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散的临床应用心得

女神散的临床应用心得
女神散的临床应用心得

女神散的臨床應用心得

陳曉明

(香港註冊中醫師博士後)

【摘要】女神散是日本漢方醫創立的方劑。主治血虛、氣逆引起的氣上沖,眩暈,及產前產後諸病。以氣上沖,心動悸,眩暈,背部熾熱汗出,便秘為應用指徵。筆者介紹了臨床應用女神散治療眩暈、經行頭痛、更年期綜合征、產後抑鬱症的經驗。總結出臨床應用女神散時必須以方證相對為原則,並結合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才能提高療效。

【關鍵詞】女神散;眩暈;頭痛;更年期綜合征;產後抑鬱症

女神散是日本漢方醫淺田宗伯《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的方劑。由當歸、川芎、香附子、桂枝、黃芩、人參、白朮、檳榔、黃連、木香、丁香、甘草、大黃組成。主治血証上沖眩暈,及產前產後諸病[1]。現代漢方醫總結了女神散的應用指徵為少陽病的中間證或實證,上逆,眩暈,頭痛,頭重,動悸,腰痛,不寐,不安等各種慢性,頑固性的病症。多應用於產前產後的神經症,月經不調等月經相關症候群[2]。也有醫家應用於不妊症[3],變態反應性皮炎[4],腹部神經功能症[5],乳癌術後的內分泌失調症候群[6],對抗西藥引起的疲倦、發熱、動悸等副作用[7][8]。

女神散是溫經湯合大黃黃連瀉心湯,加上理氣的香附子、檳榔、木香、丁香而成。方中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桂枝溫陽降逆,人參、白朮、甘草補氣調中,黃芩、黃連、大黃清上中下三焦之鬱熱,香附子行氣解鬱,木香降氣散鬱、丁香行氣降氣,檳榔散胸中滯氣。諸藥同用,共起補益氣血,解鬱清熱的功效。因此臨床上可用於多種病種。以氣上沖,心動悸,眩暈,背部熾熱汗出,便秘為應用指徵。其腹證為腹部肌肉稍緊張,右少腹深壓有抵抗感。脈證為脈弦細數。

筆者臨床上時有應用女神散治療血虛、氣逆引起的各種病證,現闡述如下。

1 眩暈

女神散可用於血虛、氣逆引起的眩暈,證見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腹脹、時覺頭面部發熱,舌淡紅苔白,脈弱。

病例︰翟某,女,42歲。2011年6月17日初診。自訴眩暈時作2週,伴面、背時覺烘熱,汗出,口乾,夜寐不安,盜汗,情緒波動時暈甚,舌紅苔少,脈細數。診為肝鬱血虛,虛火上升。用女神散合生龍骨、生牡蠣治療。藥用當歸10g、川芎10g、香附子15g、桂枝10g、黃芩10g、黨參10g、白朮10g、檳榔10g、黃連6g、木香6g、丁香3g、甘草6g、大黃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方中女神散養血、行氣、降火,合生龍牡重鎮潛陽。服六劑而愈。

2 經行頭痛

女神散可用於婦女經前或行經時由於血虛、氣逆引起的頭痛。證見婦女經前或行經時頭痛,

痛勢不甚,或伴眩暈,頭面部發熱,胸脇脹或腹脹或小腹脹,舌淡紅苔白,脈弱或弦。

病例︰黃某,女,30歲。2011年1月6日初診。主訴頭痛1日。自2009年9月流產以來,每逢經前時發頭痛。頭痛以雙顳部為甚,疼痛綿綿,時覺頭面部發熱,夜寐不安,有夢,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腹診左脅下壓痛(+)、抵抗感(+)。診為肝血不足,肝陽上亢。用女神散合金菊鉤藤散治療。藥用當歸10g、川芎10g、香附子15g、桂枝10g、黃芩10g、黨參10g、白朮10g、檳榔10g、黃連6g、甘草6g、菊花6g(後下)、鉤藤15g(後下)、澤蘭10g、郁金15g、白蒺藜30g。服2劑後頭痛減輕,餘症皆安,適逢月經來潮,上方改當歸為炒當歸,加柴胡10g,續服3劑。後囑其每次行經前五日覆診,以上方加減調養,治療半年後得告痊癒。

