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O年某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 J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0 , 】 2 55 0 4
() 4 -5 . 8: 51 0 1
[】 黄 怀 , . 压 氧 治疗 突 发性 耳聋 的研 究 进展 [ . 全科 医 3 古菁 高 J 中国 】 学 , 1, (3:53. 2 01 1) -8 0 5 3
根 据 相 关 文 献 报 道 , 日本 每 年 的 新增 突 发 性 耳 聋 发 病率 为 】
8 1/ 万 人 l美 国大约 为1/0  ̄ 31 0 11万人 ;奥地 利和德国达到2/0 01万人 ;
从全 世界来 看发病率 在5 2/0 人左右 。我国 正处 于经济 文化不 断  ̄ 01万 发展 中 ,而突发性耳 聋的病 例也有所增加 ,且 呈现年轻化趋势 。 目前 认为 可能的致病 因素包括 :血管病变 、内淋 巴水肿、病毒感染 、迷 路 膜破 裂或上述诸 因素 的联 合。其 中血管病变在 突聋发病机制被大 多数 人认 可 。推 测其病理生理机 制为 ,病理性血管 内红细胞凝 聚- 液粘 1 血 度增 加- 流速度下降. 血 缺氧. 渗透性增加 、组 织水肿 、血液浓 缩、小血
【 要】 目的 分析 南京 市 江宁 区 2 1 法 定报 告 传 染病 的流 行情 况 ,为制 定 传染 病 防治对 策提 供科 学依 据 。方法 对 南京市 江宁 区 2 1 摘 00年 00 年 法 定报 告 传染 病疫 情资料 进行 统 计分析 。结果 2 1 年 南京市 江宁 区共报告 传 染病 l 种 ,报告 发病数 16 ,报告 发病率 为 1721 00 3 3 5例 4. 0 /
2 . 良反应 3不
状 态。另外 ,巴曲酶还 能够 通过降解纤维蛋 白原改善耳膜组织小血 管 的痉挛 ,增加 内耳血 管的血流量 ,减少炎性反 应渗出 ,增加 内耳组 织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一、引言结核病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流行态势和流行特征对于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范文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篇一一、引言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全国结核病的流行情况,防控结核病的传播,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我国进行了全国性的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本次报告依据的是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以下将详细报告此次调查的情况及结果。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年龄段的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发病情况、治疗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生活环境等。
三、调查结果1. 结核病发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全国结核病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差异。
其中,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同时,我们发现,老年人和青少年是结核病发病的主要人群。
2. 结核病治疗情况在已经确诊的结核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治疗。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患者经济状况、治疗地点等,导致部分患者的治疗不够规范和系统,这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3. 药物使用情况在药物使用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存在滥用药物或错误用药的情况,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复发的风险。
4. 生活环境因素在生活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发现结核病的传播与居住环境、人口密度、通风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结核病的传播风险更高。
四、讨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结核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应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管理,确保患者能够接受规范、系统的治疗。
同时,应关注患者的经济状况,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三,应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监管,防止患者滥用药物或错误用药。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肃南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 2 0- 2 1 , . 0 5 00年 全县无 甲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 乙、 丙类传染病 1 7种共 10 例 , 7 1 年平均发病率为 7 04 /0万 , 8. 1 2 无死亡 病例报告。其中报告 乙类传染病 1 ,共 10 O种 5 5例 ,占 ( 7 /7 1 。 6 510 ) 总 发病 数的 8. %; 8 8 发病率为 47 . / 万 ; 4 06 31 9 0 报告 丙类传染病 23 发病顺位 - 7种 , 16例 , 共 9 占总发病数 的 1 . %, 1 2 发病 率为 5 09/0 。 5 3. 1 万 4 231 传染病发病数居前 5位 的病种为肝炎 ( 7 .. 65例 ) 结核 、肺 (8 例 ) 4 5 、细菌性痢疾 ( 1 ) 15例 、流行性腮腺炎 ( 5例 ) 6 、风 发病 最高峰是 2 0 年 , 08 共报告 3 8例 ,发病率为 9 21/0万 , 5 8. 1 6 占总发病数的 2 . %;最低 的是 2 0 ,共报告病例 17例 , 15 0 0 5年 9 疹 (3 ) 共 有 1 3 ,占总发病数 的 8. %, 6例 , 4 例 0 2 8 年平均发病 4 发病率 为 5 1 11 ,占总发病数 的 1 . %。 5 . /0万 5 5 18 率分别 为 3 00/0万 、 2 .11 、 3 31 、 88/0万 , 1. 1 0 2 27/0万 4 . /0万 2 . 1 6 2 22 流行特征 . 6 问法定传染病发病顺位见表 1 年 表 1 肃南县 2 0 - 2 1 0 5 0 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 发病 率 ( /0万 )前 5 11 位及顺位
1 5 1 O 1 1 5
9 1 0
1
51 . 7 36
