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学习指南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理论/Automobile Theor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总学时数/学分数:48/3实验(上机)学时:8适用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制订日期:2005.1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汽车理论是为交通运输、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课。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设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1.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3. 汽车动力传动系系统参数的基本匹配方法;4. 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测试原理、所用仪器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内容:实验一、汽车动力性实验实验二、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试验三、汽车制动性实验实验教学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在各章节中穿插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实例。
并辅之以实验教学。
课堂讲授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汽车理论》(第三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参考书:《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高延令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4。
汽车理论学习指南

汽车理论学习指南东风柳汽技术员⼯培训《汽车理论》课程学习指南版次:第1版编写者:杨年炯执笔者:杨年炯编写⽇期: 2012年09⽉《汽车理论》培训模块教学⼤纲参考学时:40学时(其中:讲授14学时,⾃学26学时)⼀、本培训模块的性质,⽬的和意义本培训模块根据作⽤于汽车上外⼒的特性,分析了汽车动⼒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性能,介绍了各使⽤性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法,建⽴了有关的汽车动⼒学⽅程式,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性能的影响,说明了对性能进⾏预测的计算⽅法。
提供了进⾏汽车设计,实验及使⽤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教学的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法第⼀部分汽车动⼒学1、教学内容汽车动⼒性的含义,指标,从分析汽车⾏驶时的受⼒出发,建⽴⾏驶⽅程式,并以图表的形式按动⼒性评价指标的要求确定汽车的动⼒性。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动⼒性的计算⽅法,以及影响动⼒性的因素,并掌握进⾏动⼒性分析,试验的⽅法。
3、重点、难点重点:动⼒性的计算⽅法,以及影响动⼒性的因素,掌握进⾏动⼒性分析,试验的⽅法。
难点:动⼒性的计算⽅法。
第⼆部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1、教学内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含义,指标,以及不同⼯况下的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法。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汽车经济性的计算⽅法,并对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法。
3、重点、难点重点:汽车经济性的计算⽅法,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法。
难点:汽车经济性的计算⽅法。
第三部分动⼒装置参数的选择1、教学内容动⼒装置参数的定义,以及选择的⽅法。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汽车动⼒装置参数的计算⽅法,并且了解从系统的⾓度出发,对动⼒装置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有⼀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重点:汽车动⼒装置参数的计算⽅法。
难点:汽车动⼒装置参数的计算⽅法。
第四部分汽车制动性1、教学内容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的受⼒分析。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夏季保养
检查冷却系统、更换夏季适用的机油 和检查空调系统等,确保车辆在高温 环境下正常运转。
秋季保养
检查发动机、刹车系统和轮胎等,为 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
冬季保养
更换冬季适用的机油、检查暖风系统 和防冻液等,确保车辆在寒冷环境下 正常运转。
提高汽车使用寿命的建议
定期保养
按照厂家推荐的保养周期进行定期保养,确 保车辆各部件处于良好状态。
阐述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挑战 ,以及其在未来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1 2 3
自动驾驶技术
介绍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 ,以及其在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车联网技术
阐述车联网的概念、架构和应用,包括车与车、 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
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
介绍汽车智能感知系统(如雷达、摄像头、激光 雷达等)和决策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的原理和应用。
轻量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材料轻量化
介绍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制 造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结构轻量化
阐述拓扑优化、尺寸优化和形状优化等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的原理 和应用实例。
选用优质配件
选择品质可靠的配件和油品,确保车辆得到 良好的维护和保养。
正确驾驶
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和超载等不良驾驶习惯 ,以减轻车辆负担。
及时维修
发现故障或异常时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避 免小故障引发大问题。
06
实践环节:实验操作与案 例分析
实验一:发动机性能试验
实验目的
了解发动机基本工作原 理和性能特点,掌握发 动机性能测试方法。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031020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Theory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4 实验:4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外力的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
它涉及汽车基础力学理论分析、评价、试验等重要方面的内容,为汽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是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和试验知识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建立力学模型、参数选择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及参数的变化对使用性能的综合影响。
为汽车及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课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掌握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这六大使用性能的定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训练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汽车各大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的能力,包括力学模型建立、参数选择、计算编程、分析计算结果等。
3.强调学生动手进行汽车实验的能力,开设了汽车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实施说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根据本专业特点,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来实现。
教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汽车构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 .对习题的要求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具体实例在练中讲,并选择安排一定的习题,通过课堂练、讲相结合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理论-第一章-绪论

五、检测工艺路线及程序
六、汽车检测站的计算机应用概述
(一)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要求 (二)微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微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四)微机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法
四、各工位设备与检测项目
(一)安全环保检测线
检测项目:1.外观检查(包括车底检查); 2.前照灯光束及配光检查; 3.前轮侧滑量检测; 4.制动性能检测; 5.车速表校验; 6.废气排放检测(汽油机主要检测排放的CO 与HC的含量,柴油机主要检查排放的烟度); 7.噪声大小和喇叭音量检测.
