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三)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马说》一课的第一篇教材教学,通过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关于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
b.掌握课中语言的理解,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体会同情心和欣赏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a.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锻炼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
b.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解和使用英语语言。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的能力。
b.通过学生和中老年人(具有丰富阅历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真正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故事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
四、教学策略1.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受他人的看法和意见,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
3.个人思考:通过个人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学习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2.老师请一位中老年人前来交流。
请老人讲述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给他带来的深刻感受。
3.老师出示让学生到PPT(《马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Step 2.讲授学习1.老师按照故事情节,分段逐一讲解,讲解每一段情节之后,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停下来思考和分析。
2.老师为学生解释生词和语言难点,并强调故事中心思想和故事主题。
Step 3.活动互动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搜集故事中蕴含的“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以及这些品质在故事中体现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马说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1《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引言:《马说》是一篇长达四千多字的文言文,是鲁迅先生所著,内容深刻,语言精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到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在八年级必修课程中也有学习。
为此,本教育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等四个方面来设计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篇文言文的重要内容及语言特点。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马说》的作者、背景及意义等。
2.理解《马说》的主要内容及深层次含义。
3.学习《马说》中的文言文语言表现及特点。
4.提高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Part 1. 课前铺垫1.首先进行预热,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前置知识。
2.介绍《马说》的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情境,建立对课文的好奇心。
Part 2.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马的种类及特征,建立对马的基础认识。
Part 3. 阅读理解1.全文阅读带领学生读完整个篇章、划出重点词句,并借助具体题目、重点问句等方式,鼓励学生勇敢提问,梳理文章的主旨,进而懂得文言文的语境和文体特点。
2.《马说》的阅读学习本文言文的主旨、中心思想、以及每一部分的重难点,达到理解马与人的比喻,用现代语言解释马为什么成为批判工具等基本目的。
同时,老师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发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Part 4. 归纳总结1.总结《马说》的文字表现方式,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比较《马说》与现代作品中关于动物的写作方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Part 5. 课堂实践环节1.以马的观察与品评为主题,讨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市场乱象等课外经验,并结合本文学习,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2.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展开小研究,完成关于马的文学探究,借鉴现代写作方式结合创新思维,独自完成文章创作。
《马说》教案3篇

《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快乐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假如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如今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老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防止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 老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缺乏”,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马说》教案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八年级语文《马说》优秀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语文《马说》优秀教学设计5篇《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语文《马说》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八年级语文《马说》优秀教学设计1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
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三)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
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
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
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
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
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文体简介“说”:“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
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大家对汉语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
先讨论之后提问。
(2分钟)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而故虽于之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虚词:或其是虽(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4)思考巩固: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换过来好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道、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5)思考巩固: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布置作业: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
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
(针对全文)2背诵全文并默写。
板书:马说韩愈其真无马邪一食或尽粟一石其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策策之不以其道祗辱骈槽执策而临之枥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提问多个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二、提问的形式:让同学们概括一二三段段意,一方面再次熟悉课文,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理解。
概括段意: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三、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四、展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1、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思考1:看过了本篇的写作背景,想一想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思考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即,人才思考3:“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导出: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寻找“也”字:也,常见的文言虚词。
大多至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在句中表暂时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1、不以千里称也:说明千里马埋没的原因及情形,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
其无限痛惜的感情2、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揭示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
步步紧逼用反诘句“其真无马也?”将其愤怒谴责感情发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方式,将真无马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用邪轻轻带过,而不知马用也收住,綦江润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达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了解不说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顿笔,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对千里马的带来的难堪后果五、先找同学来朗读更有感情的朗读。
齐读课文六、读课文,品味意境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三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做练习: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A.才美不外见B. 食不饱,力不足C.策之不以其道D.执策而临之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3. 翻译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其道C.安求其能千里也D.一食或尽粟一石2.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八、扩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默写课文。
翻译全文。
板书:马说韩愈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李伊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