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译文赏析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译文|赏析《人月圆·山中书事》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的作品,这支散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了作者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元曲吧。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元代: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
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
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
乌鸦飞来飞去。
几间茅屋里,藏着万卷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
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
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
《中原音韵》入“黄钟宫”。
曲者,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这首散曲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
“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
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
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
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
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人月圆·山中书事》的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人月圆·山中书事》的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①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②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①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
②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
诗人纵观古今,视通万里。
B.“诗眼倦天涯”,承前接后,“倦”字为后文写隐居生活埋下伏笔。
C.“孔林”三句,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意在缓解“倦”情,宽慰己心。
D.下片写了山中隐居生活,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静古朴的特点。
E.上片咏史,下片抒情。
语言浅近质朴,含蓄蕴藉,其风格属于婉约一派。
15.结合上片,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6分)答案:14.C、E【评分标准】以上两题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答三项不得分。
15.①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慨叹。
上片后三句描写了曾经繁盛的孔林、吴宫、楚庙现在荒凉一片。
②对仕途心生厌倦之情。
作者仕途坎坷,只做过卑微杂职,碌碌一生。
【评分标准】6分。
每点3分,情感1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简要赏析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4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答案:10.(1)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开始准。
《书事》原文及赏析

《书事》原文及赏析《书事》原文及赏析原文:自笑走红尘,流年旧复新。
东风半夜雨,南国万家春。
失计抛鱼艇,何门化涸鳞。
是谁添岁月,老却暗投人。
译文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注释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鉴赏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
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
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
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
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
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
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
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
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
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出自元代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赏析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
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
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
“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
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
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
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
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
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
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
《书事》王维唐诗鉴赏

《书事》王维唐诗鉴赏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书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4首诗。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书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书事1轻阴2阁3小雨,深院昼慵4开。
坐看5苍苔色,欲6上人衣来。
【注释】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白话译文】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赏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
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
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
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
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
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
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
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自笑走红尘,流年旧复新。
东风半夜雨,南国万家春。
失计抛鱼艇,何门化涸鳞。
是谁添岁月,老却暗投人。
译文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注释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鉴赏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
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
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
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
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
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
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
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
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
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赏析及译文注释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赏析及译文注释《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是由倪瓒所创作的,诗人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元朝:倪瓒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古诗简介《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倪瓒诗人所写,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
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该诗是一首怀古的诗。
游览胜地,登临故迹,一种人物是人非,岁月流逝的感慨就会油然而生,激起人们对盛衰无常,昨是今非的无限慨叹。
悼古之思绵涉幽远,叹今之慨更加浓重。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翻译/译文别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
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
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注释⑴前朝:此指宋朝。
⑵越王台:在浙江城绍兴城府山南麓。
据《越绝书》载,台在勾践小城内。
后渐不存。
南宋嘉定年间以近民亭遗址重建,至今尚在。
⑶青山故国,乔木苍苔:用南朝宋颜延之《还至梁城作》“故国多乔木”句意。
⑷素影:皎洁银白的月光。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赏析/鉴赏此曲即是诗人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趾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诗人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书事》王维唐诗鉴赏

《书事》王维唐诗鉴赏《书事》王维唐诗鉴赏《书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4首诗。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书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书事1轻阴2阁3小雨,深院昼慵4开。
坐看5苍苔色,欲6上人衣来。
【注释】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白话译文】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赏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
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
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
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
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
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
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
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
诗人用
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
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
乌鸦飞来飞去。
几间茅屋里,藏着万卷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
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
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
“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
《中原音韵》入“黄钟宫”。
曲者,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
指吴国的王宫。
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至^老。
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
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
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
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
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 ............. 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
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
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
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
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
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
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
让我如何能
信?可不,山中无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
我说如如
今通用银子,他不懂。
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
酒。
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
元。
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
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
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
此后也就
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飘胸的老翁来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
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
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
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近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
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
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
捡出一残破条幅。
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
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
想来或是一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
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
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
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
若还在山中,我必送
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赏析二
这首散曲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
“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
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
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
梦幻,转瞬即逝。
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
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
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
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
一个“倦” 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
怪他常为此愤激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 ;“半纸虚名,十载功夫。
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屟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
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登金陵凤凰台》)可证。
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
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
“投老”:即到老、临老。
“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
“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 之后的宜人归宿。
“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
“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
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
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此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
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趋于平静,语言较浅近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郵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 与张养浩合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