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本文试图对于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及评述,有利于我们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

标签: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政策非均衡增长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缪尔达尔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据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意识的采用不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首先,集中力量发展某些重点产业部门,通过这些关键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促成整个经济的发展。

赫希曼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关于产业间联系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前向联系”概念与“后向联系”概念的基础上的。

赫希曼指出,“每一种非初级经济活动都将导致通过国内生产,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它的生产向后衍生需求,即需要另一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这种向后衍生需求的产业即具有所谓“后向联系效应”。

相反,“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其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即当一部门的产出可成为其他部门的投入时,这个部门就具有所谓“前向联系效应”。

赫希曼所主张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应当把前向、后向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项目作为投资重点,优先发展。

这样就能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最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断扩大的。

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由于增加了工业品的输出,其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而不发达区域输入大量工业品之后,本区域工业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落,于是产生一系列不良效应: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553 289 390 1、70:1、18:1
1055 960 1329 1、70:1、35:1
1474 868 1380 1、94:1、35:1
1556 971 1443 1、93:1、30:1
3、2 区域发展得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发展得差异就是历史不断演进得累积。
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人口和经济得重心,唐朝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特别就是宋朝以后经济南盛北衰得局面形成。 西部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得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得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得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平衡 增长战略得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 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大 化得项目。即能带动其她项目发展得投资项目。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得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得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出 了著名得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给方 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诱不足, 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 度。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东部
367 482 813 1714 5192 6573 7829
中部
307 400 586 1160 3187 4042 4516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纳克斯认为,出口导向扩大市场需求的发 展战略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有 效途径。原因在于初级产品的价格需求弹 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是低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关键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贫困,导致购 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从而对私人投 资和经济增长形成限制。 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增加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会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阻碍。必须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
(二)区域收入差异倒U型分布假设 区域收入差异倒U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 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 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 是趋于均衡的。 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不发达不仅表现在人 均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且 还表现在其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间的相对 不平衡。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之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乐于接受 的理想目标,但非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 客观现实。 (一)平衡发展、非平衡发展以及非平衡的协 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型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
扩散效应
由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 效应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一系列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下降,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于是资 本、技术等要素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 应(Spread Effect)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1.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罗斯托):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所谓起飞,是指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20-30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在此剧变以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状态。

必要条件包括:科学思想条件,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

起飞要具备的三个关键条件:(1)科学思想条件(2)社会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 宗教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束缚(3) 政治条件(统一、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4)经济条件。

第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为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

第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第三,要建立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动部门。

对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评价:1.特别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2.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在政策上的可用性值得怀疑。

3.因为,从已有的经济发展资料看,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快加速或减速的阶段。

许多经济学家证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均实际产值的增长或多或少是按不变的速度增加的。

4.因此,把经济增长阶段划分为高增长或低增长阶段,并把它们截然分开至少与现存的事实不符。

2.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在经济增长初期(贫困阶段),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富裕阶段)将得到改善。

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N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轨迹。

这个观察结果,被称为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或库兹涅茨假说。

库兹涅茨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表现在:与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关(二元结构)/与国家的增长战略有关(财产收入、劳动收入)/与社会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的结构有关(工会)3.二战以后的收入分配战略1、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观点,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滴落效应”可以实现先增长再分配的战略。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是,中国的不平衡发展
战略也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区域 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 一些列的发展计划和措施。
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时 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 定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 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 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 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 经济特区 革 开1 放2 初 期3
4
5
1980.08.26 1980.08.26 1980.10.07 1981.10.16 1988.04.13
2、不平衡增长战略
联系效应理论
任何一个部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都会通过投入链和产出链对其他部门产 生“联系效应”,促使其他部门发展。 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一个部 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 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一个 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 联系。
的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 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 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 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
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
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 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域 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言部分:1.1 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种矛盾在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不公平问题、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对幸福感的影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讨论,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首先,探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其次,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与措施;最后,总结并展望未来实现全面发展与人民幸福美满的和谐共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

通过明确这一矛盾存在的必要性和推进人民美好生活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有力保障,为实现全面发展与人民幸福美满的和谐共荣贡献思考和建议。

2.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2.1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的矛盾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动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明显。

这意味着部分地区和农村居民无法分享到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背后隐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舒适生活。

比如,污染严重的空气质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呼吸健康,给居民带来身心困扰;频繁出现的水源污染则限制了人们用水安全和卫生保障。

因此,虽然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提升,但在环境质量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小的问题。

2.2 社会福利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出发,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是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首先要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来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的具体发展,这使得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不同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

可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结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层结构。

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在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某一时期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按照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使社会主要矛盾达到更新阶段的更高水平,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团体和政党的根本任务。

也是一个社会形态转化为新的社会形态,一个时代演变为新时代的根本原因。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这使得社会基本矛盾永无止境,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状态和层面。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矛盾表现为原始低级生产不能满足原始人基本生存需要的主要社会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