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
11中文版中华医学会-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
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指那些己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aⅡ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bⅢ类:指那些己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诊断与危险评估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 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
图1 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
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

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
【最新版】
目录
1.心血管病的预防的重要性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2023)的制定背景和目的
3.指南的主要内容
4.指南的实施和推广
正文
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病的预防意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 2020 年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并在 2023 年推出了基层版。
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等措施,延缓或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
这些措施包括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2023)的主要内容包括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 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等。
该指南的制定和推广是为了响应健康中国 2030”规划的号召,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专家工作组结合基层心血管防治的特点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第1页共1页。
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仅对指南的推荐内容及重要图表等进行摘记。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通过医患沟通确定适当的干预策略Ⅰ B 评估与患者健康相关的社会相关因素,保证心血Ⅰ B 管病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执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CKD:慢性肾脏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低HDL-C及年龄≥45/55岁(男性/女性);危险因素的水平均为干预前水平;1 mmHg=0.133 kPa▲图1 中国成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流程图表3心血管病风险增强因素注: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okolow-Lyon电压为Sv1+Rv5或 Rv6电压;Cornell乘积为(Ravl+Sv3)×QRS间期生活方式干预一、合理膳食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强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Ⅰ B 类的摄入以减少心血管病风险限制过高胆固醇摄入有助于降低ASCVD风险Ⅱa BⅡa B 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ASCVD风险应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以减少ASCVD风Ⅲ B险Ⅱa B 限制过多钠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 g)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碳水化合物摄入供给每日能量的50%~55%,有Ⅱa B 助于降低ASCVD风险表4膳食结构及主要食物来源名称主要食物来源举例二、身体活动三、控制体重四、戒烟五、控制酒精摄入六、保持健康睡眠保持健康睡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Ⅱa B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Ⅰ B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血压管理一、有助于降低血压的生活方式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Ⅰ A 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类和鱼类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Ⅰ BgⅠ B 控制体重,使BMI<24 kg/m2;腰围<90/85 cm(男性/女性)Ⅰ A 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 min高强度身体活动(或等效的中等强度与高强度身体活动组合)避免饮酒有助于降低血压Ⅲ B二、降压药物治疗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选择血脂管理一、血脂目标推荐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采取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检测血脂Ⅰ CTC应作为评估ASCVD风险的指标Ⅰ C HDL-C应作为评估ASCVD风险的指标Ⅰ C LDL-C应作为评估ASCVD风险的指标和降脂治疗Ⅰ C靶点Ⅰ C TG应作为风险增强因素用于部分患者ASCVD风险评估Ⅰ C 非HDL-C作为ASCVD风险评估指标和干预靶点,特别是合并高TG、糖尿病、肥胖及LDL-C极低的极高危患者,可以替代LDL-CⅠ C ApoB100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的可靠检测指标,在合并高TG、糖尿病、肥胖及LDL-C极低患者中作为ASCVD风险预测和干预指标优于非HDL-C,可替代LDL-C成人一生中应考虑至少测定1次Lp(a)以筛查极Ⅱa