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6
积累古诗抄写背诵(5分钟)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
活动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乞巧》,表演《乞巧》,背诵古诗。
解决问题
在朗读中感悟,了解乞巧节日的由来与背景
技术资源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规资源பைடு நூலகம்
生字词的卡片、多媒体
活动概述
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自动参与讨论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学生通过小组、全 班与分角色朗读合作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小组合作读和表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评价
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全教学过程, 效果很好。
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鼎尖教学》三年级下册
备注
重点、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投影仪、PPT软件、音响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序号
1
活动导入(2分钟)
2
粗读古诗 读正确(3分钟)
3
细读古诗 会诗意(15分钟)
4
品读古诗悟诗情(10分钟)
5
深读古诗 领悟哲理(5分钟)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
课程标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分析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 精读课文,分别是诗人林杰和李商隐所作。这两首诗想象丰富,广为流传, 都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把孩子带回到儿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快乐中 去。

古诗两首_乞巧_嫦娥

古诗两首_乞巧_嫦娥

后羿射日
• 后羿取出白色的 箭,一支一支地 向骄横的太阳射 去
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 嫦娥。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 灵药,把它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 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 。
一天晚上,嫦娥趁后羿不在家,从 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 ,
立时飘飞升月成仙。

宵:夜。 通宵 元宵 宵夜
霄:云,天空。 云霄 九霄云外
xiāo
碧霄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牛郎织女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
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 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人们给她织的锦 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 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栩栩如生,她织的花, 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 像活了一样!
乞巧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日,又名七夕。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乞巧
唐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唐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xiāo
xiāo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 俗,就是妇女们在七 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 各种乞巧活动。乞巧 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 穿针引线验巧,做些 小物品赛巧,摆上些 瓜果乞巧,各个地区 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 同,各有趣味。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穿针引线验巧
有的在那天中午 的阳光下,放一 碗水,把绣花针 放在水上面,根 据碗底针影的样 子,确定是得巧 还是输巧。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 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 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 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古诗《乞巧》《嫦娥》译文

古诗《乞巧》《嫦娥》译文

《乞巧》
作者:林杰,唐代诗人
乞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相会。

今宵:今天晚上。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尽:完。

红丝:指五彩的丝线。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诗意: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仿佛看到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每家每户都有姑娘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诗的前两句讲述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后两句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中心思想:《乞巧》通过描写人们欢度“七夕”时充满美丽幻想的情节,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作者:李商隐,唐代文学家,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屏风:游览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深:暗。

长河:银河,天河。

晓星:诗中指启明星。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独。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诗意: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西移垂地,启明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她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嫦娥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夜无寐的情景;后两句感叹仙人夜夜孤寂。

中心思想:《嫦娥》通过描写嫦娥夜夜孤寂悲凉的生活,表达诗人凄凉孤独的心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概说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相关记载】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知识点。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与背景《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作品。

林杰,字智周,自幼聪慧过人,可惜英年早逝。

这首诗是他描绘七夕节民间乞巧盛况的诗作。

诗句解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开篇点明了时间是七夕之夜,人们仰望天空,看到那浩瀚的银河。

传说中,每年的七夕,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这里的“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述了家家户户的女子对着秋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艺。

她们把红丝穿了一条又一条,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乞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智慧和灵巧。

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节的乞巧场景,反映了古代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巧技艺的追求。

同时,也展现了民间七夕节的热闹氛围。

艺术特色1、想象丰富:诗人通过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为乞巧的场景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2、场面描写生动:对家家户户女子乞巧的场面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热闹的场景。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与背景《嫦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句解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描绘了室内的环境,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西斜,晨星也逐渐隐没。

通过这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联想到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宫,从此只能在碧海青天中度过孤独的日子,心中应该充满了悔恨。

这里借嫦娥的孤独悔恨,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孤寂之情。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嫦娥》与《乞巧》都是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下面大家随小编一起来了解这两首诗吧!《嫦娥》作者:李商隐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翻译: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乞巧朝代:唐代作者:林杰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 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 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 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 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 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 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 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 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 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 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 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 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 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 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 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 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 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 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 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外“嫦 娥奔月”还是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
嫦娥 李商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 览冥训》: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 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 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 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 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 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 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 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 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 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 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 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 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 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 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资料袋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 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 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 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 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 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 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 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