《2024年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范文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篇一一、引言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国于2010年进行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本报告基于此次调查数据,分析当前结核病的流行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对各类人群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结核病的发病情况、治愈率、死亡率、病原学诊断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一)结核病发病情况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共有X万余人患结核病。
其中,城市患者X万人,农村患者X万人。
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年龄分布以中老年为主。
各地区的发病率因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存在差异。
(二)治愈率与死亡率本次调查发现,结核病的治愈率达到了XX%,死亡率有所下降。
然而,部分地区因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等因素影响,治愈率较低。
(三)病原学诊断情况病原学诊断是结核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本次调查显示,约XX%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其中约XX%的患者得到了准确的诊断。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进行病原学诊断,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分析讨论(一)流行特点根据调查结果,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域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二是年龄分布以中老年为主;三是部分患者因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等原因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发展趋势从历史数据和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结核病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治愈率逐渐提高;二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望逐步下降;三是需要继续加强防控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五、建议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二)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卫生部公布2010年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告 4例 、 死亡 病例 。 无 乙类传 染 病 中除传 染 性非 典 型肺 炎 、 脊
髓 灰 质炎 、 感染 高致 病 性 禽 流感 和 白喉 无 发 病 、 亡病 例 人 死
报告外 . 余 2 其 2种 传 染 病共 报 告 发 病 3 3 2 4 4 6例 , 亡 12 死 14
人 : 告 发病 数居 前 五位 的病 种 依 次为 肺 结核 、 报 病毒 性 肝 炎 、 梅 毒 、 疾 和麻 疹 , 乙类 传 染 病 报 告 发 病 总 数 的 9 .8 痢 占 35 %。 丙类 传 染病 发病 4 9 1 5 8 6例 , 亡 13人 ; 告 发 病数 居 前 三 死 9 报 位 的病 种依 次 为手 足 口病 、 他 感染 性 腹 泻病 和 流行 性 腮腺 其 炎, 占丙类 传 染病 报 告发 病 总数 的 9 .1 59 %。
才 是 真 正 的 致 病 原 因 。这 一 发 现 为 人 类 P D病 的 预 防 和 治 疗
含 台港澳 地 区 。 同 ) 定传 染病 疫 情情 况 。 下 法 21 0 0年 5月 , 国 共 报 告 法 定 传 染 病 8 3 4 全 0 2 6例 , 亡 死
11 3 7人 。其 中 , 甲类传 染病 中 鼠疫 无 发病 、 死亡 报告 , 霍乱 报
4 巾 国 医药 导报 C NA MEDI LHE L HI CA RA D
测肝 、 功 能 。 肾
员 也证 明 .它 能够 经得 住 一个 标准 的基 因操 纵 技术 的考验 :
会 交 换 匹 配 的 DN 序 列 ,并 且 可 以 有 针 对 性 地 钝 化 或 者 矫 A 正 某 个 特 定 的 基 因 。如 想 操 控 该 新 细 胞 , 不 断 增 加 LF, 需 I 同 时 让 其 变 为 iS 细 胞 时 所 使 用 的 5个 基 因 也 要 持 续 表 达 。 PC
22-1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2010-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淋病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艾滋病 麻疹 血吸虫病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百日咳 登革热 疟疾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新生儿破伤风 炭疽 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霍乱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鼠疫 传染性非典 脊髓灰质炎 白喉
15251 2823 573 502 259 79 64 45 19 6 5 3 3 3 2 2 1 1 1
2017 28
2017
2016 2016 1 2016 2 2016 3 2016 4 2016 5 2016 6 2016 7 2016 8 2016 9 2016 10 2016 11 2016 12 2016 13 2016 14 2016 15 2016 16 2016 17 2016 18 2016 19 2016 20 2016 21 2016 22 2016 23 2016 24 2016 25 2016 26 2016 27 2016 28
脊髓灰质炎
亡人数
死亡
死亡人数
18780 3149 531 410 135 97 39 10 6 4 3 2 2 1 1 1 1 1 1
2018 27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2001188 28 白喉
2017 2017 1 2017 2 2017 3 2017 4 2017 5 2017 6 2017 7 2017 8 2017 9 2017 10 2017 11 2017 12 2017 13 2017 14 2017 15 2017 16 2017 17 2017 18 2017 19 2017 20 2017 21 2017 22 2017 23 2017 24 2017 25 2017 26 2017 27
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三篇)

下面是整理的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三篇),供大家参考!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三篇)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一一、疫情概况根据各科室上报到公共卫生管理科的数据统计,6月份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69张,hbsag(+)未网络直报的41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与早期病例重复报告7人次,其他病种重复报告卡5 张。
