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大肠菌群的检验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定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以评估食品的卫生安全水平。
二、实验原理。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是指能在37℃条件下在Lauryl Tryptose Broth培养基中生长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总数。
大肠杆菌是大肠菌群的代表性菌种,因此其数量可以作为食品卫生安全的指标之一。
三、实验步骤。
1. 取样,从不同来源的食品中取样,如肉类、蔬菜、水果、奶制品等。
2. 样品处理,将取样的食品样品进行处理,如洗涤、研磨等,以获得可检测的样品。
3. 菌落计数,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Lauryl Tryptose Broth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菌落计数。
4. 数据分析,根据菌落计数结果,计算出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定,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有所不同。
其中,肉类制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较高,蔬菜水果中次之,奶制品中较低。
这表明食品的卫生安全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五、实验结论。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是评估食品卫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可以初步评估食品的卫生安全状况,为食品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未来可以结合其他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安全评估体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取样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外源污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菌落计数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误差的产生。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以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安全。
七、参考文献。
1.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XXX,XXX出版社,200X年。
2. 《食品卫生与安全》,XXX,XXX出版社,200X年。
以上为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内容,谢谢阅读。
实验二 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的检验

实验二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大肠菌群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意义。
2、学习并掌握大肠菌群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它反映了食品是否被粪便污染,同时间接地指出食品是否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每100g(或ml)检样内大肠菌群最近似数(the most probable number-简称MPN)表示。
三、试剂和仪器(一)最先准备的器材规格名称数量用途1、500ml广口瓶 1个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 2个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 1个制EMB琼脂4、18×180mm试管 8支稀释及制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5、18×150mm试管20~25支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乳糖发酵管6、13×130mm试管20支制蛋白胨水、EC肉汤7、1ml移液管 5 支8、10ml移液管 3 支9、直径为90mm平皿12套制EMB平板10、250ml量筒1支(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开瓶器不锈钢药匙1把滴管胶头4只称量纸适量(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1、0.85%NaCl生理盐水(蒸馏水)300ml 500ml三角瓶2、乳糖胆盐发酵管双料:10ml/支 5支 60ml 18×180mm试管(装有导管)单料:10ml/ 8支 90ml 18×150mm试管(装有导管)3、EMB琼脂: 1瓶 120ml 250ml三角瓶4、乳糖发酵管: 3ml/支 5支20ml 13×130mm试管(装有导管)5、EC肉汤: 3ml/支 6支20ml 13×130mm试管(装有导管)6、蛋白胨水: 2ml/支 10支20ml 13×130mm试管四、实验内容(第一天)样品处理及初发酵接种:所需培养基与器材:◆培养基:1.0.85%NaCl生理盐水:300ml 1瓶2.乳糖胆盐发酵管双料:10ml/支3~5支18×180mm试管(有导管)单料:10ml/支6~8支18×150mm试管(有导管)◆灭菌器材:500ml广口瓶(内带5mm带玻璃珠)1~2个18×180mm试管3支250ml量筒1支1ml移液管 5 支10ml移液管3支当样品袋装样品时:消毒酒精、棉花、无菌剪刀、称量纸、不锈钢药匙、橡皮胶头3只;当样品瓶装样品时:石炭酸消毒纱布两块、开瓶器。
大肠菌群检验方法及操作方法

大肠菌群检验方法及操作方法1、什么是大肠菌群: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
2、大肠菌群的组成:大肠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产气克雷伯氏菌属和阴沟肠杆菌。
3、大肠菌群的测定意义◆粪便污染的指标菌:大肠菌群或粪大肠菌群◆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指标菌原因:1)在粪便中数量最大;2)在外环境中存活的时间与致病菌大体相同;3)检测方法简便容易。
◆大肠菌群的测定意义:1)判断食品中否受到粪便污染。
2)有利于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有利于控制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保存等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4、大肠菌群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与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
2 发酵乳糖产酸产气3 培养特性:在EMB琼脂上的典型菌落:呈深紫黑色或中心深紫色,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常有金属光泽;4 在麦康凯琼脂上的典型菌落:呈桃红色或中心桃红、圆形,扁平,光滑湿润。
