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临济宗禅诗
临济宗旨

临济宗旨xx庵居沙门xx撰汾阳昭禅师示众曰。
先圣云。
一句语须具三玄。
一玄中须具三要。
阿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
快会取好。
各自思量。
还得稳当也未。
古德已前行脚。
闻一个因缘未明。
中间直下饮食无味睡卧不安。
火急决择。
岂将为小事。
所以大觉老人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想计他从上来行脚。
不为游山玩水。
看州府奢华。
片衣口食皆为圣心未通。
所以驱驰行脚。
决择深奥。
传唱敷扬。
博问先知。
亲近高德。
盖为续佛心灯。
绍隆佛种祖代。
兴崇圣种。
接引后机。
自利利他。
不忘先迹。
如今还有商量者么。
有即出来大家商量。
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
答曰汝是行脚僧。
又问如何是辨衲僧底句。
答曰西方日出卯。
又问如何是正令行底句。
答曰千里持来呈旧面。
又问如何是立乾坤底句。
答曰。
北俱卢州长粳米。
食者无嗔亦无喜。
师曰。
只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
才见汝出来验得了也。
僧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
答曰嘉州打大像。
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
答曰陕府灌铁牛。
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
答曰西河弄师子。
师曰。
若人会此三句。
已辨三玄。
更有三要语在。
切在荐取。
不是等闲。
与大众颂出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得意忘言道易亲。
一句明明该万象。
重阳九日菊花新。
还会么。
恁么会得不是性燥衲僧。
作么生会好。
又举三玄语曰。
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
直须会取古人意旨。
然后自心明去。
更得通变。
自枉受用无穷。
唤作自受用身佛。
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
所以南泉曰。
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
僧便问。
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计。
未审作个什么活计。
答曰。
两只水牯牛。
双角无[櫚-呂+貝]棬。
复云。
若要于此明得去。
直须得三玄旨趣。
始得受用无碍。
自家庆快。
以畅平生。
大丈夫汉莫教自辜。
触事不通。
彼无利济。
与汝一切颂出曰。
第一玄。
法界广无边。
森罗及万象。
总在镜中圆。
第二玄。
释尊问阿难。
多闻随事答。
应器量方圆。
第三玄。
直出古皇前。
四句百非外。
闾氏问丰干。
师乃曰。
这个是三玄底颂。
作么生是三玄底旨趣。
直教决择分明。
莫只与么望空里妄解道。
我曾亲近和尚来。
与我说了。
脱空漫语诳吓他人。
北宋临济宗禅僧诗

对禅宗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禅宗思想
临济宗禅僧诗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承了禅宗 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
发展禅宗思想
临济宗禅僧诗在传承禅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 ,对禅宗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丰富了禅宗理论的内涵。
推动禅宗传播
临济宗禅僧诗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传播和发 展,为禅宗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慧洪觉范及其《林间录》
慧洪觉范,北宋临济宗禅僧,江西宜黄人。
《林间录》,又称《林间集》,是慧洪觉范的代表作之一,共三卷。
书中主要记录了慧洪觉范与弟子们的对话和答问,内容涉及禅宗修行、 佛法理解、禅堂规矩等方面,反映了慧洪觉范的禅学思想和修行见解。
大慧宗杲及其《正法眼藏》
大慧宗杲,北宋临济宗禅僧,浙江余姚 人。
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宋代文学形式
