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⑴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

⑵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

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

周期律的实质。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6)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

化规律

2、难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⑶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随原子

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怎样变化的?

【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

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将随元素原子序数的

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呢?

【知识回忆】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实验方案讨论】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研究对象,如何通过实验来比较元素(钠、镁、

铝)的金属性强弱呢?(提示:从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入手来

设计实验。可选用提供的药品与仪器。实验药品:镁条、铝条、

酚酞溶液、蒸馏水、稀盐酸(2mol/L)。实验仪器:试管、试管

夹、酒精灯、砂纸、火柴、滴管)

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方案1 方案2 【板书】3、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上述实验方案落实,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讨论】

讨论:利用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如何比较Si、P、S、Cl非金属性强弱?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实验事实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原子结构解释】

【结论】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板书】

4、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质疑】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并板书】

5、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课堂小结】

【作业】课本习题P19 4、5

【巩固练习】

1、课本P19、第1题

2、下列各元素的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B、P、S、Cl元素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3、能根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性质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B、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C、元素的单质跟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D、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

4、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

5、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递增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 PH3、H2S、HCl、 SiH4

B、SiH4、PH3、H2S、HCl

C、SiH4、H2S、HCl 、PH3

D、SiH4、PH3、HCl 、H2S

6、下列排列顺序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Na >S> Cl

B、金属性:K

C、酸性:H3PO4 < H2SO4 < HClO4

D、碱性:Al(OH)3 < Mg(OH)2 < NaOH

7、A、B、C、D、E是同一周期的一种元素。A和B的最高氧化物

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ABCDE

B、CDABE

C、BADCE

D、ECDB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