5、大肠菌群检验方法及操作方法◆国家标准:◆三步法:乳糖胆盐发酵试验→分离培养→证实试验(乳糖发酵试验)◆行业标准:◆两步法:推测试验→证实试验表1 大肠菌群在几种常用分离培养上的菌落特征MPN法简介Most Probable Number Method最大可能数•对样品进行连续系列进行稀释,加入培养基进行培养,从规定的反应呈阳性管数的出现率,用概率论来推算样品中菌数最近似的数值。
•MPN检索表只给了三个稀释度,如改用不同的稀释度,则表内数字应相应降低或增加10倍。
6、粪大肠菌群的检验•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44.5℃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于LST中36℃培养48h内产气,并于EC内培养44℃24h产气的一群细菌;在胰蛋白胨肉汤中于44.5℃,24h 内产生吲哚的耐热大肠菌群。
检验方法:7、检验注意事项1)从制备样品匀液至稀释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15min。
实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课件 (一)

实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课件 (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食品安全监测和生产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肠菌群的检验,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此次实验旨在学习并掌握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实验一、菌落计数法1.准备样品:取适量的食品样品,如牛奶、肉制品等,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摇匀后待用。
2.制备平板:准备好平板培养基,常用的有菌落总数计数培养基和大肠杆菌计数培养基等。
用已灭菌的棉签挖取少量培养基涂抹在培养皿上,使其均匀分布。
3.采样:用无菌的移液管取一定量的稀释后的样品,滴于培养皿表面。
4.培养: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在37℃温度下培养24-48小时。
5.计数: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数量,使用菌落计数器进行计数,按一定倍数(如1/10、1/100)还原为真实菌落数量。
实验二、MPN法1.制备移液器:准备好10个稀释液和10个带有3个具孔的板,每个孔中加入相应的稀释液。
2.取样:从食品样品中取一定量,用蒸馏水稀释后,分别分装到板中。
3.培养:将板放到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生长。
4.判断仪器读数:根据板中生长、未生长的情况计算菌落数,并用最可能数法计算出MPN结果。
总结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对于无法进行菌落计数的样品,可以选择MPN法,它具有精度高、结果稳定等特点。
而对于数量较少的样品,可以更为准确地使用菌落计数法。
本次实验学习了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虽然实验中用了人工计数,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结合现代化设备进行自动化检测,从而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对于保障食品卫生安全,这一方面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大肠菌群测定检验标准

XXXXXXXXXXXXXXX文件编号3-Q C-TS-006 制定单位质检部页码1/7大肠菌群测定方法及标准版本 A 文件名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2.引用标准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例,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全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以下标准最版本的可能性。
GB/T4798.3-202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方法及标准GB/T4789.28-202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育基和试剂3.术语和定义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数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系以 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4.设备和材料4.1 恒温培育箱:36℃±1℃4.2 冰箱:0℃--4℃4.3 恒温水浴锅:46℃±1℃4.4显微镜4.5均质器或乳钵4.6灭菌培育皿:直径为 90mm4.7 灭菌试管:16×1604.8灭菌吸管:1mL〔具 0.01mL 刻度〕、10mL〔具0.1mL 刻度〕4.9灭菌锥形瓶或三角瓶: 500mL4.10灭菌玻璃珠:直径约为 5mm4.11架盘药物天平:0g~100g 准确至 0.1g4.12灭菌剪子、镊子等。
5.培育基和试剂5.1乳糖胆盐发酵管:见附录一中 15.2伊红美蓝琼脂平板:见附录一中 25.3乳糖发酵管:见附录一中 35.4革兰氏染色液:见附录一中 4XXXXX文件编号3-QC-TS-006 制定单位质检部页码2/7 文件名称大肠菌群测定方法及标准版本 A5.50.85%灭菌生理盐水。
6.检验程序大肠菌群检验程序如下:检样稀释乳糖胆盐发酵管36±1℃,24±2h不产气产气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大肠菌群阴性36±1℃,24±2h报告革兰氏染色乳糖发酵管36±1℃,24±2h 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大肠菌群阴性产气不产气大肠菌群阴性报告7.操作步骤:7.1检样稀释大肠菌群阳性报告报告7.1.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 25mL)放于含有 225 mL 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 (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 1:10 的均匀稀释液。
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大肠菌群的数量,了解其在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健康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采集了一组健康人群的粪便样本,并使用培养基和平板计数法对大肠菌群进行测定。
首先,我们将粪便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后,我们对培养皿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出大肠菌群的数量。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健康人群的大肠菌群数量在正常范围内,平均值约为10^8 CFU/g。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大肠菌群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稳定的分布情况。
实验分析:大肠菌群在肠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等。
同时,大肠菌群的数量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肠道问题。
