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9 4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0 1 3年 5月第 1 6卷 第 9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 i s e a s e S Ma Y 2 0 1 3 , V 0 1 . 1 6 N【 ) . 9
能障 碍 , 影 像 学 等检 查 排 除 其 他 疾 病 , 综 合 治疗 有 效 。结 论
响脑 内递 质 有 关 , 肌酶增高为主要诊断依据 , 及 时 治 疗 大 多 预 后 良好 。 【 关 键 词】 恶 性 综 合 征 ; 肌酶 ; 临床 特 点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4 1 【 文 献标 识码 】 D 【 文章编号】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3 ) 0 9 — 0 0 9 4 — 0 2
给予“ 氟哌定醇 1 0 m g ” 肌 内注射 后镇静入 睡 , 后患 者持续 昏
迷, 且出现高热 , 四肢强直转入我科 。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 ,
家族 无 遗 传 性 疾 病 史 。检 查 : T 3 9 . 8℃ , P 1 0 2次 / mi n , R 3 0 次/ mi n , B P 9 0 / 5 0 mmHg , 浅 昏迷 , 呼 吸急促 , 大汗, 颜 面 及 皮肤发红 , 双侧 瞳孔 等 大 等 圆 , D一 2 mm, 光 反 应 灵 敏 。压 眶 鼻 唇 沟 对 称 。双 肺 呼 吸 音 粗 糙 , 未 闻及 哕 音 。四 肢 伸 直 性 肌 张力 增 高 , 腱反射亢进 , 肌力 检查 不 合 作 , 疼 痛 刺 激 双 侧 对 称 性有躲避 , 病 理 征 阴性 。 实 验 室 检 查 : 血 常 规 WB C 1 6 ×1 0 。
恶性综合征

②下述症状任何2项或2项以上:
a)大汗;b)吞咽困
难;c)震颤;d)大小便失禁;e)意识改变;f)缄默;
g)心动过速;h)血压不稳;i)白细胞增高;j)肌肉
损伤的实验室证据、例如CPK增高;k)上述情况不是使 用其他物质、神经科疾病、躯体疾病所致;l)上述情 况不能由某种精神疾病来更好地解释。
精神科常用标准
随着对该病了解及早期治疗,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70年代以前NMS死亡率为76%,1970-1980年间为 22%,1980年以后为15%,2011年 Mariana Moscovich等报道为10%。约50%患者死于肾功能 衰竭,其它死因包括突发呼吸循环骤停、心功能衰
竭、吸入性肺炎、肺栓塞、肝功能衰竭、DIC等。
征发生率为0.5-1.0%。
概念
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木僵、缄默、 多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心动过速等) 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为严重的药源 性副作用,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
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的治疗过程中,来势凶
险,故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候群、神经阻滞剂
所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称
性综合征常见。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方法,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关键点 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 总体的原则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积极排解;支持治 疗,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降温(以物理 性降温为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特异性药物治疗(肌松剂如丹曲洛林、多巴胺受体 激动剂如溴隐亭、金刚烷、L-dopa等)和电休克疗 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效果还不 确定。 部分报道血液净化疗法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恶性综合征在精神科并非罕见,其来势往往凶险,漏诊、误诊率高,潜在性病死率高。
为此笔者对其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历史与概念1.1 历史与认识恶性综合征来自于法文syndromemalin,起初表示一种致死性的疾病状态,常由多种原因所致,症状不具有特异性[1]。
此症状群最早在法国受到重视,据文献1956 年Ady 报道1 例,记载了由于每日用氯丙嗪(2 500 mg)而发生高热、急性虚脱的病例,当时称之为致死性高热症;1962 年法国Delay 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的名称,简称恶性综合征,他认为这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最严重的副反应;1965 年Delay 和Deniker 又报告2 例用氟哌啶醇发生高热、脱水、出汗症状,称为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2]。
随后各国开始重视研究。
1968 年才有恶性综合征的英文名称。
1976 年Meltzer报道1例21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氟奋乃静葵酸酯(25 mg)后出现高热、肌强直、昏迷等后给予支持好转,呼吁临床医生注意这类患者与致死性紧张症区别,后者常与抗精神病药无关[1]。
1980 年Caroff 综合分析全世界60 例恶性综合征的报道认为:这些患者被严重漏诊,他估算使用Delay 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中应有0.5%~1%的发生率。
1986 年全世界报道300 例[1]。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认识和报道也增多。