C二、降胆固醇目标推荐注:糖尿病合并ASCVD高风险的患者指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或20~39岁患有糖尿病且ASCVD总体风险为高危者三、调脂治疗中的饮食管理四、降胆固醇药物治疗注:a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表5达到不同降胆固醇强度的药物及其剂量以及联合用药选择注:PCSK9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 五、TG管理与ASCVD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管理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Ⅰ A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采用有益心血管健康的饮食模式,改善血糖、控制体重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Ⅰ A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 min高强度身体活动,改善血糖、控制体重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Ⅱa B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并启用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以改善血糖控制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合并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Ⅱb B 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即便血糖已控制,也可考虑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Ⅱa B 合并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即便血糖已控制,也应考虑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阿司匹林的使用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Ⅱb A 具有ASCVD高危且合并至少1项风险增强因素但无高出血风险的40~70岁的患者,可考虑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Ⅲ A ASCVD中低危患者,不推荐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Ⅲ B 年龄<40岁或>70岁的患者,不推荐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不建议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Ⅲ C 行ASCVD一级预防注:低剂量阿司匹林指75~100 mg/d;高出血风险的评估见本章节“出血风险的评估”部分。
【指南与共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指南与共识】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本⽂刊于:中华⼼⾎管病杂志, 2018,46(1) : 10-25作者: 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中华⼼⾎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11年,中华医学会⼼⾎管病学分会及中华⼼⾎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发表了《中国⼼⾎管病预防指南》[1],在积极应对⼼⾎管病带来的严峻挑战,指导我国临床⼼⾎管病的预防⼯作⽅⾯发挥了重要的作⽤。
近年来,我国⼼⾎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管病死亡率仍居⾸位,⾼于肿瘤及其他疾病,⼤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管病[2]。
⼼⾎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对⼼⾎管病⾼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管病预防⼯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年《中国⼼⾎管病预防指南》[1]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管病的预防⼯作。
我国⼼⾎管疾病负担⼀、我国⼼⾎管病流⾏现状⼼⾎管病是严重危害⼈民健康和⽣命的疾病,具有⾼死亡率和⾼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群⼼⾎管病(主要是冠⼼病、卒中和周围⾎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问题。
1990年以来,我国⼼⾎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均居⾸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84/10万和298.42/10万;⼼⾎管病死因构成⽐分别为42.61%和45.01%[2,3]。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4]显⽰,2013年⼼⾎管病死亡⼈数372.4万,⽐1990年增加46%,其中缺⾎性⼼脏病、缺⾎性卒中和出⾎性卒中死亡⼈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根据⽣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性⼼脏病是我国⼈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2023)要点

申国心血筐病-级预附旨南基层版(2023)要点【摘要】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实践证明,在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等一级预防擂施延缓或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
202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筐病学分会牵头,联合相关学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为全面推进该指南的推荐建议在基层落地,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专家工作主自挂一步结合基层心血管病防治的特点,给出高关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管理、血脂筐理、2型糖尿病管理和阿司匹林的使用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的推荐建议,并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说明。
