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汉代教育

• /wiki/%E7%A7%A6%E6% B1%89%E6%97%B6%E6%9C%9F%E6%95%9 9%E8%82%B2?prd=so_1_doc • /view/6586.htm
•(二)汉代的教育
汉代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 ,在 太学任教的叫“博。
两汉太学规模相当大,西汉为太学生修建的 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生曾达3万多人, 京城里形成了一个太学区(大学城)。 同时,各类教学都得到发展,地方政府所办
学校,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秦汉时期教育
秦、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统 一的国家教育制度进行探索的时 期。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吏 师制,取消学校。 汉朝则以秦为鉴,在儒家思想指 导下,重视学校,推行教化,并 首创太学和郡国学,为中国封建 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王朝时期的教育
为适应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治的需要,在文化教育 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措施。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和统一文字 。 推行封建礼教 :秦孝公用法家思想为指导, 实行变法,把“公”和“忠”作为最高的道 德规范,排斥儒家的孝、悌、仁、义等德规 范。 设置博士官:规定博士的职务是掌握古今历 史文化。 颁“禁私学”令。秦王朝时期的统治者不重 视学校教育,忽视儒生的作用,“焚书”、 “坑儒”,这是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秦汉时期的教育

2.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的隐效性。
(三)教育目标:“文人”与“鸿儒”
知识分子分五类: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 儒。
(四)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五)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今文经: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以 汉代隶书书写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
重在阐述“微言大义”,根据政治的需要解释经学,迎合 统治者的意志。并糅入阴阳五行的思想,组建谶纬化。
古文经: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 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汉字,发展在 后。
重本源,详考据,意在恢复传统儒学精神,具有较多的学 术意味,但表现出保守、繁琐的倾向。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封建社会道德 为标准)。
3.人性与善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4.人性三种
“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四)论道德教育
1.德教是立政之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2.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 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 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和部落传统的口头传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教育开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的传授通常是通过私人教育或家庭教育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太学和郡学。
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精英和官僚。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峰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佛教经典和禅宗等知识。
同时,私塾也开始流行,成为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4.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担任官职的机会。
同时,私塾也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
同时,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论家庭教育
(一)家教要及早进行
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 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育要及早 进行。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 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论家庭教育
(二)家教的主要内容
1.语言: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 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
2.形静志虚
为学必须虚心沉静,惟如此才能深入悟解,体会精微。 “夫欲致精志者,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务执静 一致精。”
3. 事在强勉
为学要不畏艰苦,强勉而进。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 勉而行道,则德日起而有大功。”
第四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江 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有 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 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学 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颇有见识 的大学问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文章。其立 论广泛深刻。后人对它的评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 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在《颜氏 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 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 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论人性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王充认为, 由于先天禀气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 异的。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 贤愚。”
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

乡里,出入不悖者。”可选入太学。
(二)
太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在两汉太
学设臵博士的经学有14家,都是今文经学。
汉代读经,注重考据, 要求严守师法家 法,学者如不遵守师法、家法,考试就不 合格,博士就会撤去官职。
1.认为“天道自然” 2.批判了“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 3.批判了人死为鬼的思想
二、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他就把人性分为 三种:中人以上的善性;中人以下的恶性 和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中人 而对于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王充则企图
以物质的“气”给以解释,人在受胎时, “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
经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到东汉时 发展为极盛 。 经学分为两派 :今文经学(小篆 ; 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古籀文;章句训诂)
“禄利之路”
“遗子金银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② 开设太学。为了培养儒家的治术人才,汉武
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为博士官
置弟子五十人”,研究儒家经学。
任用官吏时,“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为了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专置五经博士。建元五年(前136年)专置 五经博士,把原先诸子百家几十个博士全部罢免。
五经博士是一种官名,职责是通古今,备咨询,无
实际职责。
2.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个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秦汉时期的人类教育1.思想文化教育在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秦始皇制定了《焚书坑儒》,试图把文化思想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普及,形成了“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尊重教育,提倡教化人民。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2.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是秦汉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军事征战需要军队思想统一,从而增强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学”的课程,对军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
3.科技教育秦汉时期有很多科技成就,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建立了为加深社会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太学和专门依靠学术研究的博士培训该时期,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二、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1.儒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教育蓬勃发展。
曹操在治理北方时,奉儒家为岳阳之战中,孔融曾向袁绍推荐荀彧,荀彧为袁绍讲授儒学,文化传递不断,并且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2.诸子百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诸子百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算术音律等知识,也都在不断传播着。
3.军事教育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兵种数量繁多,军事教育在三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吴国的太学之中设有武学,专门培养武将。
而蜀汉的诸葛亮,也曾制订过一部军事教育教材,更是为后代提供了不少帮助。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教育成为主流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的人类教育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良知文化观念和智力思维模式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教育

