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教师或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由贵族家庭传授,目的是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子弟。

这种教育体系注重礼仪、音乐、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2. 秦汉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秦汉时期,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官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学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教师。

4. 公共教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公众开放。

在唐宋时期,私塾逐渐发展为公立学校,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5. 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世纪。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开始推行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分类、课程改革和教育机构的建立等。

6.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7. 当代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改革。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重大改革。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律”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 《春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 学术名流担任。 •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 “弟子”,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 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 吏师制——以吏为师。
• 经馆相当于大学,是专经学习阶段,弟子 可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1、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复杂,名儒退而授 徒; • 2、中央政府偏重太学,为补其不足; • 3、官学制度尚不完善。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 的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 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 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 氏、郭氏、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 故称“小侯”。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李斯提“挟书”之策;前213年焚书 前212年,坑杀(活埋)46“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西汉(前206年—25年) 东汉(后25年—220年) 汉初,奉行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 “静作相 养,德虐相成。” 黄老学说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节欲、使民 “休养生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文 化教育随之发展。 “而治”——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行仁义之道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8年),确立“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学生: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简称“太学 生”、“诸生”等。 生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地方官府选 送。 其条件、年龄限在18岁以上,“好文学、敬长 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 书· 儒林传》)。至于学生成分多为贵族,但也 有个别相对出身微贱者。 太学生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终身免除劳役。
丞相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
胡毋敬编的《博学》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
2、行同伦
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旧的风尚习俗均合乎秦朝法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秦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三老”是乡官之一,负责向乡
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一)太学
4、太学的考试与学生出路 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 业授官。考试方法:
“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对策”,根据皇上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
以对。
太学的考试,大致西汉为一年一次,东汉为两年一次; 经过考试,根据通经的多少任以相应官职。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个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秦汉时期的人类教育1.思想文化教育在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秦始皇制定了《焚书坑儒》,试图把文化思想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普及,形成了“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尊重教育,提倡教化人民。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2.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是秦汉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军事征战需要军队思想统一,从而增强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学”的课程,对军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

3.科技教育秦汉时期有很多科技成就,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建立了为加深社会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太学和专门依靠学术研究的博士培训该时期,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二、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1.儒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教育蓬勃发展。

曹操在治理北方时,奉儒家为岳阳之战中,孔融曾向袁绍推荐荀彧,荀彧为袁绍讲授儒学,文化传递不断,并且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2.诸子百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诸子百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算术音律等知识,也都在不断传播着。

3.军事教育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兵种数量繁多,军事教育在三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吴国的太学之中设有武学,专门培养武将。

而蜀汉的诸葛亮,也曾制订过一部军事教育教材,更是为后代提供了不少帮助。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教育成为主流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的人类教育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良知文化观念和智力思维模式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一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 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
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 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 想的私学。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 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 同时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焚书”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

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人”,去
当“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 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 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2-113页)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 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 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

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 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 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 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


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胎教。
2.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的隐效性。
(三)教育目标:“文人”与“鸿儒”
知识分子分五类: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 儒。
(四)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五)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今文经: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以 汉代隶书书写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
重在阐述“微言大义”,根据政治的需要解释经学,迎合 统治者的意志。并糅入阴阳五行的思想,组建谶纬化。
古文经: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 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汉字,发展在 后。
重本源,详考据,意在恢复传统儒学精神,具有较多的学 术意味,但表现出保守、繁琐的倾向。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封建社会道德 为标准)。
3.人性与善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4.人性三种
“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四)论道德教育
1.德教是立政之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2.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 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 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及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汉朝的文教政策 1.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 (1)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 (3)废除“挟书律”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专设五经博士:《诗》、《书》、《礼》、 《易》、《春秋》。
学生选拔方式:一是太常直接选送,即正式的太学生; 另一种是从地方郡县选送,即非正式的特别生。
教学内容:五经,主要传授今文经学。
教学形式:个别或小组教学 “大都授”与“导生制”。
考试及出路:“设科射策”,根据“科“授予等级和官 品。
1.中央官学
(2)鸿都门学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以诗、赋、书 画作为教育内容;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王充(公元27年—约100年),字仲任,浙江上 虞人。 《论衡》
思想特征:1.“天道自然”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元气) 3.人死神灭
(二)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3.私学
按阶段分书馆与经馆两种。
(1)书馆 又称书舍,蒙学性质的教育,入学年龄八
九岁。前期进行识字与书法教育(《仓颉篇》、《凡将篇》、 《急就篇》,后期开始接触儒学基础内容,注重培养思想观 念与伦理道德。个别教学,注重口授与背诵。
(2)经馆 又称精舍、精庐,程度较高可与太学相比,
专攻一经或数经。
4.今古文经学之争
(1)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章句: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的发展,自成一家之言,被学术 界和朝廷认可。
(2)经学会议与石经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 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
班固:《白虎通义》
第八讲(下)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2)开设太学。
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 的学官。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以儒术取士)
常科(岁举) :孝廉、秀才(茂才); 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科等。
(二)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央官学
(1)太学:官立大学的开始。
博士任教师,学生成为博士弟子或弟子,东汉则称“诸 生”或“太学生 ”。
第八讲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及措施
1.统一文字
以秦国字形为基础,吸收六国字形——小篆
(又称秦篆;李斯:《仓颉篇》)
汉字演变: 刻画文字——甲骨文——大篆(籀文)— —秦国文字、六国文字(古文、蝌蚪文)——小篆(秦 篆)——隶书
2.严禁私学
“焚书坑儒”
3.吏师制度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
(3)宫邸学
分两类:一类是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 胄学校,又称“四姓小侯学”;一类是以宫人为教 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2.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
汉元帝时设立郡国五经百石卒吏,管理地方官学。 按行政单位设立学校:
郡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办学目的: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 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 “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推行道德教化。
(1)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力的尊重; “义”:个人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3)“必仁且智”: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五)论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内容 “六艺”为主,尤重《春秋》
2.教学方法 强勉努力 专心致志 精思要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