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8 古诗两首小儿垂钓_冀教版 (共18张PPT)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8 古诗两首小儿垂钓_冀教版 (共18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课件PPT
课文详解
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课文详解
(1)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 子的? (2)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 说。
拓展提升
课件PPT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 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 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 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 吗?
心灵感悟
课件PPT
这首诗将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描 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突出小 孩子钓鱼的专心致志,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
课堂练习
课件PPT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 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课件PPT
28、古诗两首●小儿钓鱼
l 资料宝袋
作者简介二
课件PPT
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
牟县)。唐贞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 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 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诗四首, 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 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课件PPT
课文详解课件PPT来自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 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 回应过路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课文详解
课件PPT
哎——小孩,
请问渔光村怎
么走啊?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

[正音正字]
(xiāo) (今宵) 宵: 晚上; 今宵:今天晚上 (xiāo) (碧霄) 霄:天空;碧霄: 深蓝色的天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 纷纷情不自禁的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 在那里,牛郎和织女度过鹊桥相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业 :1、背诵古诗《乞巧》 2、给爸爸妈妈讲牛郎织女的故 事。
古诗二首
乞巧
香泉小学三年级下册 张姝
qǐ) (qí qǐ
乞 巧

朗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 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 就能写诗。
读出节奏


【唐 】 林 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每家每户都有姑娘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
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红线。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 个节日。同学们,你最喜欢的是什 么节日?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
的节日景象呢?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 呢?再读读三、四行。
对月穿针 得巧 输巧
乞巧Βιβλιοθήκη 庭 院家 门 口

人教版三下_28.古诗两首 《乞巧》【优质课件】.pptx

人教版三下_28.古诗两首 《乞巧》【优质课件】.pptx

佛看到牵牛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古诗详解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尽:完。】 【红丝:五彩的丝线。】 【几万条:并不是真的穿了几万条,这里是指丝线多。】 家家户户的女子们都望着秋天的月亮乞取智巧,用五彩的丝 线穿针,穿完了数不清的丝线。
古诗详解
诗的前两句牛郎织女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 的想象。 诗的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形象生动。“家 家乞巧”和“穿尽红丝”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
好心愿。
5
古诗赏析
核心问题
《乞巧》一诗表达了人们怎 样的心愿? 《乞巧》一诗表达了人们乞 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延伸问题
1.七夕节人们会想到什么故事?人 们怎么会想到这个故事呢?
七夕节人们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
事。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能唤起 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延伸问题
2.诗人是怎样描写人们过七夕节的?有什么作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将乞 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人们过节 时的喜悦心情。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 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 幸福的心愿。

学习生字
qiǎo

结构:左右 音序:Q 部首:工 乞巧 书写指导:“工”位置偏上, 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自然。 组词:能工巧匠
造句:每年的七月初七,村里的 姑娘们都要在院子里向织女乞巧。
学习生字

结构:上下 音序:X 部首:雨 九霄 组词:云霄
xiāo
造句:雄鹰振翅而飞,直冲云霄。
书写指导:上部第一笔不宜长; “肖”的两横稍短。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 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 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只采在药此去山。中,③④⑤童言云:子深回::答小指说孩 山。。 上云雾缭 云深不知处。 绕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 少的学童;
松下问童子,•
他说,师傅已经采 药去了山中。
言师采药去。 • 他还对我说,就在
只在此山中, 这座大山里,
云深不知处。 • 可山中云雾缭绕,
不知道他的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童子 言师 不知处阅读训练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 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 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 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
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 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
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
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 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 《病蝉》诗“以刺公卿”(《唐 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
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 (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 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 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 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 (童子 )只在此山中, • (童子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课件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课件

