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教案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灾害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思考灾害的普遍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灾害现象。
2. 讨论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经历过的灾害事件。
2. 引导学生思考灾害的普遍性和影响。
作业: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灾害现象,记录下来。
第二章:地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2. 地震的特点和影响。
3. 应对地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通过视频或图片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
2. 讨论地震的特点和影响。
3. 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教授学生应对地震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1. 研究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2. 制定个人地震应急计划。
第三章:洪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洪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应对洪水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洪水的定义和成因。
2. 洪水的影响和危害。
3. 应对洪水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通过视频或图片介绍洪水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洪水的危害和影响。
3. 进行洪水应急演练,教授学生应对洪水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1. 研究洪水的成因和影响。
2. 制定个人洪水应急计划。
第四章:台风1. 让学生了解台风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应对台风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台风的定义和成因。
2. 台风的特点和影响。
3. 应对台风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通过视频或图片介绍台风的基本知识。
2. 讨论台风的特点和影响。
3. 进行台风应急演练,教授学生应对台风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1. 研究台风的成因和特点。
2. 制定个人台风应急计划。
第五章:火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火灾的定义和成因。
2. 火灾的特点和危害。
3. 应对火灾的方法和技巧。
1. 通过视频或图片介绍火灾的基本知识。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教案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灾害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思考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遇到的灾害情况。
2. 讨论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灾害吗?可以举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2. 学生分享灾害经历。
3. 教师总结灾害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灾害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灾害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地震灾害教学目标:1. 增加学生对地震灾害的了解。
2. 培养学生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2. 讲解地震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2. 学生观看地震灾害图片和相关视频。
3. 教师演示地震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4. 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地震灾害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2. 评估学生对地震逃生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洪水灾害教学目标:1. 增加学生对洪水灾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洪水灾害的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洪水的成因和特点。
2. 讲解洪水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洪水的成因和特点。
2. 学生观看洪水灾害图片和相关视频。
3. 教师演示洪水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4. 学生进行洪水逃生演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洪水灾害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2. 评估学生对洪水逃生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火灾灾害教学目标:1. 增加学生对火灾灾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火灾灾害的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火灾的成因和特点。
2. 讲解火灾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火灾的成因和特点。
2. 学生观看火灾灾害图片和相关视频。
3. 教师演示火灾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4. 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火灾灾害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2. 评估学生对火灾逃生方法的掌握程度。
《意想不到的灾害》语文教案

《意想不到的灾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关于灾害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灾害相关文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灾害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面对灾害时保持乐观、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灾害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阅读理解灾害相关文章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1)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的理解。
(2)灾害案例分析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灾害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灾害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灾害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灾害的种类及影响。
2. 新课内容:学习灾害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课堂练习:阅读关于灾害的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灾害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发生的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应对灾害,培养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灾害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灾害的了解程度,简要总结调查结果。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引入新的灾害案例。
2. 新课内容:学习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 课堂练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理解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六年级语文教案——《意想不到的灾害》教案1

六年级语文教案——《意想不到的灾害》教案1一、背景知识1.让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知道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写作方法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2.本课用国内外螃蟹和蟾蜍泛滥成灾的事实,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文分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味道鲜美的螃蟹与庄稼的卫士蟾蜍造成的灾害。
第二段(第5自然段)讲意想不到的灾害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如分三段即把第一段按蟹[灾和蟾蜍之灾分为两段。
3.本课讲述的保持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十分重要。
所以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眼中的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都要保持自然平衡。
我们认为”有益“的不能无限繁殖;我们以为”有害“的,也不能斩尽杀绝。
因为一种动物对某些动物有害,但却又可能是另一类动植物的朋友。
要保持生态平衡还要十分注意动物生活中的”食物、疾病、气候、污染和地理环境变迁“等制约因素。
实际上本课也是渗透唯物辩证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实例,明白道理,知道语言特色。
2.了解生态失衡造成的灾害,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3.学会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词语。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科普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增加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二、教学时间:2课时。
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初步理解25个词语。
2.给课文分段,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1.回顾导入。
《冬眠》学后,知道学习科普说明文有哪两个基本要求?一般该怎样阅读?2.自学质疑。
(1)学习生字词:音重点:肴yáo不读yǒu蜍chú不读tú泌mì不读bì形重点:蟾,右是”瞻“的右半;蟹,上解下虫。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灾害事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意识。
(2)培养学生面对灾害的勇气和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灾害事件及其严重性。
(2)培养学生面对灾害的勇气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意想不到的灾害》。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4. 小组讨论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灾害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灾害的了解和感受。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灾害事件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描述的灾害事件。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灾害事件的认识和感受。
4. 小组活动:(1)教师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在面对灾害时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2)学生汇报活动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学的灾害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2)学生展示自己对灾害的绘画或写作作品,分享对灾害的认识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延伸作业:调查身边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原因和应对方法,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体会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性。
2、学以致用,自己读懂一篇科普说明文。
3、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反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文章?学习此类文章必须把握什么?(出示单元学习提示)(2)、《意想不到的灾害》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维持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3)、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说明写法?(板书:举例子)(4)、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例子,这节课我们按照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2、扶学第一段。
(1)、自由读,划出你认为说明十分准确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说明非常准确?再读体会。
(板书:读、找、品、读)(2)、四人组交流,穿插板书:举数字(3)、全班交流,朗读指导:因为这些词语说明得非常准确生动,所以朗读时要把这些词语处理得相对突出一些。
自由准备,知名读,集体读。
(4)、还有说明的非常准确生动的词句吗?试着分析3、放学第二段。
(读、找、品、读)四人组学习,讨论,汇报,师点拨,朗读(请汇报的同学试读,同学评议)还有其他词句吗?继续分析、点拨。
引入: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
4、学习第三段。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学此段。
(2)、交流知识点及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穿插板书:不论都、制约因素、基本上、一旦就在制约因素这里穿插进行如果如果(反之)的句式训练。
介绍正反说理的方法,朗读体会。
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看板书小结。
(4)、引入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点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经验,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平,好吗?5、阅读指定的科普说明文。
(1)、自由组合,一起学习、讨论。
2019《意想不到的灾害》教学设计语文.doc