(二)综合检测线
检测设备。 2.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 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 3.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站的建立,检测控制、数据采
集、处理自动化,综合检测技术。 4.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 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系统软件的应用,检测实
现了全自动化。
二、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60-70年代 60年代开始,70年代得到大力发展。
第七章 汽车平顺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汽车舒适性的内容; 2、掌握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影响。
第八章 汽车的通过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汽车通过性的几何通过参数; 2、理解汽车通过性的支承与牵引参数; 3、掌握影响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因素。
第九章 汽车的其他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汽车动不平衡的危害; 2、了解汽车动平衡的检测方法和动平衡 仪的矫正方法。 3、了解汽车前照灯检测的作用与要求; 4、了解汽车前照灯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5、了解汽车车轮侧滑检验台的使用方 法; 6、掌握汽车侧滑的原因分析与调整方法。 7、了解汽车废气与噪声的检测。
汽车理论知识点范文

汽车理论知识点范文1.汽车的发动机类型: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发动机等。
其中,汽油发动机主要使用汽油作为燃料,柴油发动机则使用柴油作为燃料。
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驱动活塞上下运动,通过连杆传递动力给曲轴,从而转化为旋转动力。
3.发动机的进气与排气系统:发动机需要一定比例的燃料与空气混合后燃烧产生动力。
进气系统负责供应空气,排气系统则用于排出燃烧后产生的废气。
4.发动机的点火系统:点火系统负责在发动机正时点燃燃料。
目前常用的点火系统分为传统的火花塞点火系统和直接点火系统。
5.变速器与传动系统:变速器用于调节发动机输出的扭矩与转速,使其与车轮匹配。
常用的变速器有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
6.悬挂系统:悬挂系统主要负责保持车身稳定,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并使车轮保持与路面的接触。
常见的悬挂系统有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两种。
7.制动系统:制动系统用于减速和停车。
常见的制动系统包括前后轮盘式制动系统和鼓式制动系统。
8.转向系统:转向系统用于改变车辆行进方向。
常见的转向系统有机械操纵转向系统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9.轮胎与悬挂系统:轮胎是车辆与地面之间唯一的接触面,对车辆的操控和乘坐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悬挂系统则为轮胎提供支持和缓冲作用。
10.车身结构与安全系统:车身结构主要负责为乘员提供良好的乘坐空间并保护其安全。
安全系统包括安全气囊、刹车辅助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
11.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负责监测和控制车辆各个部件的状态,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
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制动系统等。
12.燃油与能源管理:汽车燃油与能源管理是针对汽车的燃油消耗和能源利用进行优化的领域。
燃油管理主要包括燃油供应、燃油喷射、燃油组织、排放控制等。
以上是汽车理论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汽车理论知识的了解对于驾驶安全和车辆维护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归纳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归纳汽车理论是指对汽车制造、驾驶、维修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完整的解释和总结,是我们学习和了解汽车的基础。
以下是对汽车理论知识点的全面总结归纳。
1.汽车构造与组成部件汽车是由多个组成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装置。
主要构造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气系统等。
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通过协调工作来确保汽车的正常运行。
2.汽车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汽车能够运转的核心。
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和驱动系统。
发动机负责生成动力,传动系统负责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驱动系统则将动力转化为车辆的行驶能力。
3.汽车驾驶原理汽车驾驶原理包括驾驶技巧和安全知识。
要合理控制油门、刹车和转向来确保行驶的平稳和安全。
此外,还要了解交通规则和道路标志,遵守交通法规,保证行车安全。
4.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维修与保养是延长汽车寿命和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
维修包括对汽车故障的排除和维护保养工作。
保养则包括定期更换机油、检查轮胎和刹车系统、清洁和调试发动机等工作。
5.汽车电气系统汽车电气系统由电池、电机、开关和电线等组成,负责提供电力供应和控制汽车各个系统的工作。
了解电路原理、故障排除和电气设备的维护是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6.汽车底盘和悬挂系统汽车底盘是汽车的骨架,支撑和固定各个组成部件。
悬挂系统则负责保证车轮与路面的接触,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
了解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的调节和维护,对提高汽车性能和乘坐舒适度有重要意义。
7.汽车制动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装置。
百米冲停距离、刹车灵敏度和制动平衡是制动系统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
学习制动系统原理和正确使用刹车是驾驶安全的关键。
8.汽车传动系统传动系统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的装置。
学习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了解不同传动形式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
9.汽车燃料系统汽车燃料系统负责燃油供应和调节。
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燃油喷射技术和燃油供应系统的调整方法对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汽车概述
- 汽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汽车的分类和结构
- 汽车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第二部分:汽车动力系统
- 发动机的原理和分类
- 燃油供给系统
- 点火系统
- 排气系统
- 冷却系统
第三部分:汽车传动系统
- 变速器的原理和分类
- 离合器
- 驱动轴和传动轴
- 差速器和驱动桥
第四部分:汽车悬挂系统
- 悬挂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 弹簧和减振器
- 轮胎和轮毂
- 转向系统
第五部分:汽车制动系统
- 制动系统的原理和分类
- 制动器和制动液
- 制动辅助系统:制动盘、制动鼓、制动器片、制动鼠标、制动灯
第六部分:汽车电气设备
- 蓄电池和发电机
- 灯光系统
- 电动系统
- 仪表和开关
第七部分:汽车安全系统
-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 防盗装置
- 牵引控制系统
- 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八部分:汽车维修与保养
- 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 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
- 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总结: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涵盖了汽车的各个方面,从汽车的概述和发展历史开始,逐步介绍了汽车的各个系统和部件。
