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新月派最著名的三首诗

新月派最著名的三首诗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
以下是新月派著名的三首诗:1.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新月派诗歌集

折叠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xìng),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yú)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招魂》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掩护着你向那边,月明和星子中间,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
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披着淡淡的朝阳,跨着浮云的车辆,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
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
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这两首诗虽然受过很深的西洋文化的渍染,但读了它,又恍惚想起楚辞。
第二首尤似《招魂》和《大招》,足见孙大雨具有怎样一个中国的灵魂了。
但他好像对于天文学有深湛的研究,也有极深的爱好。
所以他有极其广阔的宇宙观和绵延无穷的时间观,这都是中国诗界所无的。
"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一片沉死的静寂,你过得惯?"读之令人起栗。
孙大雨还有一首一千行长诗名为《自己的写照》,陈梦家评:"是一首精心结构的惊人的长诗,是最近新诗中一件可以纪念的创造。
他有阔大的概念,从整个的纽约城的严密深切的观感中,托出一个现代人错综的意识。
新的词藻,新的想象,与那雄浑的气魄,都是给人惊讶的。
"介乎朱湘、孙大雨之间的为饶孟侃。
陈梦家称其"同样--指闻一多--以不苟且的态度在技巧上严密推敲,而以单纯意象写出清淡的诗。
"又称其:"澄清如水,印着清灵的云天。
"折叠《他的呼唤》试看《他的呼唤》这一首: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听到亲切的一声呼唤;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翁仲正望着我。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
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
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
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
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
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
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
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
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
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
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比较徐志摩和闻一多诗歌的异同 (1)

比较徐志摩和闻一多诗歌的异同:同:1、都是实践新格律体的新月派诗人,坚持新诗创作要符合“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在“三美”中,都很重视音乐美,讲究韵律和谐。
闻《死水》音尺十分规则,都是一个三字尺加三个二字尺,押韵并且每节换韵;徐《偶然》AABBA式的韵尾,《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每节尾为依洄、迷醉、光辉、伤悲、心碎、光辉,押韵和谐。
3、都善于准确使用意象表达诗歌内涵,如闻《死水》用肮脏绝望的“死水”来比喻满目疮痍的祖国,《忆菊》用菊花比喻如花的祖国。
徐《为要寻一颗明星》用明星来象征理想,《偶然》用云和黑夜中船只来象征与爱人的短暂相逢。
异:1、表达方式上:闻更注重唯美的表达;如《死水》中用唯美的方式以美写丑来写死水,“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忆菊》中把美丽的菊花喻为祖国;又如《也许》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将女儿死后的世界描写得温柔美好;而徐多以爱情为中介表现,如《我有一个恋爱》和《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都是用所爱的对象来象征理想;《为要寻一颗明星》中,“明星”也不是爱人而是他的“单纯理想”;2、闻更注重绘画美,讲究词藻的鲜明色彩;如《死水》中“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如《忆菊》中的“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徐多选择平实丰富、清新明丽的语言。
如《沙扬娜拉一首》中的“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如“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3、闻的语言多晦涩,雕琢词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李白之死》和《剑匣》、《西岸》等长诗中多晦涩,“但群松舞着葱翠的干戚”徐多平易,选字随意平和。
如《残诗》中甚至运用北平口语和儿化音——“赶明儿”、“您叫去”,“冰份儿”,“叫着人名儿骂”4、艺术追求上:闻的风格更严谨,严格遵守格式要求,努力接近“三美”的艺术目标。
中国近代诗诗人

中国近代诗诗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诗人:
1.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3.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七子之歌》《红烛》等。
4. 林徽因: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建筑师、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
5. 海子: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新月派《再别康桥》

