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doc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1. 道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是"道",它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道被认为是无形无物、无所不在的,它超越了一切对立和限制,是
万物的根源。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2. 自然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运行,
人们可以了解到道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
3.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非干预和自然流动。
他们认为,过度
的干预和努力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相反,通过不作为和顺应自然
的方式,人们可以实现事物的自然发展和和谐。
4. 温柔谦逊
道家崇尚温柔、柔软的品质。
他们认为刚强和强势只会带来冲
突和破坏。
相反,通过温和、谦逊和柔顺的态度,人们可以达到更
高的境界。
5. 自由
道家追求内心的自由。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解脱于物质欲望的
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放下欲望和執著,人们可以达
到超越世俗的境地。
6. 简朴
道家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
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
相反,通过简化生活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温柔
谦逊、自由和简朴。
这些价值观在古代中国社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行
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
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
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
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
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
“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众多思想流派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与自然规律相合的道,倡导无为而治、虚静无为、自然至上等理念。
本文将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性思想家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亦称“道可道,非常道”,指的是宇宙与万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性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家强调了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方式,认为只有顺应道的规律,人才能够达到自身的完美。
与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不同,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完善。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放弃杂念,不争不抗,顺应自然规律,寻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二、道家代表性思想家1. 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相对于活跃的行为和繁琐的仪式,应该追随道的本真与自然。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背离权谋和欲望的行为,而是以柔弱、谦虚和虚静为准则。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家思想家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有庄子和列子。
庄子的思想强调完全放松的心态,通过贵无能为、随缘自然的境界来追求自由、宁静与淡泊。
列子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鼓励修养自身,达到道家的境界。
老庄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家以及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道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理念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专横的统治,主张让自然规律和人事之理自行发展。
这种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保护了个体自由和权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文化观念道家思想倡导追求无为而治、礼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这一观念在古代社会广泛传播,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引言
道家理论,起源于中国,是一种融合了哲学、宗教、伦理和宇
宙观的复杂体系。
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集中体现
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经典作品中。
道家理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这三个核心价值构成了其独特的哲学体系。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道家理论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
自然规律,人应顺应自然,不应与之抗衡。
这一理念体现在人的行
为准则上,即为“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理论的政治哲学。
道家主张领导者应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信任人
民,尊重人民的自发性和创造力。
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内观自省
内观自省是道家理论的修养方法。
道家认为,人应通过内观自省,认识自己的本真,实现精神自由。
这一过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旨在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结语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仍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1. 道的观念
道家学派的核心观念是“道”。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绝对存在。
道家强调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
合一,通过顺应自然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2. 自然与自由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自由流
动的,而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不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秩序,以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
往往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而应当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务。
道家主
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无为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4. 温和与谦逊
道家学派强调温和、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它认为过度的争斗和欲望会带来痛苦和不幸,而温和谦逊的态度则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宁和和谐。
5. 简朴与自省
道家学派倡导简朴和自省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虚无和焦虑,而通过反思和修身养性可以达到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满足。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并通过温和、谦逊的品德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引言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道家观念的核心理念道家观念的核心理念是“道”,它代表着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
二、道家观念的自然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道家观念的人生观道家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个体应当摒弃物欲和名利,关注内心的修养,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四、道家观念的道德观道家道德观的核心是“无为”与“道德”。
道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五、道家观念的社会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社会治理方式是让民众自发地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管理。
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主调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环境问题、人生追求、道德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道家观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道家思想,汲取其中的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这份文档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修改,请随时告诉我。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自然和谐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哲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即“道”。
人们应该与这种力量保持联系,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这意味着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教主张以谦逊的态度去适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改变它。
温和非强制道教倡导温和的生活方式和非强制性的行为。
道家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追求权力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因此,他们主张放弃过度的欲望,追求简朴而满足的生活。
道教强调柔软、温和和谦逊的品质,而不是强硬和强迫。
内心平静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认为,过分的欲望和情绪波动会干扰心灵的平静。