1.2 概念恶性综合征是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木僵、缄默伴多种自主神经障碍(如出汗、心动过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3]。
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等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其来势凶险,因此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称恶性综合征。
1.3 个人观点恶性综合征是治疗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严重副作用,但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并非是造成恶性综合征惟一的原因;恶性综合征常见于精神科,在他科并非不见;恶性综合征的每个症状都不具有特征性,但重视、认识后,早期诊断治疗并非难事;恶性综合征不一定都在应用抗精神病药之后发生,部分病例在治疗舞蹈症服用多巴胺耗竭剂时、应用抗抑郁剂时、抗抑郁剂合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突然撤药时都可能发生;应用恶性综合征的名称比应用恶性症状群、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恶性症状群的名称较为合理,属形态性质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患者不同时期的观察与护理

恶性综合征患者不同时期的观察与护理报告一例恶性综合征患者不同时期的护理体会。
包括患者意识障碍期的护理:病情观察、安全护理、用药护理等及患者清醒期的护理要点: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出院宣教等,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护理,健康出院。
标签:恶性综合征,意识障碍期护理,清醒期护理恶性综合征是指在医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以持续高热、肌肉强直、意识模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严重的心血管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黑质纹状体和脊髓多巴胺受体过度抑制所致的锥体外系和自主神经等全身中毒症状群,这种不良反应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013年6月20日,我科收治了一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恶性综合征的患者,现将不同时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因“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3周,发热10天。
”于2014-06-20入院。
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无法表达,用刀砍母亲等异常情况,被家属送至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考虑“分离性障碍”收住入院后,予使用“氟哌啶醇、奥氮平”等精神药物治疗后,患者出汗多、心率快,血肌酸激酶高,体温波动在38-39℃,请浙一医院会诊后,考虑器质性脑病,为进一步治疗,拟“脑炎待查”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神志模糊,精神软,交流不佳,指示性动作命令不配合,四肢有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小约4.0mm,对光反应灵敏,伸舌不配合,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检查不配合,两侧巴氏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无明显增强,指鼻试验及Romberg试验不配合。
测得T:38.3°C,HP:105次/分,R:20次/分,BP:122/85mmHg。
辅助检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脑电图提示:轻-中度异常。
肺部CT提示:右上肺少许感染,建议治疗后复查。
检验科报告示:肌酸激酶在2000U/L以上,尿蛋白+-(0.2)g/L↑、尿酮体+2(4)mmol/L↑、尿白细胞75(LEU)/μL↑、尿白细胞122/μL↑、尿红细胞110/μL↑,总蛋白64.3g/L↓、白蛋白34.4g/L↓、白蛋白/球蛋白1.15↓、乳酸脱氢酶411U/L↑、肌酐31μmol/L↓、尿酸136μmol/L↓、视黄醇结合蛋白21mg/L↓、C-反应蛋白52.5mg/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计数347×10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5%↑,凝血酶原时间14.5秒↑、国际标准化比率1.13↑、血浆纤维蛋白原5.03g/L↑、D-二聚体4360μg/L↑。
恶性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

恶性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发布时间:2022-10-31T01:06:59.68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8期作者:燕宇[导读] 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病症,燕宇鄂尔多斯市第四人民医院 017008摘要: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病症,致死率较高,涉及多种药物,误漏诊的概率比较高,及时诊断同时干预措施,作为改善病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恶性综合征;误诊;分析方法引言恶性综合征作为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它的发生概率比较低,但是病情风险因数比较高,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认知不断加深,病死率不断下降,本文主要恶性综合征的误诊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1、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现在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还未确定,在临床治疗上普遍接受多巴胺功能不全理论。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会阻断多巴胺的黑纹状体通路及其他通路。