有效报告卡57张,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51例,法定管理、重点监测的传染病2种6例。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24例,占发病总数的411%,无死亡病例。
发病病种具体是肝炎8例,肺结核12例,梅毒2例,菌痢2例。
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27例,占发病总数的437%,无死亡病例。
具体病种发病数是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
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2种6例,占发病总数的10.53%,分别是结核性胸膜炎6例,水痘2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1、肠道传染病发病23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35%,病种为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菌痢2例。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24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11%,病种为肺结核12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水痘2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0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54%,病种为乙肝7例,梅毒2例,丙肝1例。
5、新生儿破伤风、afp、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无病例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本月报告新发传染病1种,菌痢2例,呈散发,符合该病的流行季节。
与上月相比,两种夏秋季高发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增加,一是婴幼儿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二是手足口病随着流行高峰的到来,发病数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警惕。
由于雨季的来临,经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发病数都大为减少。
其他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前半年传染病管理检查情况通报6月28日,根据医院安排对全院前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公卫科对采取出入院登记本随机抽查与网络报告病例对照的办法,对儿科、三个内科、门诊部、检验科、放射科等传染病管理重点科室进行半年考核,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部分医生填写传染病卡不用心,公卫科多次口头或书面形式指出的缺漏项、逻辑关系混乱等错误仍然比比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发病率371.23/10万;与2009年(发病率48.28/10万)相比上升了668.98%。
2.2 发病顺位及构成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7.93%,其中病毒性肝炎居第1位,占65.45%;肺结核居第2位占28.74 %;梅毒居第3位,占1.57 %;细菌性痢疾居第4位,占1.28 %;第5位是麻疹,占0.89 % ;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3位的占总发病数的99.66 %,其中手足口病居第1位,占69.17 %;流行性腮腺炎居第2位,占28.51 %;第3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占1.98 %。
2.3 流行特征2.3.1性别年龄分布乙类传染病(1016例)中男性占56.30%,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29:1。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20~59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73.23 %,其次为60~7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16.93%,0~19岁组占总发病数的6.40%,75~8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3.44%(图1)。
丙类传染病(1466例)中男性占65.62%,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91:1.发病年龄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6.30%,其次为5~1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30.35%,15岁以上各年龄组属低发病病率(图2)。
2.3.2职业分布发病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79.63%、3.74%、3.35%,共占乙类传染病总报告例数的86.72%,其它职业有离退休、家务及待业、教师、民工、干部职员、散居儿,共占13.28%。
其中,散居儿发病主要以麻疹为主,学生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肺结核为主,农民和民工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主。
丙类传染病发病分布为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32%、22.71%、19.99%。
其它职业有教师、工人、农民、民工、干部职员,共占1.98%,其余职业人群无发病数。
其中散居儿童中主要以手足口病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51.71%,学生中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16.30%,幼托儿童中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11.11%、8.73%。
2.3.3 地区分布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戚氏镇(338.11/10万)、谢村镇(319.61/10万)马畅镇(306.95)、磨子桥镇(285.10/10万)、秧田镇(258.97/10万)。
丙类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四郎乡(981.13/10万)、戚氏镇(498.62/10万)、龙亭镇(477.62/10万)、槐树关镇(413.06/10万)磨子桥镇(389.08/10万)。
戚氏镇和磨子桥镇在乙或丙类传染病中均属高发病地区。
2.3.3时间分布乙类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暴发疫情。
12月发病数最高(101例),2月份最低(58例)。
(图3)。
丙类传染病最高月份在7月份(579例),此期正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最低月份为2月份(1例)。
(图4)。