临济宗禅僧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 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宋代文学注 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文学的表
现形式。
推动文学革新
临济宗禅僧诗的兴起,对宋代文 学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影响 了当时文人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情
趣。
促进文学交流
临济宗禅僧诗在北宋时期的广泛 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流 派之间的文学交流,推动了文学
传承发展
在北宋时期,临济宗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禅宗思想
临济宗强调个体修行和顿 悟,注重实践和体验。
北宋时期的禅僧生活
禅修实践
北宋时期的禅僧注重禅修 实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 领悟。
寺院生活
禅僧们生活在寺院中,过 着简朴的生活,遵守戒律 和规矩。
社会交往
他们也参与社会交往,与 士人和民众进行交流和互 动。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宗性法师内容提要:楚圆对北宋时临济宗的复兴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宋代禅宗史上有相当的分量。
然学术界历来对楚圆相关情况的研究都十分薄弱。
本文通过楚圆的语录及传记等文献,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楚圆一生参访弘法等活动,语录的编辑及现存情况,主要弟子的活动情况作了简略的介绍。
并重点综合而概括性地考察了楚圆的禅法思想。
楚圆在禅法教学中,主张佛性不离觉悟现前一念是参禅达到觉悟解脱的依据,而参悟禅法的方法就是不执著语言文字,这种禅法的觉悟是不能离开日常生活的,这些主张,构成了楚圆禅法思想最重要的部分。
与此同时,楚圆在禅法传播中,还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圆融风范和宽阔气度,并对修禅外缘——护法作出了充分肯定,这些见解也成为楚圆禅法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文章还对楚圆的后世影响作了比较性的分析,指出楚圆对北宋临济宗复兴的贡献和地位不容忽视。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楚圆及其主要弟子第一节楚圆简历第二节关于《楚圆语录》第三节楚圆的主要弟子第三章楚圆的禅法思想第一节参禅达到觉悟解脱的依据——佛性不离觉悟现前一念第二节参悟禅法的方法——不执著语言文字第三节禅悟不离日用生活第四节学习禅法必须兼容并蓄第五节传播禅法的外缘——护法论第四章楚圆的后世影响第五章结语附录(一)《石霜楚圆禅师语录》赐紫小师慧南重编宗性点校附录(二)《慈明(楚圆)禅师传》宋慧洪撰宗性点校后记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学思想第一章绪论中国禅宗自弘忍(601-674)以后,遂分成南北二宗。
南宗在唐朝后期迅速传播逐步走向社会,不断扩大影响,最终发展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南宗到唐末五代时期,又形成五家流派。
其中,从南岳怀让(677-744)的法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从青原行思(?-741)的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这五家流形成前后历时近一百年左右。
自禅门五家流形成以后,中国禅宗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五家迭兴,相继盛行的时期。
禅门五家入宋以后,其传播和兴盛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临济宗禅诗(上)

临济宗禅诗(上)禅宗自菩提达摩六传至慧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巨匠,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传至临济义玄?~867。
义玄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住镇州临济院,接化徒众,大振禅道,以机锋峻峭著称当世,遂成临济宗。
义玄之法嗣有兴化存奖、三圣慧然等22人。
存奖之下,经南院慧颙传至风穴延沼,延沼传首山省念,省念门人有叶县归省、谷隐蕴聪、广慧元琏、汾阳善昭、承天智嵩等。
归省门下有浮山法远等。