3 更年期綜合征

女神散可用於血虛、氣逆引起的眩暈,證見月經不調,眩暈,氣上沖,心動悸,頭面或背部熾熱汗出,有便秘傾向,舌淡紅苔白或舌紅苔少,脈弱或弦細。

病例︰司徒某,女,54歲。2012年1月5日初診。主訴不寐、盜汗三年多。2006年以來經期開始紊亂,遂年減少,至2010年12月已絕經,至今未再至。同時伴手足心熱,心煩氣燥,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腹診大腹脹滿、抵抗感(+)。辨證屬肝腎虧虛,虛火內擾。方用女神散合加味百合地黃湯。藥用當歸10g、川芎10g、香附子15g、桂枝10g、黃芩10g、黨參10g、白朮10g、檳榔10g、黃連6g、木香6g、炙甘草10g、大黃10g、百合15g、生地15g、麥冬15g、浮小麥30g。服藥3周後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後囑其日服中成藥丹梔逍遙丸,夜服知柏地黃丸2個月以鞏固療效。

4 產後抑鬱症

女神散可用於血虛、氣鬱引起的產後抑鬱症。症見婦女產後鬱鬱不歡或精神不安,不寐,頭重,頭面部發熱,大便不暢,舌淡紅苔白,脈弱或弦細。

病例︰高某,女,27歲。2011年8月12日初診。2011年5月初順產一胎。產後情緒不穩,時而鬱鬱不歡,無故哭泣,時而焦慮不安,不寐。形體消瘦,乳汁不足,口乾,納差,大便量少。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腹診雙脅下抵抗感(+),右少腹深壓疼痛(+)。診為肝氣鬱結,痰火擾心。方用女神散合溫膽湯加減。藥用當歸10g、川芎10g、香附子15g、桂枝10g、柴胡10g、黃芩10g、黨參10g、白芍10g、檳榔10g、黃連6g、木香6g、甘草6g、大黃6g、法夏10g、茯神30g、竹茹15g、枳實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五劑。2011年8月17日二診,服前藥後大便得通,夜寐稍安。情緒仍較低落,頭脹,眩暈,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擬前方加鉤藤15g、遠志6g、郁金15g。五劑。2011年8月22日三診,情緒、睡眠皆開始好轉。續以女神散合溫膽湯加減治療,前後四個多月,服藥過百劑,終得治愈。

討論

女神散是日本漢方醫在其「氣血水」理論指導下創立的方劑。主要應用於血虛、氣逆的病證。臨床應用時,首先要依據其方證相對的原則,善於在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中抓住主症,即以

「氣上沖,心動悸,眩暈,背部熾熱汗出,便秘傾向」為應用指徵,凡病可見這組症狀組合的,都可用之。其次,由於臨床各種病種和證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因此實際應用時,還必須根據臨床實際,結合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加減變化,這樣才不會過於機械化,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淺田宗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 日本: 燎原書店, 井上書店, 大阪橫田書店, 1975

[2] 日本東洋醫學會學術教育委員會. 専門医のための漢方医学テキスト. 東京: 南江堂, 2010(3)

[3] 小塙清. 女神散を使用した不妊症治療の検討—2年間1000症例に対して. Japanese Journal of Oriental Medicine, 2000, 50(6):

114

[4] 今井純生, 鈴木郷, 後藤伸佳等. 女神散をアトピー性皮膚炎に応用した2例. Japanese Journal of Oriental Medicine, 2001,

51(6): 181

[5] 前田修司. 当帰湯が無効となった腹部不定愁訴に女神散が奏功した一例. 漢方の臨床, 2006, 53(3): 452-456

[6] 伊藤g彦, 佐藤浩子, 巽武司等. 乳癌術後の更年期様症状に対する女神散の効果の検討. Japanese Journal of Oriental Medicine,

