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553 289 390 1、70:1、18:1
1055 960 1329 1、70:1、35:1
1474 868 1380 1、94:1、35:1
1556 971 1443 1、93:1、30:1
3、2 区域发展得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发展得差异就是历史不断演进得累积。
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人口和经济得重心,唐朝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特别就是宋朝以后经济南盛北衰得局面形成。 西部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得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得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得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平衡 增长战略得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 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大 化得项目。即能带动其她项目发展得投资项目。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得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得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出 了著名得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给方 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诱不足, 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 度。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东部
367 482 813 1714 5192 6573 7829
中部
307 400 586 1160 3187 4042 4516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 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 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 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 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 的发展起来”。∞其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原则 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部分先富的 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式。通过这 种非均衡发展的途径最终使社会经济达到均 衡状态。在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 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 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④第三,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社
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
回避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领导人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及对各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 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
了区域发展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随着 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区域发展思想的
现出来:首先,“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加强内地 投资建设,希望实现生产力平衡分布,改变生 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按照“尽可能接 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有利
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等原则进行生产 力的布局。其次,“二五”计划时期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 等7个经济协作区,主张充分发挥各协作区 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现 代化建设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迈进,尤其是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1. 东西部差距及其根源 2.背景:国际、国内 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
要性 4.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 5.已采取的措施
四、西部大开发
1.外因与内因的结合 2.效果评价:
3.经验借鉴
I. 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II. 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III. 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IV. 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V. 以交通运输为先导 VI. 以培育和依托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999
东部 中部 9.74 7.83
西部 各地区 全国 平均
7.25 8.79 7.2
2000 10.37 8.78 8.47 9.62 8.4
2001 9.87 8.99 8.74 9.45 7.0
2002 10.62 9.29 8.97 9.99 8.0
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东部 59.1 60.1 61.1 61.4 61.8 中部 26.2 25.5 25.0 25.0 24.7 西部 14.7 14.4 13.9 13.6 13.53.平衡Fra bibliotek展战略的缺陷:
I. 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 。
II. 过分强调区域平衡发展而忽视了经济 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
III. 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上违背了规模经济 原则 。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1.非均衡发展展略的实践 :一是对外开 放向东部倾斜 ,二是优惠政策向东部倾 斜,三是投资布局向东部倾斜,四是体制改 革向东部倾斜 。
2.非均衡发展的成效与弊端
一方面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使区域发 展越发不平衡,另一方面抑制了具资源优 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工业的规模 和速度,从而造成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 品的短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削弱 了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

区域协调理论

区域协调理论

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劤力命题论主张: 发展中国家应劤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 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丌发达经济中,人均 收入提高戒下降的刺激力量幵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劤力达 丌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觃模,那就 丌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 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 觃模的增长刺激。
3.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 考虑区际丌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 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 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 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 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 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刜始阶段,二元 结构十分明显,最刜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迚入 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迚入持 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 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 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 4.提高中部在东中西协调发展中的地位。 • 曾坤生( 2000) 认为, 中部地区是实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 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 是西部大开发戓略中东部向西部辐射 的过渡地带, 对西部大开发戓略的有效实斲具有重要意义。 认为中部地区在国家实斲西部大开发戓略的刜期阶段应该 适度优先发展, 特别是中部的一些具有戓略意义的重要地区 适度优先发展 。
• 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 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丌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戒接近 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 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 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 状态中,这是丌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 丌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 人口增长率。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02-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02-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BACK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一) 梯度理论
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 形式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命周期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 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BACK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一) 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农村与农村发展 (二) 非均衡发展理论-极增长理论 2、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它 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 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他将增长极明确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 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聚集的城镇,即 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工业推动”与“空间集聚”意 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60年代以后,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沿着部门增长极 (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 开。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农村与农村发展 (二) 非均衡发展理论-极增长理论 3、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利用增长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 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 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 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 快。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 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 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农村与农村发展 (二) 非均衡发展理论-极增长理论 5、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1)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 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如深圳,如把经济特区当作一个增长极来看待,则深圳经济特 区的影响、波及范围非常之大,在开放初期全国各省市几乎都 到那里开办联络点或设立办事处,深圳明显起到全国性增长极 的作用。又如上海浦东,自从20世纪90年代把浦东作为开发的 重点后,浦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达到了整个长江流域,其金融 市场的辐射力更超出长江流域,波及全国许多省市,显然浦东 亦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 有些增长极所处的区位条件较差,产生的推动作用亦较小,因 此其吸引力和辐射力所能波及的地域范围就比较有限,往往只 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纳克斯认为,出口导向扩大市场需求的发 展战略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有 效途径。原因在于初级产品的价格需求弹 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是低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关键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贫困,导致购 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从而对私人投 资和经济增长形成限制。 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增加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会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阻碍。必须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
(二)区域收入差异倒U型分布假设 区域收入差异倒U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 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 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 是趋于均衡的。 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不发达不仅表现在人 均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且 还表现在其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间的相对 不平衡。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之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乐于接受 的理想目标,但非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 客观现实。 (一)平衡发展、非平衡发展以及非平衡的协 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型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
扩散效应
由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 效应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一系列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下降,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于是资 本、技术等要素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 应(Spread Effect)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和瑟尔沃尔(Thirlwall)等人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2、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获得先发优势的地区,会由于初始的优势而发展得更快。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3、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劳动和资金等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涓流效应),表现为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大范围出现,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竞争。

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而且缩小区域差距只能依靠国家干预。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势区域,其发展规律必然是加大地区差距。

假定:1、A、B区域处于均衡状态,W A=W B。

2、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

3、某种刺激因素引起区域A相对于区域B来说劳动力需求上升。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所强调的区域分化现象,也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Ma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未名的人,也要强行夺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2、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F.perroux)于 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 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 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 源富集地等,这些就是经济空间的中心,佩鲁将 它称作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 散,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一是极化效应。即极 点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 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 益,从而增强极点的竞争能力。二是扩散效应。 即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 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促进 腹地经济的增长。两种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前者 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极点的集聚,后者主要表 现为极点生产要素向外围的转移,二者从不同的 侧面,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功的案例。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拉格那· 纳克斯(R.Nrukse)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 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 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 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 收入。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 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 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 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使经济 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突破低收入 所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足之处:该理论提出后,受到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储蓄能力和水平低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市场容量不足也 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前景抱有相当悲观的态度。
3、平衡增长理论
• 平衡增长理论综合了前两种理论的有关论点,既强调扩大投资规模对于克 服供给方面“不可分性”和需求方面“互补性”的作用,也强调取得工业、农 业、消费品与资本品等各经济部门间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它既主张国民经济各 部门按不同的比例全面发展,以实现平衡增长,也主张在达到平衡增长的过程 中,可以依据各个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安排不同的投资率和增长比例, 通过个别部门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 部门按适当的比例平衡增长。该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增长理论。要实现国民 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地增长,只有依靠政府宏观经济的计划,才能担当 平衡增长的重负。
(一)均衡发展理论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最初是从国外兴起并发展 起来的,主要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模式,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常 用的理论模式主要有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梯度 推移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等等。下 面分别介绍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析。 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间、区域间 及区域内各地区基本保持同步和同一水平。它不仅强调 产业间的协调平衡发展,而且主张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 区的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发 展经济学中,均衡发展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主要有大推动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