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 黄有能

合集下载

巴马长寿研究报告

巴马长寿研究报告

巴马长寿研究报告1. 引言巴马,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世界上长寿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有许多村庄里,人们能够健康长寿地活到百岁以上。

巴马长寿之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究巴马长寿的原因,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养生和健康习惯提供有益的启示。

2. 数据收集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我们在巴马地区开展了一项综合调查。

我们随机选择了10个村庄,并对每个村庄选取了500名长寿者进行深入访谈及体检。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收集了以下信息:•年龄:记录长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饮食:了解长寿者的饮食结构和食物习惯;•生活方式:探究长寿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活动范围;•家庭结构:了解长寿者的家庭结构及关系;•家族遗传:探索巴马长寿人口中的家族遗传因素。

3. 长寿原因分析3.1 饮食结构和食物习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巴马长寿者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占总食物摄入量的80%以上。

他们的饮食习惯注重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的摄入,同时适量食用鱼类和畜禽肉。

巴马长寿者普遍遵循“五谷杂粮为主食,蛋白质均衡摄取,以植物为主”的饮食原则。

3.2 日常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巴马长寿者注重适度运动和锻炼身体。

早起晚休,经常参与草木间的户外活动,如采摘、剧石、种田等。

巴马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加之长寿者常年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3 家庭结构和社交关系巴马地区的家庭结构以多代同堂为主,长寿者能够与家人共同生活,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爱。

长寿者的社交关系丰富多样,常参加村庄活动和社区聚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4 家族遗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巴马长寿者中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因素。

长寿基因在他们的家族中相对集中,父母、祖父母多有长寿者。

4. 结论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巴马长寿人群的饮食结构和食物习惯健康且符合膳食宝塔推荐的均衡饮食原则;•长寿者注重适度活动和户外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长寿者提供了更好的关爱和照顾;•基因遗传在巴马长寿人口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广西巴马长寿地区老年人群血清胃泌素_胃动素_表皮生长因子及癌胚抗原水平调查

广西巴马长寿地区老年人群血清胃泌素_胃动素_表皮生长因子及癌胚抗原水平调查
12 吴晓华, 高奉浔1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免疫组化研究1中 华消化杂志, 1991, 11 (4) : 20922121
10 孔燕国, 郑 捷, 陆国均, 等1表皮生长因子对人肝癌细 胞生长的影响及生长抑素对其受体的调节作用1中华消 化杂志, 1995, 15 (3) : 12921321
11 樊化明, 陈元方, 尤 涵, 等1胃肠肽类激素对消化系统 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中华消化杂志, 1996, 16 (4) : 22922301
随着年龄增加, CEA 水平逐渐下降, 以80~ 89岁及90岁 以上两组最低。对照组与各年龄组以及各年龄组组间两两比
3 广西教育厅资助课题 1 广西巴马县长寿研究所 收稿日期: 2001- 02- 20
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 0101, P < 0105)。
3 讨 论
GA S、EGF 分别由胃窦、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粘膜 G 细 胞与颌下腺、十二脂肠 B runner 腺、肾脏产生, 前者具有促 进胃粘膜壁细胞增生、 分泌胃酸以及营养胃肠粘膜的作用,
4 许昌泰, 王 奕, 潘伯荣, 等1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液 脑肠肽的研究1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 5 (11) : 31323141
5 陆国均, 陈寿坡1人表皮生长因子 (h2EGF ) R IA 及国产基 因工程制备的 h2EGF 抗血清的鉴定1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3, 13 (1): 221
2 张祥宏, 赵文元, 严 霞, 等1河北省赞皇县胃癌高发区、 低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和幽门螺杆菌抗体 检测1中华消化杂志, 1999, 19 (3) : 18821901
3 王孟薇, 尤伟缔,及免疫组化研究1中华消化杂志, 1994, 14 (增刊) : 41

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吸引大量病人变身“癌症村”

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吸引大量病人变身“癌症村”

