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事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教务工作系统可行性分析

教务工作系统可行性分析一、背景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各级学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教学工作的复杂度和可管理性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加高效、便捷、科学地管理这些教务工作,许多学校开始采用教务工作系统,以简化教务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教学评价等管理目标。
二、系统概述教务工作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学校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针对学校内的师生信息、课程管理、科研工作、日常考勤等工作进行管理与维护。
该系统包含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科研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多个模块,完全符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系统功能1.学生信息管理教务工作系统可以通过学号、姓名等信息对学生进行维护和管理,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专业、班级、入学年份、家庭住址等信息,方便学校内部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和统计。
2.课程管理教务工作系统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课程的开设、教学计划、课程表等信息,方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查询和选课功能。
3.科研管理教务工作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的管理,包括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论文管理等,方便教师对其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
4.考试成绩管理对学校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方便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成绩审核、统计等工作,同时也提供给学生查询成绩的功能。
5.重要事务提醒教务工作系统可以对一些重要事务进行提醒,如开学、考试、选课、毕业等重要事项,方便学生、教师等部门及时掌握和处理。
四、系统优势1.提高教学效率教务工作系统可以将教务管理常规工作自动化处理,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学生选课、评教、查询成绩等操作可以在线完成,方便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提高管理效能通过使用教务工作系统,可以对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分配,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3.方便教学管理教务工作系统为教学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方便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相关信息,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
教务管理系统应具备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 理、排课管理等功能模块,以满足学校日常教务管理需求。
性能需求
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并能够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操作。
对学生成绩进行录入、查询、修 改和删除等操作,支持成绩计算 、统计和分析功能。
教师管理
对教师信息进行录入、查询、修 改和删除等操作,支持教师分类 和教师评价功能。
排课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 排课计划,实现自动化排课和调 课功能。
02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选型
数据库选择
后端开发语言
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 Oracle或SQL Server,以满足教务管理系 统的数据存储和查询需求。
隐私保护措施
保护学生个人信息
教务管理系统应采取严格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学生个人信息不 被非法获取和使用。
保护教师和学校信息
教务管理系统应确保教师和学校信息的安全,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 。
隐私政策透明
教务管理系统应提供清晰的隐私政策,告知用户个人信息的使用方 式和范围。
社会影响评估
01
评估系统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04
经济可行性分析
成本估算
01
开发成本
包括系统设计、编程、测试等费用 。
培训成本
为教职员工提供系统使用培训的费 用。
03
02
运营成本
包括维护、升级、服务器租赁等费 用。
人力成本
开发、运营、维护等所需的人力资 源成本。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目的教务管理系统是现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可以支持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资料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鉴于目前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教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教务管理系统的定义和作用;(2)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情况;(3)教务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和可行性分析;(4)教务管理系统的优势和挑战。
2.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教务管理系统的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实地调研:选择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教务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3)专家访谈:邀请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务管理系统的看法和建议;(4)数据分析:对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三、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对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学校希望能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2.技术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务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已经成熟,并且各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务管理系统更加强大和可靠。
3.经济可行性:投资建设教务管理系统需要一定的资金,但通过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
4.操作可行性:5.社会影响: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学校应当积极推进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选用成熟和可靠的技术方案,确保教务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4.注重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确保教务管理系统的合规性和安全性;5.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6.注重评估和改进,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教务管理系统是一种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信息化工具,用于管理学生、教师和课程等教务相关事务。
本文旨在对教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和潜在问题。
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务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错误。
而教务管理系统能够取代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三、目标与需求分析1. 目标:通过引入教务管理系统,提升教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便捷化。
2. 需求分析:a. 教务工作管理需求:课程安排、教师分配、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务相关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b. 教育质量监控需求: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管理状况的监控与评估。
c. 数据统计与分析需求:对学生成绩、学科发展、教师绩效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可行性分析1. 技术可行性: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通信、系统开发等技术手段。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开发和实施教务管理系统的技术难度不大。
