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下册3色彩风景教案浙美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3色彩风景教案浙美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3色彩风景教案浙美版

《色彩风景》教案

课型:理论,观察,实践

教学方法:口述,观察,提问,多媒体课件

教具:幻灯片课件、范画、风景照片、教案

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风景色彩是色彩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色彩写生能力和认识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风景色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色彩的空间美,增强色彩表现能力,能够进行场景色彩写生与表现。着重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水彩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从大自然的原始魅力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2.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画面丰富耐看,每幅画都有明确的明确的色调,格调高雅,有一定的个人特点和追求,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色彩基础。

3.风景色彩写生课不仅仅是技法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眼光和高品味的画风。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

重点难点

重点:1.着重解决画面的构图、色彩色调、表现手段及正常宽松的作画心态。主动的探索水彩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并就不同的境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画面画法随意大方,体现出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如何调动自然界所见的各种零散的物象有机地组成自己的画面,形成韵律、节奏、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构成,形象上可以相似于对象,也可在“似与不似之间”。、纯抽象的风景画练习,通过在自然界中提炼点、线、面和色彩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难点:如何重新组织画面的构图,最本质的反映客观对象的特点,做到去表及里,去粗存精,有目的地强化和再现客观景物的精神面貌。

掌握色彩的整体关系以及其色调

教学方法和手段

写生前先做多媒体课件演示、中外水彩画大师作品欣赏和经典场景画作品欣赏。开始写生后主要采取面授形式,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实际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定时进行学生作业的讲评。尽量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项,充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动脑,勤动手。学习掌握气氛感受、情调表达和意境体现,自觉吸收与借鉴他人成功的表现技巧和艺术处理的经验,逐步掌握按艺术规律来处理和表现自然规律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和手头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色彩挂图水粉颜料画具等。

教学方法

发现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10分钟)

简短的图片视频播放,自然风光图片导入,让学生们先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先提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由此提出课题进入授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60分钟)

风景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始于17世纪的荷兰画派,在自然界当中瑰丽的风景数不胜数,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所有的事物,首先就是因为它们的色彩。接下来我们欣赏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色彩世界的斑斓多变。

1.确定构图、着色

风景写生与静物写生有很大区别。由于户外光线变化大,光源色、环境色相对不稳定,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应多分析比较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倾向,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一气呵成。选好景后,马上确定构图位置,注意景物的比例关系,确定绘画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角度只能画一两个小时,因此一幅画有时需要两、三次在相同的时间、光线、角度下进行。着色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先从局部画起,如先将山石、石墙、树等前景的物体,画得很具体,很深入,再结合前景的地面,让物体在色调关系上尽可能确切,然后再画大面积色调,进一步寻找色调关系,这种方式是为了追求真实感。另外一种方法是在起稿之后,便寻找画面大的色调关系,将大的色块都画起来,然后再深入刻画,这种方式对于获得大的色调非常有益。

2.深入刻画

深入刻画就是找大色块之间的色彩关系、明度关系和虚实关系。通常在阳光的照射下,受阳光直射的部位色彩倾向偏暖,背光面色彩倾向偏冷,近景暖,远景冷,天空冷而地面暖。第一遍着色要反复比较,尽量找准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用色也适当地加厚,画出中间色和亮部的颜色,用笔要放松,画出景物的体积关系和空间感,以及景物受光后的冷暖对比关系在风景写生时,最常见的问题是概念色问题。概念色是由于我们在观察对象时,一旦用颜色来表现,常将某一块颜色归入某个概念。如绿树、蓝天、白云……往往我们视觉所反映的实际色调与被归入的概念毫不相干。正像科罗说的:“你看是绿色的,而我看是灰色的或金色的,我们并不是同样的去看。”这说明画者各有自己的色彩倾向。当然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画绿树时,笔会自觉地伸向绿色,这正是概念化的经常表现。

暗部和阴影的雷同,是初学色彩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同色相的暗部和阴影在深浅上接近时,常常被处理成相同的颜色,要寻找画面色块间形成的色相、冷暖、互补的对比关系,这是认识绘画色彩的关键。应该说深入刻画,就是对景物的进一步再塑造,即在保持大的色块与色调的同时,加强色彩的层次感与丰富感。用笔时既要准确又要放松,强调主要景物的塑造,使主次分明。用色尽量少加水,色彩适当加厚,使物象具有实在感。