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吸引大量病人变身“癌症村”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老人比例很高,全县27万人中,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82人。

巴马也因此被誉为长寿之乡。

上百万的游客、养生者来到巴马寻找“长寿密码”。

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考验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

建设混乱、环境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长寿之乡巴马如何“长寿”?108岁的黄妈身体健康,坐在自家屋子里,每天都有来到巴马长寿村的游客来探望。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不少养生者都固定来到巴马长住上一段时间,成了巴马的“候鸟人”。

向他们询问巴马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用到一个词,神奇。

而有些说法则神得有点悬:到这来不用吃药就好了,糖尿病在这呆了两年就好了。

不打针不吃药。

高血糖,那你就来吧,绝对好,糖尿病到这儿效果最好。

小分子的水对身体对消化对气管各方面都好。

没开,就喝,挺好,等开了以后就把矿物质都给破坏了。

“来这不用吃药也能治病”、“泉水河水生喝效果好”、“要到百魔洞里吸收地磁,到天坑呼吸负氧离子”……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不少,也因此来到巴马的养生者中有不少人是来养病的。

巴马甲篆乡坡月村村支书黄大尚说:“来到这里的,有些是高血压的,糖尿病的,各种的病类都有,有些有癌症的,还是来到这里,令当地多了‘癌症村’的称呼。

坡月村的水不可能治你的癌症的,我们这儿适合养生的。

”对此,巴马县旅游局局长黄燕飞也表示,巴马打出养生的品牌,但流传的一些所谓的“长寿密码”太离奇了:“巴马是挺神的,但是别离奇。

一开始我们就打养生牌。

我们就是说,巴马的长寿老人,长寿是水空气阳光地磁,还有一个心态。

”此外,商贩也打起了治病养生牌。

酒水、食品、泡脚的瑶药,都打上了长寿的标签。

其中很多东西就连当地人以前都没见过,难分真假。

癌症病人朱盘生称,寿乡变味了,村民们的思想复杂了,“长寿需要空气好,还有就是生活简单,没有复杂的思想和那么多欲望。

”朱盘生和其他“癌症候鸟人”很少问津村民们的商品,以前他买过两次蜂蜜,回去一尝是假的。

世界最长寿之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

世界最长寿之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

世界最长寿之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黄妈干老人今年已107岁当地村民黄松谋106岁的母亲均为记者叶辉摄世界上最长寿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国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位居其首。

巴马长寿的奥秘何在?两会前夕,记者赶赴巴马采访。

国际自然医学学会认定:巴马是世界第五大长寿之乡在巴马,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仕庭向记者介绍了巴马的有关情况。

巴马有壮、瑶、汉等12个民族,26万人口。

清代时巴马便以长寿知名,嘉庆皇帝曾嘉奖过巴马一位叫蓝祥的142岁长寿老人。

1960年,武汉医学院首次考察巴马长寿现象;1979年,湖北、广东、广西三省区多家医学科研机构携手赴巴马考察。

而使巴马名闻天下的是1991年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世界长寿之乡调查团团长森下敬一对巴马的考察,此次考察结果于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国际自然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公布,巴马被正式确定为继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

在世界五大长寿乡中,巴马百岁老人比例高居第一。

截至2010年1月,巴马健在的百岁老人共有90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36人,是国际长寿标准5倍多。

巴马的长寿五要素记者在甲篆乡巴盘屯75岁的农民黄松谋家入住。

在一楼门厅,记者见到一个干瘦矮小的老太太正在火盆边烤火。

黄松谋说,这是他妈妈,今年已106岁。

巴盘屯300多人,99岁老人有3人,百岁以上7人,年纪最大的黄卜新1898年生,已114岁,据称他是目前我国年龄最大的男人。

巴马现在最长寿的女人叫罗美珍,126岁。

次日,记者见到黄卜新。

这位参加过红军的干瘦老人思维清晰,动作敏捷,杭州游客李先生递给他一张港币,老人马上辨别出:‚这是香港的钱。

‛记者还拜访了107岁的黄妈干和105岁的黄妈纯。

黄妈干早年参加过韦拔群的红军,她现在按红军失散人员享受政府补贴。

在坡开上屯,记者见一老妪背一个编织袋健步而来。

经询问,她已101岁。

据悉,巴马86%的百岁老人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当地人几乎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更没有人患癌症。

