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占位

合集下载

桥小脑角区短T1信号实性占位病变--听神经瘤合并出血

桥小脑角区短T1信号实性占位病变--听神经瘤合并出血

病史:患者,女,45岁,因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较右耳听力差,3天前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入院。

如图1-7(图1为CT轴位,2为T2WI轴位,3为FLAIR轴位,4为T1WI 轴位,5为T2WI矢状位,6为DWI,7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基础解剖影像:图8图9图8-9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 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图1图1所示为桥小脑角区CT轴位,可见左侧桥小脑角区混杂密度影(黄色箭头),以高密度为主,边缘见少许水肿低密度影(蓝色箭头)。

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2-7所示见左侧桥小脑角区内听道增宽(棕色箭头),可见团块样混杂信号影(黄色箭头)与之相通,等T1等T2信号为主,FLAIR呈等及高信号(绿色箭头);边缘见短T1、稍长T2及长T2信号条状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及ADC稍高信号(白色箭头);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蓝色箭头)。

影像描述:左侧桥小脑角区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占位,与左侧增粗听神经相连续,等T1等T2信号为主,FLAIR呈等及高信号;边缘见短T1、稍长T2及长T2信号条状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及ADC 稍高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考虑听神经瘤合并出血。

短T1信号病:T1WI呈高信号,需要考虑亚急性出血、脂肪、黑色素、高蛋白物质、钙化、矿物质。

主要鉴别点如下:黑色素具有特征性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本例不符;脂肪压脂信号明显减低,本例不符;高蛋白物质DWI弥散明显受限,一般呈囊性存在,本例不符;钙化、矿物质T1高信号沉积,多有特定部位如基底节等,本例不符;亚急性出血分为早期和晚期,T1WI高信号,T2WI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本例部分信号符合,白色箭头考虑亚急性出血。

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的护理

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的护理
术后安静卧床24小时,健侧卧位,定时翻身。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 全麻清醒后,随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有无眩晕、头昏、耳聋、耳鸣。 安全防护麻醉清醒后,可轻微活动,但出行需专人陪护,以防跌伤。休 息时,床旁需加床挡。
眼睑闭合不全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眼部状况,如有畏光、眼疼等 不适,应即使报告医生处理。
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头稍偏向健侧,勿让手术部位和引流管受压,防止脑干 移位。术后4-6小时可将床头抬高20-30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即使通知医生,遵 医嘱给予相关处理。
术后护理
观察伤口辅料的渗透情况及是否松脱,有无感染和 异味,如渗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更换辅料或者 重新加压包扎。
颅内压增高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感觉的变化, 以防颅内压过高而发生脑疝,加重病情。
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引流管是否通畅,有 无脱落,有无脑脊液漏。
术后护理
定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降压药及抗生素。 颅内压增高患者,应床旁有家属陪护,加床挡,防止躁动而发生坠床。
当肿瘤累及脑干时,可出现患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眼球震颤、肌张力下降、锥体束征。病程晚期,可出现慢性 或急性枕大孔疝症状及小脑危象,直至呼吸障碍。
临床表现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在脑桥下缘与橄榄体之间出入脑, 自脑干外侧并稍上行经内耳门入内耳道。
临床表现
桥脑小脑角区的肿瘤种类很多,在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手术过程中要根据肿瘤 的种类和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中要注意保护神经不受损伤。
健康宣教
术后护理
树立信心,对疾病要有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能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食物,加强营养 和种类。 生活护理,鼓励病人每日坚持晨晚间口腔护理,增强食欲和舒适度,防 止口腔感染和异味。鼓励病人每日少量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桥小脑角占位-PPT精品文档

