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合集下载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_1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_1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1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

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我去__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

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

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

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

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

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

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

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

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系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系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系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之一,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中医,通过跟随有资质的中医师学习,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医师。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尊重师承制度: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医技术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师承制度,尊重师承期间的学习和训练,遵守相关规定和纪律,做到尊重传统、尊重老师、尊重患者。

2. 勤奋学习: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生,我们应该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实践: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实践。

在师承期间,我们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中医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4. 尊重老师: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导师。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和领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5. 保持耐心:中医师承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

在师承期间,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实践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但我们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坚持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尊重师承制度,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尊重老师,保持耐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中医师承学习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篇1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自 20xx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

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师,12 名学术继承人。

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

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 1 篇。

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篇一:跟师心得体会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1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中医老师的学习心得怎么写,比较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秘书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老师学习经验样本,可以事半功倍。

在此分享《中医教师学习心得(4篇优秀文章)》的相关方法经验,供大家参考。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1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医被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我之所以选择中医师承,是因为我深感中医对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方法,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和谐关系,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我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了。

学习了很多中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脉诊、推拿、针灸等等,逐渐了解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我对中医的敬仰之情,深如盘山之间的河。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学习能力。

在我眼里,每一个复杂的案件都是一个深入了解人体和生命奥秘的机会。

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思考都是对知识的渴求。

总的来说,中医的学习过程既艰难又充实,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我深信这次学习经历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2医师承学习心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个热爱中医文化的年轻人,去年冬天有幸参加了中医教师培训班。

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亲身实践,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学习中医的起点。

在这个班级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以及临床实践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中医师承跟师是传统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师傅学习,传承中医学问。

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深感师傅的谆谆教诲和精湛技艺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师傅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师傅经过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知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问的博大精深之处。

师傅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辨别病情,还能根据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他们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性,对我日后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师傅的传承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我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以身作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师。

他们执着于中医学问的传承和发扬,致力于将中医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师傅们坚守中医的根本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细致入微的治疗,并且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和对待病人的谦虚态度。

这种传承精神无疑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师应当学习的典范。

再次,师傅的教诲和指导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傅们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他们严格要求我的临床表达和病例分析,帮助我做到了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辨证。

师傅们还带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治,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将会对我今后的临床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一种无法言喻的珍贵财富。

在和师傅的学习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师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不仅给我传授了中医的学问,还关心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解答。

这种师生情谊让我感到温暖和鼓励,也激发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中医师承跟师是我作为中医学子的重要经历,这段时光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跟随中医师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医术的精髓和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有幸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的12篇中医心得体会。

1. 尊师重道,学习中医要尊师重道,虚心向师,虚怀若谷。

中医师不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医德的典范。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师长,才能学到真正的医道。

2. 勤学苦练,中医医术渊博,需要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跟师期间,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医书和课堂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3. 以病为师,中医强调以病为师,重视临床实践。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跟师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四时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健康。

5. 注重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药食同源”。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如何根据体质和疾病来调整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6. 以德为先,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慈悲之心对待患者,用真诚之心对待医学,用责任之心对待医德。

7. 治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8. 谦虚谨慎,中医师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菲薄。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虚心向师,同时也要对患者负责任,不可轻举妄动。

9. 重视精神文化,中医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0. 尊重患者,中医强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真诚之心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着,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

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

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

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

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

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

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

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

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

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3、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

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

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

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

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

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口苦咽干,目眩,永小柴胡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

对调平阴阳滋水涵木有较强的效果。

4、小柴胡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

伤科疾病,患于表,而病变常在内脏,常因定淤气滞,取共调平气机,气行血行的作用,小柴胡汤其组成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擅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

伤科疾病长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
此伤后疼痛的原机为气血虚弱,气虚血瘀。

小柴胡汤作为八法和法的代表汤剂,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在临床应用中不能拘于一种格式,抓住主证,随证加减,是今世医者治疗大法中使用和法的精髓,有大的框架指导,临床应用的方向更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