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路难》 -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路难》 -课件
明确:
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 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 追求,乐观的自信。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 精神力量。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 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 进行激励或劝勉 :


长2、风本破诗使浪用会典故有古时人能有直此机挂遇云,自帆己济也沧不见海得没有的句



3、诗人以“行闲路难来”垂比钓喻 碧溪,上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照应题目 )
的忽诗复句:乘舟梦日边


世路艰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 宴 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来 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 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 的豪迈气概。
上台朗诵。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赏析古诗
1、读诗赏图,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 变化的?
} 金樽清酒斗十千,
5、收集古诗词中表雄心壮志的句子。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渔家傲·秋思》 - 作者:范仲淹(宋) - 诗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城子·密州出猎》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作者:辛弃疾(宋) - 诗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满江红·小住京华》 - 作者:秋瑾(清) - 诗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作者:陈与义(宋) - 诗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作者:辛弃疾(宋) - 诗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诗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十五从军征》 - 作者:佚名(汉) - 诗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唐) - 诗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成语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成语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成语包括:
1.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2. 众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

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

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3.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4.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

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5. 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更侧重表现人或事物的处境、情况。

6.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

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7.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时,筹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精细。

更侧重表现人的思想、智慧和策略。

8. 闻所未闻:闻:听到。

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

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更侧重表现人的感受。

9.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10. 根深蒂固:蒂:植物的雌蕊与子房连接的部分;固:牢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部分成语,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全部成语内容,建议查阅语文课本或咨询语文老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课件 ppt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课件 ppt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色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 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 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 今义:丈夫,夫人 (5)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6)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7)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 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 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 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 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 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知识链接
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 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 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 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美好景色
连接
吞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水流浩大 的样子
广阔 边际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 化美。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 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 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 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鸥/翔集,锦鳞/游泳。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复习一、文学常识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荡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实12、但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但是:固然如许,那末……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墨客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16、浊浪排空排:冲向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傍晚冥冥薄:迫近19、去国怀乡去:分开国:都城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23、波澜不惊:僻静24、锦鳞游泳鳞:鱼儿25、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实词和虚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实词和虚词

第一部分:初探实词和虚词的定义在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实词和虚词这两个语言现象。

实词是指能独立成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不能独立成词或只有虚指意义的词语。

通过这两类词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

1. 实词的特征实词是构成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词汇。

“书”、“桌子”、“跑”等词语都是实词,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且具有明确的概念和概括性。

在文章中,实词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具象、丰富和生动,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

2. 虚词的作用与实词不同,虚词在语言中扮演着连接、修饰和衔接的作用。

它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概括性,但是却在句子和语法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的”、“和”、“是”等词语都是虚词,它们连接了实词,使得句子更加完整、清晰和连贯。

第二部分:从实词和虚词入手,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方式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的表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词通过具体的概念和意义,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加生动地描述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

而虚词则在句子的结构和逻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明了,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

在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注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

实词的选择能够使得我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具体,而虚词的运用则能够使得句子更加流畅和连贯。

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特点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回顾与总结:实词和虚词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对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对实词和虚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词和虚词在语言中各具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结构和逻辑,以便在写作和表达中做到更加清晰和准确。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我相信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第10课《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介绍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二、生字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樯(qi 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兰三、重点词义1.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5.胜状:胜景,好景色。

6.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7.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8.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9.大观:雄伟景象。

观,景象。

10.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11.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2.骚人: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3.淫雨:连绵的雨。

14.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5.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连月不开)16.排空:冲向天空。

17.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18.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19.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0.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_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_课件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不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下列句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C ) A.全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衾拥覆
16.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____先__天__下__之__忧__而__忧__,__后__天__下__之__乐__而__乐______。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____友__善__,__爱__其__才__(,__恐__后__贻__祸__)_______。 17.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①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 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任 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B.其必曰
C.其真无马邪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你怎样理解“一乐一忧 ”? “乐”为“忧”的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郁闷,欢 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触发,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14.《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同为记游写景散文,这两篇文章都写 到了山和水。《与朱元思书》用“_____奇__山__异__水”一语总写山水特征;而 《小石潭记》则用“____水__尤__清__冽”概括水的特点。
11.(2016,长春)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 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2016,长春)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 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2016,长春)《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答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 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 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 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 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 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 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K]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 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第5课《岳阳楼记》教 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 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