善昭门下有石霜楚圆、琅岈慧觉、大愚守芝、法华全举等。
楚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创黄龙派、杨岐派。
唐末之后,临济宗风大兴,因此禅宗史上公认南岳为曹溪禅法的正统。
临济以惊雷迅霆式的棒喝言句,开创了临济宗,是禅宗自菩提达摩、六祖慧能以来,发展到高度的产物,汲取教乘精英,结合世间实际,汇成般若大海第一智声,“全提祖佛正令,高标顿悟功行,诸家皆逊一筹”。
乃光《临济禅初探》,见《禅学论文集》第2册第145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册。
临济宗禅人龙象辈出,禅语极富诗意。
临济宗经常运用诗偈作为示法时之酬答。
如延沼拜谒镜清,与镜清的问答中,禅韵诗情,汩汩流涌,深为镜清激赏《五灯》卷11《延沼》;全举喜以诗偈表达悟境,游方每到一处,辄有诗偈相呈,如:到公安远和尚处,安问:“作么生是伽蓝?”师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师曰:“青松盖不得,黄叶岂能遮。
”曰:“道甚么?”师曰:“少年玩尽天边月,潦倒扶桑没日头。
”到大愚芝和尚处,愚问:“古人见桃花意作么生?”师曰:“曲不藏直。
” 曰:“那个且从,这个作么生?”师曰:“大街拾得金,四邻争得知?”曰:“上座还知么?”师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师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又作么生?”师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曰:“却是。
”师曰:“楼阁凌云势,峰峦叠翠层。
”《五灯》卷12《全举》善昭与学僧的对答,也大量地运用了诗偈《五灯》卷11《善昭》。
临济禅法——随处做主

临济禅法——随处做主⽴处皆真临济禅法——随处做主⽴处皆真临济禅师说:“随处做主,⽴处皆真。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随处,是到处,就是不管到哪⼉;⽴处,就是⾃⼰站⽴的地⽅。
做主⼈,这个主⼈不是只在⾃⼰的领地⾥才做,⽽是随处都要做;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站⽴的这个地⽅,把脚下站成⾃⼰真的天堂。
佛家揭⽰⼈⽣幸福的秘诀是:“活在当下”四个字。
⼈怎么样活在当下,以什么态度,⽤什么样的感觉活在当下,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其中⼀个答案就是临济禅师指出的:随处做主,⽴处皆真。
这2个词是禅师挂在胸前的⼀枚闪闪发亮的徽章。
随处做主,有这样⼏层意思:1、主⼈意识。
我活着,就是主⼈,这个世界的⼀切都是由⾃我意识变现出来的,都是为了我⽽存在的,要认识到,⾃⼰就是主⼈,是⾃⼰的主⼈,是世界的主⼈。
2、时刻不忘。
要念念不忘,随时想到,随处惦记着。
常⾔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其实,⼈⽣常常是想到了也就做到了。
想到,是起步伊始,是万事开端。
要时刻不忘,⾃⼰是主⼈,是⼀切⼀切的主⼈。
3、随时佩戴。
做⼈,要随处牢记⾃⼰就是主⼈这个事⼉,要在思想深处戴好这个胸牌。
这两天⼈⼤、政协开会,电视⾥看到每每采访代表、委员,他们不管是多⼤的领导,都不忘在胸前佩戴着⾃⼰的出席证。
戴上这个出席证,感觉就是不⼀样。
主⼈,也是块出席证,⾃⼰要随时想到佩戴才好。
⽴处皆真,有这样⼏个意思:1、真实活着。
⽣命只要是真实的活着就是⼀件有意义的事,真实的出演每⼀个⾓⾊,投⼊的展现每⼀个微笑,倾情的⾯对每⼀个场景,把⽣命活出⼀个真实来,在每⼀个驻⾜的地⽅都活出⼀个真实来。
2、随处展现。
你站在那⼉,那⼉的你就是⼀个真正的主题,就是⼀处真正的中⼼。
你站在那⼉,⼤千世界也全部都列队站在了那⼉。
佛陀再世⼀般的美妙,菩萨光临⼀样的风姿,你站着,那⼉就是⼀个不能覆盖的真理。
3、脚下即天堂。
幸福不是在遥远的地⽅,就在⾃⼰脚下,在⾃⼰站⽴的这块⼟地上,这是词的核⼼要义。
临济宗:真净文禅师

临济宗:真净文禅师真净文禅师师讳克文。
嗣黄龙。
关西郑氏子。
师在沩山。
夜间诵云门语。
僧问。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门云。
清波无透路。
师有省。
以气自负。
诸方目为饱参。
少有婴其锋者。
闻积翠道喧宇宙。
径往见之。
凡入室下语。
翠皆不许。
师怒发。
乃曰。
我自有悟处。
渠不识我语。
遂行至翠岩。
见顺和尚。
顺问。
甚处来。
曰。
积翠。
顺曰。
甚处人。
曰。
关西。
顺曰。
汝师是谁。
曰。
北塔。
顺闻乃哭。
师问其故。
顺曰。
昔讷师叔久参渠。
不会渠说话。
及某参得禅。
欲见渠。
渠已死。
乃问。
还识新黄檗否。
曰。
识。
顺曰。
如何。
曰。
甚好。
顺曰。
渠下得一转语便住黄檗。
佛法未梦见在。
师于言下顿见积翠用处。
因悔。
欲再见。
不能得。
遂白顺。
顺曰。