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证据表明,在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以高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些以预防心血管病临床事件发生为目的,在尚无心血管病的人群中开展的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防控擂施即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旨南基层版》的目标人群为尚未发生心血筐病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主要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筐病(ASCVD)的一级预防。
ASCVD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
心血管病冈险评估推荐意见:·总体凤险评估是心血筐病-级预防决策的基础(B)·对18~75岁的成人,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中国成人心血管病-级预防风险评估简化流程图”进行心血筐病风险评估和风险分层(B)·对10年凤险为中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崩苗施(a B)1.心血管病-级预防为什么要进行风险评估?心血筐病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病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水平,还取决于多个危险因素的中目E作用,多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可能显著增加心血筐病风险。
2009PCI指南解读

PCI 术的药物治疗
3. 抗凝药物推荐指征
1)普通肝素:
(1)行PCI 的患者应该使用普通肝素 (2) UA/STEMI 拟行早期侵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建议优先选用普通肝素
(3)STEMI行直接PCI者应使用普通肝素
(4)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索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通肝素 (5)普通肝素剂量:与血小板糖蛋白IIb/Ⅲa受体拮扰剂合用者,围术期 肝素剂量50-70U/Kg,使活化凝血时间(ACT)>200s;未合用者,剂量 应为60-100U/kg,使ACT达到250-350s。当ACT降至150-180s以下时, 可拔除鞘管。 (6)对于行非复杂性PCI者,术后不应常规应用普通肝素。 (7)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肌酐清除率< 30 ml/min) 优先选用普通肝素
PCI 术的药物治疗
3. 抗凝药物推荐指征
2) 低分子肝素: (1)UA/NSTEMI 早期保守治疗或延迟PCI 者,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 (2)如PCI 术前已用低分子肝素, 建议PCI 术中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如 术前8 -12 h接受过标准剂量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应于PCI 前静脉追 加0.3 mg/kg的依诺肝素,如PCI 术前8 h 内接受过标准剂量依诺肝素 皮下注射,无需追加依诺肝素。
血 管 重 建 策 略 选 择
血管重建策略选择
血管重建策略选择
血 管 重 建 策 略 选 择
二、PCI 与单纯药物治疗和CABG 的比较
1. PCI 与药物治疗的比较
COURAGE 试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PCI 并不 降低死亡、MI 与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亚组分析,规范的药物治疗+PCI 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尤其是治 疗前存在中、重度缺血的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认为,对多数轻度心绞痛( CCS分级I 或H 级)患者可先选择药 物治疗,而对心肌缺血症状较重或希望保持良好体能的有症状患者 可考虑PCI。有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 可改善 长期生存率。
2022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三、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级
《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1级: 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 2级: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将患者按130~ 139/80~89 mmHg和≥140/90 mmHg进行分级有助于简化患
十、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指南》建议对以下患者进行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1)新诊断高血压患者; (2)发病年龄<40岁的高血压患者; (3)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4)有继发高血压临床线索或存在广泛高血压介导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
者。
十、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且满足制定启动降压治疗决策的需要。
四、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
《指南》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GPS)。 高危患者: (1) 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者; (2) 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
六、血压测量
测量设备:推荐成人采用经过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 压。
测量方法: (1)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5 min,测量时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足平放
