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接受史

合集下载

明遗民的陶诗接受

明遗民的陶诗接受

第43卷第2期2021年2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2Feb.2021明遗民的陶诗接受邓富华(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1306)摘要: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

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

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

“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

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陶渊明;明代;诗歌;接受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1-0104-06Acceptance of Tao Yuanming's Poems by Ming Dynasty AdherentsDENG Fu-hua(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ghai Jianqiao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S:In thr errly Qing Dynasty,ethnic contradictions werr ver:sharP.Those Ming Dynasty adherents who had underponr a change of dynasty were more ab.r th resonate with Tao Yuanming in his life exPeaencr.Tao Yuan­ming's inteeaty continued th be followed by Ming's adherents.$Ji Tao Poems"was vp PoPula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iy Qing dynasties,esPecial i y among the adherenhs of the Ming Dynasty,many of them exPessed theO thoughts with$Ji Tao Poems",which O so obrmed the climax of$Ji Tao Poems".$He Tao Poelry''is a way O ot the adherents Poets to show thef morai inteePty.Among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Fang Yizhif$He Tao Poete"a v:representative.Wang Fuzhi's comment on Tao Shi is not life other adherens who always interPret 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ntegrity,and ProPoses criticism of Tao Shi,and Points out its shoecomings.This is his sPeciai feature.These asPects are also worthy of attention i the histop of the devloPment of Tao Poetp.Key words:Tao Yuanming;Ming Dynasty;Poetp;acceptance在天翻地覆的易代之际,陶渊明最容易引起易代之际遗民的关注。

从“和陶”诗看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超越

从“和陶”诗看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超越

苏 轼 学 陶 从 他 晚年 所 写 的 《 和 陶 渊 明 诗 引 》可 以 看 追 出。 《 引》 中说 : “ 于 诗人 ,无所 甚 好 ,独 好渊 明之 诗 。 吾 渊 明作 诗 不 多 ,然 其 诗 质 而 实 绮 ,癯 而 实腴 , 自曹 、 刘 、
友 。 末 言 心 先 醉 , 不 在 接 杯 酒 。 兰 枯 柳 亦 衰 , 遂 令 此 言 负 。 ”和 诗 与陶 诗 金石 合 奏 ,如 出一 手 。把 它 们放 在 一起 , 难 以看 出到底 出 白谁 的 笔 下 。洪迈 说 : “ 公 天才 ,出语惊 坡
人 , 东坡 百世 士 。 出处 虽不 同 ,风 味乃 相 似 。 ” … z 杨
张 东坡和 渊 明 诗 ,非 故假 诗 于 青睐 。对 其 接 受和 评 价始 于 南 朝 ,盛 于宋 朝 。在 我 国 古代 对 维桢 《 北 山和 陶集 序 》说 : “ 陶渊 明的接 受 史 上 ,只 有宋 人 对其 人 其诗 的存 在价 值 和意 义 作 出 了深 刻 的阐 释 。而其 中 ,关键 性 人物 当推 苏轼 。他 一方 面从 理 论 上对 陶 渊 明诗 文进 行 了创 造 性 的 阐释 ,一 方 面从 实 渊 明也 ,具解 有合 于 渊 明者 ,故和 其 诗 ,不 知诗 之 为渊 明为 东 坡 也 。 ” I ( 苏轼 亦称 其 和 陶 诗 得 意 处 “ 甚 愧 渊 不
和 诗 与陶 诗一 样 , 也追 求语 言 的平 淡 自然 。苏轼 主 张用 “ 言 ”写诗 ,他 说 : “ 常 街谈 市 语 , 皆可 入诗 ,但 要 人熔 化 ; “ 口出 常言 ,法 度 法前 轨 。人 言 非妙 处 ,妙 冲
‘ 少 儿 穷苦 , 每 以 家 弊 ,东 两 游 走 , 性 刚 才 拙 ,与 物 多 耳 ”_ ( 吾 1 l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contents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 陶渊明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 陶渊明与两晋文人的交往与互动 •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01
陶渊明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自幼家 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好学不倦。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 等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
03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两晋诗歌的流派与特点
玄言诗
游仙诗
山水诗
宫体诗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 为主要内容,风格平淡
自然。
以描绘神仙境界和求仙 问道为主题,风格飘逸。
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 风格清新优美。
以描绘宫廷生活和女性 美为主题,风格华丽柔
美。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玄言诗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一些阐释 哲理的内容,这与玄言诗有一
陶渊明诗歌在两晋的传播与影响
文学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在两晋时期被广泛传播,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山 鼻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播途径
陶渊明的诗歌通过书籍、文人之间的传抄等方式在两晋社会传播开 来,逐渐成为文学经典。
社会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真实,引起了广大读者 的共鸣和思考,对两晋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01
陶渊明的诗歌深受玄学影响,追求自然、超脱和自由。
02
陶渊明的诗歌也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对生死、轮回
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在两晋文化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03
响。
02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简论陶渊明的接受史及其启示

