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情绪性过敏症
高中女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

高中女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收藏情绪障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一般是指一个人经常有过分超越社会规范的行为。
表现特征是为所欲为,难以自制,性格情绪难为一般人所接受。
高中女生,在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即10~18岁期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而心理承受力还来不及适应这种急剧变化,常常容易引起情绪障碍。
高中女生常见的情绪障碍有以下几种:1.过敏性过敏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疑心重,易偏见,常忌妒。
由于小玲姑娘关心集体,帮助同学,被选为班长。
小欢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怀疑老师包庇小玲,就开始忌妒她。
看到小玲与其他同学说话,就疑心小玲在说她的坏话,认为小玲在疏远她。
小欢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过分地忌妒而产生的过敏性的情绪反应。
2.抑郁性抑郁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孤独自卑,悲观伤感。
性格开朗、十分活跃的小茵初中时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
由于升学考试失利,从此她就开始精神一蹶不振,沉默寡言,既不愿意与老同学联系,又不喜欢与新同学交往,经常唉声叹气,偷偷流泪。
小茵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引起了抑郁性的情绪反应。
3.粘着性粘着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固执粘着,不能融会贯通。
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的小丽,常常为自己的近视而苦恼。
老师黑板上写的字她什么也看不清,各科成绩也都不理想。
她父亲知道后急忙为她配眼镜,可是她怎么也不肯戴,她怕戴了眼镜后会影响她的美丽。
4.淡漠性淡漠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活动,对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失去了一般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性情淡漠的小菲,在学校里什么活动也不参加。
与她同座的小依看见她老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就主动招呼她一起去打乒乓。
她说:“我不会。
”小依又邀请她去散步,她说:“没意思。
”小依就说:“看电影去好吗?”她又连连反对:“太无聊!”她说:“生活实在是没意思。
让我一个人呆着,我就是喜欢孤独。
”小菲的这种表现就是一种典型的淡漠性的情绪障碍。
5.易变性易变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见异思迁,反复无常,没有稳定的目标,行为常被捉摸不定的欲望所支配。
当心情绪过敏,一夜白头

当心情绪过敏,一夜白头《亚洲周刊》近日报道,国内某高官因贪污被撤职查办,被审查中所获待遇并不差,但因经不起从高官落至阶下囚的心理打击,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头发花白。
看来,传说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事情并非虚传。
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突然变化呢?生活中,“一夜白头”的事情并不少见《南京晨报》报道,2003年12月26日长春市民聂冬(化名),由于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妻子王杰的不辞而别、母亲的突然辞世离去,其13岁的儿子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
新华社报道,2000年9月11日,44岁的原福建省公安边防三支队副团职副支队长曹清因“远华”贪官案被捕,被捕后第二天黑发开始见白,很短时间内满头皆白。
“一夜白发”属于精神紧张性的白发病。
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理咨询师史宇说,“一夜白发”属于精神紧张性的白发病,其特征就是毛发迅速变白,这与精神因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有关。
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恐惧,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可在几天至几周短时间内发生毛发色素脱失。
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除了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家族遗传等这些临床上常见的诱发因素外,情绪的扰乱可以使头发变白。
这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繁忙而得不到缓解和放松,忧思和用脑过度、心灵长期受到刺激等心理刺激都可使供应毛发营养的血管发生挛缩,继而使头发根部的毛乳头制造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
即使还能产生黑色素,但由于输入渠道受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白发。
“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除了表现在头发变白,还会引起身体其他方面的变化。
例如:免疫力下降会更容易受病毒侵害,以感冒发热较常见。
还会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
”史宇老师说。
人的情绪突然剧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影响毛发是一种情绪过敏曾经有位战士在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突然全身起了荨麻疹。
但当他听说是误传时,身上的荨麻疹又奇迹般地消失了;一名男青年因恋爱受挫,整日闷闷不乐,在一日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脑勺顶部出现一块银元大小的斑秃。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情感的波动,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愤怒,有时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难过,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但是有些人却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甚至让自己的情感“过敏”起来,这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避免情感“过敏”,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呢?我们需要了解情感“过敏”的表现。
情感“过敏”通常表现为对一些小事情的过度反应,比如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而感到伤心,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愤怒情绪,或者因为别人的一点行为而感到失望等等。
这种情感“过敏”表现出来的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无法承受”,也就是说,一个本该很轻松的事情却变得让人难以忍受,甚至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需要寻找情感“过敏”的原因。
情感“过敏”通常是由于个人对一些情感的过度依赖和缺乏应对能力造成的。
有些人因为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所以对别人的一些言行会产生过度的敏感;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调节的能力,所以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失去了自我控制。
这些都是造成情感“过敏”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根源,才能更好地应对情感“过敏”。
接下来,我们需要学会情感调节的技巧。
要想避免情感“过敏”,我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情感的波动,比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我们也可以通过主动寻找一些情感支持来缓解情感的压力,比如和朋友约会、与家人交流、与心理咨询师沟通等方式来减轻情感的负担。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比如学会接受和宽容、学会放下和释怀等。
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情感“过敏”通常是由于对情感过度依赖和错误的情感观念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面对。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情感,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而是要学会接受和宽容,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心理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机制