2. 经济可行性:引入教务管理系统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系统开发、硬件设备和培训等费用。
但从长远来看,教务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从经济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3. 社会可行性:教务管理系统的引入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对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是有益的。
五、实施策略1. 系统规划与设计:确立系统功能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
2. 硬件设备采购和部署:购买合适的硬件设备,部署到学校各个教学场所。
3. 系统开发与测试:根据系统规划和设计,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培训和推广: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并推广系统的使用。
教学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 (1)1.1编写目的 (1)1.2背景 (1)1.3定义 (2)1.4参考资料 (2)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3)2.1要求 (3)2.2目标 (5)2.3条件、假定和限制 (5)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6)2.5评价尺度 (6)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6)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7)3.2工作负荷 (8)3.3费用开支 (8)3.4人员 (8)实用文档3.5设备 (8)3.6局限性 (9)4所建议的系统 (9)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9)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10)4.3改进之处 (11)4.4影响 (11)4.4.1对设备的影响 (11)4.4.2对软件的影响 (11)4.4.3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 (11)4.4.4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 (11)4.4.5对开发的影响 (11)4.4.6对地点和设施的影响 (12)4.4.7对经费开支的影响 (12)4.5局限性 (12)4.6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12)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13)实用文档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13)6投资及效益分析 (14)6.1支出 (14)6.2收益 (14)7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15)7.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15)7.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16)8结论 (17)实用文档1引言1.1编写目的此次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开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目的是确定系统目标,进而确定项目是否值得开发。
报告的预期读者为有关的教学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员。
1.2背景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当前信息化学校管理系统之所需。
面对日益庞大的教学信息,就需要有教学管理系统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快速查询和科学统计,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本系统的设计模拟一般学校特别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内容,经过充分地系统调研,发现本系统应包括院系信息、教研室信息、班级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学生专业信息等需管理信息。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信息系统管理实验报告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信息系统管理实验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可行性分析方法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 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实验目的:1、了解系统规划的主要目的及任务;2、掌握系统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容。
实验容与基本要求: :自行确定一个分析对象(企业或者组织等等),完成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实验步骤: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1.引言1 1.1 编写目的随着网络科技日趋进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始采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
它以网络为平台,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修改手段,以成为日常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软件。
鉴于江师学院目前使用的教务管理技术老旧且访问速度缓慢、功能不全面,现为筹划设计一教务管理系统,要求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方用户的需求。
1.2 背景项目名称:江师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项目提出者:江师学院用户:江师学院软件开发单位:软件股份本项目与其他软件或其他系统的关系:工作于所有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及其参考资料等2 2 可行性研究的准备2.1 要求主要功能:用户进入系统时,均需输入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性能要求:查询效率尽可能做到精准,信息维护做到简单实用,不需要过多的人员培训,要求性能稳定,不能出现数据丢失、错误等情况。
输出要求、输入要求、安全与要求等 2.2 目标1.人力与设备费用的节省; 2.处理速度的提高;3.管理信息服务的改进;4.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2.3 条件、假定和限制、开发环境、运行环境硬件环境2.4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将教务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对各类用户进行调查,了解用户对该系统的评价及意见,全面分析该系统的性能,进行可行性分析。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对系统的目标:通过该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效果。
对系统的任务:一、可以方便学生的成绩信息查询、学籍信息查询、班级课表查询、个人课表查询,并且可以网上选课,及时获得学校各种通告,也包括对个人信息的适时修改等自助服务功能;二、提高普通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比如教师进入系统之后,也可以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可以对教学执行计划、班级课表、教师课表、教室(地点)课表、授课学生及试验项目进行查询。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教务管理系统是指在教育机构中应用的一种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各项功能。
本文旨在对教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分析其在教育机构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逐渐走向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采用。
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解决传统教务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
但是在实施教务管理系统之前,我们需要全面评估其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以及法律合规性等方面。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确保教务管理系统的实施顺利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可行性研究1. 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是衡量教务管理系统是否具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成功实施的重要指标。
我们需要评估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是否满足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已经具备了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要求,同时,云计算和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教务管理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此,从技术上看,教务管理系统是可行的。