学生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分类,掌握汽
车主要部件的功能和维修方法。
此外,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学生还能培养汽车维修和保养的技能,提高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这一教学大纲不仅适用于汽车理论教学,也可以作为汽车维修培训的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汽车学课程代码:08580Ⅰ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特点与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本科段考试计划规定必考的一门专业课。
它是培养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在学完该课程的各个环节后,学生应具有初步分析汽车各主要性能的理论基础;能从理论上对汽车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预估;从试验方法上来验证汽车性能参数。
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讲授分析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一般汽车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和步骤;2.从理论上对汽车主要性能进行设计初期阶段的预估;3.了解影响汽车主要性能的结构参数;4.如何通过试验手段对汽车性能进行验证、分析和评估。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在学习本课前,应先修“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汽车构造”、“车用内燃机”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将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应用。
本课程的重点是: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汽车的制动性。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掌握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力的分析方法,能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驱动力、阻力,会列汽车行驶方程式;领会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会画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并进行动力性分析;理解汽车功率平衡的意义;了解影响汽车驱动力、阻力的主要因素;对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的计算有一般的认识。
本章要求结合上机完成一辆汽车的动力性计算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章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汽车的动力性指标1.汽车的最高车速2.加速时间3.最大爬坡度第二节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一)汽车的驱动力1.发动机的转速特性2.传动系的传动效率3.车轮半径4.汽车的驱动力图(二)汽车的行驶阻力1.滚动阻力2.空气阻力3.坡度阻力4.加速阻力(三)汽车行驶方程式第三节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二)动力特性图第四节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一)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三)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四)汽车附着率1.加速、上坡行驶时的附着率2.高速行驶时的附着率第五节汽车的功率平衡第六节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三、考核知识点(一)汽车的动力性指标、各指标的概念1. 汽车的最高车速2. 加速时间3. 最大爬坡度(二)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分析1. 汽车驱动力(1)发动机的转速特性(2)传动系的传动效率(3)车轮半径2. 行驶阻力(1)从动轮和驱动轮的受力分析(2)滚动阻力的影响因素(3)空气阻力的组成及影响因素(4)坡度阻力和加速阻力的概念3. 汽车的驱动力图(1)驱动力计算公式(2)车速计算公式(3)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到汽车的驱动力图的转换(三)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1.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1)汽车行驶加速度曲线(2)汽车加速时间曲线(3)汽车的爬坡度图(4)汽车各项动力性指标求解2.动力特性图(1)动力因数概念(2)动力特性图(3)汽车各项动力性指标求解(四)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1.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1)附着力(2)附着系数(3)附着率2.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3.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4.汽车附着率(1)加速、上坡行驶时的附着率(2)高速行驶时的附着率(五)汽车的功率平衡1. 汽车功率平衡图(1)发动机功率与行驶车速的关系曲线(2)阻力功率与行驶车速的关系曲线2.后备功率(1)定义(2)后备功率与行驶车速的关系曲线(六)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四. 考核要求(一)识记1.汽车的动力性指标2.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的概念3.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的概念4.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发动机的使用特性和外特性5.道路阻力系数、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6.动力因数7.附着力、附着系数、附着率概念8.后备功率(二)领会1.驱动力的计算公式2. 滚动阻力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3.空气阻力的组成和减少空气阻力的措施4.加速阻力的意义及组成5.动力因数引入的原因6.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求解动力性指标的方法7.汽车行驶—附着条件8.汽车功率平衡图的物理意义9.理想的发动机曲线、变速器的作用10.液力变矩器的特性(三)简单应用1.对汽车从动轮和驱动轮进行受力分析2.对整车进行受力分析3.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画出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和动力特性图4.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画出功率平衡图5.对空载和满载车辆进行定性动力性分析6.改善动力性的措施(四)综合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求整车动力性评价指标2.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道路条件求附着率、极限爬坡度和极限加速度五、重点内容1.本章重点为动力性计算方法、驱动力图、动力特性图、功率平衡图、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2. 本章难点主要是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应着重强调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以及改善汽车燃经济性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使用方面、汽车结构方面);对装有液力传动装置的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结构和节油原理。