简论陶渊明的接受史及其启示

渊明集 》 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 , 意义重大。
荆、 江二州刺史 、 封 长 沙郡 公 。祖 父 陶茂 、 父 亲 陶逸 萧统 在 《 陶渊 明集 》 序 中, 称赞 “ 其 文章 不 群 , 辞采 精
都做 过太 守 。但 到 了陶渊 明 , 家道 已经 衰落 。陶渊 明 拔 , 跌 宕昭彰 , 独超众 类 , 抑扬爽 朗, 莫 如之京”。
价依然各有侧重 , 或推崇他安贫守节的一面 , 或推崇 足为 怪 了 。 他 金 刚怒 目的一 面 。考 察 历 史 以及 现 实 中人们 对 陶 二、 唐宋明清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渊 明 的接 受史 , 可 以从 中 获得 许 多有 益启 示 。

唐 宋 明 清时 期 , 越来 越 多 的人 开 始欣 赏 陶 渊 明的 诗歌 , 对 于 陶 渊 明诗 歌 的 艺 术 成 就 以及 人 格 评 价越
第3 5 卷 第2 期
Vo1 - 3 5 No . 2
开 封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1 5 年 2月 2 0日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2 . 0 0 3
简论 陶渊 明 的接受 及 其启 示
为田园诗 的鼻祖。可以说 , 陶渊明的田园诗使 中国古 人之宗也 。” 但依然只将 陶渊明的诗歌列为中品。 典 诗 歌 达 到 了一 个 新 的境 界 , 同 时也 成 就 了 陶 渊 明 究其原因, 追 求华 丽 的辞藻 是 魏晋 南 北 朝诗 人从
本人 , 奠 定 了他 在 文 学 史 上 的地 位 和影 响 。虽 然 陶 事 创 作 的一 时 风 气 , 正 如 曹丕 所 说 :“ 诗 赋 欲 丽 。” 渊 明 固守 寒 庐 , 寄 意 田园 , 超 凡 脱 俗 的人 生 哲 学 , 以 受此 风气 影 响 , 南 朝 时代 的人们 颇 为欣 赏辞 藻华 丽 的 及淡 薄 简 远 、 恬 静 自然 的 艺术 风 格 , 被 历代 文 人 墨 客 诗 文 , 而 陶诗 所 长 在 于 高 远 的意境 , 淡 雅 的 品格 , 并 称颂 , 但 不 同人 对他 的艺 术成 就 以及 人 格 、 思 想 的评 不 以 辞藻 华 丽著 称 , 因此 , 得 不 到应 有 的评 价 也 就不