总之,一幅好的风景画是由一个个精彩丰富的局部组成,在深入刻画的过程中每一个局部都必须统一在整体之中。因此,谐调统一的整体关系是由统一的局部组成的

3.调整完成

在画面基本完成时应进行最后的调整,如局部色彩有碍于色调的统一就要调整;为了使主体的物象鲜明突出而减弱次要部分的色彩或塑造;为了加强空间感而使近、中、远分层次加以统调并拉开各层次间的距离等。这个阶段要多看多想,动笔不必多而画必有效。调整的重点是使整体关系更趋谐调,直至达到所设想的艺术效果得以充分的体现为止。

(一) 各种物象的表现方法

1、自然景物

(1) 建筑物建筑物的固有色彩因其质地而异:如白灰粉墙、砖墙、水泥墙、木墙等都因其色相、质地、光线的不同产生明暗、冷暖的色彩变化。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各个侧面大都互为直角,在光的照射下,都有直射、斜射等的明显区别,受环境颜色的影响不明显,各个侧面的色彩倾向有明显的差异。描绘出不问的色彩倾向对表现建筑物的质感和立体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物都有一定的透视规律和透视角度,因此,在写生过程中要画准确建筑物的透视,掌握其透视规律和透视变化,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房屋的结构及各种变化关系

(2) 树木树的种类繁多,在写生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各种树木的不同特征,掌握其形状与变化规律。其中树的色彩和树干的特点是区分树种的重要标记。树叶的色彩通常也体现出季节的变化。像春天为嫩绿,夏天为深绿,秋天呈金黄,冬天呈灰褐色。由于距离的远近关系,近处的树木色彩强烈,明暗及冷暖关系差别大,远处的则常常连成一片模糊的、不同色相的色带

(3) 山山的形状与变化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南北方的山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泰山的雄伟、壮丽,黄山的俊俏秀丽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山的高低不同,色彩观感也不尽相同。高山云雾缭绕,使其固有色减弱,较矮的山受云雾的影响小,固有色较强。近处的山色彩的明暗,冷暖的对比鲜明,具有较明显的起伏感和立体感。

古人说:“山有八面,石有三方”,也就是说,要多画几个面,—甚至七八个面的色彩,才能更好地显水出山的气魄来。近山的整体感觉总比远山的暖。远山因空气、透视的关系,色彩观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局部色彩冷暖差别不明显,只能显示出整体的色彩倾向,一般比近山偏冷。更远处的山色,便与天色融合在一起了。

(4) 水水是透明无色的,它的色彩倾向受光线、环境的影响很大。像早、中、晚的光线不同,水所呈现的色相也不同。水是透明的,但它的底面又是深色调的,这就使它具有了一些镜面的特性。在风平浪静时,这种感觉体现得更充分。水还有反射天光的特性,它的颜色常表现为天光色加蔚蓝色。近处的水,蓝色更明显;远处的水,与天光色比较接近;更远处的则与天光色融为一体。水更像一面镜子,能相应的映照物象,形成水的倒影,这些倒影,丰富了水面的色彩

(3) 山山的形状与变化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南北方的山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泰山的雄伟、壮丽,黄山的俊俏秀丽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山的高低不同,色彩观感也不尽相同。高山云雾缭绕,使其固有色减弱,较矮的山受云雾的影响小,固有色较强。近处的山色彩的明暗,冷暖的对比鲜明,具有较明显的起伏感和立体感。

古人说:“山有八面,石有三方”,也就是说,要多画几个面,—甚至七八个面的色彩,才能更好地显水出山的气魄来。近山的整体感觉总比远山的暖。远山因空气、透视的关系,色彩观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局部色彩冷暖差别不明显,只能显示出整体的色彩倾向,一般比近山偏冷。更远处的山色,便与天色融合在一起了。