心理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机制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压力与免疫系统压力是导致许多身体不适的先兆。
长期存在的压力会对免疫系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过敏性反应的产生。
实验证据表明,受到长期压力刺激的人容易出现免疫系统紊乱,并导致对抗抗原物质的能力下降,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二、负面情绪与自主神经调节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仅可以直接造成身体内分泌紊乱和自主神经失调,还会通过影响自主神经调节进一步激活机体的过敏反应。
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理压力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皮肤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间接作用于过敏反应。
三、情绪与过敏原暴露情绪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还表现在对过敏原物质的处理上。
研究发现,人们在压抑情绪或无法有效处理情绪时,更容易对过敏原物质产生反应。
情绪不良可能导致人们更加敏感和易激惹,使得人体对外界刺激更为脆弱,从而增加了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四、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来减缓和调节过敏性疾病。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情绪和消除焦虑和抑郁状态。
此外,在与医生合作下进行药物治疗时,心理治疗也能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五、心理因素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过敏性哮喘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引起。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引起呼吸道变窄,加重过敏性哮喘症状。
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抵抗过敏原物质攻击的能力。
六、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除了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节心理因素以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一环。
饮食、运动、作息规律等都对身体免疫调节有直接影响。
过敏性疾病的心理因素与干预策略

过敏性疾病的心理因素与干预策略在当今社会,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过敏性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过敏性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1、情绪与过敏性疾病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机体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体内会释放出一些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可能会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过敏症状加重或更容易发作。
2、心理压力与过敏性疾病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也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的因素。
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反应,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使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过敏症状。
3、性格与过敏性疾病某些性格特点,如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内向等,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具有这些性格特点的人往往对压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
二、心理因素影响过敏性疾病的机制1、神经内分泌途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调节免疫系统。
例如,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HPA 轴在应激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 HPA 轴的功能失调,使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异常,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3、肠道微生物群落心理状态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失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进而引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
三、针对过敏性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 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当我们称某人为“情感过敏”,我们通常是指这个人在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脆弱,对任何情感的刺激都异常敏感。
这种过敏常常会引起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如果你感觉自己容易被情感刺激影响,那么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要意识到情感过敏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
比如,当你经历过创伤或者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你就可能变得更容易受到情感刺激的影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过敏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的情感过敏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处理情感过敏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你的情感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过错。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情感过敏是由他人的言行引起的,那么你需要问问自己,是否过度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太过敏感。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情感刺激强烈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情绪激动而言语不当或行为失态。
你可以尝试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心理暗示等,以保持冷静和理智。
当你的情感过度激烈时,也可以暂时远离刺激,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行为,例如,你可以去外面走走,听音乐,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同时,要接受自己的情感。
有些人在情感过敏时,会感到内疚或者自责,认为自己是异常脆弱或者愚蠢。
这样的想法会进一步让你陷入情感泥潭,因此你需要认识到你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不必对自己的情感感到羞耻或不安,我的情感是独特且珍贵的。
”最后,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来,关注他人和外界事物。
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能够使你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们。
同时,你可以尝试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学习新的技能,这些都能够让你更加充实、自信和满足。
总之,情感过敏并不是一种病态,但过度的情感过敏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