陶渊明诗歌宋、辽、金、元时代接受浅述

陶渊明诗歌宋、辽、金、元时代接受浅述


两宋 时 期
宋代是一个重文臣、 崇文教的朝代 , 因而宋初 , 人们对陶渊 明本 人 的 风流雅趣大为尊崇 , 还没有大力推崇和学习陶诗 , 太平御览》 文部 但 《 在“ 二” 诗” 目下未论及陶渊明 , “ 条 而在 “ 食部二 ” 酒”、 百卉部 三” 饮 之“ “ 之 “ ” 条 目下 列 有 关 于 陶渊 明 的 典 故 , 体 诗 人 、 昆 体 诗 人 对 陶 诗 的 菊 等 白 西
接受 并 无 创 新 之 处 , 尧 臣是 首 先 打 开 陶 诗 接 受 新 局 面 的人 。梅 尧 臣 自 梅
五卷 , 录一卷 。《 ・ 唐 艺文 志》, 潜集 五卷。今本 皆不 与二 志同。独吴 氏 《 西斋 目》 有潜集十卷, 疑即休之本也 。休之本 出宋 痒家 , 云江左旧书 , 其 次第最有伦贯 , 四八 日》 八儒》、 三墨》 条, 独《 后《 《 二 似后人 妄加。 而据 ” 统计 , 刊于北宋 的陶渊明年谱仅吴仁杰《 陶渊明年谱 》 一卷) ( 一种 ( 直 据《 斋书录解题》 卷十六) 刊 于南宋 的则 有五种 : , 张绩的《陶靖节 年谱辩证》 ( 一卷 ) 王质的《 , 栗里谱》 一卷 ) 李 焘的《 ( , 陶渊 明诗 谱》 三卷) 赵彦慧 ( , 《 靖节年谱》 二卷 ) 杨奂《 ( , 陶渊 明年谱》 。
是 。 隋树森《 ”( 全元散 曲》) 而元代诗 风朴素 自然 , 尚雕 琢 , 不 与陶诗风格 正相契合。因而元人对 陶诗极度尊崇 , 陈绎曾《 诗谱》: ( “ 陶诗 ) 真、 情 景 真、 事真 、 意真” 方 回《 ; 秋晚杂书》: 世称 陶谢 诗, 岂谢 可比” “ 陶 。元 代时 汉族诗人在政治上很难 与蒙古族统治 者达成完全 的共识 , 如刘 因不应元 朝廷的征召 , 在以隐逸对抗异化世界的同时 , 他努力 寻求 自我价值和人格 的统一 , 了7 写 6首富有情感意蕴的《 和陶诗》, 如陶渊 明那样把 幽愤的骨 气寄托于清旷的境界 中, 开元代隐逸高蹈之风气 。 在元代 的散曲 中, 陶诗也甚有影 响。据统计 , 全元 散曲》 20余 《 中 1 位元散 曲家中有 5 余位 曲家在 20余首作 品 ( 占现存 4 0 首元散 O 0 约 30余 曲总数 的二十分之一 ) 中赞颂 、 题咏到陶渊明。其 中全篇吟咏陶渊明的曲 子就有二十余首。而元散 曲 中明引暗用 陶诗文 , 归 去来 ” “ 如“ 、 三径”、

从著名隐士到第一流诗人——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陶渊明诗歌之接受

从著名隐士到第一流诗人——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陶渊明诗歌之接受

萧 氏兄弟 ,昭明为之标章遗集 , 作 序 叹为 ‘ 文章 不群 ’ 。 ‘ 之 莫 与京’……” 怛 “ 顾二人诗文, 都 沿 时 体 ,无 丝 毫 胎 息 渊 明
处 。”

