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通用)
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

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伍子胥谏》原文及翻译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
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
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
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
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
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
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
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
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
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
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
”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
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败仗。
”夫差不听。
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
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
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
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
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1]原文: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
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
越于我亦然。
夫吴、越之势不两立。
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

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原文]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
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
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人为乱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
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
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
”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擒,其势必不来。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
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去,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
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译文]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伍员,他父亲叫伍奢,他哥哥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
苏轼 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g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
苏轼《富人之子》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富人之子苏轼宋代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齐国有一富人,家累千金,财产无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
一天,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事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担造谣的罪名。
”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真是愚笨!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他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愚不可及的儿子。
”注释累:积攒、拥有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恃:依靠,指具有。
当:担当,承担。
曷﹕何,怎能。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以:从。
寓意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伍子胥(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伍子胥(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王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此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日:“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材料二: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①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②、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苏轼《士燮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士燮论》原文及翻译原文: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
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
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
晋卒败楚。
楚子伤目,子反殒命。
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
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
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
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
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
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咎,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
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
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
汉高皇帝之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
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
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
继之文、景不言兵。
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
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
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
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
有以使之也夫。
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
”晋果灭虢。
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
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译文:估计敌方势力强弱,就知道军队的胜负,这是将帅的能力。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
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
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
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论立而争起。
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
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
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
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
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
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
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
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
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
古籍善本·子藏·东坡志林卷五·《论古》(宋苏轼)

古籍善本·子藏·东坡志林卷五·《论古》(宋苏轼)【编者按:因篇幅太长,为方便阅读,本次发文仅录入《武王非圣人》、《周东迁失计》、《秦拙取楚》、《秦废封建》、《论子胥种蠡》、《论鲁三桓》,计七篇。
尚未录入发文的还有《司马迁二大罪》、《论范增》、《游士失职之祸》、《赵高李斯》、《摄主》、《隐公不幸》、《七德八戒》,共七篇。
】《武王非圣人》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
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
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
」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
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
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
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
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
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
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译文: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认为勾践的长相是长脖子,嘴向前突起好像鸟嘴一样,只能够与他共同度过患难,却不能够与他共同享受安逸快乐,于是他率领自己的领民、司下渡海而去,到了齐国。
(他〕写了信送给大夫文种说:“鸟儿打完了,优良的弓箭就没用了而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给打死了,猎狗就没用了煮了来吃掉。
您也可以离开了。
”
我说:范蠡会为他的国君相面,让我来给范蠡相面,范蠡也是嘴向前突起好像鸟嘴一样的人。
那些喜欢财货的人,是世上微贱的人。
以范蠡的贤能,哪里是聚敛财货,囤积居奇的人呢?这样做,哪里比得上父子努力在海边耕作,而谋求千金,钱财一会散去,一会聚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岂不是才能有余而道德不足,所以虽然功成名就身,但内心置却终究不能平和的人吗?如果勾践能够大度,自始至终重用范蠡,范蠡也不是那种能清静无为,老死在越国的人,所以我说,范蠡也是嘴向前突起好像鸟嘴一样的人。
鲁仲连使秦国军队退去,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用千金为音仲逄祝寿。
仲连笑着说:“被天下的士人所崇尚是为人排忧解难却分文不取的精神。
如果有所取,这是商人们才做的事,我不忍心这样做。
”于是离去,终身不再出现,逃走隐居于海上,说:“我与其富贵而屈服于人,宁愿贫贱而藐视世俗,放纵心志。
”假使范蠡的离开,也和仲连一样,那离圣人的标准就不远了。
哎呀!自春秋以来,在处理仕进和隐退的问题方面,没有像范蠡这样周全的人,但(他)在这方面有所缺陷,我因此屡次叹息而深切悲哀。
子胥、文种、范蠡都是杰出的人,而扬雄,只不过是一个乡曲鄙陋之人,想要用区区学识挑三个人的毛病:把三次进谏不听而不离开、鞭楚王尸、抄楚王家作为子胥的罪过,把没有极力劝谏句践而使他栖身会糟作为文种、范蠡的罪过。
扬雄听闻古人有三次进谏不听当离开的说法,就想要用这个准则去要求天下士人,难道不是很鄙陋吗?三次进谏不听而离开,是对与君王交情浅薄的人臣而言的,就像宫之奇、泄冶这样的就可以
做。
至于像伍子胥,他是吴国的宗臣,是与国家休戚相关的人,离开了吴国能去哪里?即便是上百次进谏不听,继而死在这事上也是可以的。
孔子离开鲁国,不曾有一次进谏,又哪里用得着三次?父亲罪不当诛而被诛杀,儿子复仇,是合乎礼的。
(仇人)活着就要斩首,死了也要鞭尸,发泄他内心深沉的悲痛,没有挑选的余地。
因此先前的君子都哀叹(同情)他而用自己的心去推想(理解〕他,扬雄难道不是别人的儿子吗?至于抄家,这是阖闾与群臣的罪过,不是伍子胥的本意。
句践(兵败)被围困在会稽,才能重用文种、范蠡两人,如果(两人)在作战之前就极力劝谏句践并为这事而死,那么扬雄又会拿伍子胥的过错去怪罪他们。
这都是儿童的见解,不值得与他讨论,我只是不忍心这三人被污蔑,所以写他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