2005, 56(別冊): 244

[7] 奥裕子, 田村遵一, 佐藤浩子等. 抗エストロゲン療法中の倦怠感に女神散が有効であった1症例. The KITAKANTO medical

journal, 2008, 58(2): 257

[8] 佐藤泰昌, 森美奈子, 志賀友美等. Case Report 塩酸リトドリン点滴による動悸, 熱感に対する女神散の効果—当帰芍薬散

との違いの考察. Science of kampo medicine, 2011, 35(3): 271-274

(編委:朱恩審校2013.09.10)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

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04T16:38:56.0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作者:韩彬 [导读] 对于小儿腹泻在常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的同时采用思密达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韩彬 (江苏省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总结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从而为小儿腹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2014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门诊接收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实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腹泻在常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的同时采用思密达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思密达;小儿腹泻;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171-02 小儿腹泻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在儿科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死亡率,重视小儿腹泻的治疗有利于促进小儿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分析思密达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结合我院接收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就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门诊接收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8个月~4岁,平均年龄为(24.3±2.8)个月,病程1~3天,平均病程为(1.5±0.3)天;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年龄为(24.1±3.0)岁,病程1~3天,平均病程为(1.6±0.4)天。经统计学资料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较小(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积极的进行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等治疗指导,在此同时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实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对照组: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S1*******,0~1岁的婴儿一次半包;1~5岁小儿一次1包;6岁以上儿童一次2包;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的是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思密达,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00690,将本品倒入50ml温水中,摇匀后服用,1岁以下儿童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超过2岁的每日2~3袋,分3次服用。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其临床症状以及排便的改变。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合腹泻病临床诊治中的相关内容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患儿在服用药物3天后,排便次数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儿服用药物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排便次数以及大便性状有了明显改善;无效:患儿服用药物后其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排便次数以及大便性状改善不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本次研究中治疗效果采用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经过治疗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经过统计学分析,χ2=8.6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腹泻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影响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小儿在出现腹泻后营养物质吸收较差,同时食欲受到影响,患儿可出现一定的营养缺乏,严重的可出现营养性贫血或者维生素缺乏症,进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甚至治疗不及时造成婴幼儿的死亡,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应该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腹泻对其造成的影响[1]。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成份有长型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以及粪场球菌等,患者在服用该药物后,可以及时补充正常的生理细菌,保证了肠道菌群的平衡,将肠道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进行抑制清除。 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该成分内部具有非均匀性电荷的分布,患儿在服用思密达之后可以将肠道中的病毒细菌进行抑制或者固定,同时可覆盖消化道粘膜,在与粘液糖蛋白结合后可提高腹泻致病菌的防御作用,最终将致病因子排出体外[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以95.0%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70.0%的治疗总有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两种药物对于小儿腹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单一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而在使用思密达之后可进一步巩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治疗效果,在原有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使得小儿腹泻的治疗更加彻底。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腹泻在常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的同时采用思密达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建学,陈静.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1):28-29. [2]杨烈利.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06):139-140.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我用逍遥散的心得体会

我自从医以来,特别喜欢用逍遥散方加减去治疗一些疾病。 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属于和解剂-调和肝脾类组成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此方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内容来自www.医缘堂.com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古云:自薛立斋善用之后,遂为后世所重。赵养奎《医贯》对其称赞有佳,谓:“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

效。”此虽殊不可取,然余在临证中对逍遥散颇为中意,无论内伤、杂症辨证应用无不应手取效,曾自诩余无他技,唯于临证时善用逍遥散加减耳。 赵羽皇对逍遥散解释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与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得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营血以养肝也;薄荷解郁;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逍遥。其内热外盛者,加丹皮解郁热,炒栀子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侯氏黑散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的临床分析

侯氏黑散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6T14:43:43.2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7期作者:张启祥 [导读] 研究侯氏黑散对脾阳不足的中风的临床治疗价值。 (四川省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研究侯氏黑散对脾阳不足的中风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根据就诊单双号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诊治的脾阳不足的中风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醉、甘露醇;静脉滴注复方芎嗪针、去廿露醉+10%葡萄糖溶液(注射液)治疗及侯氏黑散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两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明显较高(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侯氏黑散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临床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痊愈,提高日常圣后能力。 【关键词】侯氏黑散;中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47-01 医圣张仲景基于《内经》,提出中风,侯氏黑散为其提出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中“第一方”[1]。《经方发挥》指出:“‘《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为治中风之首方,其意义深远,并非偶然。”结合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侯氏黑散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情况,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经中医学诊断确诊脾阳不足的中风患者110例,以就诊单双号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病情轻度者40例,中度者10例,重度3例,严重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病情轻度者39例,中度者11例,重度2例,严重3例。 1.2 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者急性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醉500ml,1次/d,静脉滴注甘露醇250ml,3次/d。10%氛化钾针10ml静滴,1次/d,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胞二磷胆碱针1.0,500ml。恢复期静脉滴注复方芎嗪针160mg,静脉滴注去廿露醉+10%葡萄糖溶液(注射液),500ml,1次/d。且接受康复治疗。 1.2.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患者急性期静脉滴注甘露醉250ml,3次/d。采用侯氏黑散治疗,配置处方:牡蜘20g;枯梗、黄芩、当归各15g,杭菊花、白术、防风、碟石、干姜、人参各10g,茯苓、桂枝各12g,细辛3g。1剂/d,以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兑匀,当无法口服,采用鼻饲灌入。对恢复期患者,采用候氏黑散,添加活血化癖药物,且接受康复训练。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疗效,使用Ahsworht分级评定肌力,以0-Ⅵ级评定,(1)痊愈,肌力超过Ⅳ级,(2)好转,肌力恢复Ⅱ-Ⅲ级,(3)部分好转,肌力小于Ⅱ,(4)无效,肌力无改变,观察对象为上肢肘关节及下肢膝关节;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使用ADL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1)治疗后≤40分,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2)41~60分,部分依赖他人,(3)≥61分,生活自理[2]。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1.0表格中,以(%)表示计数资料,并予以χ2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存在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见表1。 对照组患者日常圣后能力评分治疗后≤40分25(45.45)、41~60分3(5.45)、≥61分3(5.45)、总有效率30(54.55),观察组患者日常圣后能力评分治疗后≤40分10(18.18)、41~60分13(23.64)、≥61分32(58.18)、总有效率45(81.8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3.讨论 中风病因多,结合临床情况来看,其中,内因所致较多。中风的发生,总结起来为虚、火、风、痰、气六端。西医指标,中医直奔,其中侯氏黑散治疗脾阳不足的中风效果较好。 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作用;桔梗开宣肺气,有祛痰排脓作用;黄芩有泻实火,除湿热,止血作用;当归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作用;杭菊花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作用;白术有除湿益燥,和中益气作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作用;礞石有

