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

3.认识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育学生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考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培育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课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课过程一、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引入]同学们在前方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类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演示实验 ]实验 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2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 学生活动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了然二氧化碳拥有什么性质。

[回答]实验 1 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可以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 2 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解]今日老师还增补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

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研究。

[ 投影并讲解 ]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一样的颜色。

[ 学生实验 ] 把浸过石蕊试液的 4 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比较:( 1)喷醋酸;( 2)喷水;( 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 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解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该酸性物质不稳固,受热很简单分解。

[ 讲解 ]① CO2与H2O发生化合反应:CO2+H2O===H2CO3; 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②碳酸不稳固,简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生活实例引入:以碳酸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现象展示: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4.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实验设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引出一氧化碳这个话题,并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和危害。

探究(15分钟)1.实验1: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等。

–实验步骤:将一氧化碳加热至60°C,观察气体的性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2: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

–实验步骤: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焦炭和硫酸铜,加热容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焦炭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

讲解与总结(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燃料燃烧过程中。

–一氧化碳可以用于制造合成气、硅钢、甲醛等化工产品。

2.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3.讲解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增加通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要有正确的使用和安装燃气设备的操作;–燃烧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拓展(10分钟)1.与学生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措施,并进行情景模拟。

2.给学生发放一氧化碳防范知识卡,让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学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一氧化碳的性质、常见用途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并学会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

七、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家庭作业:与家人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化学九上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时1 二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通过动手实验掌握CO2相关性质的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旧知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回顾该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思考】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观察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哪些物理性质?【过渡】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们用制取的二氧化碳来探究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总结与交流】现象烧杯中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先后熄灭分析蜡烛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而且比空气重,倾倒时先聚集到烧杯底部【交流讨论】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方法展示】【探究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现象并分析。

【总结与交流】现象塑料瓶变瘪了分析部分CO2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瓶子变瘪【总结】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CO2无色气态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支持燃烧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

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交流讨论】汽水的生产原理我们已经知道,那为什么可乐、雪碧等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是什么呢?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过渡】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 教案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 教案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用途
2、温室效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点燃
(1)可燃性2CO+O2==2CO2
(2)有剧毒
(3)还原性CO+CuO==Cu+CO2
3、用途
作业策略
1.课本P123习题第1、2、3题。
2.练习册课题3(第二课时)第1、3、6题。
教学反思
播放一氧化碳燃烧的视频。
播放一氧化碳毒性的动画。
播放一碳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用途。
当堂训练
巩固提升
小结: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结合课本和生活实际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合课本120-121页内容与视频,完成导学案温室效应
学生阅读课本,联系实际填表。然后集体对照,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
认真观看动画,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会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叫一些学生填表。
完成导学案
完成当堂训练
组内各抒己见,组长汇总,在全班展示。
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与归纳
会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与归纳。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学习的意识
板 书 设 计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3.能够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2.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1.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和化学品:电饼铛、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二氧化碳的概念:请学生回忆一下,其中一个实验中是通过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气体,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回忆“二氧化碳”)2.引导学生探讨酸和碳酸盐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酸和碳酸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酸和碳酸盐反应,我们能得到什么?”3.引出一氧化碳: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与碳有关的气体?”Step 2: 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1.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等。

并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比如它是无色、无味、密度较大的气体。

2.讨论二氧化碳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二氧化碳在哪些环境中会产生?”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通过教学课件或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比如用作植物的养分、饮料中的气泡等。

Step 3: 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1.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一氧化碳的性质,比如它是无色、无味、密度较大的气体。

2.讨论一氧化碳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氧化碳在哪些环境中会产生?”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3.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通过教学课件或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比如中毒的危害、对人体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②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③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2、过程与方法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②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二氧化碳的性质②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①CO2与水的反应②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过程引入:空气中有0.03%的二氧化碳,能否将这0.03%的二氧化碳全部除尽呢?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课前预习小宇同学利用下图制取二氧化碳。

(1)装置连接好后,接着的实验步骤是(2)长颈漏斗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3)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何检查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一、二氧化碳(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1∶1)增大压强,降低温度。

CO2的溶解量增大3、密度比空气大演示实验6-5现象:塑料瓶变扁说明CO2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二)化学性质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在久未开启的菜窖、深洞中含有大量CO2,为了安全,进入之前必须先做一个灯火实验演示实验6-4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注意点:CO2倒入的位置2、CO2与水反应CO2+H2O===H2CO3紫色石蕊紫→红H2CO3===H2O+CO2↑红→紫演示实验6-6现象:第一朵小花遇醋酸变成红色第二朵小花遇水不变色第三朵小花遇CO2也不变色第四朵小花遇CO2和水后变红,加热后又变回紫色结论:石蕊遇酸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酸生成的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CO2和水3、与Ca(OH)2反应CO2+ Ca(OH)2== CaCO3↓+H2O 检验CO2CaCO3+CO2+H2O=== Ca(HCO3)2Ca(HCO3)2 ===CaCO3↓+CO2↑+H2O例题: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4、氧化性C+CO2====2CO2Mg+CO2===C+2MgO(三)用途1、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作温室里的气体肥料2、能灭火3、制碳酸性饮料4、用干冰人工降雨,创造云雾缭绕景象,作致冷剂5、化工原料(四)温室效应影响气体:CO2、CH4、O3、氟氯昂等后果:全球气温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措施:减少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大力植树造林当堂反馈1.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A)比空气大(B)比空气小(C)与空气相等(D)无法判断2.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将CO2通入水中(D)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液变成()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4.常温下,二氧化碳跟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氧化反应5.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A)它能溶于水(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6.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

由于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证明里面的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7.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8.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

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1、CO2密度比空气大;2、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三:CO2的溶解性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六)CO2的物理性质活动探究四:二氧化碳能否与水的反应补充演示实验:向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石蕊溶液补充说明: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检验二氧化碳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