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上下前后
第二单元 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的概念。
2. 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上下前后的图片。
2. 实物:铅笔、橡皮、尺子等。
3. 小组活动材料:积木、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上下前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上下前后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铅笔、橡皮、尺子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学生尝试用上下前后描述这些实物的位置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积木、玩具等材料搭建不同的场景,并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练习题的正确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上下前后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生活中的物体位置关系。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2. 板书内容:(1)上下前后的概念(2)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的概念,并能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第【1】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二、探究新知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五、作业布置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 下 前 后 人教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下前后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出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3)教师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定义,并板书。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1,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2)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2,让学生根据方向词找出隐藏的图形。
4. 实际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关系。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6.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练习3,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使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学生自主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上下前后》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上下前后》一、核心素养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向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前后,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二、新课导入教师行为:1.情境创设:教师手持一个小熊玩偶,站在讲台上,提问:“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小熊,如果老师把小熊放在讲台上,那么小熊是在老师的哪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上面”。
2.引入课题:“非常好,同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特别是上下和前后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进入《位置:上下前后》的学习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手中的小熊玩偶,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听到教师的提问后,学生纷纷举手,尝试用“上面”来描述小熊的位置。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简单的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示范讲解:教师使用教室内的物品(如黑板、课桌、椅子等)作为教具,边演示边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例如,指着黑板说:“黑板在教室的前面,我们的课桌在黑板的后面。
”2.互动练习: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根据教师的指令(如“站在老师的前面”、“走到椅子的后面”等)进行位置移动,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用“上下前后”的词汇描述他们的位置变化。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包含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或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摆放出具有上下、前后关系的图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互动练习,按照指令准确移动位置。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合作完成图案的摆放,并勇敢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解释。
过程点评:通过示范讲解、互动练习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上下、前后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方向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

标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描述想象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的概念2. 描述物体位置的词语3. 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位置,如“铅笔在书本的上面”、“橡皮在书本的下面”等。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上下前后》。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教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如“书本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
三、实践与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描述物体的位置,并判断是否正确。
3.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进行示范,展示他们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巩固与拓展(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描述物体位置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并进行改正。
2. 学生尝试自己描述一些物体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上下前后等词语的用法和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并进行书面练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检查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
《上下前后》(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上下前后》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2023-2024学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概念。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3.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
2. 数学游戏道具。
3.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另一个的上面,一个站在另一个的前面。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的位置关系。
(2)教师总结:站在另一个小朋友上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上面;站在另一个小朋友前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前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动物,一个在另一个的上面,一个在另一个的前面。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2)教师总结:站在另一个小动物上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上面;站在另一个小动物前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前面。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动物,一个在另一个的下面,一个在另一个的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4)教师总结:站在另一个小动物下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下面;站在另一个小动物后面的,我们可以说他在后面。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另一个的上面,一个站在另一个的前面。
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第1课时上下前后作业新人教版

第1课时上、下、前、后
1.画一画,圈一圈。
(1)()在最前面。
(2)()在最后面。
(3)在的( 前后 )面 ,在的( 前后 )面。
2.选一选。
(圈出正确的答案)
在的( 前、后 )面;
在的( 前、后 )面;
在的( 前、后 )面;
在的( 前、后 )面。
3.爸爸、妈妈带明明和妹妹去逛商场。
(1)这是明明和妈妈看到的指示牌,他们现在正在( )楼。
(2)爸爸带着妹妹在5楼美食城吃东西,他们在明明和妈妈的( )面。
答案:1. 〔1〕〔2〕
〔3〕
解析:“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需要看以谁为参照物。
一般来
说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此题第〔1〕〔2〕小题是以动物学校的大
门为参照物,走在最前面的是小狗,走在最后面的是小兔。
第〔3〕小题分别是
以小鹿和小羊为参照物,小猫分别在它们的前面和后面。
2.前后前后
3.〔1〕3 〔2〕上
解析:此题结合生活情景考查了数与方位。
第〔1〕题中问明明和妈妈现在正在
几楼,根据他们看到的指示牌上的“3F〞可知他们现在正在3楼。
第〔2〕题中爸
爸和妹妹在5楼,5楼在3楼的上面,所以爸爸和妹妹在明明和妈妈的上面。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上下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教学流程(一)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仔细观察,理解位置◆教学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南京长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游戏1.一切行动听指挥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