秦汉教育秦1.学官设置秦以吏为师,使他们仅仅是国家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人。
而真正的学官,则承担着保全历史文化遗产,充当统治者的顾问或师傅,或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的任务。
这表现为在中央设有博士、太傅、少傅,在地方设有三老。
一是博士:博士这个官职在战国时期即已设置。
《宋书·百官志》:六国往往有博士。
如公仪伓为鲁博士(《史记·循吏传》),贾祛为魏博士(《汉书·贾山传》),淳于髡为齐博士(《说苑·尊贤篇》),郑同被人们称为南方之博士(《战国策·赵策》)。
秦朝沿袭六国之制。
史书记载,秦朝博士官多至七十多人,包括儒家在内诸子百家,都可以为博士。
当时博士的职责是:掌通古今、史事,待问咨询,议礼议政,充任吏师教授弟子。
这些博士的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以及《说苑》、《新唐书》、《通志》等。
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博士是很受重视的,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秦始皇出游巡行郡县往往有博士陪同。
例如,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就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说明博士是近臣,可以与始皇共议国家大事。
又如卢生、侯生对秦始皇的批评,说明博士了解朝政,并干预朝廷事务。
然而,秦代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政治路线,是重法轻儒的,因此,有所谓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这种怠慢行为曾引起儒学博士的不满,甚至逃离秦始皇。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秦代博士的地位。
秦代实行吏师制度,但吏不一定都能为师,而这些掌握古今历史知识,谙熟诗书的博士,可能也曾担任吏师,教授弟子。
例如,曾为汉高祖制朝仪的叔孙通,本是秦博士,在降汉时,从弟子百余人(《汉书·叔孙通传》)。
二是太傅、少傅: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虽未见有官立学校设置,但贵族子弟教育未断。
太傅、少傅即为教育、辅导太子的教官。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律”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 《春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 学术名流担任。 •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 “弟子”,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 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 吏师制——以吏为师。
• 经馆相当于大学,是专经学习阶段,弟子 可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1、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复杂,名儒退而授 徒; • 2、中央政府偏重太学,为补其不足; • 3、官学制度尚不完善。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 的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 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 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 氏、郭氏、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 故称“小侯”。
• 二 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 “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 作为非正式的特别生。正式生可免除赋役 并享受一定俸禄,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 小组教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 万计,采用集体授课制或次第相传的形式。 此外,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 会名流学者请教。
地方官学:
• 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划设置。 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 库,聚设序。学与校(相当于中学) 设经师一人,痒和序(相当与小学) 设《孝经》师一人。
• 汉代私学:(按其发展程度) • 1、汉代私学:书馆、(低,又称书舍) 经馆(高,又称精舍、精庐) • 书馆属于启蒙性质,儿童八岁入学, 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进行识字 和数学常识教育。第二阶段学习《尔 雅》,进行伦理教育,学习《论语》 《孝经》接受初步的儒学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 秦国文教政策:秦国在政治上推行法 家的法治思想,禁止传授儒家学说 (代表保守势力),最后走向了“焚 书坑儒”的道路。在文化教育上采取 了以下措施: • (1)统一文字
秦国:
• (2)严禁私学
• (3)吏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识字课本 爰历篇 博学篇 李斯 赵高 胡毋敬
•
1、中央官学:太学
•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高等学府,是以传授和研 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国立文科大学。太学由太常负 责管理。一般认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标 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 子”,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 术活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 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 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博士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