新月派《再别康桥》新月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一诗中,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月派《再别康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之三美《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而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you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
3、同情和赞美下层劳动者,控诉军阀与帝国主义
• •
《荒村》揭示军阀混战给农民造成的灾难。 《飞毛腿》描写黄包车工人冻饿而死。 《欺负着了》表现三一八烈士母亲的坚强。 《洗衣歌》诉说美国华侨洗衣工的愤懑不平。
• 格调,就是一首诗里面每段的格式; 韵脚的工作‚是把 每 • 行诗里面抑扬的节奏锁住,而同时又把一首诗的格调逢 • 紧‛ 。 • 节奏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全诗的音节当中流露出 一 • 种自然的节奏,一方面是作者依着格调用相当的拍子 • (Beats)组合成一种混合的节奏。‛ • 在论及平仄时,饶孟侃指出:‚一个字的抑扬轻重完全是 • 由平仄里产生的,我们要抛弃它即是等于抛弃音节中的节 • 奏和韵脚‛ ,主张合理吸收旧体诗中的平仄。 • 在随后发表的《再论诗的音节》中,饶孟侃指出:
• • • • • • • • •
‚新诗的音节要是能够使读者从一首诗的格调,韵 脚,节奏和平仄里面不知不觉地理会出这首诗里的特殊情 绪来;——到这种时候就是有形的技术化成了无形的艺 术。……就是音节在新诗里做到了不着痕迹的完美地步。 这种时候也就是新诗成功的日子。‛ 新格律诗派在新诗音节论上的观点,与早期的胡适、 郭沫若来,在理论的探讨上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表明 音节论诗学 经过了早期的感性探讨,20年代中后期已进 入到了理性自觉的阶段。
• • • • • • • • • •
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也。‛ 在闻一多这里,音尺(音节组合单元)是构成诗歌节奏的 最小单位, 音节是构成节奏单位的元素。 音尺(音组)—诗行—诗节 (音尺—音节—音素) 音节:有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的语音单位。 音素: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节奏: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 象。 闻一多对这不同层次的节奏的基本要求,是匀整调和。他 反复强调‚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 徐志摩的诗歌
闻一多的诗歌
一、生平:诗人、学者、斗士
湖北浠水人,1899年出身于一个‚世望家族,书香门 第‛。幼时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1913考入北京清华学 校,在清华学习9年,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 究文学和戏曲。1923年,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1925 年回国,1928年出版《死水》,后主要从事教学与古典文学 研究。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国民党暗杀,闻一多参 加追悼会,发表演讲,பைடு நூலகம்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 晚被国民党用冲锋枪杀害,年仅48岁。
• •
•
•
• •
闻一多还专门比较了旧的律诗与新格律诗的不同: 一,‚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律,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 不 穷的‛ ;二,‚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 格 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 ;‚律诗的格式是别人 替 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艺匠来随时构 造‛ 。
• 饶孟侃《新诗的音节》: • 饶孟侃提出音节(闻一多所说的格律form)指‚格 • 调,韵脚,节奏,和仄平等等的相互关系‛ 。
• • • • • • • • •
白话里的多音字比文言多得多,并且不止两个字的联合, 故往往有三个字为一节,或四五个字为一节的。‛ 音,‚就是诗的声调。新诗的声调有个要件:一是平仄要 自然,二是用韵要自然。‛ 只要自然和谐,句末的韵脚,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要的事。 自然音节论成为早期白话诗最有影响的诗论。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导言》里抱怨说:‚《谈 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 1920年,郭沫若提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艺术 训练 • 的价值只可许在美化感情上成立‛,‚形式方面我主张绝 端
• 被风惹恼了的粉蝶, 试了好几处的枝头, 总报不大稳,率性就舍开。 • 忽的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啊,大哲底梦身啊! • 了无黏滞的达观者哟! •
•
• • • • • •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 洗的满面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黄昏》首段
《 春之末章》首段
•
2、爱国主义的深情 《太阳吟》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 太阳! •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 /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 二、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
