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时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1.(广东・新丰)古代房子没有用至IJ(C)OA.木头B.石头C.水泥【教学反思】《了解我们的住房》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作为起始课,需要学生建立关于工程的基本概念,本节课从认识自己身边的住房开始,初步认识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在了解我们的住房组成部分时,学生回答的关于住房的构成是笼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引导学生根据功能、作用进行分类,为后期认识系统和结构提前进行梳理,同时建立关于住房结构和住房系统的初步概念。

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一个单元的引言),在导入时可以增加关于工程设计的各种资料。

保证课时的同时,对于没有对工程建立初步认识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进行一个补充学习。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去交流,生生互动是教学中的常规模式,教师在设计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互动的质量,及时予以引导。

第2课时认识工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的资料认识了解工程的相关信息,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案例,通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认识工程的复杂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只是众多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工程的更多知识,从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一种开放式的分享会,从而达成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3课时建造塔台【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开始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的一课,也就是经历一个典型的STEAM项目的开端。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建设工程的欲望,通过塔台标书的竞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课可以将操场的测算、观察、实地勘测作为课前活动开展,给学生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第4课时设计塔台模型【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塔台模型是对上一课塔台竞标书的具体化,并为下一课制作塔台模型建立基础。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能源的种类与作用太阳能的利用节约能源的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6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第三章:光的奥秘(第79节)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色散与混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应用及节约方法;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其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教学重点:节约能源的方法与措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实验器材:镜子、透镜、光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课堂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源使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以生态环境图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以光学现象为例,让学生观察、体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概念、原理;例题解答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教学内容;右侧:实例、图示、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的习题;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身体卫生与健康第二单元:生态环保第三单元:物性与材料第四单元:现代交通第五单元:太阳系和地球第六单元:电与磁第七单元:生命第八单元:灾害与安全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身体卫生与健康Week 1:身体的洗澡、刷牙等日常卫生习惯Week 2:睡眠与休息的重要性Week 3: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Week 4:预防疾病的方法第二单元:生态环保Week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Week 2:保护环境的方法Week 3: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Week 4: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第三单元:物性与材料Week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Week 2: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Week 3:实验探究物性Week 4:几种材料的应用及特点第四单元:现代交通Week 1: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Week 2:汽车、火车和飞机的构造和原理Week 3:交通规则及保护措施Week 4:体验交通出行第五单元:太阳系和地球Week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Week 2:太阳系的基本构造Week 3:天文现象的观察Week 4:卫星与宇宙探索第六单元:电与磁Week 1:电的基本知识Week 2:电路的组成与元件Week 3:磁的基本性质Week 4:电磁应用及实验第七单元:生命Week 1: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Week 2: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和分类Week 3:食物链和生态平衡Week 4:植物和动物的解剖及实验第八单元:灾害与安全Week 1:火灾和防范Week 2:地震和应急措施Week 3:风暴和防护知识Week 4: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1)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2)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注重环保。
教学用具: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表格式教案( 含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表格式教案( 含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认识和找到星座:通过观星盘观察星座。

在教学时要注意这两部分的时间分配,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主要维护课堂秩序,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惑,并适时总结。

第6课时浩瀚的宇宙本课最主要的是活动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要注意活动二的时间要满足学生制作银河系模型。

对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介绍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也更有学习的兴趣。

第7课时探索宇宙本课中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在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太阳系大家庭恒星:太阳(太阳系的中心)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天体:彗星、小行星、流星 卫星:月球【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 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 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 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三、研讨四、拓展活动一: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

1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

2.说一说我们要怎样记录,要注意些什么。

例如:天体应该如何 来表示?应该画在什么位置?3.完成记录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1 .学生分享自己对太阳和太阳系的认识。

2.提供相关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太阳的质量、大小、构 造、演化、太阳活动等基本信息。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一、显微镜的发展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二、制作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2)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

(3)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
(5)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7)小组实验。

(8)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3)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4)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

4. 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

(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探索宇宙执行时间月日分课时8 总课时24 电教课时2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重点难点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
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分课时电子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