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与养生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与健康管理

中医养生与健康管理
汤粥茶饮:调理肠胃,促进消化吸收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以免影响身 体健康
运动养生
太极拳:舒缓柔和,适合老年人 八段锦: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 瑜伽:身心合一,适合女性 慢跑:有氧运动,适合年轻人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针灸推拿的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关节疾病、神经疾病等 针灸推拿的注意事项: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导致伤害
预防疾病的意义:减轻家庭和社会负 担,提高社会生产力
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管理有助于预防 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健康管理可以提高工 作效率,减少因健康 问题导致的请假和误 工
健康管理可以改善睡 眠质量,提高精神状 态
健康管理可以增强免 疫力,减少生病次数 ,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延长寿命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充 足睡眠、心理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金、木、 水、火、土
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 金
相克:金克木、 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 金
养生理念:根据 五行相生相克原 理,调整人体五 脏六腑的平衡, 达到养生目的。
脏腑调理
脏腑是人体生理 活动的中心
脏腑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
脏腑调理的目的 是保持脏腑平衡 ,促进身体健康
健康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生活 方式、饮食习惯、运 动习惯等
评估方法:问卷调查 、体检、实验室检查 等
评估目的:了解个人 健康状况,预防疾病 发生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 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 康管理方案
个性化健康指导
健康评估:根据个 人健康状况进行评 估

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

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
中医养生保健与健 康管理
作者: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实践
05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02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与实践
04
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关系
06
个人健康管 的理念与实践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调理:控制饮食 ,避免高糖、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多吃 蔬菜、水果、粗粮等
药物调理: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中药调理 身体,如黄芪、山药 、枸杞等,辅助降糖
冠心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少 吃油腻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 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养生保健: 通过饮食、运动 、心理调节等方 式,保持身体健 康,预防疾病
健康管理:通过 定期体检、健康 咨询、健康教育 等方式,及时发 现并预防疾病
结合方式:将中 医养生保健与健 康管理相结合, 形成全方位的健 康保障体系
优势:充分发挥 中医养生保健和 健康管理的优势 ,提高健康水平 ,降低疾病风险
启示:个人健康管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 企业等。
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和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预防 疾病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个人健康状况和 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健康管理策略
饮食养生原则
平衡膳食:合 理搭配食物, 保证营养均衡
适量饮食:控 制饮食量,避 免过饱或过饥
定时饮食:按 时进餐,保持 良好的饮食习 惯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
1.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是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食物。

例如,多
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过食辛辣和油腻食物,平衡五味的摄入,保持适度的饮食。

2. 良好的作息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早睡早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
自愈能力。

3. 运动与调理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根据自身体质和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锻炼,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4. 心理调节
情绪的波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5. 中医草药调理
中医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可以选择一些中医草药进行调理。

然而,在使用中医草药之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运动、心理和草药调理等多个方面,促进身体的健康。

然而,在实施中医养生策略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是不同的。

健康管理与养生手册范本

健康管理与养生手册范本

健康管理与养生手册范本尊敬的读者:欢迎您阅读本《健康管理与养生手册范本》,本手册旨在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知识和养生方法,帮助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以下是本手册的详细内容:一、健康管理的重要性1. 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意义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身体和心理进行全面的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实现身心健康的完美平衡。

2. 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全面关注身体、心理、社交和环境等因素,维护整体健康。

(2)科学性:依据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避免盲目和不合理的健康行为。

(3)个性化: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

(4)持续性:健康管理需要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习惯。

二、养生方法与技巧1. 合理膳食(1)均衡膳食: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保证身体所需。

(2)健康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高盐、高糖食品。

(3)戒烟限酒:尽量戒烟,限制饮酒量,避免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适度运动(1)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2)坚持运动: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3)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进行热身活动,避免过度运动和受伤。

3. 积极心态及压力管理(1)保持积极心态:乐观、开朗的情绪有助于调节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

(2)学会放松:使用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保持身心愉悦。

(3)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快乐和困扰。

4. 合理用药与预防疾病(1)遵医嘱用药:在患病时,遵循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按时按量用药。