影响多巴胺对中枢体温的正常调节作用,继而引发高热,可以把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造成阻断,促使其出现震颤、肌肉紧绷,继而造成肌溶解。
在抗精神病药物拮抗多巴胺的同时,会造成自主神经的调节工作异常,继而引发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出汗量较多、血压调节异常。
如果不能在早期诊断出恶性综合征,病情发展到后期会造成机体水电解质混乱、脱水、呼吸道分泌物黏稠等并发症,且横纹肌溶解会引发肝肾功能衰竭等病症,最终造成死亡。
恶性综合症发生机理的假说分为骨骼肌新陈代谢障碍学说和五-羟色胺代谢异常学说,前者认为药物干扰了恶性综合症病人肌细胞钙转运,从而引起了骨骼肌强直、横纹肌溶解和高热。
有研究表明,恶性综合征病人脑脊液中的5-羟色胺代谢物5-氢氧基吲哚醋酸增多,因此推测恶性综合征可能与5-羟色胺代谢相关。
经过研究分析,恶性综合征和基因缺陷具有关联。
2、分析误诊原因2.1临床较少见首先,性综合征被视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一种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小,甚至部分医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所以,临床医生对这种不良反应缺少警惕性,对此类疾病缺少足够的认识。
一例高龄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的护理

一例高龄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56-02恶性综合征又称Mali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可致命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常见于剂量过大或加药过快者,其中以氟哌啶醇引起者最常见。
该综合征可能是变态反应所致,或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缺陷。
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僵硬、吞咽困难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排尿困难和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大汗虚脱、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我院于2009年10月收治一例高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83岁,1972年出现幻觉、妄想症状,当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口服舒必利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982年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停药期间患者病情平稳。
2006年2月再次出现幻视、妄想,曾给与维思通、奥氮平、思诺思、氟哌啶醇、安坦、硫必利等药物治疗,症状逐渐减轻,但患者逐渐出现右侧肢体肌张力在增高,肢体震颤。
2009年9月26日因频繁发作心慌、气短,考虑急性非ST-T抬高型心梗入我院心脏监护室,9月29日晚患者出现躁动,反复要求起床下地活动,言语混乱,全身抖动、大汗、意识模糊,四肢肌张力增高较前加重,应用水合氯醛30ml分次口服、思诺思5mg镇静治疗,效果不明显,9月30日停用喹硫平,给予咪达唑仑25mg持续泵入后出现睡眠增多,10月1日予纳洛酮1.2mg静脉滴注意识状态无明显改善。
10月2日患者呈昏睡状态,四肢肌张力高,阵发四肢抖动,停用硫必利。
10月3日收入我科。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30/80mmHg,昏睡,心律不齐,心音低钝,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
四肢肌张力高,右侧上肢为著,右侧肢体可见震颤,痛刺激下肌力3级,双上肢腱反射对称活跃。
恶性综合症精选课件

02
恶性综合症的诱因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
恶性综合症的发病可能与家族遗传倾向有关,即家族中存在易感基因,增加 了个体患病的危险性。
基因突变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恶性综合症的风险,例如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癌 基因的激活。
环境因素
06
恶性综合症的热点问题 探讨
恶性综合症的最新研究成果
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恶性综合 症的遗传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了一些与恶性综合症发
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恶性综合症的发病中 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生活习惯、 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
免疫系统异常
恶性综合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多 种异常,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化、增 殖和凋亡异常等。
社会关注和支持
社会应加强对恶性综合症的关注和支持,为患者 提供更多的医疗和社会资源。
家庭和社区支持