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情绪、、接受自我、将注意力转移,可以帮助你应对情感过敏。
无论何时,学会关注他人和外界事物、活在当下的瞬间,是积极应对情感过敏的重要方法。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情感“过敏”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些情感或事件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这种情感“过敏”可能源自于过去的创伤、心理受伤或者特定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一种对特定情感的不合理恐惧。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情感“过敏”,都会对个人的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情感“过敏”的存在,并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那么,如何来应对情感“过敏”呢?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情感“过敏”的倾向。
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反思,来发现自己是否存在对特定情感或事件产生过度敏感的倾向。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存在这种倾向,那么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寻找调整和改变的方法。
这可能包括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及学习和训练自己来更好地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情感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来增强自己对情感压力的抵抗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情感“过敏”,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的情感“过敏”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
某些人或事物可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过敏”,导致我们对特定情感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来减少情感“过敏”的触发和影响。
这可能包括避开某些不良影响的人或事物,以及积极地寻找支持和帮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当我们提到“过敏”,通常会联想到对食物、花粉或动物等外部物质的过敏反应。
你或许从未想过,情感也可以“过敏”。
情感“过敏”是指对于情感刺激或困扰过度敏感或过度反应的状况。
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情感还是他人的情感,都可能让我们产生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今天我们将讨论情感“过敏”及其应对方法。
一、情感“过敏”的表现1. 对他人的情感过度反应情感“过敏”的人往往对他人的情感表现过度敏感。
当对方愠怒、伤心或沮丧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也被牵扯进了这种情绪之中,甚至会因此感到焦虑或恐惧。
他们难以区分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往往会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情感“过敏”者也会对情感刺激过度反应。
一点小事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激烈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或沮丧。
这些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除了对他人的情感和情感刺激过度反应外,情感“过敏”的人往往也对自己的情感过度反应。
他们可能会过分挑剔自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过于敏感,从而导致自责和自卑情绪。
1. 成长环境情感“过敏”往往与个体成长环境有关。
在童年时期,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或者其他关键性人物的情感冲突、压抑或忽视,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情感刺激产生敏感或过度反应。
2. 自我意识一些人天生比较敏感,对于情感刺激很容易产生过度反应。
这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情感调节能力有关。
3. 外部刺激外部环境也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影响。
社会压力、生活事件、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干扰和影响。
1. 情感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情感调节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情感管理的书籍或文章来获取更多的情感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感识别练习来认识并区分不同的情感,并找到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
2. 情感监控情感“过敏”者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监控。
当自己产生过度反应时,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或放松训练来缓解情感紧张,使自己逐渐回到平静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心情绪性过敏症
大家都知道“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虽说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这绝非说书人的凭空杜撰。
如果你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例:有一个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人,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突然全身起了荨麻疹。
可是当他听说是误传时,身上的荨麻疹又奇迹般地消失了。
最近发现,过敏体质的人要避免与过敏原相接触,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情绪,往往因为情绪的亢奋,使得出现过敏性疾病的人在不断的攀升。
所以过敏体质者需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性过敏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在激动时皮肤会潮红发热,在愤怒、紧张时皮肤会苍白冰冷,人的情绪突然剧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影响到附在皮肤上的毛发。
为什么会发生情绪过敏呢?科学研究表明,人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统一体。
当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躁、激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波动时,会引起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皮肤表面密布的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的平衡,导致皮毛营养不足,引起皮肤和毛发的病理变化。
情绪性过敏的应对措施
这类情绪性过敏反应,用药物往往难以奏效,只有通过劝慰、开导等针对性治疗,或采取暗示和催眠疗法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患者来说,出现情绪过敏症时,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以稳定“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
承受能力,真正做到临事而不乱。
专家指出:过敏体质者若情绪起伏剧烈,可影响到内分泌、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导致病情变化。
例如哮喘会在情绪剧烈波动时突然发病;过敏性皮炎发作后,如果情绪烦躁不安,身体更易出汗,刺激皮肤愈发痒,从而导致皮炎难以痊愈。
临床还显示,过敏体质的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病情也会加重。
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知道,过敏体质者需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过敏性疾病,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少吃一些油腻、刺激、辛辣的食物,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增强免疫力。
本文出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