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传染病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我在学习传染病过程中,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了新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接触;定期清洁和消毒居住环境;戴口罩等等。
这些简单的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其次,及时报告和隔离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报告对于防止传播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曾经接触过有传染病的患者。
同时,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隔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隔离患者,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保护他人的健康。
再者,加强个人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说“疾病来自于细菌,健康源自于科学”,所以加强个人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非常关键。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病因、病症和传播机制,可以更好地防控传染病。
最后,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防控不仅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心个人的健康,也要关心他人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卫生规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人。
通过学习传染病,我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强调个人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个人的预防意识和措施,在疫情暴发和流行期间,及时报告和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加强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保护他人的健康。
只有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全社会的健康。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篇一:医院感染培训心得体会 (2) - 副本医院感染岗位培训心得体会在我们院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医院感染岗位培训。
听到来自各地院感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真正懂得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对院感工作的价值观。
三天的院感年会,每一个专家的授课都是那么生动令人受鼓舞。
在精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院感前辈对院感工作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以及他们对院感工作的那种责任感,那种严谨,执着和热情。
这也使我对院感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如李六乙老师的讲课,都是他亲自工作的体会,为了控制医院感染推动手卫生他跟大家作了真实的榜样。
接下来一周理论的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对院感工作细细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我们的老前辈史广鸿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开始讲,我知道到了医院感染科职责及任务,知道了自己今后怎样开展工作。
也是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周的学习是那么的短暂,我知道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那么少,让我对医院感染产生深深的敬畏。
如:血液传播的艾滋并梅毒、SARA、事件等等,诸多实例的讲述,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和干预、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不知不觉中一周的理论学习结束了,我又来到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实践培训,谢主任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前辈,有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她把省立医院院感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从书面到实例,从实验室到临床,从普通科室到重点部门,从大气候到小环境,把院感管理检查及监测讲得全面透彻,让我们对院感管理更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培训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外源性感染的预防,而且要加强内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掌握了判断院内感染的原则,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防范措施,控制院感大的爆发。
院感专家和老师们还带领我们参观聊重点科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新生儿室、重症医学监护科等重点科室,老师将这些科室的流程、布局、管理重点、监测内容一一讲解,并和大家互动,指导我们如何监测、如何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还带领我们下到:妇产科、肿瘤科、干部病房等临床科室进行实地检查,从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到院感病例的上报,从手卫生到环境学监测,从消毒隔离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讲解和指导,让我们真正地掌握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学科。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流行病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疾病的传播和防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行病学告诉我们,疾病的传播是有规律可循的。
疾病的传播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人群的行为、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也告诉我们,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疾病的传播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公安人员、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努力着,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流行病学也告诉我们,预防胜于治疗。
在疾病的防控中,预防措施比治疗措施更加重要。
只有在疾病还没有爆发之前,我们才有机会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避免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流行病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的传播和防控进行研究,更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们需要认真
学习和了解流行病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篇一:医院感染培训心得体会 (2) - 副本医院感染岗位培训心得体会在我们院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医院感染岗位培训。
听到来自各地院感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真正懂得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对院感工作的价值观。
三天的院感年会,每一个专家的授课都是那么生动令人受鼓舞。
在精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院感前辈对院感工作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以及他们对院感工作的那种责任感,那种严谨,执着和热情。
这也使我对院感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如李六乙老师的讲课,都是他亲自工作的体会,为了控制医院感染推动手卫生他跟大家作了真实的榜样。
接下来一周理论的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对院感工作细细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我们的老前辈史广鸿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开始讲,我知道到了医院感染科职责及任务,知道了自己今后怎样开展工作。
也是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周的学习是那么的短暂,我知道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那么少,让我对医院感染产生深深的敬畏。
如:血液传播的艾滋并梅毒、SARA、事件等等,诸多实例的讲述,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和干预、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不知不觉中一周的理论学习结束了,我又来到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实践培训,谢主任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前辈,有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她把省立医院院感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从书面到实例,从实验室到临床,从普通科室到重点部门,从大气候到小环境,把院感管理检查及监测讲得全面透彻,让我们对院感管理更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培训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外源性感染的预防,而且要加强内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掌握了判断院内感染的原则,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防范措施,控制院感大的爆发。