现 ”o

陶渊 明诗歌 的接 受情 况很 有 意思 ,在其 生时 ,其人被 视为 “ 闻名遐 迩的 隐士 ,然 后才 是独 具风格的诗人”, 其诗被边缘化。 陶死 后 ,颜 延 之 《 陶征 士诔 》对 陶 诗 评 价 只 有 四 字 “文 取 指 达”,刘勰 《 文心雕龙 》对陶诗 只字 不提 ,萧 子显 《 齐书 ・ 南 文 学传 记 》评 述 自古 以来 的五 言诗 人 ,不提 陶诗 ,沈约 《 宋书 ・ 陶 渊 明传 》也 不提 陶诗 。直到 陶去
人生 的生活 经验 )基 础 上形成 的 陆 之下 。 “ 时解推 渊 明者 0 期 的一种文艺美学,它的主要代 表 是德 国南部 康 士坦茨 大 学 的五 位 教 授 :姚 斯 、伊 瑟 尔 、福 尔 曼 、普 莱斯丹 尔 、斯特 里 德 。其 中姚 斯 和伊瑟 尔被 称 为接 受荚学 的双星 ,姚斯在 《 文学史作为向 文学理论的挑战 》中,从更新文 学 史研 究方法 的 角度提 出建立接 受美 学 主张 ,并提 出了接 受美学 的 重 要 术 语 “ 待 视 野 ” 。他 期 说: “ 从类 型 的先 在理 解 。从 已 经熟 识作 品的形 式 与主 题 ,从诗 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 了期 待系统 ” 。然后 对 “ 期待 视
0 美经 验 ( 文学 类型 、形 式 、主 世后3年 ,鲍照才注意到陶诗。 对
题 、风格 和语言 的审美经 验 ). 接 钟 嵘虽 称 陶诗 “ 文体 省 净 ,殆 无 受者 的知识 背景 基础 上形 成 的较 长 语 ,笃意 真古 ,辞 兴 婉惬 。”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接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标签:陶渊明;接受;述评陶诗接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接受的情况,考察其在不同时期读者中的接受反应,在此基础上把握其诗歌的意义与价值的历史变化轨迹,才能更好地论定陶渊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陶渊明诗歌接受都体现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文学文化思潮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在这种动态的历史变迁中考察读者对陶渊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可以考知时代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理解与陶渊明接受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一、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陶诗接受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已有学者从接受角度对陶诗进行研究,比如此期关于陶集版本流传的梳理,有日本学者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文字同盟社1931年版),姚实的《陶渊明集版本考》(《学风》1937年第7卷第3期),特别是郭绍虞《陶集考辨》(《燕京学报》1936年12月第20期),对历代陶集版本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在陶诗接受资料的整理方面,近代文人郑文焯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由日本汉学家桥川时雄辑录出来,于1924年底连载于《顺天时报》的《艺林》专栏,1927年由文字同盟社排印,题名为《陶集郑批录》。

朱太忙《陶渊明诗话》(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年)辑录了部分后世关于陶渊明的评价的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教师、56级四班同学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中华书局1962年)二书辑录历代有关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评述资料,为陶渊明的接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研究

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研究

三、 总 结
前代史家 、 文学批评名 家, 乃 至整 个社会 的文学倾 向都 影
响到陶渊明作品的接受程度 。陶渊 明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诗名
见 萧统对 陶诗的喜爱 , 对 渊 明的安贫乐 道 的品格十 分推崇 。 此外 , 王僧达 、 鲍 照模 仿 、 效 法陶彭泽 体 , 奉 陶诗 为楷 模 , 也可
任何作家 、艺术家都是在特定 的社 会与文化环境之 中进 行创 作的 , 研究 、 评 价作家 、 艺术 家作 品时 不能忽视所 存在 的
在宋代 , 士大夫对渊 明的喜爱 已成为普遍风 尚。 欧 阳修盛 赞《 归去来兮辞》 : “ 晋无文章 , 唯 陶渊 明《 归去来兮辞》 ” 。王安
石 曾说 : “ 渊 明词彩精拔 , 晋宋之 间 , 一个而已” 。 苏轼对 陶诗 的
精到论点。
南朝文学 批评家钟嵘 的《 诗 品》 仅列 陶诗于 中品 , 评其为
殆无长语 , 笃意真古 , 辞兴婉惬 ” , 道 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 的 追求 , 并看 出了陶诗 蕴涵 的“ 风华清靡” 的审美特质 。
渊明在六代三唐 , 正 以知希为 贵” 、 “ 渊明文名 , 至宋 而极 ” 的 “ 古今 隐逸 诗人之宗” , 可见对 陶诗 的不 甚重视 。 “ 文体省净 , “ 国学大师王 国维将 “ 采菊 东篱下 , 悠然 见南 山” 两句 纳入 “ 无我之境 ” 之类 , 认定 陶诗最为高妙 。
中图分类 号 : 1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2 — 0 0 1 9 — 0 1