于地面,两腿勿交叉。上臂平放于桌面,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 (2)选择合适的袖带(气囊长度为臂围的75%~100%,宽度为臂围的37%~50%,
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 人中,SBP130~ 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22.7%需要进 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 990万。
而根据我国最新的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35岁及以,上 SBP130~ 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且无心血管疾病的成人中,在 未来10年乃至终生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均符合成本效益。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摘要二)

以上者 ,不伴有心血管疾病 、靶器官损害以及危
险因素的患者 ,可 以在密切监测下先 进行强有力 降压治疗 ( 即使血压 已不高 ) 预防复发 的效果 。 有 的非药 物治疗 ( 活方式 干预 ) 生 ,主要包 括 限制 但 由于血管常有严重 的动脉粥样斑块 和组织坏死
钠 盐摄 入 ( 氯化 钠 < g ) 轻体重 、减少饮酒 以及心肌肥厚等会引起心脏及脑的 A动调节功能 6/ 、减 d ( 酒精摄 人量 < O/ 3g  ̄、平衡 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减低 ,因此降压 一 定要缓慢和小心 。老年患者尤
联合使用 ,作为起始或维 持治疗药物 , 5应尽 可能选择每天服用 1 , 。 次 能控 制 2 小 4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
『 I 【 4/0 m g 1 血压水平 在 10 10 H . 6 /0 mm g以上 的患者应 时血 压 的长效 药物 ,将 J 压控 制到 109 m H 的更 详 细 的原 则 和方 法 参 见 选择合适 的他汀类药物 。具体应用方法参见 《 中 《 中国高血 压防治指南 》。
( ) 烟 二 吸
5关 于 单 纯 性 高 T . G和 低 H L C血 症 :单 D—
吸烟是心血管病 的主要 危险 因素之 一。研 究 纯性 T G升高 达 1 . m o L以上 时应 首 先进 行 19ml 2 / 证 明吸烟与 心血 管病发病 和死亡相关并 有明显的 降 低 T G治 疗 。T G在 5 5 1. m o L之 间 时 . ~1 9 m l 6 2 / 剂量 一反应关系 。被动 吸烟也会增加 患心血管病 可考 虑 降 T G治 疗 。T < . m o L时 仍应 以降 G5 5ml 6 / 的危 险。烟草燃烧 时产生 的烟雾 中有致 心血管病 低 L L C为 主要 目标 。 D— 作用 的两种 主要化学物质是 尼古 丁和一 氧化碳 。 6 药物 治疗开始后 4 8 . ~ 周复查血脂及转 氨酶 临床研究证据提示 ,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 的干预 ( 草转 氨 酶 ,谷丙 转 氨酶 ) 谷 和肌 酸激 酶 。如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文件撰写规范的建议(2019年6月14号常委会讨论稿)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旨是在针对特定临床情况系统制定的、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或推荐建议,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和推广临床指南共识,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
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制定普遍存在方法学不规范、过程不透明、程序不合规及利益冲突不声明等问题,为了规范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建议等的制定和撰写、提高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推出了“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
近年,国际上指南共识制定程序不断规范完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现已成为制定指南的趋势,为了更加规范的制定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保证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且适应我国国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常委会专家研讨后决定对“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进行更新如下:一、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立项备案流程(即批准流程)(1)以学组为单位形成指南/共识的立项计划,各学组根据临床实践发展需要可随时通过填写申请表(附件1)向分会办公室提交拟撰写(或更新)指南/共识的立项申请;对涉及跨学组或暂未设立学组的疾病、综合征或专业的指南共识,可由该领域3~5位专家倡议,再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如一致认为行业学术发展有需要,可指定一个或多个学组共同立项;(2)各学组上报立项申请后,首先由分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或其指定的3~4位专家对该申请进行初步检索、审核和评价,以便初步决定是否立项;之后提交CSC常委会,经统筹商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批准立项;批准立项原则:①为确保质量及尽快发表推广,同一学组有3个正在撰写中的指南/共识,不再批准新的立项申请(联合撰写的指南共识除外);②立项后超过2年仍未发表的,建议重新申请;③内容相近的项目,经过协商讨论后,合并为一个共同完成的项目;④优先批准临床重要或亟需项目;⑤学术委员会每半年审批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启动。
(3)申请项目被批准后,拟定“指南共识撰写计划”(包括必要性、资金来源、可行性、参与人员、时间进度安排等内容),上报分会办公室备案并发表于“学会通讯”,在网上公示1周,如无重大歧义,可启动撰写过程。
二、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制定流程规范一旦指南/共识立项申请被批准后,各学组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撰写工作。
总体撰写要求:及时、精准、规范。