创作背景
01
《赠刘景文》创作于北宋元祐五 年(1090年),苏轼时任杭州知 州,此诗是他在送别好友刘景文 时所作。
02
《山行》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年),当时杜牧在长安城 南的樊川别业,此诗是他秋日行 经山间时所见所感。
古诗主题
《赠刘景文》主题为友情,苏轼以诗 赠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勉 励之情。
秋日山景
描绘了秋日山间的红叶、清泉、白云等景物,表现出清新、自然、宁静的氛围 。
闲适心情
通过对秋日山景的描绘,诗人表达出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 的赞美与向往。
意境对比
情感对比
赠刘景文表达出感伤、凄凉的情感,而山行则表现出闲适、宁静的情感,两者形 成鲜明对比。
景物对比
赠刘景文以秋末残景为主,而山行则以秋日山景为主,两者在景物选择上也有所 不同。
赏和赞叹。
两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快,用词 精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古诗意境
赠刘景文意境
秋末残景
通过描绘枯荷、败叶等秋末残景,表 现出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 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人生感慨
通过对秋末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出 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 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不舍。
山行意境
文字素材
对山行路途的描绘,以及 作者对山行的感受和思考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素材对比
两首诗的素材风格不同,赠刘景文更注 重展现秋天的美丽和丰收,色彩明快; 山行则更注重展现秋天的壮美和宁静,
色彩深沉。
两首诗的音频素材也不同,赠刘景文以 秋风、秋雨等自然声音营造氛围,山行 则以山间的鸟鸣、溪流声等声音营造氛
围。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 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 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 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 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 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 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 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 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 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 西湖迷人的风光。
夏天的清晨,杨万里把林子方送出了净 慈寺的。他们沿着西湖走着,看到与天连接 的荷叶是那样的碧绿,朝阳中的荷花又是别 样的鲜红。杨万里不禁大声感叹到,六月的 西湖景色与四季的景色是这样的不相同啊。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 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遮:( zhē )遮盖,掩盖。 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 般跳落。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着像 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 珠乱蹦乱跳跳上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 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8.《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8.《古诗两首》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林杰
七夕 牵牛 家家 穿尽
今宵 织女 乞巧 红丝
看碧霄, 渡河桥。 望秋月, 几万条。
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心情孤寂。
嫦 娥
李商隐 zhú
云母屏风烛影深,
xiǎo
长河渐落晓星沉。
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 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 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 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里穿过,就叫得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 心灵手巧, 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里穿过,也不知道 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今夜是七月初七,我们早早来 到户外看着碧蓝的天空。
家家户户都仰望着秋夜的月亮, 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 孔针。
因为牛郎织女今晚要在鹊桥上相会。
不惜在针眼里穿了一条又一条的 红丝线,还是不厌其烦。
45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 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 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得比天上 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 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 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 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 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 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 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 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28
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 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用点标出 来
29
宵—霄在字形上和含意上有什么 不同?
“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 字头
宵:晚上 霄:天空
30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 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死得早,只好以放牛为 生。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几位仙女一起下凡游玩。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便偷偷地留 在了人间,与牛郎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可好景不 长,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事,有一天突然飞临牛郎家, 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挑着自己 的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谁知王 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zān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 银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泪眼 相望。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 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没法子, 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在鹊桥上相 聚。
古诗中寻找答案吧!
乞 巧
整体感知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7
作者简介 作家名片:林杰(831—847),唐代 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
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通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
主要作品:《全唐诗》存其诗两
这两首诗都是在借诗句 描写中国的传统节日,在 介绍中国的古老的神话故 事,说明中国的悠久历史; 也是在借诗句抒发深厚的 情感。
88
课后习题
1.我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1) 朗读指导:朗读《乞巧》时,感 情基调是喜悦、有所期望的 ; 朗读《嫦 娥》,则要用深沉、低缓的语气来读 出凄凉寂寞的心情。朗读时应注意古 诗的停顿和节奏。
中国传统节日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四月三至五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
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 璨的明珠。你积累了哪些和中 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
出来,读给大家听。
巧、渡、烛、晓、偷 乞、霄

