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手术切口分类(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一、分类标准1、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W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咅IJ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I【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I]类。

2、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I类。

3、易将II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痿、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III类。

最新手术切口类型(建议收藏)

最新手术切口类型(建议收藏)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一、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最新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最新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及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分类标准手术切口是指外科手术中切开皮肤和组织的部位。

手术切口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性质、手术目的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手术切口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一、根据手术部位分类1.头颈部切口:包括颈部、面部、头部等部位的切口。

2.胸部切口:包括胸骨旁、胸骨中线、腋窝等部位的切口。

3.腹部切口:包括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等部位的切口。

4.骨盆切口:包括髂骨、耻骨、骶骨等部位的切口。

5.四肢切口:包括上肢、下肢等部位的切口。

二、根据手术性质分类1.开放性切口:指手术切口完全暴露,手术区域完全暴露,手术器械可以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2.半开放性切口:指手术切口部分暴露,手术区域部分暴露,手术器械可以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3.闭合性切口:指手术切口完全封闭,手术区域完全封闭,手术器械不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三、根据手术目的分类1.探查性切口:指为了探查病变部位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2.切除性切口:指为了切除病变组织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3.修复性切口:指为了修复组织缺损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四、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分类1.小切口:指切口长度小于3cm,手术创伤较小。

2.中切口:指切口长度在3cm-10cm之间,手术创伤适中。

3.大切口:指切口长度大于10cm,手术创伤较大。

以上是常见的手术切口分类及其分类标准,不同的手术切口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情况。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目的、手术部位、手术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手术切口的卫生、消毒等问题,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手术的性质、位置和目的来确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手术切口分类系统,用于卫生和医疗记录。

根据WHO的分类,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清洁手术切口(Clean Surgical Wound):
•这类手术切口是在无炎症和感染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与呼吸、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或口腔粘膜等有机腔相通的手
术。

通常,切口是通过非破裂的皮肤进行的,例如,择期
手术切口。

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Clean-Contaminated Surgical Wound):
•这类手术切口是在无炎症和感染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涉及与有机腔相通的手术,如胃肠道手术或呼吸道手术。

3.污染手术切口(Contaminated Surgical Wound):
•这类手术切口是在有限程度的炎症或感染下进行的,例如,非新鲜外伤后的手术。

虽然有炎症或感染,但手术目的是
控制并清除感染。

4.已感染手术切口(Infected Surgical Wound):
•这类手术切口是在明确的感染下进行的,通常包括明显的感染迹象,如化脓、炎症和脓液。

5.脓肿切口(Abscess):
•这类切口是用于开放和排除已形成脓肿的手术。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手术切口,如创伤手术切口、切口复杂程度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

手术切口的分类对于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会影响术后感染的风险、愈合时间和护理措施的选择。

医疗专业人员会根据切口类型来制定手术和术后护理计划,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手术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临床上对于手术切口的等级通常分为3级,包括清洁切口,即Ⅰ级切口,还有可能污染的切口,即Ⅱ级切口,以及污染切口,即Ⅲ级切口。

切口分类的意义主要是指导治疗,以及观察预后。

1、Ⅰ级切口:即清洁切口,属于无菌切口,适用于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疝修补术等;
2、Ⅱ级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是指手术当中有可能会带有污染的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还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以及6小时内经过清创后缝合的伤口,此外,还有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均属于Ⅱ级切口;
3、Ⅲ级切口:即污染切口,是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区的切口,如穿孔性阑尾炎切除的切口、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切口,还有消化道穿孔手术的切口,此类切口可能与消化液、脓液,以及有污染的腹腔渗出液等接触。

Ⅰ级切口手术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Ⅱ级切口手术需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通常选用一代头孢或二代头孢,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呋辛、苄星青霉素等药物,此类抗生素的使用建议不要超过48小时。

Ⅲ级切口手术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疗,且抗感染治疗措施需要规范进行,需要进行切口或腹腔内渗出液的细菌培养,并根据药物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防止或治疗切口以及腹腔内的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清洁切口,也被称为Ⅰ类切口。

这类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
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如单纯甲状
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白内障手术、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这些
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

2.清洁-污染切口,即Ⅱ类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
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包括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等。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
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

3.污染切口,也被称为Ⅲ类切口。

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明显溢出污染,以及术中无菌技术
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例如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
瘘等与口腔相通的手术。

4.污秽-感染切口,也被称为Ⅳ类切口。

这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
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这种分类方法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临床医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偏差,病案首页录入员在录入过程中把关不严,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

本文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讨论如下:
1.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手术
1.1据《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1.2 根据卫生部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等级,按以下要求填写:
切口分组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内涵
0类切口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Ⅰ/其他无菌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Ⅱ/其他沾染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切口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切口化脓
Ⅲ/其他感染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1.4 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1.5 愈合等级“其他”:指出院时切口未达到拆线时间,切口未拆线或无需拆线,愈合情况尚未明确的状态。

2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Ⅲ类可能污染切口。

2.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对。

3 切口愈合等级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1 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

如胃部分切除术,切口
发生血肿,说明有感染症状,应计为乙级愈合。

3.2 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例如:某病人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d5换药见切口有少许脓性液溢出,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为丙级愈合切口。

4 手术切口统计范围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部分缝合的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物存留时间超过48h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子宫颈息肉摘除术,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除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睑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于统计范围,为了明确诊断与治疗目的而进行的部分检查和操作,如腰椎穿刺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夹板固定,皮肤牵引术等也不属统计范围。

...... 感谢聆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