特别饶有兴趣的是雪莲花中所 含的秋水仙碱,该成分是细胞有丝 分裂的一个典型代表,能抑制癌细 胞的增长,临床用以治疗癌症,特别 以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对皮肤癌,白 血病和何金氏病等亦有一定作用. 对痛风急性发作特异功效
川贝母为中药中的化痰药。 药物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临床应用: 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1.咳嗽,风寒暴咳喘急。 2.中风窍闭,惊痫等。 二.解郁散结; 1.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 2.瘿瘤。 3.乳痈,痈疽肿毒。 4.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同用。
人类开始,原始人便在生产的同时开始了医疗 活动,并逐步形成药物的知识。所以中药的萌
发,早已同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
药材介绍
中医药材一般分为十五种;解表药,清热 药,温
里药,泻下药,祛湿药;祛痰止咳平喘药,理气 药,理
血药,补益药,消导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芳 香开
窍药,固涩药和驱虫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有 抗肿瘤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衰老作用,对物 质代谢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对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等。
现在中医药及其文化我们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对疑难杂症方面毒副作用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精选ppt课件202115精选ppt课件202116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02
疗效评价研究
03
疗效机制探讨
分享现代医学对中药疗效评价的 研究成果,如某中药方剂治疗某 病症的临床试验报告。
探讨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如中药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等的影响。
安全性问题及不良反应防范
中药安全性问题
介绍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如药物过 敏、肝肾损伤等。
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
感冒
根据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胃痛
根据胃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施 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咳嗽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如外感、内伤等, 采用相应的中药止咳方法。
失眠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如心脾两虚、心 肾不交等,选用相应的中药安神方剂。
名方名案欣赏与启示
经典名方
国际市场准入壁垒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需满足当地法律法规要求,通过相关认证和注册 程序。
文化差异与认知障碍
中药理论体系和疗效评价方法与西医存在较大差异,需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求
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可 控、安全有效。
规范化种植与炮制
推广规范化种植和炮制技术,提高中药材品质和 药效。
完整版《中药学》PPT 演示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草药资源及分类 • 中药基础理论体系 • 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 • 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特点
中药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强调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药物之 间的配伍与协同作用。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史PPT课件

24
【金元时期】
❖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 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 物学特征。
❖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
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
·
19
药世 典界 性上 质最 的早 书具 籍有
·
20
【隋唐时期】
❖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
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
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
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
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
响。
·
21
【隋唐时期】
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
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
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 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18
【隋唐时期】
❖ 代 表 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 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作 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依 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 力。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
·
15
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9
·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 表 作: 《本草经集注》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专家讲座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0页
4 、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 5 、所载药品都确有实效。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1页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本草经集注》
•《炮炙论》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4页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
• 【成书年代】唐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 • 【著 者】苏敬、李勣等23人。 • 【内容介绍】 • 1、收藏方药数量:844种(730味+114味) • 2、图文对照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 • 先例。 • 3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 3 、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经验和知 识。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9页
(八)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 【成书年代】清代 (公元1765年) • 【著 者】赵学敏 • 【内容介绍】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921种,新增药品716种。
• 2、对《本草纲目》中药品备而不详加以补充, 错简处做了主要补充和修正。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5页
(六)宋金元时期
•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图经本草》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第16页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 【年代】宋代 • 【著者】唐慎微 • 【内容介绍】 • 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 • 2、每药都有药图和图经。
中医的发展历史PPT演示课件

•《黄帝内经》 •《皇帝八十一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2020/3/11
7
三、医药学全面发展
1、三国、魏晋、南北朝
•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著,奠立了 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期的完整针灸疗法参考文 献。
•葛洪《肘后救卒方》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 。
14
闻诊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 气味两方面:1、从病 人发生的各种声音, 从其缓急、强弱测知 病性的方法。2、嗅气 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 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
15
问诊
•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 家属,了解现有证象 及其病史,为辨证提 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 问诊“乃诊治之要领.
16
切诊
2020/3/11
3
知今需鉴古, 无古不成今。
——古谚
2020/3/11
4
一、医学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原始人在采食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药用 价值的食物。
氏族公社时期发明了火,衍生了灸法。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中医药的始祖。
古代巫医不分家!
2020/3/11
5
黄帝像
2020/3/11
6
二、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 人身体,藉此了解病 情的一种方法。切脉, 是医者用手指按按住 病人手腕,借以体察 脉象变化,辨别脏腑 功能,气血状态的方 法
17
谢谢!
18
后。
•公元624唐政府设立「太医署」,成立医学教育机构,开始有 分科教授医学。一些地区性学府亦开始兴办。
•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 。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 书,包括理论、医方、诊法、治疗、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ppt课件

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
此发明了医药。中国现存最早
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托名于神农氏,Biblioteka 成书于秦汉时期,收载药物365种,分上品
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 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 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 氏,因以火德王,亦以火征 官,故又名炎帝,系上古时
(120种)、中品(120种)、 下品(125种),对每种药物, 记叙别名、性味、生长环境、 主治功用等,是一部药物学、 博物学的重要文献。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今河南 南阳)人,少时学医于同乡张伯祖。汉灵帝时曾举孝廉,任 长沙太守,又有“张长沙”之称。东汉建安年间,疫疠流行 ,死者甚众,仲景张氏宗族死者就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 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迫
使他“勤求苦训,博采众方”,对伤寒病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巫医
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
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春秋之时,巫医正式
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
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在求神问鬼,
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 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从 殷墟甲骨文所见,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 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 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巫医的双重性(对医药的 应用与阻碍)决定了其对医药学发展的参半功过。
ppt课件
17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 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 不病以为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
精化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
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微物质)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
14、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答: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的联系?答:气与血的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6、什么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简称为“邪”。
常见的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7、六淫与六气的区别?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
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
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9、什么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辨证是概括证候类别的总纲。
25、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 30、什么是治法?中医的常用治法是什么?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
答: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方法。
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⑥湿热蕴脾;⑦食滯胃脘;⑧胃热炽盛;⑨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胃阴虚。
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发汗解表药。
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
风水相搏。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药。
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
④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和解作用的药。
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和;⑨药。
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
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26、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什么?药。
答: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指心血不足⑦消法,又和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
心血不足则心称为消散法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或消导法,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是运用具有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消导、消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软坚、化积、脉细弱。
行气、 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化痰等作用容?的药。
答:“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⑧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用的药。
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31、试述中药性能的概念与内容?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答: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概括。
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转变。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毒性等。
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是指治32、四气五味的概念?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答: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宜的治疗方法。
概括。
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