何妨。
我当作书与积翠。
令子归。
师遂回积翠。
翠见。
便问。
甚处来。
师曰。
翠岩。
翠曰。
赖遇老僧不在。
师曰。
甚处去。
翠曰。
天台普请。
南岳游山。
师曰。
某甲得恁么自在。
翠曰脚下鞋甚处得来。
师曰。
庐山七百五十文唱得。
翠曰。
何曾得自在。
师曰。
何曾不自在。
翠骇之。
兜率悦在道吾首众。
一日。
领数衲子谒云盖智。
智与语。
未及数句。
尽知所蕴。
智乃笑。
悦求入室。
智问。
曾见洞山文和尚否。
曰。
关西子。
没头脑。
拖一条布裙作屎臭气。
有甚长处。
智曰。
首座但向屎臭气处参取。
悦从教。
往洞山依止。
未久。
深领要旨。
佛眼辞五祖。
至归宗参师。
后祖谓圆悟曰。
真净波澜阔。
弄大旗手段。
远到彼。
未必相契未数日。
有书祇悟曰。
比到归宗。
偶然漏网。
闻云居清首座作晦堂真赞。
有曰。
闻时富贵。
见后贫穷。
颇疑着他。
及相见。
果契合。
逾年。
复还祖山。
众请秉拂。
却说心说性。
祖曰。
远兄如此说禅也。
莫管他。
无尽见兜率。
举清素侍者末后句事。
逮罢。
相过归宗。
夜话及此。
师辄怒曰。
是何呕血秃丁。
脱空谩语。
岂可信受。
遂不终语无尽居荆溪。
觉范往见之。
尽与语曰。
惜乎真净不知此也。
范曰。
相公只知清素末后句。
及真净真药现前而不能觉。
尽惊曰。
果有此耶。
曰。
疑则别参。
尽于言下顿见师用处。
遂炷香望归宗。
悔谢东山。
一日。
得师提唱。
临济宗七世祖楚圆禅师

临济宗七世祖楚圆禅师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4年第10期“牧牛童,实快活,跌足披蓑双角撮。
横眠牛上向天歌,人问如何牛未渴。
回首看,平田阔,四方放去休拦遏。
八面无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头拨。
小牛儿,顺手捋,角力未充难提掇。
且从放在小平坡,虑上高峰四蹄脱。
日已高,休吃草,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和泥看伊东西倒。
笑呵呵,好又好,又将横笛顺风吹,震动五岳山海岛。
倒骑牛,脱布袄,知音休向途中讨。
若问牧童何处居,鞭指东西无一宝。
”这首轻松诙谐的《牧童歌》,出自北宋禅宗高僧楚圆之手。
通过这种歌唱的形式,楚圆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对禅法的领悟,以及一种快活、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
苦修成临济宗大辩才楚圆,俗姓李,全州清湘(今广西全州县龙水镇双车村)人,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年)。
从小就长得眉清目秀、高而不瘦,可谓一表人材。
当时的全州,是寿佛全真法师化身的道场,佛教净土宗特盛,楚圆的母亲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楚圆出生时,全真法师圆寂已有119 年。
少年时,楚圆还是个饱读诗书的儒生,但自父亲死后母亲受欺,便无心举业。
寒窗苦读多年的楚圆,脑子里积下不少问题,很想从佛学中求得解决。
他几次央求母亲准他出家修佛,母亲倒也通情达理,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即楚圆二十二岁时,亲自送他到州城南的隐静寺出家。
楚圆剃度受戒后,很快获取度牒,但他意在学禅参禅,一心想北上游方寻师。
当时临济五祖省念的法嗣弟子善昭,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太平寺,博学能文,风范高雅,说法三十年不倦,深为全国僧俗所仰慕。
楚圆不辞劳苦,直奔汾州。
善昭见他天资聪颖,博识好学,心中暗喜,即将他留下。
在汾州太平寺,楚圆得到了善昭的启发,并在其门下苦修了七年(一说九年),尽领禅法要旨,成为临济宗大辩才,为善昭得意的真传弟子。
遍参名宿结交名士离开汾州后,楚圆又继续到各地参师访友。
先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参访了当地著名的智嵩禅师。
北宋初,经过几朝崇佛,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禅学化,“天下无寺不禅”。
临济宗:南院颙禅师

临济宗:南院颙禅师南院颙禅师师嗣兴化。
河北人。
法讳慧颙。
俗名宝应。
师上堂曰。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便问。
如何是啐啄同时用。
师曰。
作家不啐啄。
啐啄同时失。
曰。
此未是学人问处。
曰。
汝问处作么生。
曰。
失。
师便打。
僧不肯。
示众云。
赤肉团上。
壁立千仞。
时有僧出问。
赤肉团上。
壁立千仞。
岂不是和尚语。
师云。
是。
僧便掀倒禅床师云。
你看者瞎汉乱做。
僧拟议。
师便打趁出院。
僧问。
二王相见时如何。
曰。
十字街头吹尺八。
又问。
从上诸圣向甚处去。
曰。
不上天堂。
则入地狱。
曰。
和尚又作么生。