桥小脑角占位-PPT精品文档
肿瘤类型 发生率 常见肿瘤 听神经瘤 75% 脑膜瘤 8%-10% 表皮样囊肿 5% 其他神经鞘瘤 2%-5% 血管性病变 2%-5% (椎基底动脉扩张,动脉瘤畸形) 转移瘤 1%-2% 颈静脉球瘤 1%-2% 室管膜瘤或脉络丛乳头状瘤 1% (四脑室内病变通过路氏孔沿侧隐窝扩展进入CPA池内) 不常见肿瘤 蛛网膜囊肿 1% 脂肪瘤 皮样囊肿 外生型小脑脑干星形细胞瘤
桥小脑角占位
桥小脑角区
• CPA 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 相交地带。 • 桥小脑角区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 位于后颅窝的前外侧,上界位于天幕, 由桥脑中脑外侧膜与环池相隔;下界 由桥脑延髓外侧膜与小脑延髓池相隔, 位于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之间;内 侧界由桥脑膜与桥前池相隔:该池向 外侧扩展至小脑膜面并与小脑桥脑裂 相续。
• 该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 数发生在脑内。从病变的性质上来看 即可是实性,也可 是囊性,约三分之 一为囊性,其中仍以听神经瘤囊变为 最常见,其次是表皮样囊肿、皮样囊 肿以及其他脑神经鞘瘤囊变。该区肿 瘤常有双侧桥小脑角不对称,同侧小 脑、环池、四叠池及四脑室常有受累。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发生情况
• MRI显示脑膜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 号,T2WI信号变化大。T1WI像上多伴有流 空信号,可有钙化,具有在梯度回波相上 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瘤体信号衰减、增强后 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 肿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 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鉴别诊断除上述特 征外,还有脑膜瘤亦是不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四、血管母细胞瘤
• 血管母细胞瘤占整个颅内肿瘤的 0.99%-4.7%,男性多见,高发年龄 50-60岁。大多单发。 • 巨检病灶边界清楚,无包膜或有胶质 细胞增生所形成的假包膜,60%为囊 性,呈单房,多数肿瘤壁上有一个富 含血管的结节。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血管母细胞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肿块,典 型的表现为大囊和小的壁结节。 MRI征象因其类 型不同有差异,大囊小结节和单纯囊肿型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和壁结 节明显强化。实质型病例如果没有血管流空现象时 ,难与胶质瘤鉴别。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一种局限性星形细胞 瘤,青 少年多见,颅后窝为最常见的好发 部位,以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最常见。边 界一般清楚,无包膜,常伴囊变,一般无 瘤周水胂,占位明显。
• CT平扫多呈椭圆形,与岩骨宽基底相贴,中心不 在内听道,岩骨可有骨质增生或破坏,肿瘤为等 或高密度,瘤内可见沙砾样钙化,增强后呈显著 均匀强化。
脑膜瘤
• 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多伴有 流空血管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增强后呈显著一致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 ,这一征象对诊断脑膜瘤很有帮助,但不 是脑膜瘤特有征象,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 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
• 听神经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女性 多于男性。
听神经瘤
•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边 界欠清晰,增强后边界较清晰,实质部分 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在所有 CT征象中。内听道扩大最具特征性,为定 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听神经瘤MRI表现
• 肿瘤主体位于桥脑小脑角,常有一蒂与内听道相连, T1WI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信号可稍不均匀。
桥小脑角区 占位性病变 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概述
• 桥小脑角区多为脑外肿瘤,以听神经瘤最 常见,其次为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另外 可见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 ,胶质瘤,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转移 瘤,以及发生于小脑及脑干的脑内肿瘤突 入桥小脑角区。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病史:患者,男,24岁,中耳炎病史10余年,因间断发热、头痛,走路不稳一周入院。

如图1-11(1-2为T2WI轴位,3-4为FLAIR轴位,5为T1WI轴位,6为T1WI增强轴位,7-8为T1WI增强矢状位,9为T1WI增强冠状位,10为DWI,11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基础影像解剖:图12图13图12-13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白色箭头所示颞骨乳突内气体及骨质均呈低信号。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11所示左侧内听道未见异常(绿色箭头)。

左侧颞骨乳突骨质破坏(黄色箭头),左侧颞部乳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无强化,DWI 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棕色箭头),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病灶似见分隔及包膜,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信号影(蓝色箭头)。

黄色箭头:左侧颞骨乳突区骨质破坏,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增强无强化,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棕色箭头: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似见分隔,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

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蓝色信号:病灶周围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脉球瘤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着。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于 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池 4、病灶明显强化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跨中后颅窝之间。

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痹等症状。

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桥小脑角占位(CPA肿瘤)手术护理常规

桥小脑角占位(CPA肿瘤)手术护理常规

桥小脑角占位(CPA肿瘤)手术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有无吞咽障碍或咳嗽反射消失。

2、观察有无面神经或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面神经颌下性瘫痪,如角膜溃疡。

3、观察有无口腔炎。

【护理措施】
1、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术后三日内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切勿过度搬起头部,以免引起呼吸骤停。

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上。

3、首次喂食应由医护人员进行,吞咽功能良好方可进食。

如有呛咳应用鼻饲供给营养。

4、如有角膜感觉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应每日滴眼药水或眼膏1—2次,并覆盖凡士林纱布,防止发生角膜溃疡。

5、进食时应注意食物不能过热预防烫伤,进食后注意口腔清洁,每日做口腔护理二次,防止口腔炎。

【健康教育】
1、对疾病要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和护理,尽快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2、术后仍有眼睑闭合不全者按时滴眼药水或涂金霉素眼膏,加用眼罩或纱布覆盖;有行走不稳、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按时门诊随访,定时服药,加强功能锻炼。