2. 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是评估教务管理系统是否具备经济效益的重要考量因素。
我们需要分析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以及由系统带来的效益和节约。
同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回报周期和财务可持续性。
在教育机构中实施教务管理系统可以降低人力资源和纸质文档的使用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虽然系统的投资成本较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投资成本,因此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3. 操作可行性操作可行性是评估教务管理系统是否容易被用户接受和操作的重要考量因素。
我们需要分析系统的用户界面是否友好、操作流程是否简便,并且考虑系统是否能够满足教育机构的具体管理需求。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英文回答: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n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Introduction:In this feasibility study, I will assess the viability of developing an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This system aims to streamline and automate various administrative task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student enrollment, course registration, grade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Technical Feasibility:To determin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I will consider the requir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 The system will require servers tostore and process data, as well as a network infrastructure to connect users. Additionally, it will need 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to handle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After evaluating the avail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of these resources, I am confident tha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can be met.Financial Feasibility:The financial feasibility of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involves assess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initial investment will include the expenses for hardware, software, and personnel involved in system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stem will bring long-term benefits by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costs,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y estimating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overa specific period, we can determine the financial viability of the system.Operational Feasibility:Operational feasibility focuses on evaluating whether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includes assessing the willingness and readiness of stakeholders, such as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adopt and utilize the system. Conducting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potential user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ir preferences and concerns. By addressing any potential resistance and providing adequate training and support, we can ens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Conclusion:After conducting a thorough feasibility study, I am confident in the viability of developing an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can be met, the financial benefits outweigh the costs, and the system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proper planning and support.中文回答:教务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作业题目:教学事务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目录1 引言 (1)1.1 项目摘要 (1)1.2 背景 (1)1.3 参考资料 (2)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3)2.1 要求 (3)2.2 目标 (3)3 可行性分析 (3)3.1 系统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3)3.2初步调查 (4)3.3技术可行性分析 (4)3.4经济可行性分析 (6)3.5管理可行性分析 (7)3.6操作可行性 (7)4.可行性研究结论 (8)1引言1.1 项目摘要目前社会上信息管理系统发展飞快,各个企事业单位都引入了信息管理软件来管理自己日益增长的各种信息。
鉴于目前学校教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务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前提下,教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与准确化的要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该项目开发的软件就是为学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系统完全独立开发,力求使系统功能简洁明了,但功能齐全且易于操作。
该项目设计完成后可用于一些教育单位(包括学校,学院等等)的教务信息的管理。
该系统为教学事务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实现了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
该系统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帮助具体管理人员从复杂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得教学管理走向无纸化办公和规范化、现代化,为实现高校教学信息的共享和及时更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背景信息社会的高科技,商品经济化的高效益,使计算机的应用已普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虽然与人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但是还有人由于计算机操作不方便继续用手工劳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们高度强烈的时间观念,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任何一个单位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内部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各大高校而言,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在教学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论是在开发的方法上还是软件的使用率上都很成功。
虽然我们的教育改革正与国际化接轨,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与国外有着很大差别。
直接拿来是不适用的。
国内类似的教学管理软件很多,例如科利华公司发行的csc 教学管理软件(中小学)、国家教委推荐发行的全国成人高校学籍管理软件、还有一些计算机公司开发的管理软件等等。
这些软件也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它们从通用的角度来出发,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某些单位的特殊性,二是针对性不强而且软件维护不好,出现错误不能及时修复等。
现代大学组织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它正面临着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挑战。
这些挑战将改变学校的环境、秩序和规则,也影响着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