曰。
还知宝应落处么。
僧拟议。
师打一拂。
师问僧。
近离甚处。
曰。
襄州。
曰。
是什么物恁么来。
曰。
和尚试道看曰。
适来礼拜底。
曰。
错。
曰。
礼拜底错个什么。
曰。
再犯不容。
曰。
三十年弄马骑。
今被驴扑。
瞎汉。
参堂去。
僧问。
人逢碧眼时如何。
曰。
鬼争漆桶。
僧问。
古殿重兴时如何曰。
明堂瓦插檐。
僧曰。
恁么则庄严毕备去也。
曰。
斩草蛇头落。
僧问。
瞥喜瞥嗔时如何。
曰。
倾湫倒岳。
僧问。
如何是无缝塔。
曰。
七花八裂。
曰。
如何是塔中人。
曰。
头不梳。
面不洗。
僧问。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曰。
黄尚书.李仆射。
曰。
意旨如何。
曰。
牛头向北马头南。
师问僧。
近离甚处。
曰。
龙兴。
曰。
发足莫离叶县也无。
僧便喝。
曰。
好好问汝。
又发恶作么。
僧曰。
唤作恶发。
得么。
师却喝曰。
你既恶发。
我也恶发。
近前来。
我也没量罪过。
你也没量罪过。
瞎汉。
参堂去。
赞曰。
一语定纲宗作家不啐啄兴化的子冰檗胸怀临济亲孙麟龙头角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掀禅床棒打瞎驴十字街头相见二王吹尺八声乱雅乐诸圣甚处去谩云入地狱不上天堂何物恁么来灼然弄马骑今被驴扑一机一境换斗移星瞥喜瞥嗔倾湫倒岳头不梳面不洗塔中人描??未全真马向北牛向南祖教意搏量俱是错从游老作与廓侍者一再同参弄出小家随龙兴僧逓相发恶殚千圣眼。
拟觅踪由。
白日青天。
风雷雨雹。
(希叟绍昙《五家正宗赞》卷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鉴慧勤的颂:
瓮头酒熟人尽醉,林上烟浓花正红。
夜半无灯香阁静,秋千垂在月明中。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
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
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
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
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
僧便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
‚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 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 机。‛曰:‚如何是第三句?‛ 师曰: ‚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 人。‛《五灯》卷11《义玄》
“三玄”是指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 “体中玄”是用发自真实心体的一般性语句,来显露
注重“无位真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机用,与临济
宗禅人悲智双运的思想密切相关:“观色即空, 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 槃。”
大智,是上求菩提的佛教智慧;
大悲,是下化众生的淑世悲怀。
临济禅讲求转身一路,从圣境转身下来,展开日 常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存在而超越,“心 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 忧”《临济录》。 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 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 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 五蕴漏质,便是地行神通” 《临济录》。
堕,春尽落花飞。
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会得个中
意,日午打三更。
为促使学人突破意识的硬壳,临济宗禅
人讲究啐啄之机。
《临济录》载,
‚有定上座到参,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下绳床,擒住 ,与一掌,便托开。定伫立。旁僧云: ‘定上座何不礼拜?’定方礼拜,忽然 大悟。‛
纲宗诗反映了临济宗禅法机锋迅疾、不容拟议
金毛踞地众威全,一喝能令丧胆魂。
岳顶峰高人不见,猿啼白昼又黄昏。
词锋探草辨当人,一喝须知伪与真。
大海渊澄涵万象,休将牛迹比功深。
一喝当阳势自张,诸方真有好商量。
盈衢溢路歌谣者,古往今来不变常。