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因素综合分析

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因素综合分析

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因素综合分析
黄克林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1993(015)001
【摘要】经调查,广西巴马的百岁长寿率为30.8/10万,与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等著名世界长寿之乡相当。

巴马的百岁人,符合世界长寿地区的共同的“长寿条件”。

巴马人的长寿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遗传、饮食、劳动、精神因素和微量元素等有关。

1991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第十三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确认:广西巴马是世界第五长寿之乡。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黄克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1.7
【相关文献】
1.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 [J], 蒋世承
2.“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 [J],
3.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 [J], 中央电视台
4.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 [J], 泽陆
5."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成大健康产业投资洼地 [J], 林浩; 凌吉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 黄有能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 黄有能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黄有能十二指肠钩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一般多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成虫咬附在肠粘膜上,致多数患者就诊时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诉,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出血点及小溃疡导致宿主慢性失血。

本文主要对我院自1998年5月~2015年5月经行电子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108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巴马瑶族自治县十二指肠钩虫分布现状。

1.临床资料1.1 一般病历资料本组108例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病程3月至4年不等,其中单纯以上腹不适就诊28例,以上腹不适伴解黑便61例,以黑便就诊18例,以呕血为主要症状就诊3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大于等于110g/L者12例,91~110g/L者52例,60~90g/L者40例,小于60g/L者4例;粪便常规检查:潜血阳性者86例,占阴性者22例。

大便镜下查找虫卵阳性者72例,占66.7%,阴性者36例,占33.3%。

1.2 分布特点本组病例分布情况:性别: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分布:14~18岁16例,20~40岁24例,40~68岁68例;区域分布:巴马镇40例,甲篆31例,那桃20例,燕洞7例,凤凰3例,所略4例,东山1例。

所有患者职业均为农民。

其中1998年5月~2006年5月发现病例74例,2006年5月~2015年5月发现病例34例。

1.3内镜检查结果及镜下特点本组108例患者均发现钩虫体,虫体数目多少不等,其中最少者1条,最多者镜下无法核计数目。

钩虫体附着部位:胃窦部:3例;十二指肠球部22例,十二指肠降部65例,球部及降部均发现虫体8例。

内镜下十二指肠钩虫呈细长略透明肉红色,吸附于肠壁及胃窦壁,虫体呈弯曲或蚯蚓状蠕动,对其充气或冲水时钩虫以吸附点为支点摆动明显。

十二指肠粘膜可见散在或群簇样出血点,部分糜烂形成小溃疡大小多为3~5毫米,其中1例患者可见球腔内少量鲜血淤积。

探寻世界长寿之乡

探寻世界长寿之乡

探寻世界长寿之乡作者:杨骏李昊赵明来源:《晚晴》2008年第11期金秋十月,位于桂西北的盘阳河两岸青山滴翠,生意盎然,活力无限;盘阳河水清澈见底,滔滔不息,一泻千里。

盘阳河畔,巴盘屯依山傍水,风光旖旎。

村里,百岁老人黄卜新的家傍水而建,清澈的河水从他家门口缓缓流过,更添无限生机与活力。

黄卜新今年已经110岁,老人鹤发童颜,两手温润细腻,脉搏强劲有力。

他手捧《晚晴》杂志,指着栏目页上的“文化”二字,高兴地说,这两个字我还看得见。

今年已经105岁的黄妈则神态安详,端坐在门边挑选黄豆,她的动作还是那样娴熟、麻利,丝毫不见老态龙钟的样子。

巴盘屯是“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一个自然村落,黄卜新与黄妈也只是该县百岁老人中的其中两位。