3、户外活动须有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而引起并发症。

4、手术不能全部切除肿瘤的患者,一般在术后1个月内需进行放射治疗,期间定时查血象,注意营养与休息。

5、定期门诊随访,每年CT复查1次。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 增强扫描示:病灶内见少许条状强化,囊性部
分无强化.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左侧听神经瘤
• 平扫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影,边界不清晰.
•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轮廓变清晰.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右侧听神经瘤
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第四脑室稍受压.
右侧听神经瘤
• 大体标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长缓慢,向脑
组织方向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上表现纤维化, 肿瘤血管丰富,合并退行性变,如砂粒体形成和 囊性变。软脑膜是脑组织和肿瘤的分界,肿瘤压 迫可导致大脑皮质缺血性坏死和肿瘤周围广泛水 肿。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 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或脑膜瘤颅骨增生 是一大特点。也有相应部位的颅骨膨出变薄的。 少数脑膜瘤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颅内肿块效 应与颅骨增生的表现较轻。
信号,境界清楚 T2加权示肿瘤呈很高信号 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形强化
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囊变
T1加权示右侧桥小脑区巨大肿瘤,实质部分 呈稍低信号,囊变部分似脑脊液样低信号 T2加权示囊变部分呈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 号较囊变部分低 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左侧听神经瘤
• 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T2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 听神经瘤是后颅窝中最常见的颅肿瘤,占
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约75%-80%
• 绝大多数 为单侧 • 发病年龄30-60岁 • 听神经瘤一般由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
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
• 易发生囊变和脂肪或黄色瘤池可疑低密度影 • 增强扫描后见一不规则花环样增强影
左侧听神经瘤(早期)
• 平扫左侧内听道稍见扩大,其内含有较小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瘤
1-2
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 号,信号均匀,
• 病理诊断:神经鞘瘤
• 术中所见:肿瘤呈粉红色,质地韧,血运 丰富,前庭耳蜗神经与肿瘤腹侧关系密切。 内听道口大小与左侧正常内听道口相差无 几。
听神经鞘瘤
• • • • 一般起源内听道内前庭神经的神经鞘膜 生长缓慢,不浸润邻近结构 常单发,双侧听神经鞘瘤常是NF-2的表现 组织类型 AntoniA:致密肿瘤细胞组成, 呈束状或环行排列;AntoniB无致密肿瘤细 胞,常见黏液及囊变,有时可见含铁血黄 素沉着。
• 当地MR提示:右桥小脑角区占位。 • 我院MRI:看图
T1WI
T2WI
DWI
T1WI增强
T1WI冠状增强
T1WI矢状增强
• 影像特点: • 右桥小脑角区占位,边界尚清晰,桥 脑与小脑呈受压改变,桥小脑角池扩 张 • T1WI 等低信号, T2WI 混杂信号,以高 信号为主,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伴 小囊变 • T1WI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中 心无强化区
41597272
脑膜瘤
胆脂瘤
小结
• 桥小脑角区颅内占位病变,临床表现缺乏 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征 候群: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 • 等,鉴别起来较困难。 • MRI能显示出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本身特征和 邻近结构的关系,是桥脑小脑角区肿瘤诊 断的首选方法;CT对观察岩骨及内听道的 改变有明显的优势,结合CT与MRI对桥小 脑角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MR读片
唐山市第二医院 石运力
• 患者:长**,52y,影像号:41407104 • 主诉:头痛、耳鸣、听力下降一年;
• 现病史:患者 1年前间断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疼痛位
于双枕侧,受体位变化影响,可自行缓解。
• 既往史: 12年前肺TB ,当地治疗半年。9 年前交通伤史,
腰部及鼻骨骨折。 • 专科检查: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右侧听力减退,AC>BC, 走路不稳。余(-)
脑膜瘤
表皮样囊肿
8-10 5
无强化 T1WI(蛋白含量)信号各异, T2WI高信号,DWI常为高信号,压 脂序列信号无变化
动脉瘤
室管膜瘤/ 脉络丛乳 头状瘤
2-5
1
信号与血流速度及有无血栓有关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不均匀/显著 强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显不均 匀强化
MRA
四脑室病变沿 侧孔进入CPA 儿童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肿瘤样变
类型 神经鞘瘤 率% 80以上 MR信号特点 实性部分T1WI等低信号,T2WI高 信号 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 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 增强扫描 明显不均匀 强化 均匀或不均 匀强化
其它 易发生囊变 50-60y 可有囊变坏死 钙化成年人 钻孔样生长 30-40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