他们主张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平静内心,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道教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情感的困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深度的自我认知。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和不加干扰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道家认为,过度的控制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人的自由。
相反,他们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和变化,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道教鼓励人们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无限包容道教主张无限包容和宽容。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他们主张尊重他人的选择,并接纳多样性。
道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善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些是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它们在道教教义和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温和非强制、内心平静、无为而治以及无限包容,人们可以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质。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道家的⼈⽣观⼀、道家的⼈⽣观 ⒈⾃然⽆为 道家的⼈⽣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内容,就实质来讲,⼈⽣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意义和⼈⽣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与物即⾃然的统⼀与联系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这⼀概念⾸见《⽼⼦》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所说的“⾃然”是⾃然⽽然,是事物天然的、⾮⼈为的⼀种状态,如⼗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在,但没有圣⼈的作为,因此认为⾃⼰的⽣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然便是道,不⽤再去寻找道了,总之,“⾃然”是“不⽤借助别⼈的⼒量,靠⾃⾝内在的作⽤,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的“⾃然”开创了道家乃⾄后世思想家思索天⼈关系的⼀个独特视⾓,维护“⾃然”,崇尚⽆为,反对⼈为,顺应⾃然⽽为便是⽆为。
“⾃然是⽆为的最好表征,⽆为是⾃然的必定要求”,③⽆为是道家在处理⼈与⾃然、⼈与社会、⼈与⾃⾝关系时所采⽤的态度与⽅式。
清静⽆为是道家的重要⾏为法则,⼈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为显然不是⽆所作为,⽽是蕴藏⼤为的⽆为,因为⽼⼦之道讲究⽆为⾃化,清静⾃正,⽆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趋,形似⽆为,实则达到⽆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第五⼗⼆章提出“守柔⽈强”的观点,⽼⼦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命⼒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因为⽔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是所谓“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第四⼗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时的,⽽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对⼈、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道家的人生观⒈自然无为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
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
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
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直接关系,心如果能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轻物重生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
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
《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认为如果人人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
《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
《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
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和谐,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政治观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政治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政治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
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
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采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采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政治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
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政治猛烈的抨击和鞭挞。
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人民,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压迫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
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
”三、道家的养生观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1.心性之养这里的“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外,主要用于代表人的思想活动、心灵境界等。
道家的“养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的本性,达到自我的安定。
这其中“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心境平和宁静。
道家提倡心要静,以静养生,但心静也只是一种境界修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会影响心静,外部原因如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而内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达不到心静的状态。
而道家并没有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要求人的欲望要得其宜,不要贪婪,《吕氏春秋·适音》有言:“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
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
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
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
”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满足,心也就会安定,身心俱畅,自然就会长寿。
道家的养性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性”,指人性或人的本性、本质。
首先,老庄认为的人性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伤害。
老子强调,人性的本质在于其天真未凿,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
其次是超善恶性的特点,关于性善性恶说,是先秦时代诸家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但道家老庄讲究人性的超善恶性、超道德性,他们反对把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用来论说人的本性。
所以,老庄提出“因性”、“全性”为宗旨的养性说,强调在人的自然本性面前,人们必须要因性而行、顺性而动,才是养生正确的途径,而“全性保真”才是养生的目的所在,“全性”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实的一面。
《庄子·田子方》有说:“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性保真”不仅可以使人形体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从而延年益寿。
2.形神之养养形是道家养生的基础,因为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气求以充,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
”⑤《庄子·达生》篇有言“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但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性命,道家强调的养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加以适当的运动最好。
“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
道家认为人由形、神两大部分组成,生命虽离不开形体,但却因精神展现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
”道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观主张我们待人处事要自然宁静,充分体现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宽容阔达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陶冶精神和锻炼形体都大有益处。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也多有启示,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无为”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一定会产生“无不为”的积极的管理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价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好好传承,更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