• • • • • • • • • 1、胡适、郭沫若的诗歌主张 在《尝试集﹒初版自序》中,胡适就提出了诗歌的自然音 节观。他说:‚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 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 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 1919年,在《谈新诗》中胡适进一步探讨了自然音节观: 认为音节包括节和音两个层面:节,‚就是诗句里面的顿 挫段落。新体诗句子的长短,是无定的;就是句里的节 奏,也是依着意义的自然区分与文法的自然区分来分析的。
• 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并说‚我所著的一些东西,只不 过 • 尽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乱舞罢了。‛ • 郭沫若把诗的韵律分作‚外在韵律‛和‚内在韵律‛,他 非 • 常重视‚内在韵律‛。他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 (Intrinsci Rhythm),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 • 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微羽,也并不是 • 什么双声叠韵,甚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 • 律或有形律(Extarneous Rhythm)。内在的韵律便是‘情 • 绪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 胡适、郭沫若诗歌理论的共同处在于过于强调诗歌形式 • 的自由,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使得当时的白话诗创作
• 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包括他们自己的诗歌 • 创作)大多诗味不足、 散文化倾向严重、直白浅露。
• 2、闻一多的格律诗主张 • 闻一多反对诗歌的自然音节论,1922年他在《冬夜评论》 • 中指出:‚所谓‘自然音节’最多不过是散文的音节。散 文的 • 音节当然没有诗的音节那样完美。‛ • 1926年,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正式倡导新格 • 律诗。闻一多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 • 节奏;节奏便是格律(form)”。‚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
闻一多在《家书》中写道:“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 而尤因它是有它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我有五千年之历 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 《忆菊》: 我们祖国之秋的杰作啊 • 啊,东方的花,骚人逸士的花呀 • …… • 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 啊,四千年华胄的名花呀! • •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李白篇‛的首篇《李白之死》表达了诗人对幻美的追求, 叙写李白醉酒为追逐那美丽虚幻的水中月而跳入池中。 《剑匣》的题词用了丁尼生的诗句:‚我给我的灵魂建筑一 座高贵而快乐的宫殿 ‛,这宫殿便是艺术之宫,剑匣便象 征着这宫殿,诗人要用所有的珍宝镶在剑匣上: 我将描出白面美髯的太乙 卧在粉红色的荷花瓣里, 在象牙雕成的白云里飘着。 我将用墨玉同金丝 制出一只雷纹镶嵌的香炉; 那炉上柱着袅袅的篆烟,
• 是属于视觉方面的;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 。‚属于视 觉 • 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 • 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 • 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 即视觉与听觉是有内在联系的。 • 闻一多进一步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 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 • 均齐)。‛ • 在《律诗底研究》中闻一多专门讨论了音尺的问题。 • 他指出,‚逗‛是中国诗歌节奏中最重要的,‚大概音尺 在 • 中诗当为逗。‘春水’、‘船如’、‘天上坐’实为三逗。 合逗而
《美与爱》:
可怜的鸟儿,他如今回了, 嗓子哑了,眼睛瞎了,心也灰了; 两翅洒着滴滴的鲜血—— 是爱的代价,美的罪孽。
《红豆篇》是一组诗,42则,表达一种相思之情,诗前题有 ‚此物最相思‛。 二 • 相思着了火, • 有泪雨洒着, • 好烧得好一点; • 最难禁的,
是突如其来 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闻一多吟咏自然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自然人格化,咏春 吟秋的各三首《春寒》、《春之首章》、《春之末章》、 《秋色》、《秋深了》、《秋之末日》,还有《小溪》、 《稚松》、《雪》等都有这一特点。 《秋之末日》: 奢豪的秋,自然的浪子哦! 春夏辛苦了半年, 能有多少的积蓄, 来供你这般挥霍呢? 如今该要破产了罢!
• 他举例说: 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这里‚音尺排列的次序是不规则的,但是每行必须还他两个 ‘三字尺’两个‘二字尺’的总数。这样写来,音节一定铿 锵,同时字数也就整齐了。‛‚所以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 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 • 而无论是字句的整齐还是音节的调和、节奏的匀整,起决 • 定作用的是音尺的整齐。
•
• 四、艺术风格 • 闻一多和郭沫若同是浪漫主义诗人,闻更唯美。
都有激情,一个浓烈、节制,一个热烈,铺张;一个意境 新巧绮丽,一个意境宏伟博大;一个语言凝练,一个语言 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