(4)水水是透明无色的,它的色彩倾向受光线、环境的影响很大。像早、中、晚的光线不同,水所呈现的色相也不同。水是透明的,但它的底面又是深色调的,这就使它具有了一些镜面的特性。在风平浪静时,这种感觉体现得更充分。水还有反射天光的特性,它的颜色常表现为天光色加蔚蓝色。近处的水,蓝色更明显;远处的水,与天光色比较接近;更远处的则与天光色融为一体。水更像一面镜子,能相应的映照物象,形成水的倒影,这些倒影,丰

富了水面的色彩

2、自然环境

(1) 天空天空的色彩随着时间与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晴天——天空一片蓝色,可谓碧空万里,阳光灿烂。

朝阳——太阳升起,金黄色的太阳普照大地。

夕阳——余晖晚照,天空一片橙色。

阴天——重雾迭障,雨意朦胧,色调呈现冷灰色。

天空的色彩多变,它对整个画面的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和比较它同周边物象的关系。

(2) 云彩云彩给平整的天空增加了内容,云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感,它轻薄、飘逸、灵活、善变,在表现时应注意对比观察,将云彩和天空浑为一体。同时,要注意天空和地面景物的色彩关系,地面景物的色调不同,对比之下的天空色彩也就有不同的变化。由于空气透视的作用,近处的云彩一般比较清晰而偏暖,远处的云彩,总是比较模糊且色彩偏冷。

(二) 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与表现

由于季节的变化,即使相同的景色其色调也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在表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场景时,应注意仔细观察,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把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光照产生的截然不同地感受充分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征,从色彩方面进行适当夸张,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春天

春天的色调多以嫩绿、淡红、淡紫、白色为主。春天的色调是清新的,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树木花草吐放新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紫色的梧桐花,白色的槐花,黄色的迎春花,满目的桃红柳绿,令人目不暇接

2、夏天

夏天,阳光炽烈,天气炎热,景物的色彩浓艳而热烈。夏天的景物色彩比较统一,缺少变化,季节性不如春秋明显,但其浓郁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夏季的生机

3、秋天

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黄色的色调把人带入了收获的季节。秋天的色调是很统一的,色彩的变化对比也较强烈,浓艳的红色,透着光亮的黄色,组成了一组组暖黄色调、红暖色调和红紫色调的“画”。在这个季节里不但能捕捉到丰富色调的对比变化,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丰富和美丽

4、冬天

冬天,万物凋零,自然界的色彩变得纯净而单一。阳光下的雪景,雪的亮部呈现出明显的黄色暖调,暗部受到极为强烈的环境色互相映射的作用,使环境色尤为显著,色彩显得特别透明。物象各部分明暗、冷暖差异很大。投影的光源色补色关系清晰,呈蓝紫色,纯度高而透明。

小结:

色调大关系-----局部塑造深入刻画-----调整局部服从整体”的总原则,按照先湿后干、先深后亮、先薄后厚、先远后近、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着色基本步骤作画。当然这只是一般性规律,实际上在艺术实践中不同的表现对象可灵活风景色彩写生的作画方法也须遵循“ 整体——局部——整体”的普遍规律。即“从整体出发画处理,不同个性的作者、不

同的画面构成,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在绘画中树立起整体的全局观念,运用“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辩证对比手法,处理上有强有弱、有虚有实、有主有次、有干有湿、有冷有暖,使艺术作品充满具有睿智哲思的形式意味。在作画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对真实的自然进行艺术的加工,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只有作者才是自己的主人,艺术家在自然景物客体面前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与价值观。

作业:

1.欣赏临摹大师的色彩5张 4K

2.画数张小色稿.