家庭和社区应加强对患者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 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恶性综合症的认识 和了解,减少歧视和误解。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恶性综合症的症状
恶性综合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包 括发热、肌肉疼痛、神经异常和白细胞 增多。
白细胞增多是恶性综合症的另一个特征 性表现,但也可能伴随着贫血和血小板 减少等症状。
神经异常是恶性综合症的另一个常见症 状,包括意识模糊、惊厥发作、肢体无 力等表现。
发热是恶性综合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使用抗生素治 疗无效。
及早发现和治疗恶性综合症的关键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通过体检,医生可以发现并诊断恶性综合症的早期症 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恶性综合征是什么

恶性综合征是什么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恶性综合征这个名词,但是真正了解恶性综合征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恶性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恶性综合征这样的症状,但是恶性综合征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恶性综合征的知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恶性综合征是什么。
恶性综合征是法国医生Delay 于1968 年首先提出,认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
引起NMS 的主要药物以抗精神病药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锂盐、卡马西平、抗抑郁剂等。
抗精神病药物中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NMS ,尤其是高效价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以氟哌啶醇居多。
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也有相关报道。
通常认为:口服、肌注、静脉给药均可引起NMS。
但肌注及静脉注射时更易于发生。
NMS 往往出现在更换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或加量过程中以及合并用药时(如锂盐合并氟哌啶醇) 。
兴奋、拒食、营养状况欠佳、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时更易发生,男女无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生。
恶性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
主要观点有::骼肌障碍假说、多巴胺功能不足假说、多巴胺P5 - 羟色胺(DAP5 - IIT) 平衡失调假说、GABA假说、横纹肌溶解。
恶性综合征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许多人提出了恶性综合征的临床操作性诊断标准。
例如:Levenson(1985) 提出了NMS 的3 个主要症状(高烧、肌肉强直、CPK增高) 或者高烧、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 个症状中的任何4 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大汗、WBC 增高。
但这个标准受到了后人的批评。
原因是按照这个标准,没有肌张力增高照样可以诊断恶性综合征,这就很难与中暑性高热、以及5 - 羟色胺综合症相区别。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下述诊断标准:A 发病7 天之内应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应用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物为4 周之内) ;B 高热,体温≥38 ℃;C 肌肉强直;D 具有下述症状之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 (1) 意识改变; (2) 心动过速; (3) 血压上升或降低; (4) 呼吸急促或缺氧;(5) CPK增高或肌红蛋白尿;(6)WBC 增高; (7) 代谢性酸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 溴隐亭促中枢多巴胺功能。 • 倍他乐克控制心率。 • 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2019/12/13
恶性综合征
• 恶性综合征在精神科并非罕见,其来势往 往凶险,漏诊、误诊率高,潜在性病死率 高。
2019/12/13
历史与概念
• 历史: • 来自法文syndromemalin,起初表示一种致死性的
2019/12/13
• 近年来,认识水平提高,重视研究,典型 恶性综合征相对罕见、不典型恶性综合征 相对增多,漏诊的多为非典型性表现者。
• 肌肉紧张--药物副作用?
• 意识障碍--病情加重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植物神经紊乱--被忽视。
2019/12/13
病死率
• 60年代以前:76%;70年代:22.7%;80年代: 14.9%;90年代:11.6%;平均:20.7%。
2019/12/13
概念
• 恶性综合征--是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 直、木僵、缄默伴有多种自主神经障碍( 如出汗、心动过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一组综合症。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主要 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等 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其来势凶险,因此 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候群、神经阻滞剂所 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 称恶性综合征。