3.四料简 “四料简”是临济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
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 俱夺”、“人境俱不夺”。
才扭纲宗道可增。 第27则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犁牛岭上耕。正示西来千种路,
郁密稠林是眼睛。 第53则
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
禅流顿觉雨前香。 第95则
机接物,不拘一格,运用自如。
《人天眼目》慈明颂,《古尊宿》作慈照 禅师颂。
照时把断乾坤路,验彼贤愚丧胆魂。
饶君解佩苏秦印,也须归款候皇恩。
用便生擒到命殂,却令苏醒尽残躯。
归款已彰天下报,放汝残年解也无?
照用同时棒下玄,不容拟议验愚贤。
抡剑直冲龙虎阵,马丧人亡血满田。
照用不同时,时人会者稀。秋空黄叶
的特性。临济宗禅法,显示出掀倒禅床、踢翻 地轴、倒覆乾坤的气势,和曹洞宗的绵密功夫 ,全是两种路数。
“棒喝机用及一切言句,他都安排在剑刃刀口
子上,完全为了顿悟服务,从不闲话商量。这 正是马祖、百丈、黄檗、睦州一系禅道的最高 发展,也是禅宗在修持方面的最大革新。”
“这个绝对无情的逼拶路子,它才能摆脱心意
真实之理,显示玄中之体。
“句中玄”指使用语意不明确的巧言妙说,不拘泥于
语言本身,但能显示玄妙之理,已经进入了相对自由 的境界。
“玄中玄”是语言虽然出自心体,却又离于心体, 启迪参禅者不拘泥于语言的表象,而要体味言外言, 意外意。参禅者对言句的体会,犹如雁过长空,影沉 寒水,不即不离,已经进入绝对自由的境域。
只有处在“十字街头”,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不拘束于
不平等,体证平等的境涯,才能体悟存在而超越的境 界。此时的禅者,消除了一切分别,千差万别融归不 二。
文悦诗云:
迹遁寒岩云鸟绝,阴崖流水花微发。
昨夜天风扫石床,寥寥坐对三生月。
——《寄福严禅师》
禅人别我访南宗,吴楚山川去几重。
莫谓临歧无可赠,万年松在祝融峰。
樵父踏开松子归。
垄麦重重覆紫烟,太平时节见丰年。野云忽散孤峰出,
列派横飞落涧泉。
2.无位真人 佛教一般修行之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 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无位真人” 即指不住于任何阶位的自由的人,即人人本具的 佛性,是无始以来的真我。
《临济录》载: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 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 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 ‚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 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谷暖泉声远,林幽鸟语新。翻思遗只履,深笑洛阳人。 善昭《示众》:
春雨与春云,资生万物新。青苍山点点,碧绿草匀匀。
雨霁长空静,云收一色真。报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陈。 文悦的《山居》:
片片残红随远水,依依烟树带斜阳。横筇石上谁相问,
猿啸一声天外长。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
——《送文禅者》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寄道友》
3.无依道人
《临济录》中,指出了三种衣:
接机时运用的种种方便是衣。“但有来求者,我即便
出看渠,渠不识我,我便着数般衣。”
圣境、佛祖、清净境是衣。“有个清净衣,有个无生
衣,菩提衣,涅槃衣,有祖衣,有佛衣。”
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
4.四照用 “寂”是真如之体,“用”是妙用。 “四 照用”系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之不同认识 ,所采取之不同教授方法,旨在破除视主 体、客体为实有的世俗观点,与“四料简 ”基本类似。
“四照用”的“照”,指“寂照”之照,
1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对客体的执着。 2先用后照,针对我执重者,先破除对主体的执着。 3照用同时,针对我、法二执均重者,同时破除之。 4照用不同时,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破除者,即可应
11《义玄》