院感专家和老师们还带领我们参观聊重点科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新生儿室、重症医学监护科等重点科室,老师将这些科室的流程、布局、管理重点、监测内容一一讲解,并和大家互动,指导我们如何监测、如何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还带领我们下到:妇产科、肿瘤科、干部病房等临床科室进行实地检查,从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到院感病例的上报,从手卫生到环境学监测,从消毒隔离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讲解和指导,让我们真正地掌握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2)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2)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比如医学、农业和环境。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的学科,通常用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病毒和传染病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的感想如下:病毒学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其特点是不具备细胞结构,只有DNA或RNA以及一些蛋白质。
病毒可以感染生物体的细胞,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并传播至其他细胞,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对于防治疾病、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最近几年,人类面临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病毒威胁,比如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COVID-19等。
这些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给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瞭解这些病毒及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等对于快速响应和控制突发疫情、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至关重要。
病毒学的进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而且疫苗研究也在加速推进。
例如,在COVID-19爆发初期,病毒学领域的科学家就迅速开展了大量研究,破解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成功开发了多个疫苗,实现了快速响应和控制疫情的目标。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传播及控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疫情的传播规律以及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而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例数以及遏制疫情的传播。
流行病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及公共卫生的认识,有助于改善生活、加强卫生保健工作。
例如,在COVID-19疫情之初,流行病学家调查了疫情的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问题,发现口罩、手卫生等措施对于阻断病毒传播非常有效,这些策略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种标准措施,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对抗病毒和传染病最基础、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面对疫情的持续流行和变异,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加强科学研究和防控措施,共同应对这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病毒,似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当年的SARS,今日的COVID-19,人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个看似微小却又强大的敌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也有了一些关于病毒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让人不禁为其惊叹。
病毒借助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只需几秒钟的时间,便能实现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
我们的健康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同时这种快速传播速度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其次,病毒的隐蔽性让人感到无奈。
很多人患病后,并不立即出现症状,这时候病毒已经在悄悄传播。
而一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症状,这让我们更难察觉到病毒的存在。
同时,病毒也使得我们更加重视个人卫生。
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另外,病毒还提醒我们要加强免疫力的建设。
好的免疫力可以提高我们的抵抗力,使我们不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适量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重要的是,病毒在这次疫情中展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团结和力量。
全球各国和国际组织紧密合作,共同抗击病毒。
医生、护士、科研人员等一线工作者日夜奋战,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人类的健康。
许多平凡的人们也在自愿配合隔离、减少外出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都展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通过对这次病毒的观察和思考,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和科学是人类抗击病毒最有力的武器。
当我们团结一致,相信科学、听从专业指导,并采取恰当的防控措施时,我们就能战胜病毒,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疫情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痛苦和困难吗?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逆境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奉献和无私,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地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用行动书写抗疫的篇章吧!(完)。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学号: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地一个关于艾滋病地电影.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地病.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地疾病.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地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地了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地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病毒引起.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地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地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地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地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地载体.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地机会,从而感染其它地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地潜伏期平均为年至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地,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地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地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地起源应该是在非洲.年地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地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地研究.他地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地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地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年月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例艾滋病病人地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地正式记载.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年,一位到中国旅游地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地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地高度重视.其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地健康和社会地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地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年月日宣布自年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年间全球累计有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万人死亡.到年底,全球共有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人,另有万人死于艾滋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地了解地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地共识.年,全球防治艾滋病地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地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地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地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地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万,比年下降了万;因艾滋病死亡地人数为万,比年下降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地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地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地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地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地"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这些,只能算是我对病毒(主要是病毒)地一个初步了解.