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29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 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
为的基本规律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Thank you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一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中的沟通与冲突

5, 全通式:所有人之间
快、满足感
链式 Y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式
正式沟通网络比较链式轮式 全通道式速度
中
快
快
准确性
高
高
中
领导者的
中
高
无
出现
成员的满
中
低
高
意度
四、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
• 单线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播给 最终的接受者;
• 流言式是一个人主动把小道消息传播给 其他人;
• 偶然式是按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
• 传递快,效率高;但已被夸大、曲解; 难以控制。
2、沟通的方向
•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
• 下行沟通是指企业的上层领导把企业的 目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等向下传达。
• 平行沟通是指企业中各平行组织之间的 信息交流。
• 斜向沟通是指组织中不属于同一部门和 等级层次的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高
组 织 绩 效
低 低
冲突的水平
高
冲突与组织绩效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群体规范形成的心理因素
•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榜样 )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 与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 服从 。是指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 行为。
群体规范的功能
—行为矫正 —维系群体
四、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一)群体压力 1、定义。指已经形成的规范,对其成员 的行为所具有的一种无形的压力。特点:
(1)内在性 (2)公议性 (3)与群体规范有关 (4)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2、来源
• 任务压力 • 群体中的角色 • 职业生涯规划 • 群体人际关系 • 群体内部特征
(二)从众行为
1、定义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 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 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 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 致,组织行为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 ”或“从众”(comformity)。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概述 群体行为基础 非正式群体及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一)定义 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
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 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含义: 1、具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 2、相互依赖; 3、具有相对独立性; 4、形成结构规范。
(二)特征
2、领导者、角色、规范与地位等维度
• 领导者 • 角色
——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期望和表现出来的 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结构-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规范类型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交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群体规范案例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群体性事件。
那么,群体性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来探讨。
一、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下,多个人集结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群体,因受到相同的刺激受到刺激的影响而同步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集体行动性、情绪化、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的:1. 群体中的动机因素:人们在参与群体行为时,动机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包括自我保护、获得利益、表达意见等。
2. 群体中的情感因素:群体中的情感因素是指群体中人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们认知到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采取一些具有合群性的行为。
3. 群体中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情境、信息的认知、理解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认同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分。
当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求助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来寻求支持和理解。
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社会认同的增强往往能够为自我认同的建立提供帮助。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因为只有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们的诉求得到支持和尊重,他们才会持续地进行集体行动。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归属感等。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看法、价值观和决策产生影响,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本质都是由于人们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主要由以下理论构成:(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卡特·卢因,受其同事的完形心理学的观点的启发而发展出一种独创的并富于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团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944年,卡特·卢因首先用“团体动力学”的名称来指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程序。
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认为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
(二)团体规范和压力的理论规范就是团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
但团体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是规定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和不能容忍的范围。
由于团体规范大都是不成文的,团体的新成员是逐渐学会这些规范的。
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对规范的形成有影响。
(三)团体的内聚力和士气的理论团体的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既包括团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程度。
当这些吸引程度达到一定强度,而且团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价值时,这个团体就是内聚力强的团体。
卢因认为,团体内聚力的强弱,主要受团体的领导方式、团体与外界的关系、团体的规模、团体成员的稳定性、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五种因素的影响。
生产率不仅受团体内聚力的影响,而且受团体成员相互之间诱导的性质(正诱导或负诱导)的影响。
一般讲来,受正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内聚力越强的,提高的幅度越大;受负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降低,而且内聚力强的团体,降低的幅度更大。
内聚力强的团体,士气也高,劳动生产率也高。
(四)信息交流的理论信息交流是行为科学中关于团体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信息交流存在着一些障碍,包括语言上的局限性、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知觉和判断上的错误等。
因此,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和接受信息,造成误解。
按不同的标准,信息交流可做不同的分类。
如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的研究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是重点领域之一。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集体行动得以实现给出了大量的理论解释。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譬如,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在这本杰作里,主要通过对美国工会的分析,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
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吃”。
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想搭便车。
“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的增大。
由此可以推论,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勒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思想家,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政局动荡时期。
法国革命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革命后却政局动荡、专制横行、杀人如麻。
这些破坏性的大众行为给勒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理性的,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但随着聚众的密度增大,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逐渐趋向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的控制。
这些人同时具有双重道德,既能做出英雄版的献身之举,同时也会残暴无情。
他们拜倒在英雄和权威的脚下,同时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
因此,在勒庞的眼中,聚集起来的大众往往成为乌合之众,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和革命)值得肯定的少,因为他们都是非理性的产物。
他的思想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后来布鲁默等人所接受。
早期的美国学者一般都把法国的思想家勒庞看作集体行动研究的鼻祖。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
这些群体行为的出现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心理因素与群体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群体行为常常具有情绪性和冲动性。
在群体内,个体的情绪和冲动可以相互传递和加强,导致集体行动的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足球比赛或政治集会等群体活动中,个体往往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往往会出现群体偏见和集体思维的现象。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随大流,容易受到他人观点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的同质化。
这种现象在集体决策和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会在网上跟随热门话题或跟风某种观点。
最后,群体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合作和竞争的双重性。
在合作的一面,群体成员会相互协作、交流和支持,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而在竞争的一面,群体中个体也会互相竞争,争夺资源和地位,导致群体内部的紧张和分裂,并在特定情境下出现集体动荡。
二、社会身份理论与群体行为社会身份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的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
首先是内群体认同。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支持和服从群体的决策,不论这是否符合他们个人的利益。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其次是外群体对立。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视为“我们”,而将其他群体视为“他们”。
这种对立心理可以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进一步加深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三、群体思维与决策群体思维是指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追随主流观点和意见,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集体智慧”的现象。
群体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响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肯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现将组织行为学中一些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群体理论〔1〕定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1、拥有肯定标准,行为相互制约;2、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联系成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2〕群体类型1、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放开群体和封闭群体大型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法(通过目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
社会因素有更大作用。
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
小型群体: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放开群体和封闭群体放开群体:放开--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奇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宜于长期的任务。
封闭群体: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
〔3〕群体开展的五阶段模型60年代中期,人们大都认为,群体开展经历5阶段的标准程序:形成,目的、结构、领导、标准不确定。
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标准,形成亲热关系、结构。
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
中止〔4〕群体特征1、角色2、.群体互动分析3、群体标准4、地位5、凝聚力6、群体规模〔5〕群体互动分析1、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心理地图学〞,对组织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直观分析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