陶渊 明 生平 与 陶诗
的” 。 盛唐诗人孟 浩然把陶诗的“ 真” 趣和平淡 清远 的审美范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研究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伟大诗人,陶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适当吸收接受美学的理念,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主要从三个时期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历史上的接受情况,拟从陶渊明生平、历代名家对陶诗的评价两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史;陶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19-01
一、陶渊明生平与陶诗
东晋后期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尖锐,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的陶渊明诗、赋、文皆很出色,但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

归隐后开始了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诗作。

任何作家、艺术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进行创作的,研究、评价作家、艺术家作品时不能忽视所存在的特定的背景。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

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他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他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徘徊和犹豫,但终究选择了归隐田园。

二、历代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延之是第一个解读陶渊明的人,也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第一人。

他在《陶徵士诔》中盛赞渊明“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刻己之操”,而对陶诗的文学创作只有“学非称师,文取达指”八字。

“沈约撰《宋书》,为他立传,传入《隐逸传》而不入《文苑传》,传文对渊明行事序之甚详,而于文章则无评语。

”且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谈及宋代文学时,惟独忽略陶渊明。

由此可见当时对陶诗文学价值的忽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仅列陶诗于中品,评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对陶诗的不甚重视。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道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并看出了陶诗蕴涵的“风华清靡”的审美特质。

对陶渊明作品最早做出较高评价的是萧统,他对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可见萧统对陶诗的喜爱,对渊明的安贫乐道的品格十分推崇。

此外,王僧达、鲍照模仿、效法陶彭泽体,奉陶诗为楷模,也可说明陶诗在当时的盛行。

(二)唐宋时期
初唐以后直至宋代,陶诗日益受到重视,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

初唐田园诗人王绩多次退隐田园,在不自觉中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闻一多曾说过王绩是“是继承了陶诗这一嫡系真传的”。

盛唐诗人孟浩然把陶诗的“真”趣和平淡清远的审美范式熔炼成自己诗歌的艺术生命;王维箸取陶诗清新、深厚、淡远的艺术精华;李白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陶句、陶事;杜甫以“风骚”类比,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并接受陶渊明田园诗中“真”的美学精神。

在宋代,士大夫对渊明的喜爱已成为普遍风尚。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王安石曾说:“渊明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对陶诗的评价极为精准,揭示了陶诗平淡深粹淳厚的艺术风格。

在《与苏辙书》中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由于欧、王、苏在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极力推崇,陶渊明接受成果有了突破性进展,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曰:“陶潜诗平淡,出于自然”;南宋诗人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揭示了陶诗清真、淳朴的特质。

(三)近现代
朱光潜先生认为陶诗“恰到好处,适得其中”,达到“化境”的最高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
大”,说其诗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钱钟书先生最早从接受史角度来研究陶渊明,他提出了“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的精到论点。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纳入“无我之境”之类,认定陶诗最为高妙。

三、总结
前代史家、文学批评名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学倾向都影响到陶渊明作品的接受程度。

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名不显,文学价值一度被忽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他的作品还未受到读者足够的重视;在唐代,其形象和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宋以后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文学地位日益巩固,表明陶渊明得到了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