据调查,目前,巴马有81位百岁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80至99岁的老人有3100多位,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百岁以上老人32.4人,居世界第一。

10月20日,记者亲临巴马,深切感受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神奇魅力,以及“长寿品牌”给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感知巴马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总人口2s万。

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是一个山清、水秀、洞奇、人寿的旅游名县,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之一。

巴马的长寿历史久远。

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皇帝听说巴马有位瑶族老人已经142岁高龄时,当即为这位瑶族寿星赐诗一首以示祝寿,并封以六品顶戴。

光绪皇帝曾钦命广西提督府给巴马寿星邓诚才赠送寿匾一方。

并题贺词“惟仁者寿”。

至今,这块牌匾还收藏于邓诚才的曾孙邓荣先家中。

1960年秋,巴马的长寿现象引起国内专家关注。

1961年9月,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组首次对巴马的长寿现象进行科学考察。

1979年,湖北、广西、广东3省25个医学、科研单位联合对巴马进行长寿综合考察。

随后,新华社用各种语言向全世界发布了巴马人长寿的消息,美国之音、路透社、大公报、明报、文汇报等媒体同时予以转播和转载。

『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巴马

『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巴马

『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巴马
•来源:中医药报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有百岁以上老人28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50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06/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69人,占当时总人口的3.08/万。

经过多次深人实地考察认证,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第五个被发现)。

最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调查组实地调查证实,巴马百岁寿星有81人,占总人口的3.58万,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四个长寿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森下勘一博士称“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研究表明,巴马人长寿的主要原因是那里自然环境好,水和空气质量上乘,无污染,长寿老人大多长期食用无任何激素的天然生态食品,素多荤少。

其中,被誉为“长寿汤”的巴马火麻仁是巴马百岁老人长期食用得以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十二指肠钩虫病现状报告黄有能
发表时间:2016-05-23T10:48:08.5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黄有能
[导读]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十二指肠钩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一般多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

(附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108例分析)
黄有能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巴马 547500)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066-02 十二指肠钩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一般多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成虫咬附在肠粘膜上,致多数患者就诊时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诉,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出血点及小溃疡导致宿主慢性失血。

本文主要对我院自1998年5月~2015年5月经行电子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108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巴马瑶族自治县十二指肠钩虫分布现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病历资料
本组108例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病程3月至4年不等,其中单纯以上腹不适就诊28例,以上腹不适伴解黑便61例,以黑便就诊18例,以呕血为主要症状就诊3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大于等于110g/L者12例,91~110g/L者52例,60~90g/L者40例,小于60g/L 者4例;粪便常规检查:潜血阳性者86例,占阴性者22例。

大便镜下查找虫卵阳性者72例,占66.7%,阴性者36例,占33.3%。

1.2 分布特点
本组病例分布情况:性别: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分布:14~18岁16例,20~40岁24例,40~68岁68例;区域分布:巴马镇40例,甲篆31例,那桃20例,燕洞7例,凤凰3例,所略4例,东山1例。

所有患者职业均为农民。

其中1998年5月~2006年5月发现病例74例,2006年5月~2015年5月发现病例34例。

1.3内镜检查结果及镜下特点
本组108例患者均发现钩虫体,虫体数目多少不等,其中最少者1条,最多者镜下无法核计数目。

钩虫体附着部位:胃窦部:3例;十二指肠球部22例,十二指肠降部65例,球部及降部均发现虫体8例。

内镜下十二指肠钩虫呈细长略透明肉红色,吸附于肠壁及胃窦壁,虫体呈弯曲或蚯蚓状蠕动,对其充气或冲水时钩虫以吸附点为支点摆动明显。

十二指肠粘膜可见散在或群簇样出血点,部分糜烂形成小溃疡大小多为3~5毫米,其中1例患者可见球腔内少量鲜血淤积。

1.4 治疗与结果
所有患者均给予左旋咪唑,肠虫清等驱虫药物按疗程规范化治疗,并发症严重的患者给予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减轻,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阴性,无虫卵;胃镜检查:胃肠粘膜未见出血点灶,未发现钩虫体。