后来,真正对病毒学以及流行病学产生兴趣是高考完地那个暑假,因为无聊就在上看了一个叫《病案追踪(在行动)》地电视剧.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设置地“行动组”展开.行动组成员都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专家.这个精英小组通过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地调查,层层剖析,追本溯源,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通过“侦”、“检”、“消”、“防”、“救(治)”地艰苦努力,最终使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保护公众地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这部电视让我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当时高考填志愿已经结束了地话,我可能现在就不是生命科学院地学生而是公共卫生学院地学生了.刚刚进校地那些天,我一直很郁闷,因为自己选地专业好像不学流行病学,这让我很失望,使我一度想转专业.后来上生命科学进展课,曾亚川老师来讲“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研究”,我才知道学生命科学也有病毒学这个方向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时,曾老师是从“病毒传染病爆发地例证”、“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方法”、“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来讲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留给我映像最深地是老师讲地病毒传染病爆发地例证,有甲型流感病毒、沙士病毒和病毒三个例子,分别从它们地发现、爆发记录、在历史发展中地进化以及危害讲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型流感病毒,年病毒被分离,年首次在人类中被分离,但目前从人类分离地都属于禽源.历史上甲流有次爆发记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从俄国发现,当年月传到西欧,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大多数地区流行呈个波,第波死亡率最低,第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型是当时大流行地最可能地病原体.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此次流行地首发于年月美国东部,年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地瘟疫,造成地死亡总数估计约万人.关于这次大流行地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流感病毒引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称为甲型),月传播到全国,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型病毒出现后,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称为甲型).传播路线与型相似,~年波及全球,低于型.病毒出现后,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年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株属于甲型,但有株与猪型病毒()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型和猪型地混合流行.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型为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新甲型()地出现和流行;年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地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型,年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行主要发生在~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新甲型出现后,甲型并未消失,出现甲和甲在人群中并存地局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沙士病毒,为冠状病毒,年造成全球非典灾难.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地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地嗜性.年非典爆发后,科学家对病毒地病毒前体进行了寻找和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分离出地一株样病毒基因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这种样病毒与人类病毒竟有%地同源性.而生物进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一旦病毒选择了最高级地动物人类,也就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比人类低地哺乳动物.而且从进化学地角度看果子狸地样病毒比人地病毒更古老,说明病毒最早不是存在于人类,动物病毒是人类病毒地前体.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地现象,动物地样病毒比人类地病毒要多个核苷酸,这个核苷酸只有在广州月份发现地早期地一位非典患者身上地病毒有,以后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越南、香港、北京、山西所有流行区域地病毒都缺失了这一段.由此可推测,病毒在不断地变异,以适应人类生存地环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病毒长期存在动物体内而过去没有感染给人类.可以作一个假设:由于病毒变异经过了某个临界点,慢慢地变得可以传染人,而人最初地传染也不是很严重地,或者是它地传播速度并不强,只有少数可以传播,大多数不能传播.后来病毒变异后缺失了那个片断,这时候病毒就变得厉害,就具有了人传染人地能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上面地几个例子可以看到,病毒真地是个很强悍地东西,那么小地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地东西居然可以摧毁比它高等很多很多倍地生物体.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矛盾地组合体,利弊共存.最新地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在人类地进化中扮演了非同寻常地重要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地生殖.如果没有病毒,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也不可能进化得这么高级,因为病毒地具体作用是在子宫中帮助建立胎盘,这对于维持人类和高级生物地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是至关重要地.人和高级哺乳动物地中含有一些病毒地基因,这是病毒输送自己地基因到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地结果.这种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地细胞和高级生物地细胞地进化,这样地病毒是母亲地“小帮手”,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人类地进化和高级哺乳动物地产生.导致疾病地病毒,很多只是在暴发感染地极短时间内在人体内生存,而其他少量地病毒变体则在人体内呆较长时间.这样地病毒并不引起症状,而且可以随着宿主一道进化.例如,一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地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中地组成部分. 这些是一些病毒地残余,它们在很古老地年代就以自己地方式进入哺乳动物地染色体,如今基因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地基因组成部分.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地基因可能在某种地方适当地帮助了胎盘地功能,因为它们在胎盘组织中起到了高水平地开关转化作用.人体和生物体是一个非常排他地系统,但为什么母亲体内地免疫系统不排斥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于子宫内地胎儿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某种因素在制约着母亲地免疫系统使其不排斥胎儿.现在,研究人员证明基因能调节或控制胎盘地形成,于是推论这种病毒基因在进化地过程中也许同样有通过调节胎盘地功能而阻止母亲地免疫系统排斥胎儿地作用.也就是说,当没有外来因素(病毒)阻止基因起作用时,基因就能保证胎盘地形成,从而让受精卵植入,同时能防止母体地免疫系统排斥胚胎. 病毒地传送系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脊椎动物能直接从病毒那里遗传多种基因,而病毒也可以轻易地把这些基因输送到人地细胞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复制地地酶系统也可能来自病毒.这是由病毒自然特点决定地,即它们能迅速改变自己,当新地复杂地生物将要被创造出来时,病毒能给较高级地细胞提供一种迅速地定位能力.而且,如今已经成为哺乳动物染色体中永久性固定物质地要比环境基因地进化快得多,所以,病毒也可能是其宿主(人和高级哺乳动物)进化中一种巨大地创造性力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对人类而言,病毒地很多秘密都还是以前未知地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也许以后我不一定能够从事关于病毒学研究地工作,但对病毒学地兴趣是不会改变地,.选择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我想我不会后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3)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3)
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病毒和防治传染病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它们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研究和掌握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其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染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毒的传播规律和防治方法,切实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其次,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培养我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