1、成立编写小组(1)人员组成:由学组组长作为负责人,组织成立指南制定编写小组,原则上以学组成员为撰写团队专家,必要时应考虑多学科的编写小组人员,包括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文献学、统计学领域专家及非专家医师、相关的医疗服务人员(卫健委政府人员)和一名CSC临床研究组专家,每个编写小组成员在15-20名左右,多学科联合发布指南的编写小组成员可适当增多。
编写小组成员的选择适当考虑业务专长、地域及单位分布问题。
(2)职责:在编写的不同阶段,必要时编写负责人将在讨论会议中组织特定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并均衡编写小组成员的水平、确定人员分工和职责,如有需要可以组织编写研讨会。
为确保编写小组能够有效运行,所有组员须遵守以下职责:接受不同观点,开放性讨论,证据胜过观点,共同承担责任,定义保密范围,保证参加所有会议,所有组员必须提供关于保密性的公开声明(附件2)。
2、确定范畴和形成关键问题(1)明确目标:明确所有目标,将对哪些患者及目标人群实施,与其他文件的关系。
(2)确定范畴:确定适用范围的方法包括初步文献查阅,或者通过咨询目标使用者,并记录其期望及参数清单。
咨询的方法包括个人或群体访谈,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
在大致确定应列入的问题、应排除的问题之后,范畴可以根据记录清单来确定。
(3)范畴评估:应遵守完整有效、中国范围、现实可行的原则。
一旦范畴最终确定,编写小组则开始规划关键问题,用于文献查阅,同时应设定制定过程的时间流程。
(4)关键问题的形成:关键问题应当清晰、重点突出并且紧密的围绕在所讨论的主题范围之内。
关键问题不仅在文献系统性回顾中很重要,同时是专家共识制定推荐的方向。
在确定关键问题的时候,建议使用PICO ( Patients/population, Interventions, Comparisons, outcomes)(患者/人群,干预,对照,结局)原则,即一个问题要尽量包含以上四个要素,一般含15~20个关键问题最佳。
编写小组通过达成一致意见来决定最终的关键问题。
3、系统文献检索、识别及证据评价首先是查阅现存的提出相同问题的指南。
其次,关键问题应当作为关键词或检索词的形式,便于通过系统全面检索进行证据查询,避免偏倚。
对系统检索出来的论文和综合证据需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工具推荐采用GRADE标准或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OCEBM)(附件3)。
4、形成推荐建议(1)循证证据形成推荐意见:对证据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与临床问题的符合程度后,将证据转化成推荐建议,推荐建议均应有证据支撑,相应的证据来源文献应列入参考文献。
推荐建议的等级依据按GRADE、OCEBM推荐强度分级。
(2)专家共识形成推荐建议:除了对证据质量和利弊进行权衡以外,患者价值观、干预的成本和可及的资源等都是影响推荐强度的重要因素。
专家共识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对于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道和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可选用专家共识的方法形成推荐意见,但必须标明来源于“专家共识”。
5、形成初稿指南应该通俗易懂,在不同临床操作环境中能够应用。
指南格式可分介绍、关键问题和总结三部分。
(1)指南的介绍包括临床意义和指南范围。
临床意义包含患病率、实践中的差异、理想保健的提供、个人和社会成本。
指南范围包括目的信息、纳入和排除结果、目标人群。
(2)关键问题(主要是证据和推荐指南之间的关系,是全文的重点)。
编写小组针对关键问题制定一个逻辑顺序。
其中一个方法是按照病人的路径,从临床评估(例如症状、危险因素),其次是诊断、治疗方案、后续治疗、并发症、信息的提供。
每个关键问题需要从关键问题本身、总结所选证据的解释性文本、结论部分和注意事项、分级建议、参考文献这几个方面进行报告。
(3)总结部分(索引、简写说明、指南编写小组、下一步研究指导、方法学、指南评阅人等),所有建议的总结将作为指南的一个独立文档。
该部分包含完整指南里最重要的内容,即所有关键问题和建议。
6、指南共识咨询及同行评议指南和共识初稿需要经过至少2-3轮的专家函审及至少1次会面讨论审定,最后由CSC相关学组委员及编写组相关专家集体确定。
所有参与指南共识制定的人员,国内学会组织等都可以对指南共识进行评阅;另外初稿还将公布于CSC网站,会员均可以进行点评修订。
所有参与审阅并发表意见的人都要发表相关利益冲突声明,并在4周内提交意见,推荐应用AGREEII指南评价量表(附件4),最后举行一次开放会议进行审定。
在评议人员的评论处理报告中,评议人员的评论将被制成列表并讨论。
指南共识的修改必须由整个编写小组同意并在报告中提及。
如没有变化,需记录原因。
7、利益冲突与处理:根据《中华医学会会员科学道德行为准则》中第十一条,专家共识及指南的起草人、评鉴人、审定人都必须承诺不在有关企业兼职取酬(如有类似情形必须选择回避),起草时不得将有关企业诉求纳入考量内容,也不得将内容正式颁布前透露给有关厂商。
针对企业的单个产品(包括药品和器械)原则上不予制定指南。
如若具备临床普遍性重要意义,可制定“专家共识、建议或科学声明”,但要严格限制其数量,且制定过程要完全符合上述申报审批要求。
三、心血管疾病指南共识的发布、实施及结局评价1、发布与实施:指南共识经分会学术委员会及常委会审核通过后,将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且由编写小组负责制作官方宣传幻灯,由分会办公室负责修改和发放。
(1)推广指南共识(CSC年会、CSC网站、CSC电子新闻等)。
(2)发表在专业期刊:可优选发表在CSC会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其视频版。
(3)发布在互联网上和在相关网站建立链接(CSC网站)。
(4)会议巡讲,并推出指南解读。
(5)根据各地需求,可将指南做成满足各层级需求的版本。
发表时的署名:可以集体署名方式,亦可列出核心撰写专家姓名。
通讯作者由指南的主导及组织者担任,要求列出专家姓名、单位、邮箱等信息。
2、结局评价指南发布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绩效评估包括指南的传播情况、临床实践的改变情况、指南对临床实践和临床结局改变的贡献、使用者对指南的掌握。
同时建议对比分析指南干预前基线测量的结果与指南干预后结局改善的结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并将可信的效果提供给卫生机构、医疗管理部门及医疗保险系统,为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四、心血管疾病指南共识的更新与修定1、指南更新:指南的更新与证据的更新与临床需要有关。
通常,指南更新时间大约2-5年。
指南更新应优先处理有争议的领域或出现新证据的领域。
2、指南修定: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对指南的内容进行增减、包括框架、推荐意见等。
五、附件材料附件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指南/共识制定(修订)申请表;附件2:保密声明表;附件3:评价工具;附件4:AGREE II 指南评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