临济宗禅人师徒应对,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用疾雷破
山的逼拶手段粉碎疑情,与曹洞宗之“默照暗推”迥异。
《人天眼目》卷2谓:“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
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坤,负冲 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纵,杀活自在。”
一、纲宗诗
1.三玄三要 “三玄三要”是临济宗重要的应机艺术,表现了临济
三、颂古诗
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公案,据传统的看法,早在五代时就有一千
七百则之多。禅师对其中著名的公案咏唱,以表 达自己的欣赏、领悟,形成了颂古。
对公案用颂古形式来咏唱,禅宗史上最早的、规
模最大的是北宋中前期的临济宗著名禅师汾阳善 昭的《颂古百则》。
云门宗雪窦重显《颂古百则》 曹洞宗投子义青、丹霞子淳、宏智正觉的颂古巨
语言文字是衣。 “无依道人”,他们“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
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 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对言意关系,临济宗禅人有精妙的论析:
‚有时句到意不到,妄缘前尘,分别影事;
有时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说异端; 有时意句俱到,打破虚空界,光明照十方; 有时意句俱不到,无目之人纵横走,忽然不 觉落深坑。‛《五灯》卷11
此时的禅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
临济说:“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
字街头,亦无向背。” 站在孤峰顶上上求菩提之道 却未能超越世俗,站在十字街头下化众生之道却是自 由之身。
在“孤峰顶上”之所以“无出身之路”,是因为这种
人仅仅滞留在孤峰顶上,沾沾自喜于了悟。临济宗禅 人认为,即使有所证悟,也是不可言说的内证境界, 一旦有纤毫的了悟观念,就不再是真正的悟,对这种 沾沾自喜的了悟之心,必须坚决予以夺除。
“三要”与“三玄”紧密配合:
第一要,摈弃一切客观事物,在 破相上下功夫,不离正面语言; 第二要,随机应变,不执着于言 句,灵活运用,进入玄境;第三 要,随机发动,返照一心。
2.四喝 临济以“喝”接引徒众,耸动禅林。
善昭颂:
金刚宝剑最威雄,一喝能摧万仞峰。
遍界乾坤皆失色,须弥倒卓半空中。
宗对语言的神妙运用和对真如的直觉领悟。临济谓: “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 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常规的、可知解的、逻辑的语言文字,不能指陈超常
的、超智的、内证的禅悟体验。所以在使用文字时, 为避免陷于知见窠臼,必须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要通过语言消解语言,回归于得意忘言、泯思绝虑的 前语言境域。
不须造作,本来现成。“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 只是平常。” 饥餐困眠,日用是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
有求皆苦,歇即无事。“尔若求佛,即被佛魔摄; 尔若求祖,即被祖魔缚。尔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
不求师家,不求经论。
文悦《原居》:
挂锡西原上,玄徒苦问津。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
制,其中重显的颂古经由圆悟克勤《碧岩录》的 评唱,成为光耀千古的绝唱。
《颂古百则》作品例举:
秘魔岩下坐擎杈,来者教伊识本家。苦切为君俱不荐,
失却真杈捉妄杈。 第11则
道吾忽尔见先师,问字开拳显妙机。对佛是真真是佛,
药山为破句中疑。狂风才起香林动,正是波中拾砾时。 第19则
野鸭飞空却问僧,要传祖印付心灯。应机虽对无移动,
到凤林。林曰:‚有事相借问,得么?‛师曰:
‚何得剜肉作疮。‛林曰: ‚海月澄无影,游鱼独 自迷。‛师曰:‚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林曰:
‚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师曰:‚孤蟾独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