3.室外场景写生,4K纸,3幅。

板书设计: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 美术教案 林爱明

1灯彩辉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三、教具学具 (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 (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2台灯造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 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 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三、教具学具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四、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

最新浙美版新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最新浙美版新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飞船等有关航天知识, 学习飞船纸模型的基本造型方法. 2. 通过尝试制作火箭或飞船, 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来美化生活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祖国先进的寒天技术, 知道现代科技的价值.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 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习惯. 教学重点:有创意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飞行器.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自己身边的废物进行加工来表现飞船或火箭.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可乐瓶、纸筒、卡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火箭模型若干件.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谈谈关于宇宙、太空和火箭等,初步了解航天知识和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 2.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观察、讨论、分析飞行器的造型特点和创意点.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火箭的形状特点, 启发学生学习将平面的纸材制作成立体的火箭. 4.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自己身边废弃物的形状和材质,互相启发可以制作飞行器的构思, 进一步拓宽创作表现思路. 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飞行器的创作. 5.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 教师巡视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 6. 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 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 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并提出拓展要求: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太空新的发现、探究新的飞行器制作方法等. 2. 汉字的创意与设计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汉字创意设计的特点, 学习汉字创意设计的方法. 2. 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 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做合理的联想和变形, 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字. 3.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体会创意美术字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学习汉字创意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相关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 1. 感知汉字起源的文化. (1)了解在没有文字之前, 古人的记事方式是结绳记事. (2)欣赏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碎片上的“刻划符号” , 了解最古老的汉字形式. (3)以“车”字为例, 了解汉字的演变. 2. 了解创意美术字的作用. (1)欣赏“车”字的创意美术字,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对汉字进行创意与设计?总结创意美术字的作用. (2)欣赏标志、书籍封面、店面招牌等设计中的创意美术字, 并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创意美术字. (3)欣赏创意美术字, 说一说这些字的“创意”在哪里. 3. 探究创意美术字的设计方法. (1)欣赏“点、照、蝶、火”等字的创意与设计, 小组讨论这些用了哪些不同的设计方法.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年年有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年年有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年年有余”是其主要的精神寓意之一。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各种器物,留下了大量鱼形纹样作品。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设计,更是人们在劳动中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喜悦和愿望。 本课源自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鱼文化历史长卷中鱼纹的变化,唤醒学生对鱼的基本特征变化的把握,对鱼的某些部位进行概括、夸张、象征,从而设计出富有创意的鱼形纹样;同时,本课自然融入生活中的美术学习,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圆形器物,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年级学生在装饰纹样的设计技能上已基本具有了概括能力,但夸张的方法不足,象征的方法只从生活中了解一点点,需要多花时间理解。而对于鱼的认识,又要考虑地域性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传统鱼形纹样的艺术美感及变化,知道中国文字“谐音”的象征用法,懂得圆形纹样的特点。 2、学生能初步运用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设计、绘制出具有童趣的圆形鱼纹装饰。 3、通过对鱼纹的了解、设计和创作,表达心中“年年有余”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运用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对圆形鱼纹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难点:突出圆形鱼纹设计在传统与时尚节点上的新颖性及美感。 四、设计理念与教学亮点 1、给孩子好玩的美术——追求童真。关注学情现状,给孩子真切的表达空间,留下一段师生间生命共同成长的深刻印痕。 亮点一:学生作业的梯度设计,二度创作,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亮点和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变化,不断完善;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和儿童作业的不同美感,对学生的作业,围绕“谁的鱼纹作品最美?”从设计方法、形式美感、心愿寄托上评议、争论,激发学生思维深处的火花。 2、给孩子经典的美术——探究典型。关注学科本位,美术的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底线,突出师生的互动示范。 亮点二:美术课堂上带领学生与经典作品对话:(1)带领学生探究课本中经典的作品年画《连(莲)年有余(鱼)》和彩陶盆上的鱼纹,初步领会象征、概括、夸张的设计方法,这是大多数美术教师的自觉行为。(2)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生活,一句话,让学生情不自禁走进韩美林艺术馆,一句话,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美术的方法。(3)在学生的课堂典型作品上评析,学生的典型作品是美术课堂上始终推着往前走的主题,体现美术教师的引领,一是在构图、线条、形态(样式)上;二是在主题、文化、背景(功能、祝福)上;三是在独特个性变化上。这是美术课堂上教给孩子一生的三个领域。 3、给孩子网状的美术——体现关联。关注跨学科的文化链接,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生活,文化与美术技能巧妙融合。 亮点三:以一个长卷的形式,突出文化关联,把本课的学习融入鱼文化历史长河里,在“年年有余”的历史长卷中,从古代民间艺人的鱼纹,到现代美术大师的鱼纹,到课堂上师生现场生成的鱼纹,到等待未来“年年有余”鱼纹创作的留白,到课堂创作,课外美化生活的延伸,使美术课堂深入浅出,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粗的水彩笔(六支与中国红、青瓷蓝、琉璃黄、水墨黑、长城灰、国槐绿色彩