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80例疗效观察

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8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7-04T08:54:24.8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作者:张秀娟 [导读] 探讨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张秀娟 武汉市黄陂区皮肤病防治所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蒙脱石散涂抹疱疹处,对照组予锡类散吹敷疱疹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蒙脱石散;锡类散;疱疹性口腔炎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80 cases of herpes stomatitis treated by montmorillonite. Zhang Xiu juan (wuhan 430300,huangpi district,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uhan)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ontmorillonite in treating herpetic stomatitis. Methods:160 children with herpetic stoma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erpes simplex,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tin powder and the herpes.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25%,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25%,while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herpetic stomatitis by montmorillon is effective and has no adverse reac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ontmorillonite powder:tin powder:herpetic stomatitis.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1],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发病时全身反应较重,表现为发热、哭闹,口腔黏膜广泛性充血红肿,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触痛明显,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该病病程长,约1~2w,治疗效果不理想。2017年1月~2018年3月间,我院采用蒙脱石散治疗80例疱疹性口腔炎,并与锡类散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在加快口腔溃疡愈合和减轻疼痛等症状方面具有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住院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涎、拒食、口腔颊黏膜、口唇、舌、齿龈溃疡,直径2—10mm不等,排除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其他疾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包括餐后清洁口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控制感染等。观察组予蒙脱石散直接涂抹疱疹处,3次/d。对照组予锡类散吹敷疱疹处,3次/d。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3d内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口腔粘膜溃疡消失或明显减少,进食恢复正常。有效:治疗5d内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进食及流涎好转,口腔粘膜溃疡减轻。无效:治疗5d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者。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入组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45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4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6.2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1-3岁小儿,患儿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部位可出现单个或成簇疱疹,迅速破溃形成溃疡,可伴高热、疼痛、拒食、流涎、烦躁等,及时、确切、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蒙脱石散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系天然膨润土中提取的蒙脱石八面体加适量矫味剂加工制成。蒙脱石散作为一种胃肠粘膜保护剂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通过与黏液蛋白的相互结合、修复、再生、加强消化道黏液层的韧性以对抗攻击因子,以恢复并维护黏液屏障的生理功能,加速溃疡愈合,提高黏膜屏障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②对多种细菌、病毒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将细菌、病毒固定在黏膜表面,而后随唾液排出体外,避免黏膜被病原体损伤;③能减轻细菌、病毒所致黏膜组织病变,修复损坏的细胞间桥使细胞紧密连结、防止病原及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并抑制其繁殖[2-4]。蒙脱石散因其口味香甜、无异味,故患儿易接受。锡类散是由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牛黄等7味中药组成,有解毒化腐、清热止痛的作用,多年来常用于小儿口腔溃疡的治疗[5]。尽管至今尚无其毒副作用的报道,但其味微苦且不易粘附于黏膜,故患儿接受性差。 蒙脱石散涂抹口腔疱疹处后,可对口腔内局部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同时可覆保护口腔粘膜,提高粘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从而有效防止溃疡蔓延,促进溃疡愈合,缓解患儿疼痛、流涎等症状。我们发现,用蒙脱石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中亦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4],蒙脱石散吸收后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影响肝、胃、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并连同所固定的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无不良反应。因此,蒙脱石散应用于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治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菊花120g 白术30g 防风30g 桔梗24g 黄芩15g 细辛9g 茯苓9g 牡蛎9g 人参9g 矾石9g 当归9g 干姜9g 川芎9g 桂枝9g 上工4味,共为细末,温酒调服3g。余服法同上。 注:若用汤剂,取上份量的1/3,水煎2次兑匀,分2次温服。 (功效)除湿蠲痹,散风活络。 (主治}中风,恶寒发热,头痛目眩,肢体酸重,麻木不仁, 手足不遂,言语寒涩,脉浮弦而滑者。 (临证加减) 1。侯氏黑散的方义辨略: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内风 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 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荣 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人者,气血