• 另一个特征是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大汗淋漓共存。 • 应该注意:目前随着不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的发展
和应用,部分恶性综合征患者并不一定出现肌张 力增高。
2019/12/13
• 辅助检查无特异性: •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 • 95%的患者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升高
。AST、ALT升高。 • 脑电图50%异常,主要是非特异性慢波。 • 脑脊液检查95%正常。
2019/12/13
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8月30日急诊到我科 “1.恶性综合征;2.急性脑梗死;3.双肺炎症”住 院治疗, 予以溴隐亭促中枢多巴胺功能、倍他乐 克控制心率、改善脑血循环、脑保护、抗感染、 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意识模糊,四肢僵硬较前 改善,仍间断发热。家属要求上级医院治疗,9月 12日到唐都医院急诊科住院考虑“1.肺部炎症;2. 恶性综合征?3.戒断综合征”予以抗感染、促醒 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无改善,建议转精神 病院进一步治疗。9月17日再次来我院,以“1.恶 性综合征;2.双肺炎症;3.重度营养不良;4.脑梗 死”
恶性综合征
2019/12/13
神经内科三病区 高喜斌
病例分享
• 患者XXX,女,22岁。 • 主诉:发热,四肢僵硬21天。 • 现病史:患者停服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富马酸
喹硫平、盐酸苯海索片、碳酸锂等)1周后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4.08.27晨起时出现吞咽困难、目光呆滞、行走 不稳,家属遂以原剂量口服抗精神病药,当天下 午出现发热,测体温38℃,未处理。28日病情较 前加重,意识模糊,问话不语,四肢僵硬,不能 行走,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遂至当地医 院予以输液(具体不详)及肌注氟哌啶醇10mg 1 次/日,共三天以。
2•019/112/91368年才有英文名。
• 1976年Meltzer报道1例21岁精神分裂症患者 应用奋乃静25mg后出现高热、肌强直、昏 迷等后给予支持好转,呼吁临床医生注意 这类患者与致死性紧张症区别,后者常与 抗精神病药物无关。
• 1980年Caroff综合分析全世界60例恶性综合 征的报道认为:这些患者被严重漏诊,他 估计使用Delay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 的患者中应有0.5%-1%的发生率。1986年全 世界报道300例。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认识和 报道也增多。
2019/12/13
既往史
• 既往精神分裂症病史2年,规律口服奥氮平 、富马酸喹硫平、盐酸苯海索片、碳酸锂 。2014年08月20日因“孕5月”行“引产术 ”停服上述药物。
2019/12/13
• 查体:意识模糊,问话不答,可执行简单 指令(闭眼、抬手),双侧瞳孔等大正圆 ,直径约3.0mm,对管反应灵敏。四肢肌张 力明显增高,可见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侧 病理征(-)。
• 病死率降低的可能原因: • 对精神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用药更趋合理; • 典型的恶性综合征很少发生,不典型性也能较好
地被识别; • 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 对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和理解; • 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2019/12/13
人群特点及危险因素
• 男性多于女性, • 老年与儿童用药者多发, • 合并躯体疾病者多见, • 合并用药者及不规范用药者多发, • 用长效制剂、高效价者多见, • 有过度兴奋、持续不眠、营养不良、拒食
疾病状态,常有多种病因所致,症状不具有特异 性。
• 最初,法国1956年使用氯丙嗪2500mg/d后高热、 急性虚脱--致死性高热症;
• 1962年法国Delay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名称,简称恶性综合征--抗精神病药最严重的副反 应;
• 1965年,Delay和Deniker报道2例氟哌啶醇发生高 热、脱水、出汗症状--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 。
2019/12/13
流行病学
• 发生率与漏诊 • 据资料报道发病率:0.02%~3.23%
• 据80 年代资料调查估计其发生率在1%左右
• Pope 等(1986)检查483 例应用抗精神病 药物治疗1 年的患者,7例确定患有恶性综 合征(1.4%),其中4 例漏诊(4/483), 漏诊率0.828%。
2019/12/13
诊断:
•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临床中有人 提出了操作性的标准。
2019/12/13
Levenson标准
• 3个主要症状标准(高热、肌肉强直、CPK增 高)或者高热、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个症状中 的任何4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短促 、意识改变、大汗、白细胞增高。如果病史 支持,确诊率很高。
、脱水等因素者易见, • 夏季多见。 • 既往有过恶性综合征发生的患者。
2019/12/13
临床表现:
• 主要有高热、肌张力增高、缄默、意识障碍和多 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出汗(大汗淋漓)、 血压不稳。
• 高热及肌肉强直往往同时发生或紧随,约40%患 者体温高达40℃。
• 体温增高是恶性综合征的特征,药物影响体温调 节中枢和肌肉强直,二者使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