(2)预防常见疾病: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健康管理的常见问题解答1. 健康管理是否适用于每个人?是的,健康管理适用于每个人。

健康养生与健康管理知识点

健康养生与健康管理知识点

健康养生与健康管理知识点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和健康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健康养生与健康管理的知识点。

一、饮食健康饮食是维持健康的基础,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应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糖、高盐食物。

此外,保持适量的饮水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和心血管的健康。

三、合理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力下降、免疫力减弱、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获得更好的睡眠,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确保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

四、心理健康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培养兴趣爱好等来改善心理状态。

五、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检,人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定期体检可以包括常规的身体检查、血液检测、视力听力测试等。

六、避免不良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抽烟和酗酒等习惯不仅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还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我们应该养成勤洗手、保持环境整洁、咳嗽打喷嚏时遮挡口鼻等习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八、管理压力生活中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管理压力。

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瑜伽等,以减轻压力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饮食多样化:摄入各种不同颜色、口味、营养成分的食物,保证全面的营养摄入。

- 温热饮食:多选择温热的食物,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以促进消化和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过度节食,以维持体内的平衡。

2. 调节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养生者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协调。

以下是一些建议:-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神。

- 合理工作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适时休息,放松身心。

- 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质量。

3. 调适情绪情绪的不良调节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养生注重情绪的平衡和调适。

以下是一些建议:-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情绪释放方式。

- 调适情绪:遇到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音乐欣赏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4. 中医养生技术中医养生还包括一些特定的养生技术,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这些技术通过刺激或调整身体的经络、穴位、气血等来促进健康。

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中医养生技术。

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策略是一种简单且无法确认的方法,它强调了合理饮食、调节作息、调适情绪以及使用中医养生技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改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并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

健康管理与健康养生

健康管理与健康养生

健康管理与健康养生在人类的生命中,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长短。

而健康管理和健康养生也就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健康管理?又该如何进行健康养生呢?一、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和干预措施来保证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早期防治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过程。

健康管理包括五个环节:健康档案管理、个体健康评估、预防性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和康复管理。

1. 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健康档案管理。

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通过建档、建卡、建表、建册,逐步建立完备的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该包括个人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用药史、体格检查指标、慢性病患者随访记录、预防接种史、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等信息。

2. 个体健康评估健康管理的第二个环节是个体健康评估。

面对不同的人群,在随访中运用各种评估工具,如健康问卷、生活质量测量工具、营养评估等,进行健康评估,明确患病风险和健康问题,在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疾病预防中提供科学依据。

3. 预防性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的第三个环节是预防性健康干预。

通过个体化的、全方位的健康干预方案,针对个体和不同人群进行预防和干预,主要包括干预人群:心理干预、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特定疾病防治干预、生活习惯干预、免疫预防、健康教育等。

4. 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的第四个环节是慢性病管理。

调查数据发现,绝大多数死因是由于慢性病导致的,所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慢性病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目标是控制慢性病恶化,降低病因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5. 康复管理健康管理的第五个环节是康复管理。

针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疾病康复后的追踪、康复效果的评估等进行管理,通过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达到提高康复管理水平的目的,改善康复效果,降低出院后的再住院率。

二、健康养生的技巧1. 合理膳食健康养生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合理膳食。

中医健康管理及膳食养生原则

中医健康管理及膳食养生原则

中医健康管理及膳食养生原则
中医健康管理和膳食养生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因此,保持健康需要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化、昼夜温差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2.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因此。

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式来调节阴阳平衡。

3.形神共养:中医认为形体和神志是相互关联的,需要同时进行调养。

其中,饮食是形神共养的重要手段之
4.饮食有节:中医认为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导食或偏食。

同时,食物要多样化,搭配合理,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

5.因人制宜:中医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饮食计划和养生方案。

6.食药同源: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治疗作用,因此,在饮食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具有药食同源作用的中药材或食材,以增强养生效果。