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恣议也。[医方考.北京:中医古 籍出版社,1987] 2.《金匮要略》中有关情志病探讨:金匮中情志异常的病证 很多,有的为独立存在,有的为兼证。病因主要有……风邪热毒 扰心:百合病、狐惑病、栀子豉汤证、风引汤证、侯氏黑散证、 防己黄芪汤证。[中医药研究,1986,c2,15~16] 3.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多少年 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秘要》载治风癫 外)及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很少见到此方的正确论述,以及临床运用和评价。诸如陈修园、尤在泾、程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 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只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 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这一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 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张仲景创立此方,并列为治中风之

蒙脱石散

蒙脱石散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纹状结构的不溶性铝酸盐矿物质,粒径为1~3ktm,这种特殊结构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维持6h之久,并可吸附消化道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将其固定在消化道腔表面,而后随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蒙脱石散还能减轻空肠曲菌所致的粘膜组织病变,修复损坏的细胞间桥,使细胞紧密连接,防止病原菌进入血循环,并抑制其繁,因此,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腹泻、各种溃疡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适应症状: 1.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 2.辅助治疗小儿肠炎。 3.用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相关疼痛症状的辅助治疗,但本品不作解痉剂使用。 4.用于口腔溃疡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临床应用: 文献:蒙脱石散治疗急性婴幼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 段小波 【摘要】目的:探讨蒙脱石散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2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o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蒙脱石散剂,同时调整饮食,纠正脱水,控制感染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其他止泻药治疗的同时给予D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酸碱及电解质代谢紊乱,抗感染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大便成形时间治疗组较长;大便次数正常时间和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较短。结论:蒙脱石散剂治疗婴幼儿腹泻能够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理想药物。临床表现:腹泻呈蛋花样或稀水样便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呕吐,便常规检查无白细胞,有少数脂肪球,大便细菌培养阴性。 讨论: 急性婴幼儿腹泻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思密达主要成分双八面体蒙脱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选择性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具有抗肠道感染能力。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修复肠黏膜,减轻炎症功能。用于婴幼儿急性腹泻,既有抗炎作用又有减轻腹泻的作用,本治疗组全部病例病程明显缩短,减轻患儿痛苦。思密达不经肠道吸收,安全,无不良反应,口感好,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理想药物。 其他文献:蒙脱石散治疗菌群失控性腹泻临床观察 李淑君宋菊梅 蒙脱石散辅助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136例 方素琴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运用逍遥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运用逍遥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5-05-06T10:07:14.9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锐 [导读] 主要治疗干预血虚引起的脾胃病,并在治疗头痛眩晕、口干舌燥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李锐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东津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4100) 【摘要】逍遥散具有治疗血虚疲倦,缓解肢体疼痛感的作用,在治疗脾胃病中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逍遥散的病理机制复杂,被广泛应用于内外科及儿科治疗中,是调和肝脾的良药。在中医学临床研究中有异病同治的理念,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的病理机制,需要采用同一个方式进行复制治疗。逍遥散不仅在治疗脾胃病有明显的作用,在其他疾病治疗有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消炎散在治疗脾胃病的效果进行分析,对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逍遥散;脾胃病;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364-01 逍遥散是由四逆散合当归芬药散并去枳实、川芎、泽泻加生姜、薄荷,即组成为柴胡、当归、白苟、白术、获荟、甘草、薄荷、生姜八味药组成的,主要治疗干预血虚引起的脾胃病,并在治疗头痛眩晕、口干舌燥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基于逍遥散应用机制的多样性,要从治疗脾胃病的角度出发,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1.