因此,通过测定大肠菌群的数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肠道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测定,我们得出了健康人群大肠菌群数量的正常范围,并认识到了大肠菌群在肠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这一实验结果,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肠道健康的参考信息,促进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肠道健康。
实验:大肠菌群的测定1

大肠菌群的测定1目的和要求(1)了解大肠菌群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意义(2)学习并掌握大肠菌群的检验原理和方法,以判别食品的卫生质量2原理大肠菌群之一群能在37℃经24h能发酵乳糖,产生气体,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它反映了食品是否被粪便污染,同时间结指出食品是否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
三步法:(1)发酵乳糖,产气产酸发酵试验;(2)初发酵阳性管通过伊红美兰平板进行分离;(3)复发酵对分离菌做证实实验。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每100g(或100ml)检样内大肠菌群最近数(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简称MPN)表示。
最近数MPN法是一种将样品“多次(管)稀释至无菌”的计数方法。
将3个稀释梯度的待检验样品稀释液接种于9支或15支试管培养基中,每个稀释梯度试液接种3或5支。
经过培养后,根据结果查阅MPN检索表,就可以得到原样品中微生物的估计数量。
MPN检测方法尤其适用于带菌量、其他方法不能检测的食品,如水、乳制品及其其他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计数。
3材料3.1样品乳、肉、果汁、糕点、发酵调味品及其他食品。
本实验对象菠萝汁和果粒橙3.2菌种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杆菌(Enterobacteria aerogenes)3.3培养基及其试剂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或双料)、乳糖发酵管、伊红美兰琼脂干粉(EMB)、革兰氏染色液、无菌生理盐水(9ml/试管,225ml/250ml三角瓶,内含有适量玻璃珠)、75%酒精棉球等3.4其他恒温箱、恒温水域、药物天平、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1ml、10ml)、无菌不锈钢勺、无菌称量纸、质均器、载玻片等4流程样品↓无菌称量25g稀释↓温热的225ml灭菌生理盐水锥形瓶;再作1:10稀释度(即取1ml第一次稀释后的样品,加入到9ml的生理盐水中去)再作1:100稀释度接种、培养↓取1ml试样接种到接种到乳糖单眼发酵液中,每个梯度稀释液作3次接种,并在24±2h,36±1℃条件下进行培养初发酵结果分析↓若不产气,即为大肠杆菌阴性,报告大肠杆菌阴性;气,则划线伊红美兰琼脂平板23±3h、36±1℃进行培养分离结果↓革氏染色:若为G+阳性,报告大肠杆菌阴性;若为G-阴性则为无芽孢杆菌接种(复发酵)↓乳糖发酵管中24±2h,36±1℃件下培养最终结果产气报告大肠杆菌阳性;不产气报告大肠杆菌阴性5步骤5.1实验准备取样稀释,做成1:10、1:100、1:1000的均匀稀释液为检样。
大肠菌群计数检验步骤

大肠菌群计数检验步骤第一法大肠菌群MPN 计数操作步骤6.1、样品的稀释6.1.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 样品,放人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 00or/min-10 000r/min 均质1 min-2 min ,或放人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 ,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6.1.2、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棍匀,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6.1.3、样品匀液的pH 值应在6.5-7.5 之间,必要时分别用1mol/L 氢氧化钠(NaOH )或1 mol/L 盐酸(HCI )调节。
6.1.4、用1m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 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缓注人9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 支1ml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 的样品匀液。
6.1.5、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按上述操作,依次制成10 倍递增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1 次,换用1 支1ml无菌吸管或吸头。
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15 min 。
6.2、初发酵试验每个样品,选择3 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以选择原液),每个稀释度接种3 管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每管接种1ml(如接种量超过1ml,则用双料LST肉汤), 36℃±1℃培养24h±Zh ,观察倒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未产气则继续培养至48h±2h 。
记录在24h 和48h 内产气的LST 肉汤管数。
未产气者为大肠菌群阴性,产气者则进行复发酵试验。
6.3、复发酵试验用接种环从所有48h±2h 内发酵产气的LST 肉汤管中分别取培养物l环,移种于煌绿乳糖胆盐( BGLB)肉汤管中,36℃±1℃培养48h±2h ,观察产气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掌握鉴别大肠菌群的方法。
▪ 掌握以最大概率数法测定大肠菌群数 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
大肠菌群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以此作为粪便污 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有 否被肠道致病菌污染。
食品中大肠菌群以100ml 检样内大肠菌群 最可能数(MPN)表示。
实验设备
• 恒温培养箱:(36±1)℃ • 显微镜 • 培养皿 • 试管、移液管、三角烧瓶、小倒管 • 天平 • 载玻片
实验试剂
▪ 乳糖胆盐发酵管:
20g蛋白胨、5g 猪胆盐及10g乳糖溶于1L水中, 校正pH为7 .4,加25ml溴甲酚紫指示液(0.4 g/L), 分装每管20 ml, 并放入一个小倒管,115℃高压 灭菌20 min。
▪ 乳糖发酵管:
将20 g蛋白陈和10g乳糖溶于1L水中,校正 pH至7.4,加入25mL溴甲酚紫指示液(0.4g/L),按 检验要求分装,并放人一个小倒管,加热至 115℃高压灭菌15 min
▪ 灭菌生理盐水:0.9%
▪ 革兰氏染色液:
①结晶紫染色液: 1g结晶紫溶于20mL95%乙醇,与80mL草酸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思考题
1.大肠菌群的检验分哪几个步骤?各有何 作用?