浙美版三年级下美术教案

浙美版三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1灯彩辉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5、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2台灯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教具学具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016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试卷及答案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48分) 1、宇航员杨利伟于2003 年10 月15 日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 2、“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 年9 月25 日发射升空,成功实施了宇航员的空间出舱活动。“神州九号”也于2012年6月16日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对接。 3、汉字的创意与设计可以用笔画变化、图形取代、字意联想等方法进行创意与设计。 4、常言说“一叶知秋”,人们通过自然界树木花草的形、色变化也能了解季节的变化。 5、刊头设计要围绕版面主题,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6、纸拎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用途与美观。 7、造型时,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表现,必要时可以先画构想草图。抓住表情与姿态来表现出造型的神采。 8、三间色:橙、绿、紫。三原色:红、黄、蓝。 9、创作诗意画时,可以从:主体事物、环境、色彩几个特点考虑。 10、齐白石,号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1、拼贴画是用随意剪或撕的方式创作的形象更有趣,也可以直接剪出或撕出心中的形象。 12、中国彩陶体现了实用和美观的结合。

明亮绚丽,对比强烈,后者简洁明快,色调统一。 14、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连线。(12分)将下列作品与作者连起来。 春江水暖齐白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潘天寿 映日红花别样红吴冠中 清白家风图安徒生 欢舞徐英槐 山水贺天健 三、我是小画家(40分) 学了9课《四季歌》,请你以“铅笔”为主要作图工具,创作一幅季节画。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48分) 1、宇航员杨利伟于年月日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 2、“神舟七号”飞船于年月日发射升空,成功实施了宇航员的空间出舱活动。“”也于2012年6月16日成功发射。并与“”对接。 3、汉字的创意与设计可以用、、等方法进行创意与设计。 4、常言说“一叶知秋”,人们通过自然界树木花草的、变化也能了解季节的变化。 5、刊头设计要围绕,做到、。 6、纸拎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与。 7、造型时,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必要时可以先画。抓住与来表现出造型的神采。 8、三间色:、、。三原色:、、。 9、创作诗意画时,可以从:、、几个特点考虑。 10、齐白石,号,人,在、、、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1、拼贴画是用随意或的方式创作的形象更有趣,也可以直接或心中的形象。 12、中国彩陶体现了和的结合。

最新2018年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三、教学重难点:

2015新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

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最新2019年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美版)小学美术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简析 浙美版第五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6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中国民间玩具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想象画的作画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蜡笔、水彩笔等工具来表现内心世界形象。 2.学习初步的观察形象,描绘形象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4.了解拓印画的制作方法,掌握简处理方法。 5.进行纸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6.进行泥工制作,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想象力、概括力。 7.欣赏儿童熟悉的卡通画,提高鉴赏能力。

最新2018年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

1、五彩的烟花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五彩的烟花》为题,意在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放烟花的习俗,表现烟花灿烂辉煌的瞬间。教材选择以油画棒或蜡笔(这两种作画工具学生可自由选择,以下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写油画棒这种作画工具)和水彩涂色相结合为主的作画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作画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能力和良好习惯。教材中提供了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作画步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基本技巧;提供了张凭《忽报人间曾伏虎》的国画作品,让学生领略画家对烟花的感受;四幅烟花照片和两幅学生作品都表现得色彩夺目和富有情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知识,为他们的创作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 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烟花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激趣。 (1)学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 (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很美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2.欣赏。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并说明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

图等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 3.指导。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用水彩涂底色,涂满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过程。 4.创作。 (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画想象中的烟花)。 (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 (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5.小结。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6.拓展。 (1)举办烟花主题日活动:开展烟花组画、壁画等展示活动,讲有关烟花的故事或进行看图写话和读文画图比赛。 (2)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 2、我的老师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老师”这个主题,教学活动重在启发学生观察、记忆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形象特征,将表现性绘画融入到师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将激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语言的交流、心灵的对白、细节的把握将再次勾勒师生学习生活的直观画面。教学中我如下安排:引导记忆——学习讨论——提供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上课前讲发生在某位教师(或者是自己)身上的