逍遥散治疗消化不良的效果分析 消化不良是脾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出现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出现严重的疼痛和上腹胀的情况,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及恶心的情况。消化不良具有发福发作的特点,其病程一般在6个月-12个月左右。由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近些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因此可采用逍遥散进行治疗。主要组成部分为: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炒白术、生姜、薄荷、炙甘草,保证上述药物类型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药物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出现暖气、腹胀重的情况,可适当加入枳壳。脾胃气会导致和患者出现脘腹胀痛的情况,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可以适当服用陈皮。对腹胀患者要加入黄连、吴茱萸进行辅助治疗,同时辅助佐木香进行治疗。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实践中,加入适当的荷叶、炒白术,达到健脾消食的作用[1]。案例分析 王女士,年龄30岁,2014年9月就诊。 患者存在食欲不振,腹部出现突发性疼痛的情况,并伴有隐隐作痛的症状,舌头淡红,苔薄白,诊断为消化不良。采用逍遥散进行治疗,药方为:当归lOg白芍24g 茯苓30g,炒白术15g生姜lOg,薄荷lOg。每日煎服,剂量为100-150ml,服用7天后,患者不良症状明显减少,胃部疼痛情况好转。逍遥散本身具有抵制抑郁症,增加食欲的作用,在治疗消化不良中有明显的作用。 2.逍遥散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效果分析 肠易激综合症是现代常见的疾病,属于功能性胃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或者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该病和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自身情绪控制不当,会导致胃肠运动出现紊乱,内脏功能异常,进而出现肠道感染的情况[2]。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或者肝气失调的情况,对湿热患者采用苦寒药进行治疗,包括:黄岑和黄连等。对脾虚湿困的患者采用养胃的山药进行治疗,同时加入白术。由于肠易激综合症和患者情志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加入生牡蛎或者生龙骨进行治疗,镇静安神,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案例分析 王先生,35岁,2014年1月就诊 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小腹胀痛,心神不宁,睡眠质量差,舌头淡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药方为:柴胡10g 当归lOg 白芍24g 茯苓30g,炒白术15g生姜lOg 薄荷6g,生龙骨30g,生牡顿30g,每日煎服1剂,服用7天后,患者腹痛减轻,饮食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提升。由于患者精神压力比较大,采用逍遥散进行治疗,减轻腹泻情况,便于行气消肿。 3.逍遥散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慢性胃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维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是以胃粘膜层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很多患者在后期治疗过程中存在腺体萎缩的情况[3]。该病和患者的临床习惯有一定的联系,抽烟酗酒及长期服用非留体抗炎药等的患者患病几率比较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重视调理肝、脾两脏,使肝脏协调整整,并在疏通治疗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补品进行辅助治疗。此外该病和患者的情志变化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多以胃脘腹胀为主,患者如果出现烦躁暴怒的情况,会加重病情. 案例分析 姜女士,56岁,2014年3月就诊 经胃镜检查患者不存在特殊情况,既往有胃食管反流,经治后症状已明显控制,但是仍然存在反复发作的情况,体重明显下降,在近期出现腹部胀痛的情况。诊断为慢性胃炎(肝郁脾虛)。采用逍遥散进行治疗,药方为: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 茯苓15g,生白术15g生姜10g,薄荷6g ,炙甘草10g,浮小麦30g,百合30g ,乌药15g ,石斛30g。每日煎服1剂,治疗一周后,临床不良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恢复正常[4]。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速度快,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大,临床治疗中可加入莪术、山慈菇、薏苡仁、僵蚕以理气活血化痰,改善临床不良症状引起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同时由于养胃之药类型较多,可将灵活应用与慢性胃炎不调证型之间,加入适当量的石斛,将药量控制在20-30g即可。由于患者会时常出现烧心反酸的情况,在临床指标中可以加入适当量的黄连,用以清热解毒[5]。 4.结束语 由于当前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生活习惯不合理,很多人的受到生活、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身体情况不容客观,进而引起多种脾胃病。逍遥散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治疗肝、脾、胃,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疗效确切。在治疗中要掌握各种药物的用量和用法,掌握治疗时间,合理采用逍遥散进行治疗,准确应用本方治疗各种脾胃病,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参考文献 [1]曾南.逍遥散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8 [2]崔桐华,骞芳.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06):693-6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