2.在糖发酵试验中,若发现发酵倒管内存 在极微小的气泡,这种情况可否算作产 气阳性?
3.造成本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铵溶液(10g/ L)混合,摇匀。
②革兰氏碘液: 1g碘与2g碘化钾混合后,用少量水溶解,稀
释至300 mL。
③沙黄复染液: 0.25g沙黄溶于10ml95%乙醇中,然后用90ml
水稀释,混匀。
实验内容与步骤
1)检样稀释(无菌操作)
①将25mL(或g)检样置于含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 灭菌玻璃瓶,充分振摇(固体检样用匀浆器,用 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 min)制成1:10的均 匀稀释液。
▪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10g蛋白陈、2gK2HPO4及17g琼脂溶解于1L水 中,校正pH至7.1,分装于锥形瓶内,121℃高压 灭菌15min。临用时加人10g乳糖并加热溶化琼脂, 冷 至 5 0 ~ 5 5 ℃ 。 加 人 2 0 mL 伊 红 溶 液 ( 2 0 g/L) 和 10ML美蓝溶液(6.5g/L)摇匀,倾注平板。
实验报告
根据证实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 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或g)大肠 菌群的MPN。
注:
①本表采用3个稀释度:1ML(g),0.1mL(g)和 0.01 mL (g)。每稀释度3管。
②表内所列检样量如改用10mL(g),1mL(g)和 0.1mL(g)时,表内数字应相应降低10倍;如改 用0.1ML(g), 0.01ML(g)和0.001mL(g)时,则 表内数字应相应增加10倍,其余可类推。
附1:平板划线接种方法
1.斜线法 2.曲线法 3.方格法 4.放射法 5.四格法
附2:革兰氏染色法操作步骤
1、涂片:取大肠杆菌制成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 ,用水冲洗。 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
盖1min,用水冲去碘液。 4、乙醇脱色:斜置载玻片于一烧杯上,滴加95%乙
3)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接在伊红美蓝 琼脂平板上,置(36士1)℃恒温箱内培养18 一24 h。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 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4)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 1一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 管,置(36士1)℃恒温箱内培养(24士2) h, 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产酸产气、革兰氏 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袍杆菌,即可报告为大 肠菌群阳性。
醇,并轻轻摇动载片,至乙醇液不呈现紫色时停 止(约0.5min)。立即用水冲净乙醇并用滤纸轻 轻吸干。脱色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必须严格掌 握乙醇的脱色程度。若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 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
5、复染:蕃红染液复染1min ,水洗。
6、吸干并镜检:若研究工作中要确证未知 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则需同时用已知菌进 行染色作对照。
②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 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混匀,制成1 :100的 稀释液。
③另取1mL灭菌试管,按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 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 mL灭菌试管。
2)乳糖发酵实验
接种2mL待检样品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 接种3个稀释度,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 (36土1)℃温箱内培养(24士2) h。如所有乳 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杆 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步骤:
涂片固定
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蕃红复染
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紫色。 革兰氏染色阳性菌(G+)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 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 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紫色。 革兰氏染色阴性菌(G-)细胞壁脂类含量多, 肽聚糖层数少,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 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泄漏, 细菌被脱色为无色,再经蕃红复染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