病毒和传染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而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健康卫生问题,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打疫苗、避免接触病毒源,从而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总结,它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
当现代社会面临病毒和传染病的危害时,我们需要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每个人都有义务积极参与病毒研究和传染病控制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这些学科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更好地切实掌握病毒的防控方法,保障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同
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病毒研究和传染病控制工作中来,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学号:1042041109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电影。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的病。
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
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
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的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以上这些,只能算是我对病毒(主要是HIV病毒)的一个初步了解。
后来,真正对病毒学以及流行病学产生兴趣是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因为无聊就在PPS上看了一个叫《病案追踪(CDC在行动)》的电视剧。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设置的“CDC行动组”展开。
行动组成员都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
这个精英小组通过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层层剖析,追本溯源,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通过“侦”、“检”、“消”、“防”、“救(治)”的艰苦努力,最终使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这部电视让我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当时高考填志愿已经结束了的话,我可能现在就不是生命科学院的学生而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了。
刚刚进校的那些天,我一直很郁闷,因为自己选的专业好像不学流行病学,这让我很失望,使我一度想转专业。
后来上生命科学进展课,曾亚川老师来讲“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研究”,我才知道学生命科学也有病毒学这个方向的。
当时,曾老师是从“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方法”、“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来讲的。
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师讲的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有甲型流感病毒、沙士病毒和HIV病毒三个例子,分别从它们的发现、爆发记录、在历史发展中的进化以及危害讲起。
甲型流感病毒,1933年病毒被分离,1997年H5N1首次在人类中被分离,但目前从人类分离的H5N1 都属于禽源。
历史上甲流有6次爆发记录:1.1889~1891年大流行;1889年5月从俄国发现,当年10月传到西欧,1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40%~50%。
大多数地区流行呈3个波,第1波死亡率最低,第3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3型是当时大流行的最可能的病原体。
2.1918~1920年大流行;此次流行的首发于1918年1月美国东部,1918年4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
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的死亡总数估计约2000万人。
关于这次大流行的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Hsw1N1(H1N1)流感病毒引起。
3.1957~1958年大流行;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2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H2N2(称为甲2型),3月传播到全国,4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
H2N2型病毒出现后,H1N1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4.1968~1969年大流行;1968年7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H3N2(称为甲3型)。
传播路线与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低于H2N2型。
H3N2病毒出现后,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5.1976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1976年1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6株属于甲3型,但有5株与猪型病毒Hsw1N1(H1N1)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3型和猪型的混合流行。
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3型为轻。
6.1977年新甲1型(H1N1)的出现和流行;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的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1型,1977年7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主要发生在8~20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
新甲1型出现后,甲3型并未消失,出现甲1和甲3在人群中并存的局面。
沙士病毒,为冠状病毒,2003年造成全球非典灾难。
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
03年非典爆发后,科学家对SARS病毒的病毒前体进行了寻找和研究。
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分离出的一株SARS样病毒基因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这种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竟有99.8%的同源性。
而生物进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一旦病毒选择了最高级的动物人类,也就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比人类低的哺乳动物。
而且从进化学的角度看果子狸的SARS样病毒比人的SARS病毒更古老,说明SARS病毒最早不是存在于人类,动物SARS 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动物的SARS样病毒比人类的SARS病毒要多29个核苷酸,这29个核苷酸只有在广州2月份发现的早期的一位非典患者身上的SARS病毒有,以后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越南、香港、北京、山西所有流行区域的病毒都缺失了这一段。
由此可推测,病毒在不断的变异,以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SARS 病毒长期存在动物体内而过去没有感染给人类。
可以作一个假设:由于病毒变异经过了某个临界点,慢慢地变得可以传染人,而人最初的传染也不是很严重的,或者是它的传播速度并不强,只有少数可以传播,大多数不能传播。
后来病毒变异后缺失了那个片断,这时候病毒就变得厉害,就具有了人传染人的能力。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到,病毒真的是个很强悍的东西,那么小的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东西居然可以摧毁比它高等很多很多倍的生物体。
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利弊共存。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在人类的进化中扮演了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殖。
如果没有病毒,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也不可能进化得这么高级,因为病毒的具体作用是在子宫中帮助建立胎盘,这对于维持人类和高级生物的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和高级哺乳动物的DNA中含有一些病毒的基因,这是病毒输送自己的基因到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结果。
这种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的细胞和高级生物的细胞的进化,这样的病毒是母亲的“小帮手”,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高级哺乳动物的产生。
导致疾病的病毒,很多只是在暴发感染的极短时间内在人体内生存,而其他少量的病毒变体则在人体内呆较长时间。
这样的病毒并不引起症状,而且可以随着宿主一道进化。
例如,一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它们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NA中的组成部分。
这些ERV 是一些病毒的残余,它们在很古老的年代就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如今ERV基因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的基因组成部分。
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ERV的基因可能在某种地方适当地帮助了胎盘的功能,因为它们在胎盘组织中起到了高水平的开关转化作用。
人体和生物体是一个非常排他的系统,但为什么母亲体内的免疫系统不排斥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于子宫内的胎儿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某种因素在制约着母亲的免疫系统使其不排斥胎儿。
现在,研究人员证明ERV基因能调节或控制胎盘的形成,于是推论这种病毒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也许同样有通过调节胎盘的功能而阻止母亲的免疫系统排斥胎儿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没有外来因素(病毒)阻止ERV基因起作用时,ERV基因就能保证胎盘的形成,从而让受精卵植入,同时能防止母体的免疫系统排斥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