[生字学习] 乞 (qǐ) (乞巧) 霄 (xiāo) (云霄)
烛 (zhú) (蜡烛)
晓 (xiǎo) (破晓)
13
你听说过“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
事吗?本课的两首诗就取材于这两个家喻户
晓的神话传说。作者借神话故事要表达自己
怎样的愿望和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
人间的生活多么温馨、美好啊!那么, 她现在生活的怎么样? 孤独、冷清、寂寞 漫漫长夜,寂寞难耐,可是嫦娥再也回 不到那充满温暖与爱恋的人间了!
78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 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 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 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 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 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启明星 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
因为她 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 情孤寂。
80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 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 了灵药,眼望着碧海蓝天, 夜夜心情孤寂。 “碧海青天”,指嫦娥 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 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 都会感到孤单。
6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乞巧
嫦娥
7
乞 qǐ

组词:乞求
乞讨
巧 qiǎo

组词:巧合
灵巧
霄 xiāo

组词:云霄
九霄
渡 dù

组词:渡过
渡口
屏 píng

组词:屏风
屏幕
烛 zhú

组词:蜡烛
烛光
晓 xiǎo

组词:知晓
通晓
偷 tōu

组词:偷盗
偷袭
字词学习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李商隐(813—858) 唐代文学家。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 生,怀州河内(今河 南沁阳)人。与杜牧 齐名,称“小李杜”。 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 近。
52
整体感知
[感情朗读]
嫦娥
李商隐(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54
嫦娥奔月
55
81
[诗意赏析]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 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 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 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 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 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 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82
《嫦娥》通
过描写嫦娥夜夜
孤寂悲凉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凄凉 孤寂的心境。
板书设计
[感情朗读]
嫦娥
李商隐
首——《乞巧》《王仙君坛》。
新课导入
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乞 巧 节
乞巧手工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说那
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
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
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
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
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 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 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 巧还是输巧。
【诗句理解】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户户都仰望着秋夜的 月亮,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用五 彩线穿九孔针。
37
乞巧
38
【诗句理解】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不惜在针眼里穿了一条又 一条的红丝线,还是不厌其烦。
40
穿尽红丝千万条
这句里是不是真的写一千条、一 万条呢? 这里是虚指,是说很多很多的意思。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 灵药, 因为她 眼望着碧海青 天,夜夜心情孤寂。

73
应悔
猜测的意思,表现 出一种同病相怜、 同心相印的感情。
课文解读
嫦娥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室内这么华丽,景物这么美丽,一夜不 眠的嫦娥在想什么呢?
请大家想象如果嫦娥没有偷灵药 , 她在 人间会做什么呢?
2.让我们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两个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 喻户晓。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
也可以让长辈给自己讲一讲这 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3.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腊八粥的传说》《端午节的来
历》《清明节的来历》等。
[认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嫦娥奔月的故事反 映了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 我国的“神州五号”已经实现了这 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 见到广寒宫、嫦娥、环行山等等, 又会演绎出怎么样的富有现代特征 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 娥、神州五号、飞船、运动会等词 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2
哪些古诗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呢? 元日 清明 中秋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1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2
碧霄
33
【诗句理解】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七月初七,我们 早早来到户外看着碧蓝的天 空。
34
【诗句理解】
牵牛织女渡河桥
因为牛郎织女今晚要在 鹊桥上相会。
35
课文解读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对偶:这两句诗叙述 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采用对偶的手法,“七夕 今宵”对“牵牛织女”, “看”对“渡”,“碧霄” 对“河桥”,使诗句看起 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 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传诵。
46
口头填空
1乞巧节又叫(七夕)节,在每 年农历(七 )月( )。 初七 向织女乞取智巧 2乞巧的是指( )。 3在古代,每当乞巧节来临时, 家家户户的姑娘们都会 (对月穿针 )。
47
板书设计
词语解释
连 一 连
【七夕】
【红丝】
指五彩的丝线。
指农历七月初七。
李商隐(唐)
50
51
[了解作者]
61
[字词注释]
1 . 云母屏风: 用云母做的屏风。 2 . 长河: 银河、天河。
3.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 到孤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