知道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试验的试验项目、试验仪器、试验条件和步骤,会编写试验报告,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1.评价指标2. 百公里油耗和等速百公里油耗曲线3. 典型循环行驶工况第二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1. 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2. 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3. 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4. 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5. 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第三节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一)使用方面1.行驶车速2. 挡位选择3. 挂车的应用4. 正确地保养与调整(二)汽车结构方面1. 缩减轿车总尺寸和减轻质量2. 发动机3.传动系4.汽车外形与轮胎第四节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第五节电动汽车的研究(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四)能量管理策略(五)实例分析(六)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计算第六节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一)路上试验(二)室内试验三、考核知识点(一)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1.评价指标2. 百公里油耗和等速百公里油耗曲线3. 典型循环行驶工况类型(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1. 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2. 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方法3. 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4. 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5. 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三)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因素2. 使用方面节油所包含的因素3. 行驶车速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4. 挡位选择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5. 挂车的应用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6. 正确地保养与调整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7. 汽车结构方面节油所包含的因素8. 缩减轿车总尺寸和减轻质量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9. 提高发动机经济性的途径10.传动系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11.汽车外形与轮胎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四)电动汽车的研究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及优势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类型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五)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1. 路上试验条件2. 最高车速测量方法3. 路上燃油经济性指标四. 考核要求(一)识记1.评价指标2. 百公里油耗和等速百公里油耗曲线3. 典型循环行驶工况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及优势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类型(二)领会1. 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2. 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方法3. 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4. 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公式5. 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油耗量的计算公式6.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因素7. 使用方面节油所包含的因素8. 行驶车速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9. 挡位选择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10. 挂车的应用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11. 正确地保养与调整对燃油经济性影响及原因12. 汽车结构方面节油所包含的因素13. 缩减轿车总尺寸和减轻质量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14. 提高发动机经济性的途径15.传动系对燃油经济性影响及原因16.汽车外形与轮胎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原因17.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18. 路上试验条件19. 最高车速测量方法(三)简单应用1.从使用方面谈如何节油2.从结构方面谈如何节油(四)综合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计算等速百公里油耗2.从改进底盘设计论述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措施。
五、重点内容1.本章重点为等速百公里油耗计算方法,从使用方面、结构方面谈如何节油。
2. 本章难点为等加速百公里油耗计算方法。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应重点强调发动机功率、传动系传动比对汽车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功率、最小传动比、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方法;会确定传动系档位数和各档传动比的大小;了解如何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发动机功率的选择1. 比功率的概念2. 发动机功率选择的两种方法第二节最小传动比的选择1.最小传动比的概念2.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和公式3.最小传动比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第三节最大传动比的选择1.最大传动比的概念2.最大传动比选择的计算公式3.最大传动比选择考虑的因素第四节传动系档数和各档传动比的选择1.传动系档数的选择2.各档传动比的确定原则、方法第五节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二)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三)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三、考核知识点(一) 发动机功率的计算公式、比功率的概念、发动机功率选择的两种方法(二)最小传动比的选择1.最小传动比的概念2.最小传动比的选择公式3.最小传动比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三)最大传动比的选择1. 最大传动比的概念2. 最大传动比选择的计算公式3. 最大传动比选择考虑的因素(四)传动系档数和各档传动比的选择1. 传动系档数的选择2. 各档传动比的确定原则、方法3. 挡位数对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4. 速比分配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五)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用 C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2. 比功率3. 传动系总传动比4. 驾驶性能5. 最小传动比6. 最大传动比7. C曲线(二)领会1. 如何根据最高车速确定发动机功率2.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3.最小传动比选择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4. 最小传动比选择对汽车后备功率的影响5. 最大传动比选择考虑因素6.最大传动比选择计算公式7. 传动系档数的选择原则8. 挡位数对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9. 各档传动比的确定原则、方法10.各挡间速比比值范围11. 实际传动比分配关系及原因(三)简单应用1.根据发动机功率-转速曲线和汽车最高车速求最小传动比2.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求最大传动比3. 已知一挡速比和车型求各挡速比4.用C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四)综合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计算传动系速比2.不同速比分配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五、重点内容1.本章重点为发动机功率、最小传动比、最大传动比和变速器各挡速比的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