2.4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肠道类、呼吸道类、血源及性传播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分别为51例、308例、649例、8例、0例;分别占2010年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5.01%、30.31%、63.87%、0.79%、0.00%。
2.4.1 肠道传染病(乙类)共报告51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5.02%。
其中细菌性痢疾13例(25.49%),甲肝11例(21.57%),戊肝5例(9.8%),肝炎(未分型)22例(43.14%)。
2.4.2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649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63.87%。
其中,乙肝613例(94.45%),丙肝14例(2.16%),淋病5例(0.77%),梅毒16例(2.47%),艾滋病1例(0.15%)。
2.4.3 呼吸道传染病(乙类)共报告308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30.31%。
其中,肺结核报告292例(94.81%),麻疹9例(2.92%),猩红热6例(1.95%),甲型H1N1流感1例(0.32%)。
2.4.4 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共报告8例,分别为狂犬病2例,流行性出血热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2例,占总报告数的0.79%。
2.4.5 新生儿破伤风无病例报告。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分析2.5.1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665例,报告发病率为168.40%,较2009年(发病率184.00/10万)下降了8.48%,男女性别之比为1.12:1.0,15—64岁年齢组人群占87.0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05%。
2.5.2肺结核报告发病292例,报告发病率73.94/10万,较2009年(发病率77.09/10万)下降了4.08%,男、女性别之比为1.86:1.0,20~64岁年龄组发病占79.4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4.41%。
2.5.3麻疹报告发病9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报告发病率2.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0.76/10万)相比上升了200.55%,年龄分布为1岁以下儿童发病4例,占发病数的44.44%;(其中8月龄以下发病2例,8~12月龄发病2例);1~6岁年龄组发病3例,占33.33%;15岁以上人群发病2例,占发病数的22.22%。
男性发病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25:1.0。
职业分布为散居儿和民工为主,占发病数的66.67%和22.22%。
2.5.4手足口病报告发病1014例,报告发病率256.77/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81/10万)相比上升了4316.99%,报告病例较多的乡镇为洋州镇(251例)、戚氏镇(130例)、槐树关镇(129例)、麽子桥镇(116例)、龙亭镇(113例)。
病例中男性649例,女性36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0,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发病911例,占89.8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74.75%和16.07%,发病趋势见图3图5 2010年洋县手足口病发病趋势2.5.5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418例,报告发病率为105.85/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31/10万)相比上升了1894.22%。
发病年龄组以4~14岁为主,占发病数的80.86%,男女性别之比为2:1,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57.17%和30.62%。
3 讨论与建议:3.1调整乙肝控制策略,应加强乙肝免疫、及时发现病例、普及健康教育、有效切断传播途径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高于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480.24/10万)[1]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乙型肝炎(613例)病例数居首位,职业以农民为主,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的逐年下降,与多年来提高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呈直接关系。
15岁以上人群是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率;加强血液制品检测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体检,从而早期发现乙肝患者,积极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麻疹发病率在小于1岁年龄组占发病数的44.44%,其中8月龄以下2例,因这些婴幼儿由母体抗体大部分在婴儿5~7月时消失,还未按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导致发病[2]近年来大量流动儿童进入并有逐年增多趋势,流动人口分布呈一定的聚集性,受居住拥挤、卫生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当传染源时极易形成暴发或流行[3]。
启示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上,一定要扎实的搞好常规免疫,满8月龄儿童必须及时完成基础免疫。
我县于2007年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又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02/03再次对8月龄~6岁儿童进行了查漏补种;麻疹强化免疫虽然有效降低了麻疹发病数,但2010年洋县麻疹发病病例的年龄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仍主要在小于8月龄及8月龄~14岁,33.33%为学龄前儿童,病例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结果提示:学龄前儿童的强化免疫质量低于学龄儿童。
由此,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生入学的查验接种证和未全程接种的补种工作应持之以恒;要把流动人口的常规免疫及麻苗查漏补种工作持续抓好,完善《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管理办法》对外来民工集中的大型企业结合体检接种麻疹疫苗,对2010年度发生麻疹病例的乡镇再次查漏补种;开展全县麻疹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水平监测、评价接种成功率;加强麻疹监测,搞好传染源隔离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