《意想不到的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学会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词语。
3.学习并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实例,明白道理,知道语言特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科普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增强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初步理解2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1.回顾导入。
《冬眠》学后,知道学习科普说明文有哪两个基本要求?一般该怎样阅读?(自学生字词——抓知识要点——悟课文写法。
)揭题《意想不到的灾害》,继续按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2.自学质疑。
(1)学习生字词。
(2)通读全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哪些灾害?为什么称这些“灾害”是意想不到的?划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课文,检查初知理解,质疑问难。
随机交流字词:字音:肴、迢、泌、滥、畜牧字形:蟾、滥、蔗词义可结合课文理解。
3.默读分段。
出示句子:本来对人类有益的螃蟹和蟾蜍,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这是什么句子?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独立分段,全班统一。
说说段落大意。
4.巩固作业。
作业本上第2题。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用举例、摆数字的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2.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增强环保与生态平衡意识。
(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2、阅读课文。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用哪些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2)阅读填表:时间地点造成损失灾害原因1980 西班牙产稻区26000公顷稻田被蟹破坏中东地区浙江绍兴一千多年前几十年前1983年2月教师光指导学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灾,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填写,“灾害原因”栏暂不填。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教学设计之二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意想不到的灾害》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学会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词语。
3.学习并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实例,明白道理,知道语言特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科普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增强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初步理解2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1.回顾导入。
?《冬眠》学后,知道学习科普说明文有哪两个基本要求?一般该怎样阅读?(自学生字词——抓知识要点——悟课文写法。
)揭题《意想不到的灾害》,继续按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2.自学质疑。
?(1)学习生字词。
?(2)通读全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哪些灾害?为什么称这些“灾害”是意想不到的?划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课文,检查初知理解,质疑问难。
随机交流字词:字音:肴、迢、泌、滥、字形:蟾、滥、蔗词义可结合课文理解。
?3.默读分段。
出示句子:?本来对人类有益的螃蟹和蟾蜍,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这是什么句子?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段,全班统一。
说说段落大意。
4.巩固作业。
?作业本上第2题。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用举例、摆数字的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2.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增强环保与生态平衡意识。
?(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2、阅读课文。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用哪些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2)阅读填表:?时间地点造成损失灾害原因?1980 西班牙产稻区26000公顷稻田被蟹破坏? 中东地区浙江绍兴?一千多年前?几十年前?1983年2月?教师光指导学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灾,然后让学生阅读填写,“灾害原因”栏暂不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体会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性。
2、学以致用,自己读懂一篇科普说明文。
3、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反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文章?学习此类文章必须把握什么?(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2)、《意想不到的灾害》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维持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
(3)、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说明写法?(板书:举例子)
(4)、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例子,这节课我们按照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2、扶学第一段
(1)、自由读,划出你认为说明十分准确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说明非常准确?再读体会。
(板书:读、找、品、读)
(2)、四人组交流,穿插板书:举数字
(3)、全班交流,朗读指导:因为这些词语说明得非常准确生动,所以朗读时要把这些词语处理得相对突出一些。
自由准备,知名读,集体读。
(4)、还有说明的非常准确生动的词句吗?试着分析
3、放学第二段
四人组学习,讨论,汇报,师点拨,朗读(请汇报的.同学试读,同学评议)
还有其他词句吗?继续分析、点拨。
引入: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
4、学习第三段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学此段。
(2)、交流知识点及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穿插板书:不论……都……、制约因素、基本上、一旦……就……
在“制约因素”这里穿插进行“如果……如果(反之)……”的句式训练。
介绍正反说理的方法,朗读体会。
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看板书小结。
(4)、引入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点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经验,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平,好吗?
5、阅读指定的科普说明文
(1)、自由组合,一起学习、讨论。
(2)、交流,点拨。
6、课堂,总结
上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