教务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念正经受着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冲击,落后的管理观念和低效的管理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时,随着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务日常管理工作也日趋繁重、复杂,如何把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便成为了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
这样的情况对教务管理工作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
所以总的来说,教务管理软件应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校中,教务管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质量直接取决十教务管理水平。
现如今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可谓日新月异。
在数字校园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投资购建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另一方面也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等应用系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为了实现现代化集成管理和成功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对学校各项管理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即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调整。
1.3 参考资料[1] 向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 陈永强.SQL Server数据库企业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杨选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罗伯特·斯库塞斯玛丽·萨姆纳.管理信息系统[M].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2003[5] 蔡勇,陈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2.1 要求为了完成新时期高校的目标,适应当代网络化的高校环境,要求新系统主要具有:学籍管理,建立学生学籍档案,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家庭住址、人学时间、学院、专业、年级、班级等。
对新人学的学生进行登记,将他们的信息记入学籍档案,对毕业、休学、退学的学生进行除名、注销,对调整专业的学生必须做调整记载。
对变动情况建立备忘录,对上述情况的变动原因、时间、去向等进行记载;学生新学期的注册、报到登记;学生学期开学的课程选择,对必修课、限选课直接录入,选修课由学生填选课单,将选课单录入,对超过选课人数的课程进行调配;学生学期末的成绩录人,计算总成绩、平均成绩。
并按班级排出名次;统计功能,统计各门课程的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档人数;系统可查询学生的学籍情况和选课、学习情况,打印学籍表、个人成绩报告单、班级名次表、各门课程统计表等表格。
从而实现对校内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
2.2 目标针对用户的需求,此教学事务管理系统软件首先应该是一种一体化的系统,它依据新的学校管理模式,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Internet、Web等最新的软件技术开发而成,为用户提供学校级的整体解决方案。
其次,新的管理软件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软件。
最后新的学校教学事务管理系统软件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3可行性分析3.1 系统调查与可行性研究在系统的开发前期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目一旦开始以后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的复杂工程,可行性研究更为必要,也更复杂,更困难。
“可行性”是指在当前情况下,企业研制这个信息系统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可行性的含义不仅包括可能性,还包括必要性,合理性。
3.2初步调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进与普及,大部分高校都拥有一套管理自己内部教务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这种趋势已向中小学蔓延,但因各校的组织结构部门的划分不尽相同,系统的结构及实施也各有所以,但教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却均是放在了学生的学籍信息、相关课程的成绩资料以及教师的课程安排等,故而开发一套具备基本教务信息管理功能的、可移植性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为一件乐事。
它既可以作为学校开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板,又可作为自主设计开发教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参照。
经信息收集分析后得出了可做基础模板的学校教务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初级功能教务处下属可以该六个部门为主,以处长为主要管理者,负责综合管理,下设各个副处,分别主要管理相应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学校的教学办公管理。
3.3技术可行性分析软件设计包括: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
本系统采用 Win7作为操作平台,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5,该数据库管理系统在Win7上能运行,并提供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复制功能,可代替现有系统单据数据的手工传递工作,降低出错率,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使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在用户的并行操作与用户管理方面非常方便。
就目前使用的开发技术来说规划系统的功能目标应该能够达到利用.NET 编程语言和SQL数据库语言,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发工作基本能够实现需求分析中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本系统应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信息发布、资源管理的系统平台。
所有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软件全部基于BS模式,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很强的特点。
在B/S体系结构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
B/S结构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
服务器将负担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
这种结构不仅把客户机从沉重的负担和不断对其提高的性能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也把技术人员从繁重的维护与升级工作中解脱出来。
由于客户机把事务处理逻辑部分给了功能服务器,使客户机成为“瘦客户”,不再负责处理负责计算和数据访问等关键事务,只负责显示部分,所以维护人员不再用为程序的维护工作奔波于每个客户之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功能服务器上程序的更新工作。
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都不会影响其他层的功能。
我们现在将B/S体系结构和C/S体系结构做如下对比分析:l、硬件环境不同C/S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
所处理的用户不仅固定,并且处于相同区域,要求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
B/S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信息自己管理,有比C/S更强的适应范围,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可以,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面向不可知的用户群。
2、结构不同C/S软件一般采用两层结构,而B/S采用三层结构:这两种结构的不同点是两层结构中客户端参与运算,而三层结构中客户端并不参与运算,只是简单地接收用户的请求,显示最后的结果。
由于三层结构中的客户端并不需要参与计算,所以对客户端的计算机电脑配置要求较低。
虽然B/S采用了逻辑上的三层结构,但在物理上的网络结构仍然是原来的以太网或环形网。
这样,第一层与第二层结构之间的通信、第二层与第三层结构之间的通信都需占用同一条网络线路,网络通信量大。
而C/S只有两层结构,网络通信量只包括Client 与Server之间的通信量,网络通信量低。
3、处理模式不同B/S的处理模式与C/S相比,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只要装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以及浏览器即可,这时的客户机成为瘦客户机,而服务器则集中了所有的应用逻辑。
4、构件重用不同在构件的重用性方面,C/S程序从整体进行考虑,具有较低的重用性。
而B/S对应的是多重结构,要求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具有较好的重用性。
5、系统维护不同系统维护是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开销最大的一部分。
C/S程序由于其本身的整体性,必须整体考察并处理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