2.讨论
钩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病例报道,主要以中温带、温带分布为甚。

根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我国地处中温带、温带各省市发现钩虫病病例约19405万,平均感染率约为17.16%,其中以海南省、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病例数最多。

而地处黄河以北地区的东北、华北和西北10个省(区)发现病例较少,总体感染率低于1%[1]。

十二指肠钩虫病的诊断,既往多以临床症状及大便钩虫卵阳性为主要诊断依据,多属于间接性和主观性诊断,而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症状多有共性且大便查找够虫卵亦存在阳性率不满意的缺点,从而容易导致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现象,通过本组病例,笔者发现通过消化內镜可直接观察到钩虫体,并可钳取虫体进行寄生虫学检查,从而获取明确诊断依据,因此內镜学检查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病一项重要辅助检查。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可经过人体皮肤或黏膜接触进入人体,而部分可经口腔直接进入人体肠道内。

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病后,患者可出现钩蚴皮炎(又称“粪毒”),多见于足趾、手指间等与泥土接触处。

钩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尤以空肠上部为主,可引发感染者的消化、吸收等功能紊乱。

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其机理主要是:(1)钩虫成虫叮咬粘膜壁,摄取血液粘膜为食,造成粘膜出血、糜烂;(2)钩虫头腺可分泌抗凝素,使叮咬点血液不易凝结,导致粘膜持续出血;(3)钩虫有不断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易造成大量新旧出血点,从而加重失血现象[2]。

本组病例中发现钩虫最多者镜下无法核计数目,其中1例患者十二指肠球腔内可见少量鲜血淤积,由此可见感染十二指肠钩虫是造成本组病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本组108例病例分布情况:所有患者职业均为农民。

性别: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分布:14~18岁16例,20~40岁24例,40~68岁68例;区域分布:巴马镇43例,甲篆乡31例,那桃乡20例,燕洞乡8例,所略乡2例,凤凰乡1例,东山乡1例。

笔者分析认为这与广西地处亚热带,巴马位于广西西北部,当地经济以农耕为主,而其感染病例最多的巴马镇、甲篆乡、那桃乡、燕洞乡属水网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尤其以巴马镇、甲篆乡、那桃乡为甚,其余各乡以旱地种植为主。

而因经济发展需要,巴马县男性成员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以妇女为主,因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中以妇女为主要群体;感染者在年龄段中发现中老年患病率最多,占62.96%,青年次之占22.22%,少年患者最少约14.8%,笔者分析认为感染者以中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为: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留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要群体,因此其患病率最高,而14~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部分亦感染钩虫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该年龄段的青少年主要为在校学生,其参加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其次青少年较老年患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劳作时自我防护意识高,因此其感染的比率也最低。

本组病例中,1998年5月~2006年5月发现74例,2006年5月~2015年5月发现34例。

对比发现2005年后发病例数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与2006年后当地大力发展密封式沼气池相关,经沉淀发酵后人畜粪便中的十二指肠钩虫卵可被有效杀灭,再把经该项处理后的粪便用于农作物施肥,从而有效降低了人类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机会。

从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巴马瑶族自治县人群钩虫病的分布符合十二指肠钩虫病的分布特点,与地理位置、耕作方式有显著关系。

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病例明显减少,感染率较前显著降低,但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严重并发症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加强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感染机会。

对疑似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以排除,对确诊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消灭传染源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杜囚鹏,贺春燕,高洪兰等.钩虫病致消化道大出血临床病例讨论[J].武警医学,2012,23(3)267~268.
[2]黄有能,黄甫沿.内镜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并上消化道出血66例分析[J].广西医学杂志2004,26(2)260~2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