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测试2 含解析 精品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选D。
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2.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冯太后聪颖惠达B.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C.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看出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3.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③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
4.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
①②③根据教材可知均正确,④不符合南朝史实。
5.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含解析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
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2)矛盾错误!(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考核制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洛阳①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进改革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解析:选C。
依据规定,判断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故A项错误;因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授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地租,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产阶级民生主义提出利用土地上涨地价购买土地,救济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增加了政府收入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选B。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
A、C、D三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项。
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1)取向:公平正义(或中庸、不偏不倚)。
例说:以下任举一例(2)矛盾:商鞅变法,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制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
学科@网形式: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
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答案 D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是入主中原的鲜卑族的本民族语言,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
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北朝,故D项正确。
2.(2017·舟山高二期中)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选C。
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大多未进行改革。
故④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之一。
4.(2016·北京东城区高二检测)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答案 B解析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X、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选C项。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解析:选C 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 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某某,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5.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选D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担负固定的赋税和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
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北魏孝文帝改革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分)【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可知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第一小问批评,从材料二“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可知孝文帝批评元澄原因是: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第二小问说明,从元澄认为出现“著犹少于不著者”的局面就已经满足,可知说明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从孝文帝批评元澄,可知孝文帝主张彻底改革,说明了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3)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措施:均田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促进民族融合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
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学者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6分)(2)两则材料的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影响评价的因素。
(9分)解析:第(1)问,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指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采取的汉化政策,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加以否定;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第二小问,选取的史料及评价者的时代背景等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魏孝文帝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
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
(12分)(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从汉化、军事等方面归纳出理由;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应从汉化政策对鲜卑族的影响上分析。
第(2)问对照材料,采用辩证、客观的视角加以分析。
答案:(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
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2)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4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6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5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批评的原因是仍有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说明了改革的艰巨性。
第(3)问,材料三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其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措施:均田制。
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
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言之成理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5分)(3)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迁都的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第(3)问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