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灯彩辉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5、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2台灯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教具学具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 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出细节的美。 (2)注意:制作中注意安全和教室的卫生。

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一、年段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经过几学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绘画实践经验,对美术课兴趣浓厚。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是教学内容有许多是纸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卫生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学用的资料图片不是很充分。手工课和欣赏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每一节美术课都给学生带来欣喜。 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简析:整册教材分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绘画课重视绘画知识,技能的传授,工艺强调实用性原则。 (二)以造型部分为主,其实部分为辅,力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美术工具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在活动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二)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美术活动;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以知道观察入手,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细腻的情感.以课本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带领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6、图案的设计(适度的夸张和概括),图案具有美感。 7、绘画及工艺作品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及艺术感染力。 8、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措施 1.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浅显易学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通过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新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_含教材分析总结

新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 .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 .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 1 100 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 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 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四、教学设计(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六年级美术下册6会动的画教案2浙美版

第六课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例外原理,选择适合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持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胜利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板书:会动的画”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持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持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例外,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秒内不会消失。 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持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严重,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奥秘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纤细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

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福州市乌山小学儒江名城港湾分校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美术学科第六册 电 子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班级:三年(1、3)班 执教者:卓苗苗 2015 年 3 月

课题1、灯彩辉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 (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

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灯具的材料。 (教师)彩灯、录像。 教学过程 1、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学生提出有关创作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提示注意点:设计图完善;材料的优化组合;创意;安全、时间控制等(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彩灯)。 2、交流作品,展示创意。 (1)学生展示作品。 (2)分析作品的创意。 (3)教师总结评价。 3、修改作品,力求完善。 (1)根据原有的设计做相应的修改。 (2)思考:怎样使彩灯漂亮起来? 4、举办展览,拓展主题。 (1)收集一些谜语挂在灯上。 (2)灯谜会,学生观摩、猜谜。 (此活动可以与班队、儿童节等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再独立安排一课时,看情况而定。)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茶香四溢》教案浙美版(最新版)教学内容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茶香四溢》教案浙美版(最新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初步交流。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深入探究。 (1)分组讨论。 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

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六年级下册(浙美版)美术教案

1 / 36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浙美版)下册教案 第一课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车,了解不同种类车的装饰特点,并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和作用。 2.会用一种装饰设计方法进行车身装饰设计。 3.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懂得“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设计而更美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车辆的装饰特点,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难点:车辆装饰有创意,能清晰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纸盒或硬纸板、剪刀、彩色笔。 (教师)汽车车身装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教学过程 1.关注车身装饰。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经过车身装饰的汽车图片。 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汽车图片有什么感觉? (2)学生交流并总结:颜色、图案、内容吸引眼球。 2.赏析车身装饰。

2 / 36 (1)请学生谈谈在生活中看到汽车车身装饰的例子。 (2)教师提问:汽车车身装饰有哪些类别? 学生列举,教师总结,结合课件图片深入了解。 ①广告(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多数出现在公交车或企业店铺专用车上。 ②城市形象色彩与标识:集中体现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 ③个性图案:多数出现在私家车特别是越野车上。 (3)深入认识车身装饰的作用和意义。 ①传媒意义。例1:对一集装箱车车身装饰广告进行分析。(哪些人、多少 1人看到了车上的广告?如果你看到了有什么想法?) 例2:公交车公益广告。2008年,一款红黑色相间、车身布满京剧脸谱的公交车将投放在奥运场馆和媒体村的运营中。(哪些人会看到这辆公交车?看到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②彰显个性与情感。 例3:某一私家车上粘贴的国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 例4:某一跑车上喷绘的猎豹纹所展现的力量感与速度感。 ③统一和谐的美。 例5:杭州市“游2”公交车的古典造型分析。 例6:杭州市出租车的统一色彩分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地有特色的车身装饰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