7.重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

是后天之本,因此,在饮食中需要特别重视睥胃的调养,以保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

8.注意饮食卫生:中医认为饮食卫生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因此,需要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总之。

中医健康管理和膳食养生的原则是综合性的、个性化的,需要综台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等。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材、适当运动等方式
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制表:审核:批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 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 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 、“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 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 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 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 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两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5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包 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 、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二)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6
5
7
从中医角度提出的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 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
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
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儒家养生 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 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




《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现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 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 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 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养生学 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 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 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 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恰如《易•系辞下》所说: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这种居安思危, 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13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14
寿命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最终到死亡,其间所生存的时间。以年 龄来衡量。
气数

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寿限。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15日,一年24气。


相当于脏腑使用的有效期。
木桶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
“每周剧烈运动一次,可以延长一天的寿命。”
东方:生命在于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保健重点的差异:
西方:重视形体训练。 东方:重视调形、调吸、调意的统一,重视身心的统一。
(二)中医学的养生保健体系

悠久的简史 独特的理论体系 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如精神养生、环境养生、起居作 息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 娱乐养生、浴身保健、保健针灸按摩以及药物养生等。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和合中庸 强调圆通

3、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

周易与中医养生
《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 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 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 化称之为“变易”。 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 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因而,《 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 了解了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 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周易》称此为“简易 ”。

据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2002年 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21万人,平均百万分之33.39。

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5年去世时133岁;四川青城
山采药道人李青莲去世时154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 年161岁;日本有个叫满平的,长寿242岁,妻221岁,儿 196岁,儿媳193岁,孙子151岁,孙媳138岁。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 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 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 八,则齿发去。
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
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 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 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16
衰老

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
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
”。儒家着重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以人为形
、气与心一体的三相之有机体。心乃意识层,形、气为非 意识层。儒家养生是为了训练道德实践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养生思想形成。孔子提出了“知者 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
杂家的养生思想

1、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
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 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
老龄化
科学基础
健康
预防干预
处于 低危险 状态 进入 疾病危 险状态 发生 早期 改变 出现 临床 症状 疾 病
疾病
不 同 的 预 后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1、规律,通过
一定的方法,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 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日常养生保健活动 。
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
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毕其数”。并指出,长寿 之“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 去害”(《吕氏春秋尽数》),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 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
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
平安、无奔波、无大的曲折合病灾,才能寿终正寝。 坐化与老化是理想的终结方式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
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
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
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慢性病的病因
环境因素 (膳食、生活方式) 遗传易感性

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吕氏 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 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
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
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 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 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 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故凡养生,莫若知 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 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
健康管理与养生
2015年12月26日
1
一、健康与养生

(一)什么是健康?
(二)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三)人到底能够活多久?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五)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2
(一)什么是健康?
3

无病即健康
健,强壮有力,康,安宁安乐。健康,包括身心
5
8

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双耳聪敏、声音洪亮、牙齿坚固、
食欲正常、腿脚灵便、形体壮实、面色红润、
须发润泽、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均匀。

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9
(三)人到底能够活多久?
10

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 生于清康熙十六年,死于民国二十二年(1677-1933),享 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 居,一直到去世。

狭义的养生:春季养肝,呵护阳气的生发。
2、养生的目的

(1)以尽天年 (2)健康地活着 (3)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4)创造美好人生、成功人生 中医养生不否定立志、奋斗;不强调与世 无争;不主张消极的人生。
(一)东西方养生保健的差别

1、保健观念的差异: 西方:生命在于运动。

11
天年的科学依据

1、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动物的寿命期约是其生长期的5至7 倍。人的生长期为20至25年,那么自然寿命应该是100至170 岁。 2、有科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约相当于它的性成 熟期的8至10倍,人的性成熟期是14至15岁,据此推算,人 的自然寿命应该为110至150岁。 3、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来分析,人类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是 50次,而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 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 是120年。 4、人的怀孕期平均为266天,以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 或组织的变异时间推算,人的自然寿命的最高点为167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